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训练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感统训练教案 篇一

军训内容涉及政治思想教育、办案技巧、军事队列训练。

(一)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各工商所支队要按照学习配档表规定的时间自行组织好本单位人员的集中学习。分局机关3个支队参训人员到分局五楼会议室集中学习,由分局机关党委负责组织。所有参训人员在集中学习时,要在分局统一下发的学习笔记本上,认真记录学习内容、学习体会,以备检查。记录在其他笔记本上的,考核时一律记零分。

为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团队精神,各支队在组织集中学习时,要围绕分局工作报告中制定的年总体工作目标(即围绕确立“一个定位”,开展“三个打造”,实现“三个一流”),围绕着打造什么样的工商团队、确立什么样的工商精神、形成什么样的工商作风等方面,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领会,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学习体会报告,推选1-2名队员,参加最后考核时的演讲比赛。

(二)业务技能训练。各工商所支队按照学习配档表规定的时间,自行组织。分局机关支队视情况,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训练时可采取现场演习、模拟训练的方式,针对各类不同案件进行办案技巧的现场演练、现场提问、现场回答、现场讨论。学习时要认真记好学习笔记,各支队参训人员的学习笔记将作为最后检查评比打分的一项重要依据。

(三)军事化队列训练。机关3个支队统一集中组织进行,各工商所支队根据实际自行组织。各支队的军事训练由支队军事训练长负责,要严格按军训科目和要求进行,训练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取得实效。

感统训练教案 篇二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在河南省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先在各个年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然后在这2个班中随机抽取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则为对照班,具体抽样结果是:实验班级有二(3)、三(4)、四(2)、五(2);对照班级有二(2)、三(6)、四(4)、五(5),每班人数均为60人,无人中途退出。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小学六年级学生有升学任务,很难保证课的正常进行,故没有在这两个年级进行实验研究,这也是本次实验研究的缺憾之一。

1.2 实验方法

谢敏豪[1]提出:“通常把身体素质增长速度最快的年龄段称为增长敏感期。一般以年增长率的均值加一个标准差( ±s)作为确定敏感期范围的标准,年增长率等于或大于标准值的年龄段为敏感期,小于标准值的为非敏感期。”依据这一概念界定和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特征,通过查阅杨世勇[2]、李鸿江[3]、李洁[4]等人对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的界定,确定灵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6~13岁,正好对应的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本研究以在敏感期内对灵敏素质进行促进,并兼顾其它同期促进的身体素质(如平衡素质)为指导思想,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体能发展的水平目标为依据,通过引进改造后的、针对发展灵敏素质的现代体能训练方法,采用轻便、安全、易于开展的现代体能训练器材,如软梯练习、六边形训练器练习、敏捷训练圈练习、反应球练习和平衡盘练习等,制定了小学生灵敏素质促进的实践方案,并采用准实验设计法,对实验对象实施为期3个月的干预教学实验,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实验时间:2011年9月19日—2011年12月31日共计15周,其中包括实验前和试验后各1周的测试时间,国庆节放假1周和1周的机动时间,实际实验时间为11周。

2)实验过程:(1)实验前。首先对参与实验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然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灵敏素质和平衡素质进行测试。(2)实验中。在不打破原有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对实验组在课的准备部分(5~10 min)或基本部分(10~15 min)实施由任课教师依据方案选择和制定的教学内容,具体方法是:利用小学每周3节体育课的时间,在课的准备部分或基本部分,选用软梯、六边形训练器、敏捷训练圈、反应球和平衡盘等练习内容,以“课课练”的形式进行。对照组也采用“课课练”的形式,准备部分或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仍按原教学计划进行,如徒手操、慢跑和游戏等。也就是说,两个组别的教学内容除了对应的准备部分或基本部分不一样以外,其它教学内容相同。每次课的负荷强度以达到本人最大储备心率的60%~70%为宜,练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可控制在1︰2,要求教学过程中尽量使两个组别受到相同运动负荷的干预,即两个组别由同一任课教师任教,并采用相同的练习时间、练习组数和次数,负荷强度尽量一致(通过心率来控制)。实验结束后,对两个组别的学生使用同样的仪器、方法和标准,由与实验前测试相同的测试人员进行测试。(3)实验后。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方法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为充分体现学生实验前后灵敏素质测试成绩提高的幅度,对两组实验前后测试成绩差值的平均数进行了检验,数据结果均以差值的平均数±标准差( ±s)方式表示,P<0.01表示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在课堂或课外采用小型问卷的形式,通过了解学生实验前后对相关锻炼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练习内容及方法的喜欢程度,对实践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并分析。

