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案例教学教案优秀6篇

发布时间:

家长学校案例 篇一

平常心平常态,助孩子健康成长

湖北省钟祥市承天路小学 乔慧

教学内容:平常心平常态,助孩子健康成长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交流使家长明白拥有平常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帮助家长明确家长明白‚平常心‛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帮助家长摆正对孩子的心态

教学方法:运用典型事例进行说服,让家长明理进而践行 教学重、难点:引导家长们对待孩子应该怎样拥有平常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情导入

导入:平平淡淡才是真。对于孩子,以平平常常的心态对待他们,最大限度地减轻他们成长中的压力,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摒弃作为父母的私心和欲望,顺其自然,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父母,退一步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课件展示一封女儿写给父母的信。(信件大意:女儿感激父母对她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感受到家长对其的要求过于高标准,尤其是父母对学习成绩的追求让其倍感压力很大。孩子对学习有焦虑恐慌情绪)

二、把脉问诊,寻求原因

1、家长讨论:此事件中谁对谁错?

2、角色体验:生活中你对孩子的要求多吗?有的要求是否过多、过高?

3、生理探究:阅读文章《父母儿女平常心》(片段)

一些患者一旦从医院康复回归家庭后,处在‚高情感‛环境中的患者复发率达十分之六,而处于‚低情感‛境遇中的病人复发率只有十分之一、十分之二。何谓‚高情感‛呢?主要是指人们对病人过分关注,过分的迁就,以及时时处处的‚监视‛,或者是采取了相反的过激态度:过分地斥责、歧视与讨厌他们,使他们时时意识到自己是个病人而受到刺激导致旧病复发。‚低情感‛则相反,是一种以平常心待平常人的态度,在相当的幅度内不干涉他的自由。平等相处,既关怀他又不显得过分,对他有要求而不给他过分压力。显而易见,处在‚低情感‛环境下的病人更容易减缓心理压力,调适失衡的心态,修复受创的心灵,更有利于心理健康。作者认为,这个理论和实践同样适用于家长们对于子女的教育和培养。父母过分的关注子女,动辄象老和尚念经说教评理摆谱比喻,威逼利诱软硬兼施,让孩子见了你就害怕,甚至讨厌、恐惧,反倒更容易引发子女的逆反心理。

三、反思自我,对症下药

1、家长问卷:你对孩子的期望有哪些?

2、家长交流:生活中是如何对待孩子持有平常心的?

3、典型发言: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一定要有平常心,但往往一般的家庭很难做到。很多的家庭,父母总是对孩子有太高的期许。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高的期许既有可能是动力,也有可能是灾难。

有过一个电影,叫《黑天鹅》,女主角的妈妈曾经是个失败的芭蕾舞演员,她把这种期待投射在女儿身上。女儿一直背负着这个单亲妈妈的极高期待,追求完美,也因此变得特别敏感。最后女主角获得了领舞的机会,但也因为敏感而出现幻觉,在她达到完美的时候死了。在这个故事里,就显现了家庭教育的某些问题。就一般意义而言,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越高,孩子的成功率也就越高,但同时也意味着,孩子将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就具体的个人而言,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孩子能够承受较大压力,父母的高期待值与其成功率可能是正比关系,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则会走向反面。

有些孩子思维发展相对于同龄的孩子可能会有些迟缓,或者理解力相对比较低。对他们而言,父母的高期待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太痛苦的事情,他们只有焦虑,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有的父母觉得人家孩子什么都会,你怎么就不会呢?变成你不会就没理由了。这时候,我提醒父母要有平常心:孩子在这时候往往更容易感到无助、孤单和失败,他们心里更期待父母的鼓励与帮助,父母要在这时候就给他们一些指导与提醒,这样的帮助不仅会减轻他的无助和孤单感,更有利于孩子今后的进步。

华人世界里最伟大的建筑家之一贝聿铭,出生于苏州的一个银行家家庭,家境非常殷实。他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是顺其自然,择其长项发展。在贝聿铭还未决定将来以什么专业为终身职业的时候,父母让他先到美国去游学一下,先去看看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在游学的过程中,贝聿铭发现自己对建筑专业很感兴趣,最终做出了学习建筑的决定,这一选择使他在建筑领域内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四、心态导航,一路顺畅

1、教师心声:‚老师,你不知道,我家孩子的成绩不够好啦!‛遇到这样的父母,我总是笑着说:‚等一下!先跟我说他哪里好,再说他哪里不好,我超想知道你家孩子哪里表现最好,快!快!快!告诉我……‛

家长可能觉得我这个老师很不可思议,我心里其实想的是纪伯伦在《先知》一书里的一段话:‚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慕所产生的。他们经你而生,但并不是你创造的。‛我真正想跟希望子女成龙成凤的父母说的是:‚孩子并不是你的。‛但我无法突兀的说出这段话,于是我选择引开注意力,试着陪父母以远一点的距离去‚欣赏‛他们的孩子。

父母说孩子不够好的心是沉重的,我了解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有些父母试图以爱之名雕刻正在成长的孩子,埋首舞动双手说‚都是为孩子好‛,却没时间聆听雕刀之下孩子鲜血淋漓的哭泣。

当哭泣化做周记上的文字时,孩子哀伤地说:‚为什么爸妈见了面只问我分数,却不问我好不好?‛孩子愤怒地说:‚怎么做你们才满意?考差了,你说我‘不努力’;进步了,你说‘不够好’;考好了,你说‘应该的’……我可从来没有嫌 弃过你们薪水不够多,不能为我买最好的球鞋,住像样的别墅,为什么你们总嫌弃我‘不够好’?‛ 孩子说:‚老师,我真的真的尽力了!但他们不相信!‛说这番话的孩子面容是阴郁的,那是来自家庭的支持被切断的阴郁。

