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教案(10篇)

发布时间: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但是你知道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10篇《案例教学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学案例 篇一

关键词:新课程;乙醇;教学案例;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61-02

一、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第1课时,是继烷烃、烯烃和芳香烃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典型的有机化合物。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在有机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决定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进一步巩固深化学生们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这对以后学习更复杂衍生物如苯酚、乙醛、乙酸打下基础。从乙醇开始要比烃类物质组成上复杂了,与人类生活及人体更加有密切的关系,本课时实验内容较多,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烃的基础知识,在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

(2)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的结构。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法、实验法。

2、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酒驾视频)2011年5月1日起,醉酒驾车纳入刑法处罚范围;它就是酒,其主要成分俗名酒精,学名乙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乙醇的相关知识:

【设问】想一想:关于乙醇你了解多少?

【学生讨论】燃料:酒精灯加热;饮料: 各种酒;医用消毒剂:医疗上常用75%(体积分数)的酒精作消毒剂;有机溶剂:用于溶解树脂,制造涂料等;化工原料:如制造乙酸等。

【活动探究】展示乙醇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向装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加入适量乙醇,振荡,观察现象;让学生归纳出乙醇的物理性质。(设计意图:培养观察、归纳及语言能力;同时了解乙醇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展示模型】展示乙醇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学生分析得出:乙醇分子既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氢原子被(―OH)取代;又可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乙基取代。因此,乙醇既具有与有机物相似的性质,又具有与无机物相似的性质。

【板书】烃的衍生物: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引入新知】当烃分子上得氢原子被这些原子或原子团取代后,物质的性质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说,这些原子和原子团对烃的衍生物的性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板书】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举例:卤素原子(―X)羟基(― OH)等都是官能团,烯烃中的碳碳双键也是官能团。

【结论】乙醇的官能团为羟基(― OH),决定了乙醇的化学性质。

【板书】三、化学性质

【问题讨论】取代基的影响:通过实验乙醇与钠反应要比水与钠反应缓慢的多,说明烃基对羟基有影响,由于乙基对羟基中O??―H键极性减弱,使羟基相对于水难电离出H原子,所以乙醇羟基中氢原子不如水中的活泼,反应较慢。

【板书】1.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 + 2Na 2CH3CH2ONa+H2

(乙醇钠)

【问题交流】从乙醇的结构分析C、H、O原子形成的C―H、C―O、O―H键,可发生多种断键组合,讨论乙醇还可能有哪些性质,分组讨论,组内派代表回答。(设计意图:体会结构决定性质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板书】2.氧化反应:①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并放出大量的热

【生活实例】焊接银器、铜器时,表面会生成发黑的氧化膜,工匠说:可以先把铜、银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铜银会光亮如初!你知道么?

【学生实验一】实验3-3:向一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在刻度10左右)无水乙醇,将铜丝在酒精灯上烧热至红热,迅速插入乙醇中,反复多次。注意:观察铜丝的颜色变化、小心闻烧杯中液体产生的气味。并思考、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体会探究乐趣。)

现象:光亮的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由红变黑,迅速插入到乙醇中,变回红亮,同时闻到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分析:2Cu + O2 = 2CuO (红色变为黑色)

CH3CH2OH + CuO CH3CHO+Cu+H2O(黑色变为红色)

教学案例 篇二

>> 新思维作文教学案例 小学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浅谈作文教学案例 “说真话,抒真情”作文教学案例 《木兰辞》之口头作文教学案例 《观察与发现》作文教学案例 “观察与发现”作文教学案例 我想对您说 作文教学案例 作文审题教学案例 小学“快乐体验 自主作文”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材料作文训练教学案例 作文课教学案例 作文优化教学案例浅析 作文结尾的方法教学案例 初中英语作文教学中的合作教学案例 举三反一法作文教学案例 新课改下英语正反观点类作文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作文教学案例 作文教学案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语文学习是学习中的“老大难”,作文习作又是语文学习中的难中之难。学生提到写作文就唉声叹气,老师遇到作文辅导感觉心中无谱,再者每批阅一篇作文不是摇头叹气,就是啼笑皆非。作文教学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一个老问题,在我的教学之中也同样如此。避开选材、构思与立意,单单一个语言问题,就令人十分头疼。通篇的“流水账 ”,语言干涩贫乏,枯燥无味,对内容的叙述似蜻蜓点水,往往点到为止。针对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我把作文教学分解开来,力争每次习作解决一个问题。偶有一次,读到了一篇高考满分作文《黄山松,我读懂了你!》,这篇文章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不止在于它的立意,语言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于是我心中一亮,就以此篇文章为范文,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案例分析】在一次写作课上,我以课件的形式让同学们阅读了这篇文章。读完后我问:

