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春日偶成》优秀7篇

发布时间: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解读《春日偶成》》,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解读《春日偶成》 篇一

一、诗句导入,创设氛围

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的词语

1、竹外桃花三两枝,(    )水暖鸭先知。

2、(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    )。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    )似剪刀

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填的诗句里都含有一个什么字?(春)

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师:是呀,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春暖花开,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你们最想干什么?

生1:郊游去。

生2:放风筝。

……

师:温暖的和风吹走了冬日的严寒,北宋大诗人程颢(板书 提示颢的读音)

也踏春郊游,即景生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日偶成》      (板书)  齐读课题

师:现在你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题目的意思吗?

(春日里的一天,我看到美丽的春色,偶然写成的诗)

不为写诗而写诗,究竟程颢看到了怎样的春光才意兴所致,偶然间竟写成了这样一篇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诗呢?快让我们一起踏入春色,去寻求答案吧。

三、合作探究,悟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这首诗,注意要读得有节奏。

2、指名读,根据自己的朗读,划分诗句的节奏。

3、齐读。

师:现在你们就是程颢了,告诉我:

a、你什么时候出门的,当时天气怎样?

(生联系诗句回答中午出门,天气晴朗、微风拂面。)

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解释(云淡 风轻 近午天)

舒服吧?你来读出这种舒服的感觉!

指读

齐读

b、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鲜花、垂柳、前川。

那是什么样的鲜花?

……

你们形容的如此真切细致,一定离他很近,所以你才用了什么字?

是啊,放眼望去,一地的鲜花,满地的花香,漫步其中一定很美!

而柳枝呢?

……

为何要用“随“引出柳枝呢?

……

不错,脚下有万紫千红的鲜花,肩上被随风飘荡的柳枝轻轻拍打,穿行其间,还走过了前面的小河,真是诗情画意!难怪诗人会忍不住把如此美好的春色用笔描绘出来!

引导学生读: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师:除了这些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作者没写到的景致?

生:还有鸣叫的小鸟,游玩的小鱼,飞舞的蝴蝶……

师:一定很美吧?给大家描绘一下好吗?

(生纷纷描绘。)

师:这么美的景致,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描绘吗?

生1:春光明媚、姹紫嫣红

生2: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

……

师:真美,把诗句读一读,能读美吗?

(生各自练读后当众朗读)

c、看图,说句意

(将近中午,春光明媚,云淡风轻。我在花丛中柳林间穿行,走到了前面的小河。)

师: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你高兴吗?试着把你高兴的感觉读出来。

(生再读一、二句)

4、品读三、四句

师:天气这么好,景致如此美,一路上你开心不?都做了些什么?

生1:太开心了,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

生2:我也很开心,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

生3: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

……

都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表演出来!

师:(微笑注视)你们真有意思!

大诗人程颢整天忙着到处讲学,就像我们整天学习一样。这时却被眼前美丽的春景诱惑了,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可是地里劳动的庄稼人、河边洗衣的姑娘们在议论他呢!听到他们说什么了?

生1:说我返老还童了。

生2:说我像个孩子,在偷闲玩耍呢。

……

诗人介意别人对他的议论吗?看图,诗人脸上的表情如何?

追问:“他怎么笑的?他为什么笑呢?”

所以诗人说什么了?

引导学生读: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师:虽然人们并不理解诗人当时的感受,如果你把诗的意思说给他们听,相信他们会理解的。

引导学生理解: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解词:时人:当时的人。  识:知道、理解。  余:我。 谓:认为。

偷闲:忙里抽空。

启发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诗句的意思

(人们不知道此时我的心里是多么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样子,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去玩耍呢。)

四、课外延伸,巩固理解

1、诵读《春日偶成》,细细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

2、继续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准备诗会。

3、春天美好也很短暂,试着仿照这首诗,写一首《秋日偶成》。

听别人说,古诗很难教,有幸听了师傅的一堂《春日偶成》,扎实精妙!结合师傅的课,设计了点自己的想法,有点幼稚,只想锻炼一下:)

