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案【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8篇《《孙权劝学》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孙权劝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学浅,还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

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多媒体显示如下: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现山西夏县)人。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4、展示标有正确读音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

5、展示标有正确读音和句读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句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疏通文意,

2、全班以分五大组的形式每组探讨两句话的翻译,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合作共同完成课文的翻译工作。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师生共同解决。教师大屏幕展示重点字词的翻译。

(五)、再现故事,品析人物

师:文章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你感兴趣的人物的语言自由练读。

孙权: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不悦、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奇、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通过指读、齐读、对比读、师生合作朗读、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体会人物的语言,从而总结出人物性格特点。最后让学生脱本进行人物对话,为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孙权:平易近人、关心下属、王者权威、重才、善劝

吕蒙:虚心听劝、胸怀坦荡、幽默

鲁肃:真诚、敬才、爱才、讲礼节

归纳成语: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拓展迁移,比较阅读

我们学过《伤仲永》,你认为方仲永与吕蒙有何不同?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你觉得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七)、吟诵课文、结束本课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八)、作业设计

文中有多处省略,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扩写《孙权劝学》,完善人物形象。语言可用文言,可用白话,也可文白夹杂,字数不限。

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九)、板书设计

吕蒙 虚心 听劝

鲁肃 真诚 敬才

《孙权劝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等成语。

3、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有意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多次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任务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有意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2、掌握并学习应用“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等成语。

教学方法:诵读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司马光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吴下阿蒙”的意思?“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那么还有一个成语“刮目相待”,谁又知道它的意思呢?它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这两个成语来源于同一个故事,主人公都为三国时的吕蒙,吕蒙从不好读书的“吴下阿蒙”到让人“刮目相看”期间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他的这种变化,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言文《孙权劝学》来解决我们的疑问。

二、出示活动任务

1、了解作者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准确朗读课文,把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故事内容和文中出现的成语;

3、揣摩文章的对话描写,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观点。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检查课前自学情况。

2、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我们熟知的司马光的故事——《司马光砸缸》。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然后结合注释,参考下面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1、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意在意义的词,不译。

2、重点词语的意思

①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②当涂:当道,当权。

③务:事务。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⑤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⑥涉猎:粗略地阅读。

⑦见:了解。

⑧邪(yé):通“耶”,语气词。

⑨孰若:怎么比得上。

3、文意疏通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活动二:大声朗读,整体感知内容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地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1、孙权和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收了孙权的建议了吗?

辞学———就学

3、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鲁肃与吕蒙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面谈后有何反应?

大惊———结友

活动三: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1、介绍孙权、吕蒙

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吕蒙(178—219),东吴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2、孙权为什么劝吕蒙学习?吕蒙以什么原因推辞?孙权是怎么劝说吕蒙的?

教师点拨:

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通过委婉的批评、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三方面劝说吕蒙的。

3、吕蒙学习的结果怎样?课文是怎么表现吕蒙学有所成的?

教师点拨:

大有所成;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吴国的大学识家,对吕蒙的变化都大加赞赏,足见其成就。从侧面衬托出吕蒙的学习进步之大。

4、鲁肃最后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教师点拨:

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5、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文中三个人物的形象;

孙权:关爱部下,又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鲁肃:敬才爱才,对朋友的进步,发自内心的赞赏。

吕蒙:善听别人劝告,学有所成,内心由衷的喜悦。

6、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以对话为主,还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吕蒙和鲁肃的论议,侧面烘托出吕蒙的自信,来表现他学有所进的学习效果,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正面描写出鲁肃对吕蒙的敬意。

活动四:自主探究,积累文言文知识

1、理解文中的一字多义

乃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去后乃至才

即即更刮目相待就

即书诗四句立即,立刻

遂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遂不可见终于

2、成语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活动五:细细品读,体会人生感悟

读了本文,你受到哪些启示呢?

1、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2、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

3、多读书,读好书。

4、读书能提高人的知识才能。

活动六:合作交流,感受语言特点

本文主要是对话,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地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活动七: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通过学习由一介武夫成为学识渊博的人,由此可知学习是多么重要。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收获。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假设你也有个朋友像吕蒙一样不爱学习,你要劝你的朋友学习,你会怎么说呢?写写看。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吕蒙鲁肃

循循善诱辞学,就学称赞,结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3、学习通过品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包括自由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

自读法:本文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提高自读的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司马光砸缸

二、 www.jingyou.net 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管理学典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之称。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三、关于孙权和吕蒙(课下注解)

四、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五、字词疏通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A、成语: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B、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当道(2)辞———推托(3)孤———古时王侯自称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间的爱称

(5)见———了解(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的时候

(9)过———经过、到

(10)更———重新(11)见事———认清事物

(12)拜———拜见(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14)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④往事古义:历史今义:以往的事情

一词多义

乃:乃不知有汉(竟)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教师总的指导)

六、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七、揣摩人物语言、形象

我们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归纳:“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对吕蒙的厚望和严格要求

“蒙辞以军中多务”不想学,借口推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悦,责备)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有不悦,责备,更是语重心长。让吕蒙心服口服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十分惊奇,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壑的自信