“这篇文章写得好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好”。

“好在哪里?”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来,其中呼声最高的是“语言”

“你认为语言好在哪里?”我穷追不舍

“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最亮点是‘引用’”,一个同学高声回答。

“整散句交错使用,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有节奏感。”

同学们的回答让我无比欣慰,于是我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何让语言生动起来”

训练重点:“巧用修辞和引用诗文”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

整节课在课件的引导与要求下顺利进行,在中间的练习写作中,同学们十分投入,兴趣高昂,遣词造句方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小组展示时,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展示自己的作品:

“品味母爱,就要细细品读母亲的用心良苦与深明大义。孟母三迁,知书达理,造就一代英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照耀古今;徐母自尽,忠奸分明,致使深谙兵法之子在曹营中一言不发;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激励儿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春天是什么?春天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弱风细柳;春天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花香鸟语;春天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绵绵细雨。”

“母爱是悲伤时在我脑后的轻轻一摸,不禁意间抚平我心灵的伤痛;母爱是犯错时那严厉的一瞥,顷刻之间让我无地自容,追悔莫及;母爱是成功时眼中一闪即逝的泪花,激励我时时进取,莫要自大。”

……

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精彩的语句层出不穷。这虽然是集体的杰作,但每句话中都包含着个人的智慧。

第二节课的习作,我一改往日习作一篇的习惯,而是让同学们修改上次作文其中的一篇。这篇作文的题目是《我爱我校》,这个同学的文章大概如此:我爱我校,我爱校园里的文化长廊……我爱我校,我爱校园里的教学楼、操场、餐厅、花园等等。文章的构思很好,而且以排比段的形式组织行文,但是大部分内容几乎是把学校的设施罗列了出来,丝毫读不出他爱在何处。于是在本节课中我让同学们选取其中的一段进行修改补充,而且把上节课所学加以运用。同学们低头思索一会,都开始奋笔疾书。不大一会,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写作,抬起头,眼中露出喜悦的目光看着我。此刻我看到了学生尝到了写作的甜头。

“我爱我校,我爱校园中伫立于风雨之中的教学楼。每天早晨六点四十,教学楼便被铃声吵醒,于是,琅琅的读书声便在熹微的晨光中传向远方……”

“我爱我校,我爱校园里的欢快热闹的塑胶操场……每天正点的两跑,跑出来我们运动场的飒爽英姿;跑出了我们体育课的激情四射;跑出了课堂上的精神饱满;跑出了我们餐厅里的狼吞虎咽;跑出了宿舍里的鼾声一片……”

“我爱我校,我爱我校的宿舍楼,休息时分,同学们回到宿舍,就如孙悟空逃出了五行山进入王母的蟠桃会上,仙露琼浆,美味佳肴,杂然前陈……”

……

每当一个同学读完后,教室里总会掌声雷动,各种溢美之词与羡慕的眼神都会投向他。我的内心犹如吃了蜜一般甜,幸福的笑容在脸上荡漾开来。【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一堂课,作文的火花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点亮,就连平时写作文最差的学生也写出了精彩的语句。 由此可见,差生的作文是可以写好的,只要是导之有方,引之有请,能够触动了学生的感情神经,从实际出发,相信作文自然会绽放其独有的光芒,也会让差生拿起笔写出自己的作品,变厌写为乐写,变白话为含蓄,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在合作中感悟成功的喜悦,在坚持中取得写作水平的提高。