急着把孩子赶到功名路上的父母,因为急,所以没时间和孩子‚对谈‛。‚问候‛免了吧!‚杂事‛省了吧!……我们忘了,孩子会长大,如果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感受过对谈带来的温暖,当我们年老时,要他如何愿意‚浪费‛一段时间,陪我们坐在晚风里,来一段无益于任何经济利益的闲谈?这些被我们以分数喂养长大的孩子,将来会不会对年老的我们说:‚你看,人家王永庆过世前都还能创造每年多少亿的营业额,你才七十多岁,就只能坐在这边打瞌睡,无所事事,你实在‘不够好’!‛

2、观点总结:总之,对孩子,家长要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拥有一颗平常心,就能去除虚荣心,就不会盲目攀比。拥有一颗平常心,家长就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享受育儿的过程,并让我们的心灵更宁静,个性更完善,由此让孩子更受益。

板书设计:

平常心 平常态 助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学校教学案例 篇二

家长学校教学案例四:

给青春期男孩留些空间

“六一”风,撩起了不少人的童年梦。童年多美好,每天没心没肺的,还有大把的礼物收。可慢慢长大了,闹心的事就多了。

今年16岁的小田家住汉口,正在上高中。小田是独生孩子,从小就是爸妈的掌心宝,可随着年纪增长,一件小事却让他苦恼不已。小田的妈妈似乎不太顾及孩子的隐私,在他洗澡时也会毫不顾忌地走进浴室。烦闷的小田跟妈妈说了好几次,但妈妈都没有放在心上。

半月前,小田正在浴室洗澡,浴室门又被母亲推开,小田恼火地让妈妈出去,妈妈却觉得无所谓。气急之下,小田一脚踹向浴室的隔断玻璃,碎裂的玻璃垮下来,砸在小田的右脚上,鲜血瞬间流满了浴室地面。晚上9点多,血流不止的小田被父母送到武汉市普爱医院武胜路院区足踝外科。

接诊医生检查发现,小田的右脚脚背上有一条长约7厘米的横切伤口,肌腱、神经都被割断,动脉也受到损伤。考虑小田伤情严重,医生立刻为他安排了急诊手术,直到凌晨4点手术才结束,小田的肌腱和神经被顺利吻合。医生表示,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不小变化,自尊心增强,对隐私、私人空间有了更多诉求,家长应给孩子更多私人空间。

其实,像这类父母不尊重孩子隐私引发矛盾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如今,很多家长没有“孩子也有隐私”的观念,他们觉得在父母面前孩子就应该是“透明”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被父母“监视”起来,而对于家长的这种过度关注,尽管多数孩子都表示不愿意接受,可又难以改变现状,而且更多时候父母的“窥探”让他们“防不胜防”。

很多父母喜欢这样做: 一、翻看孩子的日记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隐私都会想到要翻看孩子的日记,从根本上来说,这是违反法律的,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都是极其敏感的,最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尤其是对于父母,会更加的难以启齿,所以,翻看孩子的日记这一点一定不能有。

二、找别人问孩子最近的表现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隐私时,也会想到从老师,还有孩子的朋友那里询问,这会让孩子觉得家长是不尊重他,而且会使孩子跟别的朋友产生矛盾,有的孩子最不喜欢看到家长和别人一起谈论自己的隐私,家长应该对这种行为说“no”。三、硬性地询问孩子的隐私

有的家长在面对孩子不想说的隐私时,总是用一种逼迫的语气询问,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子即使知道了孩子的隐私,也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教育专家董进宇说过:“不要强行地询问孩子不想说的话”,这会让青春期的孩子产生浓重的逆反心理。

父母该如何尊重和保护孩子的隐私 第一:学会尊重孩子

时刻明白孩子有他自己的生活,是个独立的个体,并非完全属于我们。他有权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有情感和秘密,有尊严和人格。有些事,他可以独自分享,父母不应强行去要求孩子怎样。反之,不仅令孩子失去自信,还会遭到孩子的不信任。影响亲子关系。只有我们尊重了孩子,保护孩子的隐私,他才会在得到尊重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尊重别人。

第二:和孩子建立信任感

生活中父母要多关心和理解孩子,和孩子建立信任感,孩子才会把心里的小秘密分享给你听。承诺孩子的事情要做到,不能出尔反尔说话不算数。甚至背后瞒着孩子偷看孩子的日志,那孩子以后还能把真实想法告诉你吗?所以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要理解,宽容。让孩子明白你是值得信任的,值得孩子把秘密告诉你,愿意和你分享。

第三:理解、沟通是最好的方式 当孩子有秘密不愿意让父母知道时,不要觉得孩子是学坏的表现。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家长不要通过不良手段窥探孩子的隐私。孩子渴望被尊重,被认可。尽量在平和的氛围下和孩子耐心沟通,走近他们心灵的大门。家长也要给孩子独立空间,允许他们有秘密,尊重孩子的隐私,多理解多沟通。要明白这个世上,没有什么关系比亲子关系更亲密。

双泉学校政教处 2016年6月3日

家长学校评议案例 篇三

家长评议学校案例

背景: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尤其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为了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实践教育局提出的“办人民满意学校”的社会承诺,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校认真组织开展了“家长评学校”活动。

目的:通过家长评议学校,了解到家长对学校的建议,有利于学校家长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过程:召开学校家委会会议,通过座谈、实地参观、发放问卷等形式评议学校。