小结:孙权——平易近人,对部下要求严格,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善于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以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的夸赞;讲礼节,“拜蒙母”。

八、快速背诵竞赛

九、课堂小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十、板书设计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论议————结友(惊赞)

十一、教后反馈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3)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演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

1、以“朗读——译读——思读——演读”逐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2、比较阅读。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为文学常识专家组、字词专家组,质疑专家组、名言专家组,分别收集有关本文相关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二、展示与交流。

1、文学常识专家组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2、教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幻灯片演示)

三、感知与理解

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

(1) 教师范读。要求:听清字音,明确句读。

(2) 学生练读。要求:熟悉字音,练习断句。

(3)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句读。

(4) 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 字词专家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并板书。然后学生结成四人小组,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 竞赛: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规则:全班按座位分为六大组,奖励获胜组。

形式:文言知识大会战。多媒体显示题目,由各组指定对方的同学来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卿今当涂掌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蒙辞以军务 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 见往事耳

2、辨析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治、博士)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见、往事)

(3)及鲁肃过寻阳(过)

3、辨析一词多义

当 就

卿今当涂掌事 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 指物作诗立就

4、翻译下列句子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3、思读课文,理解内容。请质疑专家组同学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准备好以下问题:

1)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演读课文。

1)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学生演出课本剧,同学们共同评议。

四、反思与探究:

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名言专家组展示讲解自己收集到的名人读书故事和名言。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

教师总结:总之:知识能够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

五、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六、总结与作业:

1、总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作业:课后大家熟读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刚比较过《伤仲永》,和本文,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备课资料:

1、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回荆州,终不能如愿。最终,吕蒙巧计从蜀汉夺回了荆州,还致使关云长败走麦城,抱憾而逝;蜀汉由盛而衰。

————可见“学”的重要性。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师旷论学》

3、车胤家贫不能常得油,则夏日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章……甚有乡曲之誉。……时唯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

————夜以继日,囊萤积雪(集萤映雪)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5、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学业渐积而有成,获其益不觉其劳也;事业积渐而有功,蒙其福而不觉其苦也。

—————褚虎忱《论人格修养》

6、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7、有关读书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知识就是力量。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章故事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通过角色扮演,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预习指导】

(一)知识链接

作品简介《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死于江陵。鲁肃接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学习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句子所表示的语气,标注在括号内。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1)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见吕蒙进步之大;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鲁肃爱才敬才。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看出吕蒙对于自己的进步相当自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生动地表现出了吕蒙的颇为得意。

(3)通过学习,吕蒙由“______________”变得使人“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3.阅读《孙权劝学》和《师旷劝学》两篇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2)摘抄选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3)比较赏析:

【课后巩固】

结合课本注释,翻译下面的字词。

卿今当涂掌事:_____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

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

及鲁肃过寻阳:_____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

孙权劝学 教案 篇六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2)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2、教学重点:

品味人物语言的语气特点,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4、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5、教学工具:

PPT、录音、图片

6、课时安排: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Ⅰ 导入: “吴下阿蒙”的故事理解

Ⅱ 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 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Ⅲ 检查生字词

卿 qīng 岂 qǐ 邪yé 孰shú 遂 suì 更gēng

Ⅳ 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Ⅴ 学生齐读课文

朗读指导:注意文章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他们说话的语气也不尽相同,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读出责备的语气

(3)“卿言多务,孰若孤?” 语重心长。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出自豪的语气。

Ⅵ 疏通文意

初,权 谓吕蒙 曰:“卿今当涂掌 事,不可不学!”蒙 辞 以军

当初 对……说 当权 推辞 用

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 博士 邪!

事务 难道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通“耶”,语气词

但 当 涉猎, 见 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 孤?孤常读书,自

只 应当 了解 历史 罢了 谁 比得上

以为大有所益。” 蒙 乃 始 就学。 及 鲁肃 过寻阳,与蒙论 议,

以(之)为,认为这样是 于是、就 从事 到了……时候 讨论 议事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 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

重新 为什么

见事 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认清事物 迟 于是 拜见 表顺接,然后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很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Ⅶ。合作探究

1、孙权如何以自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阿蒙由不学到就学,经过自身的努力使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有勇有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让人刮目相待。反映出在现实生活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Ⅷ。体验反思

1、你觉得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谦虚、听从劝告,好学、

2、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

A 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成才。

B: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C;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Ⅸ。延伸拓展: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 ,谈谈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板书: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孙权劝学教案 篇七

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

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概括段落大意

四、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 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 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

分组讨论:

1、 设疑;

2、 翻译文章

五、揣摩品味课文

1、 认真朗读课文,试回答如下问题:

1)孙权劝学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如何?你查到了那些资料可以说明吕蒙学有所成?(过程: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指出“学”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 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3、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何方仲永的不同?(《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问题。讨论,回答问题,听讲,记笔记

六、表演课文

1、 按原文内容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

2、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3、 将表演的背景设置为现代社会,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心议题应该展示《孙权劝学》一文的现代意义。

孙权劝学 教案 篇八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一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⑧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题。

2、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3.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孙权劝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3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