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优秀3篇)

发布时间: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3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篇一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好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课程实施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我们交流了爱因斯坦的资料,对他有了一些的了解,老师今天送大家一句爱因斯坦的名言。出示:求学犹植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 一个世界上有名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我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指名学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思考文章中讲了爱因斯坦几遇小女孩?(默读课文)

3、 小组合作学习,思考每次遇到爱因斯坦小女孩对他是怎样的印象?找出关键的语句来读一读,悟一悟。

三、细细品味三次相遇。

1、 首遇相撞。

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读好两句话:

A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B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看到这样的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指导读好两段描写外貌的句子)

2、 二遇拜师。

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分角色扮演爱因斯坦、小姑娘。

理解:“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称的上伟大呢?

指导朗读,

改成陈述句,体会这种句式的好处。

3、 三遇成知己。

第三次相遇又是怎样的呢?(穿戴整洁)

找出重点的句子读一读,

(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

除了写爱因斯坦的穿着变化外还写了什么?(教他整理房间)

没有整理前的房间可以用那些词语来形容?整理后呢?

(一塌糊涂乱七八糟仅仅有条整整齐齐)

补充有关资料: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年轻时的他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四、说说写写————我心中的“伟大” 1、说说 (1)你是怎么理解伟大的? 2、写写 (1)用一句话表达出你对“伟大”的理解。 五、名言收尾。

世界上,宇宙中,有多少难解的谜啊……还是抓紧时间学习工作吧! --- 爱因斯坦

板书设计: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撞——遇——等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二

一、在思辨中生成

新课程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现代课程理论视野中,课程就是学生在教育情景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个人体验,是学生不断创造和释疑的过程,课程意义的生成只能以学生个体独特的真实感受为主要来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在思辨过程中,生成了:质疑——解疑——生疑的循环教学环节。学生的大脑处于亢奋状态。教师机智地捕捉住这一生成的教学机遇,利用生成的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共同创造的舞台。

二、在生成中体验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指出:“读书要切记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说:“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利益,须反过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学生在展开讨论时,不是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观点,而是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新的疑问产生,学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战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学生间的相互补充,学习内容不断变化,意义不断生成,当一个个问题水落石出时,又得到了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

三、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和感悟只能由自己获得,精神生命的拓展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教师并没有给出定论,只是通过教师的指路与引领,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教师把体验和感悟向学生自我开放,学生各自建构起对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感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从而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目的之所在吧。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3课时」 篇三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讲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4、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具准备]

爱因斯坦画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爱因斯坦画像,简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一个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吧。

(板书:5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要求掌握的:蓄裹嘛呵啥

二会字:(一)撮踱(步) 噢

(2)读准字音。

(3)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蓄:留着而不剃掉;裹:(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

(4)字形分析重点:蓄(中间部分是“玄”字);裹(“衣”拆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间加“果”字,表音);噢(右上方里面是个“米”字)。

(5)“嘛、呵、啥”在阅读中理解掌握。

2、理清文章层次。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的起止。

(第一次:第1—3自然段;第二次:第4、5自然段;第三次:第6自然段)

(2)最后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互相帮助,成了好朋友)

(3)填空练习。

第一段是( )自然段,写

第二段是( )自然段,写

第三段是( )自然段,写

第四段是( )自然段,写

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3、指名四人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完成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读拼音,写词语。

xǜ( )胡子guǒ( )被子péng( )

2、课文分为哪几段?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2)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样子: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衣着: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着重抓住头发“蓬乱’’穿的衣服“又肥又长”脚下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

(4)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由三名同学分别饰)

(6)小结: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1) 过渡: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巧遇上了。

(2) 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仍:—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体会“一边……一边……,,(‘一面……一面……,’在运用时的规律。

(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4)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5)小结: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工作室内:样乱?

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132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