3)实验条件控制:(1)在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后,进行测试前先咨询任课教师两个组别整体的体能情况,以保证测试成绩的可比性;(2)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进行协方差分析,从数据的差异性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比性;(3)实验过程中实时监控实验组任课教师对方案的执行情况;(4)采用单盲实验法,避免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产生异常心态,从而减少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5)为避免两个组别在课外活动时间的运动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实验期间对两个组别在校的课外活动内容和负荷量尽量控制到不存在大的差异或不对某个组别做单独的运动干预。

4)测试内容和方法:(1)十字跳,目的是测量变换方向跳和灵活控制身体的能力。测量方法:受试者听到口令后,由起点双脚跳入第1区,接着连续跳至2、3、4区,再跳回1区,连续跳时间为10 s,记录10 s内跳的次数,每跳1次得1分,每跳错1次(如错格、踩线、双脚不同时起跳或落地)扣0.5分,受试者因意外中断动作或特殊原因影响成绩时,允许重测1次。(2)十字辨向折返跑,目的是测量判断、快速起动、控制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测量方法:受试者站于两直线的交叉点,听到方向指令,快速起动跑至线端并立即折回,以脚踩交叉点为完成1次,连续跑4次。用秒表记录每次跑到时间,4次累加即为测验成绩。每人测验2次,以较好1次的成绩为准。(3)单足闭眼支撑站立,目的是测试学生的静力性平衡能力。测量方法:受试者由双足直立姿势开始,单足支撑站立,非支撑腿向前伸直,使脚掌离地面约10 cm,两手叉腰,闭眼维持平衡,计单足独立的持续时间,支撑腿的前脚移动即停表,取3次测验中的最佳成绩。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灵敏素质成绩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两个组别实验前后通过组间比较后,无论是十字跳得分还是十字辨向折返跑成绩,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成绩好于对照组;且二年级学生从统计结果中的标准差分析,在十字跳测试中,对照组要大于实验组,在十字辨向折返跑测试中,对照组小于实验组,这说明相同练习对学生的变换方向跳、灵活控[lunwen.1K EJIAN .com 第一论文 网]制身体的能力和判断、快速起动、控制身体的协调和灵敏能力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三、四年级两组实验前后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从两组统计结果的标准差分析,实验组都大于对照组,这说明实验组学生实验后成绩差别较大,个体的提高幅度存在明显的差距。五年级两组实验前后,十字跳成绩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十字辨向折返跑成绩两组之间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学生的判断、快速起动、控制身体的协调和灵敏能力的增长幅度要大于变换方向跳、灵活控制身体的能力。

2.2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平衡素质测试成绩的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通过灵敏素质的促进练习,实验组较对照组的提高较大,二年级呈显著性差异(P<0.05),三、四、五年级的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灵敏素质与平衡素质之间存在转移现象;三、四、五年级的标准差数值很大,这说明在学生平衡素质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3 对灵敏素质实践方案可行性的调查分析

本研究在实验临近结束时,利用体育课前和课后时间,以分批发放的方式,采用小型问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关于实践方案可行性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实际回收226份,回收率94%,有效问卷223份,有效率93%。

采用统计软件,对问卷中3个问题涉及到的内容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具体调查内容为:(1)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概念、作用、影响因素、注意事项、基本运动术语);(2)喜欢的锻炼内容(软梯、小栏架、灵敏训练圈、六边形训练器、反应球);(3)对练习方法的喜欢程度(很喜欢、较喜欢、一般、不喜欢、讨厌)。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所调查的灵敏素质相关知识的掌握都在60%以上,尤其对概念和作用的认识超过了85%;实验所提供的在现代体能训练中被广泛应用的器材很受学生欢迎,其中软梯、灵敏性训练圈的喜欢人数超过了90%;实践方案所提供的练习方法很受同学们喜欢,其中很喜欢的人数达到了91%以上,这说明灵敏素质实践方案在小学阶段实施是可行的。