总结:对所有的建议表进行了全面统计,家长对学校、教师总体满意度比较高,同时也对学校和教师方方面面的工作中肯地提出了意见建议。

现总结汇报如下:

1、建议多增加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对孩子进行一些吃苦教育,培养孩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灵。

2、学校与家长要有常态化的联系方式,比如建立类似qq群、微信等沟通体系。

3、建议学校食堂墙面增加标语和标识,如规章制度、就餐口号、消防疏散图等。

4、学校能否适时推行“午间餐”,或以班级为单位或让每位学生自带点心和水果。

5、学生就餐结束后,加强整理餐具时的秩序。

从家长的建议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提出了一些要求,也反映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重视。感谢每位家长对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信任和支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校会认真加以借鉴,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家长学校教学案例我 篇四

家长学校教学案例《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

授课题目: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

授课目的:心中有他人,时时处处想着别人是一种优良的品德,心中有他人的孩子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对当今独身子女尤为重要。主讲老师:王晨悦 授课形式:访谈 学生情况: 一、提出问题:

【案例呈现】

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一手拎着工作包,一手拎着给孩子买的糕点,对站在孩子身后的爷爷奶奶视而不见,对孩子喊道:“宝贝,快来啊,看爸爸妈妈给你买什么好吃的了。”然后理所当然的全给了孩子。

小明是三年级的孩子,成绩优秀,霸气十足。在学校小伙伴们都不愿和他一起玩,每次游戏的时候,他总是要做最好的角色,让所有的人听他的安排和指挥,不能有任何意见,所以在学校他很孤单,大多数孩子都不和他做朋友。

琳琳十一岁,小学四年级。是家里高傲的小公主,家里有四个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她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爸爸妈妈对她也是无可奈何,每次知道家里要来客人了,马上把自己的玩具啊、零食全藏起来,如果有小朋友要和她一起玩,她也会拒绝。家长们也觉得很难堪,但从不去责怪和教育她。

现在农村条件好了很多,家里的好吃好玩的都不少,但很少有孩子主动拿给长辈的。张爷爷有四个孙子,这些孩子有的都上大学了,每次回来总是从爷爷家带走许多,从不曾给爷爷奶奶带点什么。这种现象在许多家庭都存在。

过渡:看到这些现象,我们不禁要想:该怎样培养独身子女心中有他人的意识?通过什么形式让他们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与人友好相处,关心他人,并善于合作的人呢? 二、分析问题:

1、注重独身子女“心中有他人”的引导与培养。

A、学会分享。让孩子懂得,在自己享有食物或游戏玩具时,要想到家里的人或小伙伴们,与他们共同享用。有些家长总是舍不得吃穿,尽最大的可能让孩子吃好玩好穿好,只要是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无论花多少钱,家长都要给孩子买。而且买来以后由孩子专玩专用专吃。刚才前面列举的案例:琳琳小姑娘身上的这种“小气”,正是父母平日里溺爱所造成的。孩子对自己家里的人,包括父母和爷爷奶奶,对身边的小伙伴一点都不关心和热爱,长大了,又怎么可能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和快乐呢?怎么可能孝敬父母,服务于社会呢? B、学会谦让。谦让就是谦虚礼让,是“心中有他人”的一种表现。时代在发生巨变,竞争精神已成为整个社会中的主导精神。但是这并不与谦让精神相矛盾。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谦让的习惯,比如坐公共汽车时教孩子给老爷爷、老奶奶或抱小孩的叔叔阿姨让座;与小朋友一起游戏的时候,让小朋友先玩等等。当然家长不是笼统教育孩子遇事就让,而要孩子们在一起游戏的时候,家长应教育孩子对年龄比自己小的、身体有残疾的孩子要谦让,让他们先玩,而在游戏竞争中,仍应努力争取胜利,这样才可以使谦让精神符合时代精神而为孩子所接受。过渡:

2、培养能与人友好相处,能关心他人。

A、学会相帮。就是他人有困难,有需要时去帮助他人。“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这是一首歌德歌词,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双帮助之手就是最好的“心中有他人”的体现。例如:在别人摔倒时,就伸出一双手;在别人乘车时,让出一个座;在别人淋雨时,与他共用一把伞。………..等等这些生活中小小的举措,是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情感的表露。

B、学会宽容。宽容就是宽以待人。做到心中有他人,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孩子们在游戏、学习中难免会发生摩擦,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这些摩擦,教给孩子对其他小朋友多一点忍让,多一份关心,多一些两节,遇到事情学会体谅别人。比如:在写大字的时候,有同学不小心将墨汁弄脏了自己的衣物;玩游戏时有同学不小心撞疼了自己,只要是同伴“不小心”所为,而又不是故意的,且人家又向你道歉了,你就应该谅解别人,而不应该得理不饶人。孩子学会了宽容,就会赢得朋友,有了朋友,孩子才会真正体会生活的快乐。过渡:

3、怎样培养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他人工作时不打扰,不愿做的事不强加。A、他人工作时休息时不打扰。“心中有他人”总会自觉地想到别人,别人在休息或工作的时候,就会考虑为他人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影响到他人的工作休息。比如:在家里爸爸正在看书学习,看电视时就叫孩子声音开小一点,邻居的伯伯要上夜班,白天在家里睡觉,让孩子到远处玩耍,不要大喊大叫,让邻居伯伯安心休息,等等。(陈)

