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3篇】

发布时间:

《墨池记》是曾巩的一篇文言文章。这是一篇劝学是的文章。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墨池记》,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墨池记 篇一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4.学习王羲之勤劳苦练的精神(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5.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元丰类稿》,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曾巩聪敏好学,十二岁即能着文立论,受到欧阳修的器重。嘉佑二年举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做过官。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着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也是北宋着名的散文家,名列于唐宋八大家。

2.关于墨池

墨池,写字时供洗笔洗砚的水池。文中所记墨池在江西临川,相传为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墨地遗迹。

二、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洼(wā) 邪(yé) 楹(yínɡ) 徜(chánɡ) 徉(yánɡ) 恣(zì) 肆(sì)

2.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饱含感情。

3.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1.再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3.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是什么?( 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于”)。

4.分清文章记叙、议论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从而理解文章借墨池的传说,阐释的道理。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

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明确:本文是曾巩在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君之请而作。文章从墨池落笔,点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要深造道德,更应该坚持刻苦学习。

全文把介绍古迹人物和记事议论结合在一起,借事立论,内容精警,用小题目写出了严肃郑重的大主旨,却又写得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曾巩行文的风格。

5.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文章6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详解:“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是王羲之学书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托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这种揣测的语气,其实是委婉的否定,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怀疑,又使王教授能够接受,不致使他难堪。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却不直说,而用两个设问句表达。这两个设问实际上是肯定的意思,说明深造道德非加强学习不可,但作者只是提出问题,让读者经过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来写,显得语气委婉,读者容易接受。

“推王君之心……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开头一个“推”字就表明了这些意思属于揣想。作者推测王君的用心,指出王君之意在于喜爱别人的优点,宣传古人的目的是勉励后学。这实际也是作者虽怀疑临川墨池为王羲之故迹而仍然为之作记的用意。这样一点明,不仅使文意委婉含蓄,又避免了给后人留下以讹传讹的笑柄。)

五、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结果,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可让学生再找像王羲之这样的例子再联系自己谈一谈。(可以作为作业布置)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请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2~3则,然后准备参加班上的交流会。

墨池记 篇二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洼然(  ) 徜徉(   ) 肆恣(  ) 楹间(  ) 不可强仕(  ) 羲之(  )

2、《墨池记》作者        ,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3、“记”在宋代是一种    的说理散文,这篇文章记议错杂使用,辟出了作者自家的蹊径,富有创新精神。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隐然:            )

⑵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方以长:          )

⑶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自致:             )

⑷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    )

⑸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推:   )

⑹以勉其学者邪(学者:   )

⑺况仁人庄士遗风余思(遗风余思:    )

⑻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尚:   )

5、作者认为王羲之能成为“书圣”的原因是什么?

6、杭州学者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方: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

方羲之不可强以仕(    )

⑵书:羲之书晚乃善(    )

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间(   )

8、作者是怎样记叙墨池的?他认为这是王羲之临书的墨池吗?

9、翻译下列句子:

⑴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⑵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10、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读选文,回答问题: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之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  ⑴  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⑵  人这有一能,  ⑶  使后人尚之如此,  ⑷  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1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⑴且 ⑵夫 ⑶而 ⑷虽  b、⑴而 ⑵盖 ⑶且 ⑷况

c、⑴而 ⑵盖 ⑶而 ⑷况  d、⑴而 ⑵夫 ⑶而 ⑷况

12、“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句中三个“其”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指王盛)  他的(指王盛的)  那些

b、莫非  它的(指州学的)  那些

c、莫非  他的(指王羲之的)  那些

d、难道  他的(指王羲之的)  他的(指王盛的)

13、对“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被后世的人怎样看待呢?

b、用什么来影响后世的人呢?

c、直到来世,又会怎样呢?

d、影响到后世的人,情况又会如何呢?