也许本节课的出发点有点太低,对于初二的学生有点小儿科,但我必须得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慢慢提高。我明白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发展的过程,仅仅通过一堂课,其实很难断定学生已对作文有了浓厚的兴趣,并能坚持写作。但通过这堂课,使我对这些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也感觉到自己对于教学的设想还是可以运用到实践之中。

1、要把课文和写作结合起来。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文教学中,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写作,结合具体的语境,在遣词、造句、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为学生作文提供依据和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强调学生积累的同时,要学会迁移运用。从小学至今,背过的古诗词将近百篇,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的少之又少。优美词句的积累也是很多,但在写作的时候,脑海中却是空空一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刻意地训练学的迁移运用。

3、找准切入点,让学生找到生活与写作的桥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有自己出色的一面,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生的这些“亮点”,从而有效点燃写作兴趣之火。特别是学生真实的感受,他们的语言也能动人心扉。

案例教学 篇三

案例教学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起,案例教学法在美国的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许多著名大学的工商管理教学中开始使用。有关案例教学的书籍、案例集、交流场所、研讨班等推广措施也在一些富有远见的团体支持下,纷纷涌现。案例教学法逐步在美国各种工商管理教育中得到普及。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案例教学法逐步传入了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家,促使许多国家的工商管理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展开了变革。我国约从1980年开始接触和引进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逐步成为我国各级各类管理教育中一种十分普及而有效的教学与学习方法。

案例教学方法主要是指运用媒介(语言、书面、音像)手段,将所描述的客观真实的特定业务情景(或企业实况)作为教学案例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的阅读和分析,在群体中共同讨论,甚至扮演某种角色去体验特定的实践情景和行为过程,从而建立真实感受并寻求解决实际问题方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在一种积极能动的情况下,去思考和探索所学的内容。案例教学方法本质上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客观事件为材料,关注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经验,力求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行为技能发展的一种教学和学习的方法。

案例教学方法是以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由教师在课堂中帮助学生为达到特定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分析、讨论、处理案例问题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案例方法实际上是把现实生活中,一些重要而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办法转化为供学生使用的以文字、图表表示的事件情景,通常要求学生在时间短促、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运用严格的批判性思维技巧得出具有说服力的论点或解决问题的办法,旨在训练和提高学生在复杂情况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与实际技能。

一、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学材料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使用的是教科书。案例教学则主要使用的是案例材料。案例不是对理论的系统阐述,而是对一个真实情景的描述,这个情景中包含一定的思考题,并要求学生思考、分析、消化吸收。可以说,案例是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第二,教学过程不同。案例教学的过程主要不是教师讲授,而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第三,教学目的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的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技巧、进行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群体与人际协调技巧和沟通能力,等等。此外,由于将学生置于一种接近现实的情景之中,还能使学生积累一些将来用得上的经验。从哈佛案例教学模式中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把培养能力放在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位置,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而针对实际情况学习的能力则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案例教学方法的功能

案例教学方法具有全面实效显著的教学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将纷繁复杂的管理情景加以描述,以使学生调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对其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组合、排列分析,完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理出头绪,提示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案例情景中所包含的矛盾和问题的分析和处理,可以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在解决案例有关管理问题的过程里,学生唱“主角”,而教师只起辅助和引导作用,因此,学生没有依靠,必须开动自己的脑筋,独立地走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样,经过一定数量的案例分析,能使学生摸索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规律和技巧,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2 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案例教学在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把提高处理人际关系和集体工作的能力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管理是一种社会性活动,要解决问题就必须与其他人合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群体活动。通过群体的互动,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在讨论的过程中的学习与沟通,体会如何去听取别人的见解,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何去说服别人,如何自我指导与自我控制,如何与人相处。人们的思维方式各异,价值观念也不尽一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自然会存在分歧。正是在遭遇和处理分歧及人际冲突的过程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如何理解和包容想法不同、观点各异的同伴,才能心平气和地与人合作,向他人学习,并携手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3 培养学生全面的学习能力