B、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这也是心中有他人的重要内容,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讲的为他人着想。许多孩子任性的现象严重,总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自己想做的非要去做不可,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比如:爸爸妈妈劳累了一天,孩子还要闹着他们带他去公园啊,出去玩,甚至提许多无理的要求,或者在外面玩了一天,吃饭的时候了爸爸妈妈怎么也喊不回去,硬要父母端着饭去游戏的地方吃。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要教育孩子当别人不愿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强加,要体会别人的感受,设身处地的为比人着想。三、探讨问题:

前言: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克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学会关心他人,逐步做到为他人着想。关爱他人不仅仅是对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的发展中,如果人与人之间充满温馨、和睦;充满互相关爱、相互体贴和友善氛围。就会推进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要做到“学会关心”,就得从教孩子从小学会关心他人开始。教师与家长互动: 1、家长列举家庭中孩子存在的问题和疑惑:例如:霸道、骄横、任性、自私等特点!(5名家长发言)2、家长学校教师建议:

A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要互相关心。比如:吃饭时,爸爸没回来,妈妈要提醒孩子给爸爸留饭留菜或耐心等待爸爸。当孩子学着给父母做一点事时,哪怕是给妈妈倒杯茶,给爸爸拿支笔,父母都应该给予鼓励。在家里家长要教育孩子对长辈要体贴照料,对亲友要问寒问暖。谁生病了,主动伺候;谁有困难,主动帮助。父母要做出榜样,主动、热情地关心家人或其他人;相反,如果父母说一套做一套,不能以身作则,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过渡: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关心别人的故事和道理,编排一些关于关心别人的游戏同孩子一起做,使孩子逐渐理解和懂得关心别人是一种美德,好孩子应该是关心别人的。B由近及远,逐步提高。孩子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的,他们往往是从身边的小事情开始认识世界,然后逐步深化提高,扩展到其他方面的。所以教育孩子关心他人,不能一开始就讲大道理,要他去做他一时还做不到的事,这样会引起他的反感。应该从他身边,从他最亲近的人,从他最接近的事物教育起,让孩子先关心家人、再关心朋友、同学、老师、直至关心其他人,最后升华至关心集体,关心社会。逐层递进,逐步较深,凸显出教育的层次性,这样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使教育有效。

过渡: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建议父母不妨在给孩子讲故事这件事上下点功夫,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爱父母的概念,讲讲孔融让梨或司马光的故事,使孩子体验关心亲朋好友也是重要的。如果孩子告诉家长自己做了什么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事情,家长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你这样做真了不起,爸爸妈妈更爱你了。”这样的表扬是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最有效地方法。

C潜移默化,角色置换。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他们根本不会关心人,不会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因此,父母常常不会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自己的情感,其实孩子虽小,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感觉,也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情感,作为父母,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绪。例如:当孩子把小朋友的脸抠伤了,父母可以问孩子:“要是把你的脸也抠个口子,流出血,你疼不疼?”孩子只有设身处地想象,与被打的孩子“调换”一下位置,就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羞愧。“角色置换”能帮助孩子设身处地的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形成利他的行为。教育孩子心中有父母,建议家长每天饭后可以与孩子聊聊天,通过聊天,不仅能听听孩子学校的趣事,同时父母可以适当的向孩子讲讲自己工作中的繁忙与辛劳,让孩子明白为了他的生活幸福,父母要付出多少的汗水和心血。使孩子理解任何人都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应该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爱护和帮助。

小结: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可以从生活、学习、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宽容、谦让、互帮互助等优秀的品质,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例如:创设条件,引导实践,利用移情,由物及人,孩子都喜欢小动植物,他们常常把小动植物当作人一样看待,都有思想和感情,他们对动物的珍爱之情往往也会会人产生同情、怜爱、关心。所以,这种利用移情的方式也是增进孩子关心别人的方法之一。

家长学校教学案例 篇五

家长学校教学案例:《重视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一股源头水

——重视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

——爱因斯坦 授课题目:《重视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授课教师: 张加仁 授课目标: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是在心里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孩子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通过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兴趣。授课背景:

目前,很多家长为了让子女长大成材,不输在起跑线上,除却在学校紧张的学习外,不断地为孩子创设学习的环境,可是,效果甚微。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学习不踏实、坐不住,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反正总是有事,这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学习兴趣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以学习的方法。”要让孩子学习好,首先就要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才抓住了教育孩子的根本。学习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是传统的教育体制和落后陈腐的教育观念,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变得苦不堪言,令学生望而生畏。其实让孩子快乐学习也不是一件难事,家长只要善于引导、有耐心,是可以做到的。让他们从本应主动地探究变为了被动的接受。家长迫切的盼望和殷切的希望让他们忽视了对孩子本性的全面了解和认识,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心孩子的学习需要,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压抑他们的个性成为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学习兴趣与人的终生发展。

1、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学习内容或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2、学习兴趣是远大理想的起点。教育的核心就是做人。当今社会,孩子学会做人至关重要。“做人”教育就是首先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孩子就没有成材的动力。即使暂时有动力也难以持久。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志趣。志趣是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而兴趣就是实现理想的起点。

3、学习兴趣是人的终身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古到今有多少有所创造的人,他们的成果最初都是靠兴趣的力量来启动的。

二、内在直接兴趣和外在的间接兴趣

1、直接兴趣:就是孩子对事物本身感动需要而产生的兴趣。每个孩子的直接兴趣因为不同的性情都会有所不同。(举例)

2、间接兴趣:就是孩子对事物本身没有兴趣,但由于外界刺激他去接受而使他产生了兴趣,它来自于外界因素的影响。

3、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相互转换。(举例)