14、对文中州学教授王盛题字并请作者作记的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高景点的知名度,招揽更多游客。

b、借表彰、推广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来劝勉州学学生刻苦读书。

c、附庸风雅,借曾巩的才气抬高自己的声望。

d、仰慕王羲之,不想让他的遗迹默默无闻于民间。

第三部分:

客有好佛者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独得焉。郁离子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至酒家,取其糟归,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借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以饮之,吐而笑曰:“是予之糟液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吾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15、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必以其说驾之(好:  )

⑵昔者鲁人不能为酒(为:  )

⑶唯中山人善酿千日之酒(唯:   )

⑷闻有酒,索以饮之(索:   )

16、选出与例句中“善”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例句:唯中山人善酿千日之酒

a、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b、齐、楚之交善

c、京中有善口技者

d、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17、选出与“吾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吾欲之南海何如

c、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8、下面句子中均有“以”字,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必以其说驾之               b、以鲁酒渍之

c、索以饮之                      d、今子以佛夸予

19、本文用“千日之酒”比喻   ,用“糟液”比喻   。

第三部分:

20、下面诗句都是有关友谊的,请在各横线上填上一句,使诗句完整。

⑴劝君更进一杯酒,    。(唐·王维《渭城曲》)

⑵海内存知已,    。(唐·高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⑶    ,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⑷    ,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⑸孤帆远影碧空尽,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中国科学院刚成立时,郭沫若请著名科学家严济慈担任领导工作,严济慈对郭老说:“科学家离开实验室,科学生命就等于结束了。”面对他的委婉拒绝,郭老采取了效果最好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是(  )

a、你说错了,科学家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奉献的精神。

b、你说错了,领导科学院的工作,仍然可以延续你的科学生命。

c、你说得对,但是如果你能因此使千百人进入实验室,这不是更伟大吗?

d、你说得对,但是组织的决定必须服从,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22、下列诗句各写什么?

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⑵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

⑶春风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弃水晶(  )

墨池记 篇三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自读重点

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自读程序]

一、齐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洼(wā)  邪(yé)

楹〔yíng〕  徜(cháng)徉(yáng)

恣(zì)肆(sì〕

二、自读

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

1.分清文章记叙、议论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借墨池的传说,阐释了什么道理?

4.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是什么?

5.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

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五、背诵全文

根据本文叙议相间的特点,逐层背诵。

(解说: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自读注释质疑、释疑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程序三、四可相互渗透,学生提问关键语句及关乎文章主题、行文风格的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抓住不放,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更深刻地理解、赏析文章。)

[自读点拨]

一、曾巩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成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二、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三、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子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

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四、几个设问句的理解

文章6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是王羲之学斗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劝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饲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扫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这种揣测的语气,其实是委婉的否定,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怀疑,又使王教授能够接受,不致使他难堪。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刁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泫造道德者邪?”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去不直说,而用两个设问句表达。这两个设问实际上是肯定的意思,说明深造道德非加强学习不可,但作者只是提出问题,让读者经过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来写,显得语气委婉,读者容易接受。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开头一个“推”字就表明了这些意思属{揣想。作者推测王君的用心,指出三君之意在于喜爱别人的优点,宣传古人的目的是勉励后学。这实际也是作者虽怀疑临川墨池为王羲之故迹而仍然为之作记的用意。这样一点明,不仅使文意委婉含蓄,又避免了给后人留下以讹传讹的笑柄。

(解说:点拨在于拓宽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题、表现形式及行文风格。)

自读思考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作文多在“三上”①

欧阳修

钱思公②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④。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⑤。

①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②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③西洛:西京洛阳。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小辞:指词典、小令。④琅然:声音清脆。笃学:十分好学。⑤属思:思考,构思。

(1)文章记叙了三件事,直接记述了          ;转述谢希深           介绍;作者自道            。

(2)这些事例给你什么启迪?

参考答案

(1)钱思公喜好读书的表现

宋公垂勤学的事例

作文多在“三上”的特点和体会

(2)惜时好学才能有成就

(解说:这一环节旨在指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积累文言词汇,把文言文读通、读懂,做到“字得其训,句索其旨”,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设计者:陈霄汉)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12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墨池记》,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13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