解读《春日偶成》 篇二

唤醒世人麻木的心——简析《春日偶成》

《春日偶成》的作者程颢,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在读这首诗前,我特意查了《宋诗鉴赏词典》。可惜的是,没有收录这首诗。于是只能依据自己的认识,对这首诗进行简单的分析。

编者把这首诗与杜牧的诗《江南春》放在一起,我猜想是有一定的用意。《江南春》对春天的描写,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采用对比的手法。为什么这样说哪?诗的前两句是写晴朗天气下的江南春色,后两句则为雨天的江南春色。前者明丽、色彩鲜明,后者朦胧、迷离、神秘。两种情形下的江南,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由此,江南的春色跃然纸上,学生的理解、感受才愈加全面。至于诗背后隐含的政治因素,我想学生有所了解就行了。学生在读诗时能够感受江南春色的美,了解诗的叙述手法,才是学习的重点。

而《春日偶成》则有所不同。它是诗人游玩时,即兴写的一首诗,所以说是春日偶成。诗中景物的描写清新恬静,没有雕琢的痕迹,浓浓的诗意自然从诗人的笔端流出。前两句写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春风轻轻地拂着人面,时当近午,我漫步于野花之间,随着一行垂柳来到河边。诗人为什么会来到河边?那是美好春色的自然吸引。要想读懂这两句,我们需要了解程颢的哲学思想。这又是一次知人论世。程颢在中国哲学史上创立了一个学派,由陆象山和王守仁完成,史称“心学”。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程颢认为,做人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懂得万物一体的道理;然后牢记此点,并且真诚的用心去做,使人逐渐恢复与万物一体的意识。了解此点,再来读这两句,就会明白诗人为什么会随着一行垂柳,不知不觉地来到“前川”。那是诗人在明丽的春光中,感觉自己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就像程颢所说,“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也就是所谓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吧。这一点,对学生平日写作时感到无事可写的学生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启示吧。

诗的后两句写了当时的人不知我心里多么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诗人感到自己与美好的春光,世间的万物融为一体,那种自得其乐,被当时的人(作者眼中的凡夫俗子)所不理解,是必然的。诗人这样写,一是用别人的不理解、别人的议论衬托自己的快乐,二是希望能够唤醒世人丢失的与万物一体的意识,可谓任重而道远。所以说,它是前两句诗意推进的结果,意用自己的与万物合一的感受来唤醒世人麻木的心。

这首诗分析到这儿,才感到作者写作的高明:在看似简单的事件中、现象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这就是理趣诗的特点吧。学生学习这首诗,重点还是懂得诗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游春的快乐。至于其中的理趣,万不可刻意为之。老师不能在教学时,把自己对课文的认识全盘灌输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进行合理有效地教学设计。否则,是不能完成本学段课程目标的。如果在学这首诗前,复习一下与它结构、叙述方法相似的《观书有感》,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春日偶成 篇三