三、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兴趣的重要的时期

1、“最佳时期”的启示。孩子在某一年龄段,特别容易建立和发展某一意识或行为,0—9岁是儿童敏感期,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耐心观察,细心引导。

2、小学生兴趣的特点

(1)敏感、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新奇的事物可以立即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直观性。

(2)孩子的兴趣大多持续时间段,而且容易转移,有不稳定性。孩子的兴趣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他们往往从一种兴趣发展为多种兴趣,并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兴趣,或主导兴趣。

3、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要从生活中开始。根据他们有意注意和无意识记的特点,要不断地,不失时机地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小结 当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家长给予肯定和支持。家长常常在孩子衣袋里发现几颗小石子,揉皱的纸片等,此时作为家长,不要简单指责他们,或干脆把东西统统扔进垃圾箱。应借机问他们为什么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分享孩子的快乐。时间长了,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兴趣的萌芽的倾向,进而加以引导和扶持,孩子们兴趣就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家长培养孩子兴趣的十条建议

1、善于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兴趣。

2、从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我们都知道孩子天生就有求知欲,对感兴趣的事要刨根究底。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从孩子小时候喜欢听故事着手,开始给他讲好笑的故事,逐渐的讲些中外成功人士的故事。等他兴趣浓了就告诉他,这些故事都是从树上看来的,人那个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通过读书还可以知道许多非常有趣的事。

3、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有成就感。成就感是激励孩子认真学习的动力。如果孩子在学习中经常获得成功,他就会有较强的自信心,对学习更有兴趣,从而不断进步。相反,如果孩子学习成绩总是不好,会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孩子会一步步地走下坡路。因此,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家长的鼓励和积极地评价显得尤其重要。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中没什么可表扬,实际上不是孩子真的一无是处,而是家长比较的角度不正确和对孩子的期望、要求过高。在评价爱还是免不了比较,表交友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相比较,而纵向比较则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相比。家长在比较时,特别喜欢把孩子的不足与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这样的结果不仅无法使家长了解、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还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自卑。建议家长对孩子进行纵向比较,及时看到孩子的进步、成功的乐趣,对学习、对自己充满信心,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4、善待和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由于孩子年龄小,对有兴趣的事情,往往只凭一时的好奇和热情。作为家长,紧紧唤起孩子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对孩子的兴趣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引导他们从兴趣中探索和思考,切忌对孩子的兴趣不闻不问,无动于衷,这样容易使孩子的兴趣来得快,消失得也快。

小结:家长要通过引导,使孩子的兴趣与他本人的智力特征结合起来,通过培养兴趣,挖掘他的潜质;通过发展潜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兴趣,把孩子的兴趣和他的特征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适应,最终才能找到结合点。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既要多样化,又不能泛滥。

5、引导动手,在实践中诱发兴趣。俗语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由于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更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务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举例:日常生活和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兴趣)

6、在玩中发展兴趣。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中常常表现出某种兴趣的萌芽与倾向,家长要善于观察和发现,使玩与学相结合,从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举例:语文课本中《玩出来名堂》、留美博士周峰小孔成像。)

培养孩子玩的习惯,启发孩子领悟玩的价值,可以带孩子去公园、去远足、去打球、去感受多种的生活情趣,在玩中让孩子接触新事物,从中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7、积极配合孩子的兴趣。我们培养兴趣方面,常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至关重要。例如:家长是以自己的兴趣为主,还是以孩子的兴趣为主?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不知道什么重要,往往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学英语、学琴、画画早晚不闲结果,孩子反而对自己掌握的知识产生深深地厌恶。事实证明:只有孩子有兴趣的事,孩子才会潜心去做好。没有兴趣,就没有孩子的热爱执着和追求。

家长自己有某方面的高雅兴趣,影响孩子,成为家长与孩子共同兴趣,像许多世家:相声世家、音乐世家就是潜移默化受到家族的影响。(举例著名翻译家傅雷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儿子傅聪受其影响)家长对孩子的兴趣请注意常常说这样一句话:太难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

8、发挥赏识教育在培养孩子兴趣中的作用。

举例:周弘把哑女培养成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的事实。举例:刘艳敏曾写过的一篇文章:《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举例: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小结:对孩子浓厚兴趣的事物,家长们不能简单地去看待、去评价,站在大人的角度,却是不值一提的东西,在孩子看来,却是很了不起的。这就是说,作为家长,要从关注孩子的未来成长着眼,赏识孩子的兴趣。

9、创造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更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举例:幼儿涂鸦)只要你诚心去发现、创造,孩子就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我们除了给孩子创造学习的小天地,更应该重视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习负担,不要把孩子的课外时间排得满满的,使孩子的兴趣才能的生长失去必要的土壤、阳光和水分。

10、营造爱的家庭氛围。“凡是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教育不能没有爱,培养兴趣同时不能没有爱。爱的表现形态归结为四个方面:关心、尊重、理解、责任。

关心:对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身体等都加倍呵护。不但要关心孩子的物质需要,还要关心孩子的学习需要。

尊重:尊重就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愿望,不压抑他们的个性。理解:要对孩子深入了了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责任:对孩子更高层次的爱,无论孩子智商是高还是低,身体是否健康,我们都要努力营造关爱风味,对孩子尽心尽责。

学校家长学校教案 篇六

龙阳镇银水路小学家长学校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家长们明白应该怎样辅导孩子学习。

2、帮助家长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建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家长们明白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学过程:

导入:感谢家长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前来学习。

一、家庭教育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家长学校则肩负着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家教理论,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当前家长学校要着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过去,家长的养儿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观念,必须代之以为国教子的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传统的德育观念必须改变,如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险)……应该培养孩子的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传统的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际水平的观念必须改变,应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

