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堂实录(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6篇《《将相和》课堂实录》,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一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题文联系,理解课题。

2.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 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重难点:理解课题。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题,解题,介绍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个成语来概括’

2.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āng)、答应(yī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完成作业 本题1。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完成作业 2。

(3)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理直气壮、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过渡句划分段落。

(1)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划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并根据过渡句或过渡段给文章分段。(提示:过渡句、段一般往下分。)

5.利用过渡句及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段意。(学生自己概括,交流、汇报。)

第一段写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以械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抗争,然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第二段写蔺相如在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后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第三段写蔺相如为赵国利益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廉颇知过即改,负荆上门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6.启发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

7.完成作业 本第6、7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个故事,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经过以及故事的结果。

2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1.听写生字及本课的成语。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同学们边看边想,将这部分内容分成四层意思,每层意思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来概括。

(3)交流“骗玉”、“解难”、“智斗”、“归赵”。

(4)逐层讲读课文。

a.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用上“如果……就,如果……就”来说好吗?(学生自说。)

b.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划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子,钻研一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想好了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板书:愿意,如果……就,如果……一定,理直气壮,撞碎,举起等。)

c.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d.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语气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两段对话。

c.故事的结果怎样? (板书:归赵。)顺势完成作业 本第5题的第1小题: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___________。秦王之所以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是因为________。

(5)学生参照板书复述智斗经过。小结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了解“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重难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导入  新课。

(1)指名简要复述“完璧归赵”。

(2)启发谈话:秦国骗取宝玉失败后,不肯善罢甘休,因此又生一计。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二大段,了解这件事的起因、发展、高潮。

2.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边读边思考:这一大段可分几层? 将每层的意思用两个字概括成小标题。[赴会(第11节),勇斗(第12~13节),返回(第14~15节)。]

(2)默读第一层,思考:秦王又生出什么计谋,目的是什么?蔺相如为什么决定赴会? (根据课文内容,用‘‘为了……”的句式回答。)板书:赴会。

(3)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是怎样和秦王作斗争的?请学生划出有关句子,仔细研读,想一想,蔺相如是靠什么在渑池会上再次斗败秦王的?板书:勇斗。

(4)齐读第15节,小结后板书:返回。

(5)让学生根据板书试说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教师小结本段内容。

3.独立阅读课文第三大段。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划分层次,列小标题。

不服(第16节)——回避(第17节)——和好(第18节)。

(2)重点研读蔺相如对手下的人说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蔺相如为什么要回避廉颇。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要负荆向蔺相如请罪?

(4)将相和好的基础是什么?

4.课堂练习:(出示“负荆请罪”幻灯片)想一想,廉颇向蔺相如请罪,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试写一片断。

5.作业 :修改课堂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字词。

2.简评人物,指导完成作业 本第8题。

3.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 简评人物,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及本课的成浯。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导简评人物。

(1)同学问互说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细说人物简评与人物的品质特点两者的区别。

(3)学生试写人物简评(蔺相如、廉颇中任选一个),集体评议并修改。

(4)完成作业 本第8题。

3.总结全文,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

教师边指板书边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赵秦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斗争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抓住秦王弱点,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赵国立了功,因而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后来蔺相如以高尚品德感染厂廉颇,廉颇知过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二

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三个故事间彼此互相关联。故事中塑造两个人物形象,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忍辱负重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顾全大局。

我在教学的时候,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表现的人物形象;最后让学生联系全文评价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本文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让人尊重。教学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想法说具体,说清楚。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是鲜明性格人物。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但实质上是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让学生讨论: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当上了上卿,你们觉得他说的对么?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在小组内交流,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再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主动负荆请罪。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教的轻松,学的愉快,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不足之处是忽略感情的朗读;在人物形象的分析时,老师包办代替多了点,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改进,努力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1、故事引入:

你们还记得《完璧归赵》的故事吗? 请同学们讲一讲。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

3、出示填空,检查预习:

“将”→(廉颇)→(大将军)

“相”→(蔺相如)→(宰相)

“和”→(同心协力)

二、了解因果:

1、找到文中的过渡句,指名读。

2、出示图示,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三、反复读文,感知人物形象:

1、分角色读课文,力求读通、读熟、读好。

2、出示填空完成“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四、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

1、在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你喜欢(敬佩)谁?说说理由。

2、根据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3、出示填空练习,加深认识:

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更因为他们都有(精忠报国)的精神,所以他们能化干戈为玉帛,(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他们文武双全,真是赵国的(无价之宝)。

四、借助课剧,展现人物形象

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将相和》

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

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渑池之会

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

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

句一:“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结合学生的交流,随即联系前文秦王的话和第二节蔺相如劝赵王赴渑池会的内容。)

句二:“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补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

(能从蔺相如的话中知道他这么说、这么做的'原因,感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导朗读

5、小结:蔺相如是不是没有能耐,就凭一张嘴呢?看来廉颇说错了。

●负荆请罪

1、齐读廉颇的话,并指名转述。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提示学生在这里转述要有称呼,用敬语。)

2、自由读10——14小节,找找:蔺相如听到这话怎么做?怎么说的?

3、理解蔺相如说的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正确转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

4、过渡:原来蔺相如对外不甘示弱;对内却处处示弱。不是因为怕,而是以国

5、联系上下文说说:廉颇“不应该”什么?于是他怎么做?

6、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

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负荆请罪。“负”的意思就是:背。

7、想象说话

廉颇二人见面会说什么?展开合理想象。

三、总结全文、合为一体。

从此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你、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五

今天教学《将相和》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时,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第一个孩子小汤,平时成绩不错,读生字、找部首、组词一点都难不到他,“赵,zhao,半包围结构,走之底,赵国。”他正确流利地回答,可发言的声音却因胆怯而变得很小。“小汤,你回答的很正确,就是声音太小了。记住,你回答问题是在跟全班同学交流,声音太小,其他同学就听不清了。”“老师,我害怕说错了。”“怕什么,课堂上说错了,会有人给你纠正。反而印象还深刻。想好了吗?要不要再来一次?”他拿着书,很快小声准备了一下,就面对大家,大声说了出来,铿锵有力,显然比刚才更自信了。

有了这个“火车头”做示范,后面的孩子读生字时一个比一个自信。一直到小俊,他是一个语文基础非常薄弱的孩子,在语文课上从不会主动发言。开火车读生字轮到他时,他十分紧张,很结巴。我试着鼓励他,说:“小俊,自信点。想象你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就是掌控全场的王者。”说到这,孩子们都笑出了声,包括小俊,“相信自己,再来一次!”听了我的话,小俊好像轻松了很多,做了个深呼吸,一口气读完。声音刚落,同学们就用整齐的掌声对他表示鼓励。

一堂课下来,读词语,解课题,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们回答问题时都能自信且声音洪亮地回答。除了发言时的自信,更让我惊喜的发现,同学们都能主动思考,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一下子多了起来。也许这种自信悄悄从嗓子跑进他们的脑子里了吧。

我暗喜,周一早上的第一节课很成功,给这一周开了个好头!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六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资料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资料。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样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能够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也能够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能够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透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福建省厦门市康乐小学黄秀婷福建省厦门市金尚小学蒋丽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将相和》课堂实录》,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3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