教学内容(课时) 《春日偶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 调整修改 一、复习导入 1、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江南春》,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你们最想干什么?(春游去、放风筝、……) 3、师:热情的春姑娘向大家发出了这么多邀请,北宋有一位大诗人程颢也加入了春游的队伍,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日偶成》。 4、这位大诗人就是程颢。出示: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他与其弟程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他的诗大分为两类,一类是申述理学宗旨和描写山水闲居生活。 5、这首《春日偶成》应该是属于——描写山水闲居生活的。齐读诗题,解题:春日就是春天里的一天,偶我们可以组一个词——偶然,成在这里的意思是?(写成)诗人为什么会偶然写成这首诗呢?(诗人看到美丽的春色,偶然生出灵感,诗兴大发,写成了这首诗歌。) 那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春天里的一天,诗人看到美丽的春色,偶然生出灵感,诗兴大发,写成了这首诗歌。) 二、范读正音,读出韵律。 1、 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通读准,这首诗里的字都是熟面孔,相信这难不倒大家。其次,诗歌诗歌,就像唱歌一样,还得读出节奏韵律。(板书:读出韵律)下面听课文录音来读一读,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朗读来试着画画节奏。 2、 听录音读,自由朗读。 3、 指名读,相机正音。 4、齐读。 三、读出画面。 过渡:诗人究竟看到些什么美景才会偶然有了灵感而诗兴大发呢?我们读诗还得读出画面。(板书:读出画面)我们首先来读读诗的一二两句。 1、品读一、二句 可以紧扣诗句中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字词,试着展开联想,用文字把你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如果碰到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作上记号,一会我们一起来交流。(出示学习目标:细细品读前两句诗:1、紧扣诗句中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字词,试着展开联想,用文字把你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2、圈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 2、交流。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更能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描述一下。 (2)、来到郊外,你只看到了这些景物吗?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远处的连绵起伏的山穿上了青色的外衣,清澈见底的小河中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玩嬉戏,小草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树上的黄鹂鸟在欢快地歌唱……) (3)、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解词:傍:靠近。 随:沿着。 过:到。前川:前面的小河。川字一看就知道是“河”,这是一个象形字。 (4)、这么美的景色,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描绘吗? (春光明媚、姹紫嫣红、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春光明媚、姹紫嫣红) (5)、能把这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接近中午,我走出了家门,天上的云淡淡的,风轻轻的,我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穿行于花丛绿柳之中,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前面河边了。) (6)、看着大家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老师知道大家已深深地走进了古诗,展现了你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并融进了自己的深切感受。是呀,淡淡的白云,轻轻的春风,鲜艳的花朵,依依的绿柳,都在近午的暖融融的日光里,营造成了一种大好春色,怎不令人怡然生爱?真美,把诗句读一读,能读美吗? 四、读出情感 1、品读三、四句 (1)、读诗除了读出韵律、读出画面,还要读出情感来。(板书:读出情感)请你细细品读三四两句诗,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当时心情的一个字。(乐) 大诗人程颢整天忙着研究学问,就像我们整天学习一样,今天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看书上的插图,他笑得那么灿烂,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你理解吗? (他看到景色很美丽,所以微笑!、他感到难得的轻松愉悦,所以笑。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内心快乐,偷着乐。) (评价:你们可真是他的知音。揣摩的很有见地,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进了自己的理解。) (2)、但是 ,当时的人们理解他的心情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 解词:时人:当时的人。 识:知道、理解。 余:我。(你知道“我”在古代还有哪几种称谓吗?台、吾、余、印) 谓:认为。 偷闲:忙里偷闲。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人们不知道此时我的心里是多么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样子,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去玩耍呢。) 是呀,因为诗人平时忙于讲学,整个心思用在了传经布道上,哪有闲暇赏花观柳、沉醉于春光之中呢?今天,偶然出门散散心,适逢风和日丽,花香柳眉。作者这份痴迷的模样,如痴如醉,简直返老还童一般,别人怎么不认为他是一个老孩童——将谓偷闲学少年。 (3)、能读出诗人的这种快乐吗?(指名读,齐读) (4)、小结:这首诗一、二两句写景,三四两句抒情,表现了内心读后的欢乐情怀,有景有情,可以说是——情景交融。写诗如此,我们平时写作文也是如此,在写景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心情。 2、对比感悟。 