2、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①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不仅无益,反而害之。②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相结合。既要重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又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③态度一致,教育统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要一以贯之,而且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统一。④说服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⑤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⑥感情与理智相结合。⑦及时教育与持恒相结合……

二、帮助家长们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家长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首先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2、家长是有目的进行教育的实施者。孩子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家长的培养、教育分不开。古今中外众多名人成材的事例无不说明家庭和父母的作用。

3、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和学习知识的良好环境。这里说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能够满足孩子生活学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适合的场所,可以说是良好的物理环境;由家长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所营造的家庭氛围是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建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21世纪社会变化更加剧烈、科技发展更加迅猛,因此,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家长要树立现代教育观,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年幼的孩子总是在反反复复中感受着劳动的乐趣、独立做事的快乐。从不会做到逐步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逐步像样,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从中孩子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正因如此,家长就应放手让孩子锻炼,不要怕他们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对于孩子独立去作的事,只要他们付出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自信。“我行”这种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再去做,绝不能动辄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更不要见孩子做不好就动手代劳。当他们执意去做那些难度较大的事时,家长应予以鼓励并给予帮助。这样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锻炼机会,养成独立的行为。

2、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去寻求答案。

a)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的能力。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注意培养孩子“听话”、“顺从”,却从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小到生活小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一概由父母决定,孩子缺少自己作决定的机会,这就不能培养他们的抉择能力。然而,自我抉择能力也是独立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b)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同时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独立做事时,最关键的是家长自己要战胜自我。我们常见有的家长一见到孩子碰到困难,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而是立即代劳。还有的家长明知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做事,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立即心软而妥协,依顺孩子,从而前功尽弃。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应下决心甚至下狠心,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精神。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这一切都不是父母替代的了的,深爱孩子的父母们,让你的孩子从小学着自己走路吧!

四、培养孩子成为机警的人

如今,我们应该重视把孩子培养成为机警的人。这是因为机警不仅仅是人的一种对外界作出的迅速反应,更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很难想象,一个稀里糊涂的“马大哈”怎么能搞出一番事业?!要让孩子成为机警的人,家长和教师的表率作用很重要。如果大人整天恍恍惚惚,做事丢三落四,那么要求孩子“机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培养孩子机警,不妨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如,要求孩子上学时不要遗失书本或文具;上街购物得算清每一笔帐;去公共场所须谨防小偷窃去钱包;晚上就寝前应关好门窗等等。孩子是否机警,与责任心的培养也大有关系。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往往会自觉地时时留神、处处关注,尽量不出什么纰漏。平时,大人可从帮助其树立责任感着手,也可通过游戏来训练孩子的机警。如,父母让孩子晚上独自在家处理诸如关好门窗、检查水源电源火源、接听电话等事,然后再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加以评述。再如,等孩子一人在家时,让朋友装成陌生人敲门,看孩子如何应付。甚至父母与孩子外出时,可有意与孩子走散,然后在远处关注孩子会作出什么反应。通过让孩子独立处理一些意外事件,也能培养其机警的素质。如,放学回家路上有生人想认识他(她)或给他(她)吃东西;外出游玩时小伙伴突然发病倒地;发现有可疑的人在家门口徘徊……看看孩子能不能找到各种方法巧妙地应付。机警的孩子不仅善于保护自己,还会因此而充满自信。在孩子的 “人生之舟”上,“机警”犹如加添的一面“风帆”……

五、怎样使孩子消除自卑感

在现实生活中,确有许多孩子存在着对自己缺乏信心、瞧不起自己、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无法赶上他人的自卑感。孩子的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使自己沮丧、孤僻,以至悲观、失望。那么,怎样使孩子克服自卑感呢?

(一)、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长处,也都有他的短处。作为家长,在生活当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时失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认为自己有优点,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便会增强取得更大更好成绩的信心和希望了。

(二)、不要贬低孩子。我们有些家长爱用大人或“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以侮辱性的语言讽刺、嘲笑孩子,数落他的短处,故意贬低孩子。经常受到这种斥责的孩子往往自信心受到强烈冲击,时间久了,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家长的暗示,承认自己的素质差,慢慢地就失去了信心。因此,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家长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看法,要用家长的信心去鼓舞孩子的信心。

(三)、不要滥贴“标签”。不管你的孩子表现如何,都不能随便作出“没有出息”之类的负面判断,也不能任意给孩子贴上“窝囊废”之类的灰色标签。因为这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认识,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四)、要满足和引导孩子的表现欲。自我表现欲是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欲望之一。当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受到压抑时,就会产生自卑感。

但不要单纯抽象地用貌美、聪明、学习成绩好等来展现孩子的自我表现欲,而要尽可能地在具体的不同层次的其他孩子身上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特有的优势,从而满足自我表现欲。

(五)、要重视孩子每次成功的经验。要教育孩子重视自己每一次的成功经验。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平时要注意教导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务远,以免挫伤成功的积极性。

(六)、要注意扬长避短。要让孩子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同时要让孩子明白,在生活当中具有多种才华和非凡能力的人只是少数,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就能充分发挥长项,取得更大的成绩

六、父母应怎样引导孩子学习。

1、布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果希望孩子喜欢读书,那么,家中应该有书、杂志、报纸。孩子在书香环境中成长,自然会喜欢接近书,喜欢看书。但是,这个环境还必须是简化了的,不能太嘈杂或是一下子提供太多的学习刺激,以免孩子无法专心地学习。

2、用正面的语言和亲自示范的方式来教导他。

如果您希望孩子学习一种好的行为,那么您最好使用正面的语言,明确地告诉他所要做的行为,例如告诉他“我们应该……做”,而不只是批评他、责备他做得不对。然后再亲自示范正确的动作来教导他。如果孩子说会,那么就让他做给你看,再指导他正确的方式。

3、不要打扰他的专心。

孩子专心在做某一件事时,不要去打扰他。第一件事还没完成之前,不要叫他做第二件,也不要让他做太多或做一些超乎他能力的事,否则,孩子在匆忙、心急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养成放弃的习惯,怎会有始有终呢?

