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7篇《沁园春长沙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一

【学习目的】

1、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建议课时】

1.5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板块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

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思想)

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

1、说说:

⑴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

(学生自由表达)

⑵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

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⑴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⑵将《沁园春·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呈现《沁园春·雪》)。

⑶ 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交流后再明确:词牌,题目,一般分为上片或称上阕和下片或称为下阕相同词牌的词有相同的体例,古人称作词为“填词”。)

⑷ “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

集体朗读。

学生谈对“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欣赏及毛泽东的书法。

(明确: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壮志。基调昂扬向上,词风大气磅礴。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三、赏析上片

1、教师范读前三句。

2、学生讨论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这里交代的情况。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到:词的语句多倒装)

建议:让同学用散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诗句所表现的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赏析毛泽东笔下的秋景。

具体步骤:

⑴让学生读出“看”领属的诗句。

⑵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①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⑷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⑸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较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②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与古人描写秋的句子与毛泽东的咏秋诗相比较。(可以寻找一些有关“大雁、梧桐、菊花、落叶”等诗句来比较,时间仓促未能找好打上。)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作品风格与人格的关系,由衷地赞叹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再一次齐读全词。

四、赏析下片

在词的上片,毛泽东同志通过写秋景传达了自己内心激荡的青春激情,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几个重点词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讨论交流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明确:仅供参考)

⑴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⑵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⑶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⑷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⑸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3、这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挑战,敢于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运的热血青年。血气方刚,壮志凌云,豪情万丈,在穿透80年时空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有力的脉搏,炽烈的情怀,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首词能有这样的穿透力、感染力?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⑴ “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

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⑶运用“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五、学法与鉴赏点拨

1、赏析写景:写景顺序,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景物特征(意境)。

2、分析叙事: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3、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明确即课堂小结:作者借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景造阔大之意境,以刚健有力之行为状人物之形美,当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动,心有激情,胸怀天下,方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字。

六、作业

写写你心中的理想。要求采用诗的语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诗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阕雄奇壮观之景以写景抒心中之情

下阕刚健有力之行借叙事传人物之神

(说明:因时间比较仓促,杂事繁多,教案有些地方不够详尽,望组内老师谅解。也更相信,接下去的老师做的肯定比我更好。)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地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很好融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努力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学情分析

高一是由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审美欣赏能力,在本词学习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此时的学生爱国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熟读全诗,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品味其音乐美。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背诵全诗,再现诗歌意境,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品质。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全词的意象特征和品味个别字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明确: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读课文,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入词的下片学习。

(三)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下片小结:

下片,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完成了全词的学习。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再次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秋景作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三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五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是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中的一位;

他是世界十大著名军事家之一;

巴基斯坦本布托说:他是巨人中的巨人;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只能产生一位;

白求恩说:他是一个盖世英才,他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

当年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

同学们说:他是谁?

二、朗读。

1、指名朗读。点评。

2、指导朗读,然后范读:注意节奏、轻重、快慢、领字。

注意动词:诗人巧妙地用几个动词将内容和感情连接起来:立、看、问、忆、记。读得连贯。

3、齐读。

三、鉴赏景物意象,理解思想感情

1、这是一首登临词。

年轻的杜甫,登临泰山,有感泰山的巍峨,抒发“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失意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追溯燕王的爱才,“独怆然而涕下”,感叹怀才不遇的苦闷;盛唐才子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目睹景物的深广,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诗词,是用来抒写心志的。

(板书:诗言志)

一九二五年,三十出头,正值壮年的毛泽东,来到长沙,这个他曾经学习、探索、实践革命真理八年之久的火热土地。站在橘子洲,他看到了什么呢?抒发了什么呢?

找出写景的词句,齐读一遍。

2、小组讨论:找景物——析特点——识心胸。

引导各小组代表按问题发言——

山:“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林:“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江:“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

舸:“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充满活力,生气。

鹰:“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奋进勇猛。

鱼:“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自由灵动。

总之:景物特点是——宏伟阔大、绚丽多姿、生机勃勃(有气势、雄壮、充满活力……),表现广阔心胸。

(边点评边板书:壮美秋景)

3、引导理解诗人具体的思想感情:抓住关键语句,是把握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这首词提出一个问题,是整首词要解决的中心,是“词眼”,同学们说,是哪一句呢?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啊,原来,他面对大好的河山,想到的是这片河山,这个国家,应该由谁来主宰命运!

穿插时代背景:1925年,国共合作,革命领导权到底归谁的问题,成为党内外争论的焦点。这首词反映的正是诗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②对这个问题,本词有没有作出回答呢?