编写教材的学者对于每一篇课文的选择和编排都有着独特的用意,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回顾一下我们上学期所学的24课《古诗两首》:《元日》和《江雪》。它们有着相同点,那就是都是描写冬日的景象,但又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元日》在热闹中蕴含着王安石对于推行新政的一种理想与期盼;《江雪》在孤独寂寞中寄托着柳宗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与《春日偶成》编排在一起的是《江南春》,那么你觉得这两首诗又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呢? 请小组四个人合作讨论,然后请一位代表来表达你们一组的意见。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总结:是呀,一样的春景,两样的心境,同样是将春景描写得如此美丽,但前者流露着对南朝灭亡的惋惜,一种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而后者则将自己的快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一次痛痛快快地读出诗人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 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今天老师也从中撷取了我自己喜欢的两首描绘春天的诗,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参照学习古诗的步骤,看看你们能从中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出示:《春夜洛城闻笛》和《送元二使安西》)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所以第一首应是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第二首表达了诗人深挚的惜别之情) 六、课后作业: 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可以用诗、用画、用歌来表达你心中的春天。       教后反思 一看到这首诗就很是喜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那绿的草,红的花,欢快的鸟带给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诗人用精炼而浅显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生活在当今快节奏生活中的我。“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这首诗让我深深地沉醉在了这个美丽的场景,沉醉于这有着无限魅力的春天。 一直没有上过古诗的公开课,这次也算是个挑战吧。结合学校“互动课堂,学成导航”的教学模式,我在此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 一是通过品读一二两句诗,让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在这两句中,诗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稍做点染,就勾勒出风和日丽,色调和谐的春日美景,使人心领神会,入其境中。 我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紧扣其中的关键词,用文字描绘出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确实不能低估学生的实力,他们所描绘的画面让我非常惊叹,这也就为体会诗人的“乐”铺设了很好的感情基调。 二是让学生由景入境,揣摩诗人内心的快乐。让学生紧扣一个“乐”字,用“时人”的误解来映衬内心的欢乐,用“偷闲”来体会诗人望白云,迎轻风,流连花柳,徜徉河畔,悠然自得之态,让学生反复品读,反复吟诵,读出了一个如顽童的老人,读出了一份悠然自得。 三是让对比读诗。借鉴上学期学过的《元日》与《江雪》两首诗的对比,让学生揣摩编者将《江南春》与《春日偶成》归于一课的用意。由于有了前两首诗异同之处的范例,学生们自然就比较容易地读出了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不仅更深刻地体会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虽然顺利地完成了40分钟的教学,但自我感觉并不是很好,觉得这节课还存在着很大的遗憾。 1、忽略了学习诗歌比较重要的“明诗意”这一环节。诗歌不是白话文,其中总有较多的词语是学生不能明确理解的,如果让他们共同探讨也不一定能得出答案。作为一节公开课,总想让每个环节都顺利地“走过场”,于是索性就将这一环节淡化了。想在想来,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学生虽然粗略地明白的诗歌的意思,但是对于其中几个生僻的字还是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地学会这首诗。其实,当学生出现迷茫时,我应该给予他们正确地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效率。 2、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学习环节中出现的错误。当学生把“傍”理解为“傍晚”时,我应该让学生再去读“近午天”这几个字,这样学生自然就不会再出现这种理解的错误。其实,课堂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错误的过程,而作为一堂公开课,我更追求的是表面的“流畅”,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有着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知识的“探索者”,没有很好地定位自己与学生的角色。 3、“导航学习”流于形式。四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努力地牵着他们的手在走,特意设计的几个环节也避免不了“牵”的套路。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语言上,都是努力地引着他们往自己预设的答案上走,并没有真正放手让他们自主学,自主探究。 其实,要真正做到“互动课堂,学成导航”,感觉教师要做的前期工作还有很多。其中正确的引导学生预习就是一个很大的前提,否则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还是比较迷茫的。其次,还要对班上的学生恰到好处地分成学习小组,选好组长。同一学习层次的学生分成一小组利于他们的交流,容易产生思维的碰撞,但不利于后进生的进步。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分成一小组有利于后进生的前进,但他们几乎就没有发言的机会,容易造成小组内的“一言堂”。而且,如何来检查既定目标是否实现,当课堂上出现不同的见解时,我们老师会不会让他们 真正地畅所欲言,会不会正确地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想,短短的40分钟够吗?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到实践中探索,不断改进。