3 讨论

3.1 实验效果的显著性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为期3个月的实验干预,方案中所设计的练习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受试学生的影响效果都呈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同样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可见,现代体能训练中的一些针对性练习方法和手段在经过“学校化”改造后,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是可行和有效的,特别是现代体能训练所使用的方法和器材普遍具有样式多、趣味性强、轻便柔软、安全性好、色彩鲜艳、易于普及和开展的特点,很受师生的喜欢,这样不仅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还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现代体能训练的好多内容不过于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备一些安全轻便的器材,在课外和家中练习。因此,根据敏感期特征,制定具体的体能促进实践方案,不仅是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实施措施,还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实践操作层面提供了新思路。

3.2 利用敏感期,采用“课课练”形式是提高灵敏素质的有效策略

在敏感期内侧重发展某些体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结论在理论上早已被认可,但是进行实践检验的研究并不多。吴键[5]提出了通过“课课练”来有效解决学生体能下降问题,还提出了把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引入体育课堂的研究设想,但没有对“如何引入”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通过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显示,利用敏感期,对传统“课课练”内容进行改造,注入新的内容,“课课练”形式确实是发展学生体能的有效策略之一。但需要提醒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规范“课课练”的时间和运动负荷量,避免把“课课练”上成“训练课”。

3.3 小学三、四年级是学生灵敏素质提高最显著的时期

对于实验组来说,三、四年级学生的两项测试成绩较对照组都呈高度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特征有很大关系。这一阶段是小学生身体成长更慢、更稳定的一个时期,是从出生至青春期期间最慢的增长时期。同时,在这一阶段,体重的增长要大于身高的增长,因而身体的重心较低制以及对基本动作技能的强化。如果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获得较好的基本动作技能,那么这个时期也是熟练掌握基本位移和平衡动作的最好阶段(从表2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这可能也是数据统计结果中,特别是在平衡素质的统计结果中,出现这两个年级的标准差数据过大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教学角度来讲,三、四年级是学生灵敏素质提高最显著的时期,教师应适当增加这一时期灵敏素质练习的内容比重。

3.4 实践方案的内容应尽量“个性化”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每组数据统计的标准差数值都较大。从体育统计学角度分析,标准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差[7]。这也是本研究的缺憾之一。为提高实践方案的高效性和科学性,本研究认为,应使实践方案的内容尽量“个性化”。如在实验前,可以根据测试成绩,首先进行班内个体差异评价,将学生分成不同组别,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然后在教学组织中,按照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的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实现高效教学,从而也提高实践方案的实操性和可行性。

3.5 重视身体素质间的转移

由于各身体素质之间存在转移现象,故本实验在灵敏素质实践方案中设计练习手段时,在以促进灵敏素质为主的情况下,有意增加了部分促进平衡素质的练习。从对实验结果来看,实验组平衡素质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就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认为,由于灵敏素质是人体的一项综合素质,它与速度、力量、柔韧、平衡等素质之间存在直接转移与间接转移现象,平衡稳定性是大多身体素质的基础,且就转移产生的效果分析,平衡素质与速度素质之间存在可逆转移现象,再加上8~12岁又是平衡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综合这些因素,也就不难解释这一实验结果了。因此,在中小学生体能促进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组织时,一定要重视身体素质的转移这一现象,只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内容比重,让它们之间多产生直接转移,就可以使它们之间多产生良好转移,从而全面提高促进效果。

3.6 本实验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实验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在实验过程中,仅对“在同一年级的单元计划中,应注意内容之间的横向关联性和范围;学期内教学内容方面纵向要有量、强度和难度的层次体现”这一观点进行了验证,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实验效果。但缺乏对教学内容组织的“纵向顺序性、连续性和关联性”的验证,不利于研究结果形成系统的结论,这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敏豪。 运动员基础训练的人体科学原理[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2.

[2] 杨世勇。 体能训练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13.

[3] 李鸿江。 青少年体能锻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4] 李洁。 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05-206.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 篇三

管理能力训练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活动训练,提升学生管理能力、绩效管理水平,能利用团队实现组织目标。纵观当前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开设管理能力训练课程的比较少,但能力的获得主要依赖于训练而不是知识,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应该独立出来,成为提升学生管理能力的专业课程。

一、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

(一)企业对于管理者能力的要求是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因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的融入,企业面临严峻挑战,越来越重视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实践管理能力的人才,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的共识。一般情况,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难在毕业时就招聘入企业的管理岗位工作,缺少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但实际上企业是非常希望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能直接跟企业管理岗位对接的,这不仅能减少对员工的培训成本、损失,而且能减短创造经济效益的时间。