案例方法特色突出的地方是有利于开发人的智能和创造性,增强人的学习能力。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次的,接受知识和经验是一个层次,消化和整合知识经验是另一个层次,应用知识,应变与创新则是更高层次。学习能力的强弱不仅体现在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上,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整合知识和经验的能力上,以及适应不断变化创新的能力上。只有具备全面学习能力的学生,才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窍门,懂得更新哪些方面的知识,知道如何利用知识解决问题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

工商管理案例学习一般具有案例阅读、个人分析与准备、学习小组的集体讨论与准备、课堂交流、写心得笔记及书面报告等学习环节。完整的案例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收集分辨信息、判断查找问题、拟订备选方案和作出最后决策的纵深演进过程,同时也是从个人阅读分析到小组学习讨论,再到全班共享交流,逐步扩充学习范围,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直至理解达成共识,进行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两个维度相互影响和交错之间,学生学习了管理经验,提高了思维能力、办事能力以及处理群体关系能力。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学案例的选取

教学案例的质量高低,选用案例与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和学生自身情况的切合程度,都将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成败。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引发学生听课的兴趣,而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商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则,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案例。案例选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选编案例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真实性。一个案例就是一个管理问题的再现和描述,是企业管理过程及其复杂情景的刻画和分析,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案例所提供的场景必须是系统而全面的,要有故事背景、有来龙去脉、有发展过程、有人物情节,最好还有完整的图示和数据,使学生置身于案例的情景当中,产生强烈的现实感。学生在分析研究和参与讨论时,才能进入“角色”,置身“现场”。需要注意的是,真实性并不说明案例中的管理方案的合理性,有时候,一些典型失败案例的分析也同时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第二,典型性。即案例要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一般来说,绝大部分案例应做到与教学内容相符合,反映出所要传授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领会理论应用的条件和环境。但典型性并不排除可以选择一些超出理论知识范围的案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第三,要有分析价值。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练习,它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分析现实情况,能够面对复杂多变情景,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分析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辨出偶然性和必然性,甚至在缺乏足够和必要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做出正确判断和指示。因此案例不宜太简单,是非分明、一目了然是无法达到教学要求。案例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存在于现实的企业管理过程和有关宏观政策环境之中,存在着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

2 组织案例教学时应当把握的基本要素

组织案例教学应当把握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几点:

①案例教学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和开展。

②案例讨论的组织实施应配合相应的课程进度。

③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准备情况是案例教学组织的基础条件。

教学案例 篇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0―0124―01

案例背景

《热爱生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著名的短篇小说,也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为了积极实践“一、三、五”(一个导学案、三个教学目标、五个教学环节)新课改教学模式,让所有学生在本节课中都能有所体验、有所收获,笔者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融入文本,体验人性深处的闪光点,教学时不能仅停留在关注情节发展、关注人物命运这两点上,而应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上升到感受人性、关注自我的新高度。因而,笔者这样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2. 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3. 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象征意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研读品味精彩片段,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领悟课文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案例描述

让学生猜猜听到的曲子

教师:聆听《命运交响曲》,让我们感受到贝多芬用其一生的努力在与命运做斗争。生命作为人生永恒的话题之一,中外许多大师都已看出真谛,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来领悟作者对生命的诠释。

一、自主学习

1. 了解作者。

2.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复述故事梗概,请一两位学生回答。(再课件出示)

3.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文中的“他”所处的环境怎样?他面临了哪些方面的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批注内容有:重难点句子,好句佳句,阅读心得,评语等)

二、合作探究(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分组讨论后汇报)

1. 本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人公克服困难的经历?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心理及细节描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3、4节,朗读分析。

2. 小说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什么是“硬汉精神”?过渡语:给大家一点时间,相信大家对主人公的硬汉精神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3. 相信同学们一定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那么在小说中,哪一幕最让你揪心了?学生齐答27节,教师朗读让学生品味分析段落中让人深有感触的句子,体会主人公的坚强,“人”的伟大。