解读《春日偶成》 篇四

教学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其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 插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二、指名朗读,正音。

三、多种形式朗读:范读、学生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诗歌,对照译文,理解诗意。

五、朗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春日偶成》:淡云轻风 红花绿柳 近午的日光 长流的河水

2、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春日偶成》:表现了诗人在春天无比高兴、愉悦的心情。

3、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八、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首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诗歌中美丽的春天景色描写出来。

春日偶成 篇五

课题

4古诗两首《春日偶成》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

李娇娇

学习

内容

学习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自己能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春天美丽的景色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背诵部分段落。

课前

准备

学案卡

一、知识链接:

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的词语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

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填的诗句里都含有一个什么字?(春)

二、设问自学(先自己独立完成,二人小组交流)

是呀,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春暖花开,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你们最想干什么?(郊游去   放风筝)

温暖的和风吹走了冬日的严寒,北宋大诗人程颢(板书 提示颢的读音)也踏春郊游,即景生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日偶成》

三、交流释疑(学习古诗,先二人小组交流,再四人小组展示。)

1、 第一、二句是怎样写景的?

(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 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写出意译的第一二句话:

2、第三、四句是怎样抒情

(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写出意译的第二句话:

四、巩固提升

1、完成目标练习第7页《知识达标》

2、把《春日偶成》改写成一段通顺的话。

五、拓展延伸

写一段关于春天景色的一段话?

板书

《春日偶成》

(宋)程颢

情景交融

教学

反思

春日偶成 篇六

在教学《春日偶成》的前八分钟里面,我指导同学们明白了程颢,又叫明道先生,介绍他这个称呼的由来,并告诉同学们明道先生在“讲”理学方面很有学问,他常常在诗里面向人们讲述一些道理,当然他的诗里面还有一些描写山水闲居生活的,大家一看这首诗,马上明白这是写山水闲居生活的。在明白了这些后,我请同学们读通读准,由于这诗里面字都是他们的“熟面孔”,所以他们很快会读了。

■一

师:在这个休闲的日子里面,明道先生干吗了?

生:讲道理。显然有人受刚刚开课的介绍的影响了。

生:春游。(众议)

师:春游?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云淡风轻……好象是写景色的。

师:不要好象,我告诉你,这就是写景色的,还有吗?

生:傍花随柳。

师:你看,傍花随柳过前川。假如你会在有事情的时候,会在花丛旁散步吗?(不会)会在柳树的枝条中穿过吗?(不会),会在清澈的小河流旁漫步吗?(不会)哪这些事情都是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呀?还傍花还随柳,还看看云淡、还感受风轻,你有事情的时候能感受观赏这些吗?(没有)正是因为在闲暇的时候,明道先生去——?

生:春游。

师:他不像我们小孩子春游,因为他是明道先生。好,大家可以看书上的插图至少表明明道先生的年纪有些大了。正是因为他不是小孩子,他的春游和我们的春游是不一样的。请你再读读这首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样做,意图是让学生直接与诗“对话”,而且是在整体感知诗的意像。

■二

然后,有同学说仿佛看到了淡淡的云,要是不仔细看,还看不清楚,有的同学感受到了微弱的春风,有些温暖,因为是接近中午的时候,那风似乎是太阳里面吹出来的,还有的看到了鲜艳的花,温柔的柳树,吐出嫩绿的叶子。在交流完书中所写的景色外,我又请同学们想象还可能有什么景色?大家说得很修辞。接着,最有意思的是有位同学看到了明道先生在笑(乐),于是我追问:“他怎么笑的?他为什么笑呢?”结果便有了下面一段有趣的交流。

生:做摸胡子状,微笑,不出声。(大家笑了)

师:为什么笑呀?

生:诗人好象,在微风中,微风轻轻地吹拂着,诗人感到非常凉快。

师:非常凉快?

生:非常凉爽。

师:春天的微风,又是近午天的时候,微风吹拂在脸上,该是怎样的感觉?

生:愉快。

师:冬天的风是——刺骨的,夏天的风是凉快的,中午的时候是——炎热的,春天的风是——

生:温暖的,柔和的。

生;冷冰冰的。

师:请将前两行联系起来。

生:风好象是从太阳那里出来的,所以带着——温暖。暖意。

师:正是因为这暖风吹拂着明道先生,所以他在笑。

还有同学看到他笑了吗?