(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的直接原因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是不同的,学术性大学的办学经验对高职院校是不适用的。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就业以及以后的发展,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相关的专业理论。高职教育强调能力与素质的教育模式,而能力是素质最主要载体,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把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作为核心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

二、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

当前,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材并不多,比较多的是以某个行业或某个管理层为基础的培训教程,内容基本上包括管理理论认知、计划能力训练、组织能力训练、领导能力训练和控制能力训练等。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企业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为基础,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从现有文字教材的知识体系来看,本课程与管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体系基本相同,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能依赖于传统教材,无法突破教材,部分教学内容还是注重理论性。

(二)教学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能力训练课程仍以课堂讲授为中心,虽然在课堂上能借助故事、游戏活动、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这些方法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少的,更多时候还是强调的知识传授。尤其对于高职学生,原本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有厌学心理,甚至对于不太贴近生活的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等教学也兴趣不大。

(三)教学手段

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手段还是采用传统的板书,稍微有条件的安排多媒体教室,就是一套简单的PPT课件,很多时候PPT课件也是由word文档粘贴复制过来的。教师在上课时忽略了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使得课程的教学缺乏灵活性。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会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减弱学生学习热情。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

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尽管很多高职院校也注重实践教学,除了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外,也努力做好各管理职能的能力训练作业和单元测验,但在实践教学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没有有效的实践方式,没有及时更新的实践内容,没有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指导等,造成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名存实亡。

三、高职院校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话和探究来营建一个全新的、适合高职学生特点、有效的教学模式,关于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整合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体现高职学生特点

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应贯彻“学以致用”“为用而学”的原理,强调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高职有意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打好基础。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积极体现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采用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和富有启迪的故事阅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知识学习中感受到生活和工作的真谛。

2.区别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

当前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上开设的是管理学原理课程,但凭借管理学原理进行设计的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教育的需要,管理能力训练课程便逐渐独立出来。从课程教学的内容上来看,管理能力训练课程与管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体系基本相同,但本课程的侧重点在能力训练上,所以从教学内容上应区别于管理学基础课程。

(二)改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一些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对其加以整理和加工,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本课程案例教学法应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基础,以贴近实际的案例为资料,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结论。通过案例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仅仅是一个案例提供者和参与者,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去查阅资料,内部讨论分析,讨论过程中的困惑,教师给予启发。在教学中,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增强学生对管理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管理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引入项目导入式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教学方法,项目导入式教学模式受到很多高职院校的青睐。为增强本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应积极引入项目导入式教学模式,不但能提高高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还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教学模式“以项目做引导,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做引导”为基本理念。在管理能力训练整个课程中,设计一个总项目,然后为了完成这个总项目,再设计出一个个具体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就是一个任务,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把相应的理论知识融进每个任务中,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可以设定某个实际的企业经营为一个总项目,根据总项目在规划出个个具体的子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任务分析,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整合完成的任务形成方案,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三)改进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设备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一些复杂的案例以及图表利用电子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但增强视觉感受,而且节约课堂时间。电子课件制作的各个模块可以风格多样,甚至能影像音一体化,动态的展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首先,在校企合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行业调研,共同组织编写教材,同时,为了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开拓视野,还可以编写学生学习辅助用书。其次,建立功能完善的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利用和开发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学校的教学资源。最后,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比如,外聘兼职教师指导教学、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给学生进行管理讲座,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媒体等,从中挖掘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素材,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四)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较为困难,但形象思维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对实践课程比较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加大学生动手操作的比重。

1.增加ERP沙盘模拟训练

ERP沙盘模拟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借助ERP沙盘模拟,学生能够强化管理知识、训练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管理能力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管理理论认知、计划能力训练、组织能力训练、领导能力训练和控制能力训练几大模块外,最后应当增加ERP沙盘模拟训练。ERP沙盘模拟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仿真教学系统,使学生在前期管理知识学习和管理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团队合作、全局观念、职业定位等会有新的认识和感悟。

2.实训基地的建设

感统训练教案范文 篇四

一、作文指导教案

《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及《会考纲要》对于中学生作文能力培养有明确要求: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具体来说,准确认识事物,抒写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有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能描写事物本真的本质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采用各种表达方式,富有创意地表达,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形式优美,有艺术感染力。

要达到此写作目的,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写作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首先必须认真研读《课标》要求,系统理解课本体系,结合文本教学渗透作文训练。以文本教学为引导,以作文指导为重点,加强对学生作文“入格”训练。这就是说,学生要会作文、爱作文、善作文。必先进行“入格”训练,之后才能实现“出格”、“升格”的突破与飞跃。学生作文要“入格”,首先应有相应的作文理论为指导。因此,教师必须在研读《课标》和《会考纲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分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精心编制作文指导教学教案。