4、孩子一起游戏。

从游戏中可以训练他的一些基本能力。有时也可以将复杂的学习活动分成几个简单的步骤,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去完成。

5、多鼓励他。

只要孩子有好的行为,有一丁点的进步,哪怕他的表现不如我们的理想,我们也要鼓励、赞赏他,使他保有学习的原动力。

五、总结。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父母,但是爱要适时、适量。“权威”只能使孩子造成被动的学习行为,而非内心自动自发的自愿行为。研究证明,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动机、态度的形成。真正的爱的教育,是关爱而不是放任自流,它能使儿童有良好的学习行为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教学目的:

1.让家长明白掌握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家长掌握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家长们明白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有一个18岁的硕士研究生由于成绩优秀,被指定为留法预备生。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他在语言学院学了半年,就休学了。原因竟是他生活不能自理。一想到“马上就要到国外去,离开了父母生活怎么办?”他就失眠。结果身体越来越差,最后只得休学。

家长同志们,当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讨论一下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的问题。

二、明确培养“自理能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1.“自理”是生存的基本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幼年和少年时期过着无忧无虑、心满意足的生活的年轻人,在他们刚刚跨进独立的劳动生活时,往往会感到精神颓丧,对前途失去信心。”有这样一个故事发人深省:一只虎皮鹦鹉被主人养在鸟笼中,每日衣食无忧。后来,主人看见其他的鸟儿在大自然里自由自在地生活,觉得虎皮鹦鹉整天被关在笼子里很可怜,于是就打开笼子将它放回了大自然。主人以为鹦鹉从此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没想到,几天后鹦鹉却死于饥寒交迫。因为它既不会筑巢也不会寻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人类自身竞争最为激烈的时代。孩子长大后,要在这个时代中生存、发展,获得成功,而不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不断学习更新自我的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否则,他们就会像那只虎皮鹦鹉一样难以适应。

2.“自理”是创业的基本前提。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在日本,从1998年起,文部省就和通产省合作在小学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日本小学有个“早起会”,敦促孩子们很早起来,利用早上课前二三个小时搞勤工俭学,给人送报纸、餐饮,这既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又是对将来创业的一种准备和尝试。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借鉴。

3.“自理”是独生子女教育的突破口。如今生活在我们周围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小皇帝”似的生活也越来越让我们担忧。比如:入睡和起床的能力,吃饭和排泄的能力,着衣和穿鞋的能力,洗衣和做饭的能力,保护自己身体的能力,上街过马路、买东西的能力等等,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这些基础的能力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了。因此,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也是当今独生子女教育的突破口。

4.“自理”是“五自”的基础。依据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江泽民同志为少年儿童提出了“五自”要求。即要求少年儿童一代做到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今天的少年儿童能否在新世纪的激烈竞争中学会生存与创造,能否驾驭生活,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和祖国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自理是少年儿童的一个必备素质,做到“五自”,起点应当是“自理”,只有学会了自理,才可能逐步达到“五自”要求。因此,学会“自理”是“五自”的基础。

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

1.家长同志们先讨论一下,怎样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呢?然后各自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可以适当记录一些好的意见)

2.提出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⑴在家庭劳动中培养。培养孩子们独立自主精神,摆脱依赖心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应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事自己做,今天的事今天完成,从而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⑵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在美国,多样的小型活动是寓教于乐的手段。如组织缝纽扣、洗衣服、刷鞋,叠被子等各种比赛;会同家长让孩子“当一天家,理一天财”;还可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如在迎接年时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贺年片、手包饺子等。这些都可以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增添生活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孩子的能力。

⑶在鼓励中培养。有人说:“孩子为赞赏而生存。”家长多给予孩子一些鼓励和赞扬,孩子就有了自信。有了自信,孩子就能看到希望,奇迹也就创造出来了。如果孩子扫地扫到鞋子上,拖地把脏水泼到衣服上,家长就大声训斥,孩子的兴趣被打消了,今后他还会再做吗?自理能力又怎么能提高呢?

⑷培养自理能力父母要以身作则。孩子的自理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自立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想自立了,那么他就会去努力地自理,就会积极地尝试,去培养和提高自理能力。而自立,这就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有很强的奋斗精神、自立精神,那么,孩子就会有这种精神。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

四、总结

21世纪是能力的社会,让我们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做起吧!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点、每一滴,都会在孩子未来的生活里发出耀眼的光芒。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如何培养孩子的机智,如何消除孩子的自卑感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家长会,和家长进行沟通,互相了解学生校内校外的表现,以便及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指导;讨论教育方法,互相交换意见,为更好地教育孩子打基础。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

首先欢迎各位家长牺牲休息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有些家长平时与我们保持着联系,而大多数家长已经好久不见了,感觉有好多问题要和您交流。