生:他看到景色很美丽,所以微笑!

师:什么样的美丽景色?谁来想象?

生:各种各样的植物和花,以及草。

师:什么样的花和什么样的草?

生:美丽的花和碧绿的草。

师:啊,很美,谁接着说。

生:轻柔的柳条,清澈见≤www.chayi5.com≥底的小河。

师:还可能有哪些景色?班容杏。

生:碧绿的山。

生:还有几个少年在河边读书。

师:这也是景色?

不是。

生:花很有趣。

生:形态各异,颜色鲜艳。

生;请闭上眼睛。(我示意大家照办)

生:一朵鲜艳的花朵落在小河里,它沿着小河向前方飘去,虽然柳树不跟它一起走,但是小河边有很多柳树,花瓣走到哪里都能见到柳树,所以花瓣不会感到寂寞。

掌声。

师:可能大家还能想象出很多很多景色,诗中提到的不光有花草树木,还有河流,有花瓣,有微风,还有那淡淡的白云,所有的这些,加起来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诗人见到如此美妙的春景,要不笑都难。是吗?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美妙,美丽。

生读。

师;这样的景色恐怕谁见了都会喜欢得不得了,所以同学们最喜欢春游了。有得看,又可以吃,更吸引大家的是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可是,明道先生不在乎吃,也不在乎玩,他只在乎眼前的美丽景色。现在他正在游玩赏景,假如让你看见了,你心里会怎么想?这么大年纪的一个人了,还在这边拉拉柳条,还在这里抚摩小草,脸上笑意盎然(众笑)……

生:我觉得他一定是在写诗。

师:你是说他为了写诗才这样的。

生:为什么不坐辆马车来赏景呢?(笑)

师期待地望着同学们。

看是能看到,但是他不能仔细地看了,就想走马观花一样。不过瘾。这是一位女生的看法。

还有认为坐到马车上感受到的风就不会是温暖的啦。有理!

看来坐马车不好,大家都已经越来越明白了。

师:好了,假如你看到了这样一个人步行着看景色,在笑,你心里在想什么?

生:是不是从山上摔下来了(众笑)

生:这么老的人,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我觉得他可能有目的才这样。

生:他可能像皇帝一样,自己家里的景色看多了,所以到大自然里看看这最自然的景色,感受这自然美。

师:正像你们所想,明道先生现在在想——

生;时人不知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接着我启发同学们理解了这一句。

师:别人如果真这样认为,你是明道先生,你感觉如何?

生;反正我是明道先生。没有关系的。

生:会生气。

生:我也觉得没有关系。

生:我会在心里,对他们说,你们也真是的,一年之计在与春,一寸光阴不可失么。

师:不抓紧时间欣赏景色,真是一大浪费哦。

生:你们这些人哪懂我们诗人的想法呀,现在的世道乱呀,我只不过要赏赏景色而已,你们就这样子,哎。(他有模有样的,引得大家大笑起来,同时又给他掌声)

生:没有关系的,他们就算这样想,也影响不了我欣赏。

生:没有关系的,别人怎么认为我不管,只要我自己知道景色美丽就行了。

掌声。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读整首诗。又单独请了三位同学读,读得较好。

最后我请立波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他说得很好。

等他说完铃声响起来,我示意齐读一遍。

读完,下课。

春日偶成 篇七

春日偶成

宋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注释】

1.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2.午天:指中午。

3.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一作“望”。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3.川:平原或河畔。

4.时人:一作“旁人”。

5.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6.将谓:就要说。将:乃,于是,就。

7.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诵读提示】

带着愉悦的心情读出春的美吧!第一句节奏轻快,跳跃“近”略重;第二句轻快嬉戏“傍花”略微上扬“随柳”较前上扬,“过”重音“前川”平调;第三句“余心乐”欢快上扬;第四句“偷闲”低声,“学少年——”一字一顿,最后延长上扬。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解读《春日偶成》》,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13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