下阕巧妙地作了回答:

才华横溢、忧国忧民、敢于斗争、追求真理、志存高远、不顾个人得失、激流勇进的人们(当然包括诗人自己)

③小结思想感情: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板书: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3、再现情景。

诗人通过壮美秋景,能体现如此广阔的胸怀,是因为心中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让我们想像一番这幅景吧,看能不能产生共鸣。

播放伴读音乐,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再现情景: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教师引导:一重重的山,连绵不断;层层叠叠的枫林,是谁把你染红?红得那么深,那么透,那么热烈!滔滔的湘江呀,江水满溢,多么壮阔!江水碧绿一片,这是生命的颜色,江面,百船前行,奋力争先,热闹非凡!仰望天空,高入云端处,雄鹰在展翅翱翔,俯视江水,清澈见底中,一群群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看得见白亮的鱼鳞在闪动……

——壮阔的景,豪迈的情。

4、同是写秋,下面一段散曲写什么秋景,有什么不同特点,表现什么思想感情?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

点拨:经霜的红叶就像喝醉了酒,那是离别的人儿,哭出了鲜红的血染成的——寄托悲伤凄凉的离别之情。

“自古逢秋多寂寥”,悲秋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

投影展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唐白居易《琵琶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5、小结:有言道,我手写我心,其实秋天的景色并无两样,因为毛泽东具有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胸怀,所以一扫纤弱文人笔下寂寥悲凉之气,是那么地蓬勃富有朝气。

在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会借助事物寄托情感,这些事物就叫做意象。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要认真分析意象特点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深化感悟,背诵课文

1、自古英雄出少年,英雄少年多立志,岳飞立誓“精忠报国”,鲁迅表白“我以我血荐轩辕”……都是青春年少之时。这首词被称为毛泽东的“长沙志”。

其实,毛泽东早在16岁的时候,就曾对不愿他离开家乡的父亲,留下了这样的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带着诗人的豪情壮志,背诵这首词,联系自己的实际,回味感受。

五、总结:本词是高中课本第一首诗词,通过鉴赏秋天壮美秋景,感悟伟人壮志豪情,我们学会了找意象、析特点、悟感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六、作业:

1、摘录本词中精彩的句子。

2、搜集鉴赏写秋的诗句。

3、联系社会和个人实际,写一篇本词读后感。

参考题目《做志存高远的时代青年》

板书设计

诗言志

壮美秋景——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六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导入新课

秋天,在一般人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伤感,而毛泽东主席在他年轻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吟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力量、充满豪情壮志的《沁园春长沙》。

二、教师范读

三、鉴赏诗歌内容,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首先分析上阕

① 理解前三句

提示: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联起来。请同学们按调整好的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烘托出毛主席顶天立地、意气昂扬的形象,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描绘出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②词的上阕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说说领起了哪几句?描绘了哪些秋景?

“看”。 七句。 秋景是: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鹰、鱼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③诗人是从哪些视角来描写这些绚烂多彩的秋景的?

远看:万山 层林;(静景)近观: 漫江(静景)百舸;(动景) 仰视:鹰;俯察:鱼(动景)

首先看到的是山色:万,表示多,“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 “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 “江”,指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水清澈见底的特征。如果说前面万山、层林、“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船很多且争着行驶。又次,抬头,看到天空的鹰:俯首,看到水底翔的鱼: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动景。总结: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湘江秋景图。这幅图画,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④这些秋景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让我们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三步。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美丽,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这是一幅

壮丽的景象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水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所描写的景物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无不融入了他的感情,融入了他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万山、层林,鹰、鱼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在融入了作者感情后就成为了意象,这些生机勃勃的意象抒发了作者慷慨激昂、积极进取的感情。

⑤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

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另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注重炼字,如写山林,突出“红”字;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写鹰,用“击”字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写鱼,用“翔”字,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⑥面对如此壮丽的秋景词人为何怅?他提出了什么问题?

“怅” 不如意。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词人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山河越壮美,人民却不能当家作主,这里突出革命的重要性,革命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结合背景讲解

这首词写于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迅猛异常,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村运动,先后建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并创立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国民政府右派势利想篡夺立功,而党内,陈独秀又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政府”的错误主张。毛泽东等同志同国民政府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机会注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问”道出了词的主旨,提出了革命政权的领导权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突出了词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用示意图总结上阕

分析下阕

①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少年”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携:携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 “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

②下阕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领起哪几句?

“忆”, 后八句

作者忆什么内容?革命同志、精神风貌、战斗行动

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展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内容。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④想一想:先说一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回答: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呢?(“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引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风流人物”指什么人?(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那么,现在这首诗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是什么人物?(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与斯人,更与何人?)最后的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改造的旧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用示意图总结下阕

四、整合小结

①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②总结: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③毛泽东的这首词洗尽来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让我们一起把本词诵读一遍。

五、《沁园春 长沙》和《沁园春 雪》的比较赏析

《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在结构、思想主旨上有什么异同?

结构:相似,都为双调,字数相同,上十三句,下十二句;

主旨内容:同是写景抒情,赞美大好河山,抒发豪情壮志、理想抱负。

不同点:《雪》通过对雪景的描写赞美了祖国美好的河山,由美好的河山引出英雄人物,表现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长沙》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将词的上片描述下来。要求合理想象、语言优美。300字左右。

3、课外阅读毛主席其它诗词。

先听课文录音 篇七

历代文人笔下的秋或悲凉、或凄清,但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勃勃秋色,喷射出的是如火的激情和远大的抱负。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沁园春长沙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129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