自开学以来,全班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进步,但对于一些学生的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平时多加强联系与合作,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小学生,他们不仅寄托着父母的期望,还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因此,对于当代小学生,不仅要学会求知,学会创造,还要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所以,我们有必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良好的行为习惯、高雅的志趣。作为学校和班级,我们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我们的力量毕竟是薄弱的,社会和家庭这两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教育力量非常巨大。所以,我说,希望我们能密切配合,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两个问题。

一、培养孩子成为机警的人

如今,我们应该重视把孩子培养成为机警的人。这是因为机警不仅仅是人的一种对外界作出的迅速反应,更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很难想象,一个稀里糊涂的“马大哈”怎么能搞出一番事业?!要让孩子成为机警的人,家长和教师的表率作用很重要。如果大人整天恍恍惚惚,做事丢三落四,那么要求孩子“机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培养孩子机警,不妨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如,要求孩子上学时不要遗失书本或文具;上街购物得算清每一笔帐;去公共场所须谨防小偷窃去钱包;晚上就寝前应关好门窗等等。

孩子是否机警,与责任心的培养也大有关系。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往往会自觉地时时留神、处处关注,尽量不出什么纰漏。平时,大人可从帮助其树立责任感着手,也可通过游戏来训练孩子的机警。如,父母让孩子晚上独自在家处理诸如关好门窗、检查水源电源火源、接听电话等事,然后再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加以评述。再如,等孩子一人在家时,让朋友装成陌生人敲门,看孩子如何应付。甚至父母与孩子外出时,可有意与孩子走散,然后在远处关注孩子会作出什么反应。

通过让孩子独立处理一些意外事件,也能培养其机警的素质。如,放学回家路上有生人想认识他(她)或给他(她)吃东西;外出游玩时小伙伴突然发病倒地;发现有可疑的人在家门口徘徊……看看孩子能不能找到各种方法巧妙地应付。

机警的孩子不仅善于保护自己,还会因此而充满自信。在孩子的“人生之舟”上,“机警”犹如加添的一面“风帆”……

二、怎样使孩子消除自卑感

在现实生活中,确有许多孩子存在着对自己缺乏信心、瞧不起自己、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无法赶上他人的自卑感。孩子的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使自己沮丧、孤僻,以至悲观、失望。那么,怎样使孩子克服自卑感呢?

(一)、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长处,也都有他的短处。作为家长,在生活当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时失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认为自己有优点,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便会增强取得更大更好成绩的信心和希望了。

(二)、不要贬低孩子。我们有些家长爱用大人或“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以侮辱性的语言讽刺、嘲笑孩子,数落他的短处,故意贬低孩子。经常受到这种斥责的孩子往往自信心受到强烈冲击,时间久了,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家长的暗示,承认自己的素质差,慢慢地就失去了信心。因此,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家长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看法,要用家长的信心去鼓舞孩子的信心。

(三)、不要滥贴“标签”。不管你的孩子表现如何,都不能随便作出“没有出息”之类的负面判断,也不能任意给孩子贴上“窝囊废”之类的灰色标签。因为这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认识,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四)、要满足和引导孩子的表现欲。自我表现欲是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欲望之一。当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受到压抑时,就会产生自卑感。但不要单纯抽象地用貌美、聪明、学习成绩好等来展现孩子的自我表现欲,而要尽可能地在具体的不同层次的其他孩子身上让自己的孩子

看到自己特有的优势,从而满足自我表现欲。

(五)、要重视孩子每次成功的经验。要教育孩子重视自己每一次的成功经验。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平时要注意教导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骛远,以免挫伤成功的积极性。

(六)、要注意扬长避短。要让孩子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同时要让孩子明白,在生活当中具有多种才华和非凡能力的人只是少数,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就能充分发挥长项,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会说“真好”

一、为什么要教会孩子说“真好”?

(一)健康的心理深刻地影响着和制约着孩子诸方面素质地发展,渗透到了他们的一切言行和生活中。

1.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会说“真好”的孩子才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产生积极乐观的道德情感,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心,才会不断做得更好。

2.孩子心理健康也是其学习知识,发展智能的心理基础。

积极乐观的情感能让儿童情绪稳定,愉快地、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3.心理健康也影响身体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充分证明,有很多疾病的起因都与心理因素有关,有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才能不断对环境作出适当的反应,不至于导致心里健康出现问题而产生疾病。

(二)会说“真好”是孩子交往的需要。

1.是孩子与小朋友交往的需要。

会说“真好”的孩子才善于去发现朋友的长处,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善于帮助对方克服缺点,共同进步,去获得真正的友谊。

2.是孩子与父母、老师交往的需要。

会说“真好”的孩子才会懂得父母、老师给予的爱,从而会去珍惜爱、回报爱。

3.是孩子与社会交往的需要。

会说“真好”的孩子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社会活动,认识社会。

二、怎样教会孩子说“真好”?

1.培养孩子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会孩子用敏锐的双眼去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善、美”,让他们学会去感受,去体会,去实践,去创造,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

2.教会孩子保持自己的“好”,学习别人的“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的长处,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会对自己说“真好”,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保持自己的“好”,同时,教孩子去善于寻找别人的闪光点,及时用自己的行动向别人学习,是自己能进步得更快,更好!

3.教会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生活中,肯定有一些看似不好的人、事、物,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换个角度想,说不定“不好”变“真好”,从而使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三、提醒家长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像人际关系不良,和同学不能很好相处,自卑、扭捏、担心、任性、虚荣、孤独、嫉妒等这些心理问题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比较严峻,必须尽快走出重知识传授,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误区。作为父母切不可仅仅满足于孩子考个好成绩和听大人的话,一定要注意维护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幸福快乐地生活。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家长学校案例教学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1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