对于作文指导教案的备写,教师必须对整个作文教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教师的年龄、学历、学识、经历、阅历、兴趣、教学经验等都有所不同,很有必要加强语文备课组统一学习,统一认识,统一研究和统一备课的意识,大家对作文系统训练达成一个系列化训练共识,使学生作文训练在一个大环境、大系统中逐步提高,逐年提升。所以,学科组可针对《课标》的要求,分解作文训练的目标任务与要求。分解各个写作知识点到各年级各学期及各教学环节中分步落实,被分解的小知识点落实了,达成了,写作水平就会提高。

所以,语文教师要在学科组统一规范的大环境、大系统作文训练体系中,针对所任教年级的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目标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组织材料,编制符合自己教学实际的作文指导教案。

二、批阅记载教案

为了达到作文训练的目的,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写作就是一件乐事了,何愁作文水平不会提高呢?但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必须拥有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方法。

对于学生来讲,每次作文都是自己用“心”所写,都期望教师对其文章给予评价与指导,想听一听他在文中的精心设计与构思之笔会得到老师的什么评价。学生有此奢望,有此需求,教师为何不能给予?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放大镜”的眼光欣赏学生的作文。故而,教师在批阅作文时,应详细记录学生的作文情况,本着训练的目的,重点记录,重点讲析,尤其是对学生作文中的一词一句一段的“亮点”应一一指出,并予以肯定。不会题意的文章或“失格”作文,师生共同商讨、评点,并指导其改正。教师指导和评点学生作文,还可以把学生作文情况向前后延伸,由课堂向课外延伸。

三、作文讲评教案

教师往往重视学生作文的精批细改,而作文讲评教案一般只流于形式,或以批阅记载为讲评教案,或简单的通报谁优谁劣,或以表格填充相关内容(批阅情况)以备领导查阅,或干脆没有作文讲评教案……

当前,作文研究与改革的各种资料都明确了作文讲评的重要性,却极少设计如何讲评,如何设计作文讲评教案。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文不得法,教师专业化水平又不高,信息沟通与交流又不快捷,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对语文教师作文讲评教案的规范与要求。

关于作文讲评教案,一方面是“讲”,另一方面是“评”。

“讲”,是教师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予以讲解,对共性的问题更应精心设计,举例分析。如对初三学生进行一次以“那一次我____”为题的作文训练,要求抒写真情,语言优美。学生作文前,教师已经对作文写作进行了指导,如果学生依旧不能使语言出彩、使语言优美,只能说明老师先前的作文技巧指导课设计不精。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宜重新思考和设计作文指导。如重新备写“如何使语言出彩”、“如何使用修辞”、“如何恰当选用句式”等作文专题,辅之以当堂练习――纠正写作中的不足,重新片段练习,重新作文。“讲”的重心就是学生为文的难点,也即学生作文中的共性问题,可从句、段、篇的练习中培养学生兴趣、思维和能力。

此外,“讲”还要讲析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平常性错误,如“错别字如何消灭”,“病句如何产生”,“怎样修改病句”,“标点如何恰当使用”等,这些不但要讲解分析,还要明确规范。

“评”则是按照预先的作文训练要求,对学生作文的评点和赏析。评点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从作文的整体状况分析作文效果、“亮点”与“失误”,再从个体作文的情况归纳点评,如点评标题、构思、立意、结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连贯……点评时,针对每次作文的“亮点”,教师要大力渲染、鼓励、诱导。如针对用词“准确传神”进行集体点评,教师找出学生作文中使用准当的词句,借助板书或PPT课件向学生展示,有理有据,

赏析就是把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范文让大家学习、交流,容许同学们各抒己见,重点是要对文章的“亮点”进行鉴赏与分析。同时,拿出失格作文,大家集体帮助修改,一方面让写作者本人认识不足,明确改正方法,另一方面还可提高学生相互间共同交流,提高修改作文水平的能力。

当然,作文训练仅到此为止,尚不完美,教师应鼓励学生写“文后反思”、“写作反思”、“改后反思”或“点评反思”等作文反思训练,组织学生写反思录,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再认识自己作文的优劣,并思考和制定今后作文训练采取的措施、方法、方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感统训练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13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