三、课堂展示(已在教学环节中适时展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作为淘金者,他遇到了饥饿、寒冷、伤病、野兽这些困难,但是凭借他的意志,对生命的热爱,让我们看到了他人生的辉煌,他的成功。其实每一种职业,每一个人,包括你我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有自己的困难,该怎么办?(学生畅谈)

五、课堂检测

1. 写出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2. 在5,12地震后,汶川人民陷入了焦虑、抑郁、沉痛之中,请同学们给他们写一份信,鼓励他们坚强的活下去。

案例反思

一、语文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对主人公遭遇的感同身受,并且要引发出更多的感悟,如,将主题深入到探究人性的坚强伟大及热爱生命的主题上。而小说本身篇幅较长,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实现阅读的深度和宽度,于是笔者采用了长文短教,以点到面的方法,通过W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引领,共同品味和鉴赏了文章的深刻内涵,从而体验到生命的可贵。

二、新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力图打开学生的精神空间。在教学时,笔者着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多列举身边的事例,给学生以深刻的启示:为了实现人生的目标,就要和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作殊死抗争,只有奋起抗争,才能取得胜利。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努力学习,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教学案例 篇五

关键词: 酒店英语 教学案例 教学反思

一、案例背景

这节课是高二年级酒店服务班的一次公开课。酒店服务班整体英语水平在全年级相对较高,但存在的问题是班级内部英语基础差距悬殊,分层感较明显。也就是说,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较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上课时基本处于听不懂或不感兴趣的状态。《酒店英语视听说》是一门实用型的专业课,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视、听、说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达到在真实情境和生活中熟练运用的效果。

二、案例主题

“Making Telephone Calls”是本学期《酒店英语视听说》的第五单元主题,主要内容是学习酒店前台服务人员接听和转接电话的相关知识。结合学生现状,我充分利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头脑风暴法”,采用“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深入思考,变被动为主动,真正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从心里爱上课堂和教学。

三、案例描述

片段一:

针对学生层次高低不平的情况,我在课前给全班同学分组,每组学生围坐成U型,以方便讨论和情景表演。上课的第一个步骤是导入环节:给同学们讲一个与他们同龄的美国小姑娘Kate来深圳龙岗游玩的故事,并请他们扮演龙岗“二职大酒店”的前台服务人员,接听Kate订房间的电话。这其实是一个新旧课衔接的环节。因为在上个单元,同学们学到了客人入住酒店,直接在前台订房的知识。现在,需要学生将之前所学的句型转化为电话用语。

我将现场订房的句型放在大屏幕上,分别从两个小组里请出一位学生,利用这些句型,现场进行角色扮演:一名同学扮演Kate,另一名扮演“二职大酒店”的前台。其余同学拿出纸笔,边听边记录他们发现的问题。导入环节设置较容易,因为句型都是现成的,难点的设置是如何将现成谈话转成电话用语。其实,用英语打电话的基本句型在初中的教材中就出现过,但由于职校学生基础差,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导致对其运用不够自如。果然,在两位同学的对话中,出现了“My name is Kate.Who are you?”和“I am the receptionist.”等错误。3分钟的角色扮演结束后,我给学生两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由组内学生交换意见,归纳组内每个同学记录下的错误点。最后,我随机抽出两个小组,给每个小组指定一个代表,用两分钟的时间汇报对话中的错误点。指定组内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目的在于从简单的任务着手,尽量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把他们都拉进我的课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片段二:

经过热烈的讨论和对比,学生掌握了打电话使用的基本句型,但是初中和高中教材中对词汇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即使基本句型相同,通过词汇的扩展,本次课的难度系数远远大于学生初中所学的打电话的课文。词汇的学习往往是枯燥无味的,也最让学生讨厌,如何增强词汇讲解的魅力?如何让自己成为课堂上受欢迎的老师呢?

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由易入难地设置问题,层层递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首先是小组任务:以“hotel(酒店)”和“make telephone calls(打电话)”为关键词,查找相关的一切单词。然后组织四组学生进行竞赛:每组派出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本组讨论后写下的相关单词,3分钟时间内,写多者为胜。裁判为全体学生,如果单词相关,学生就要大叫“yes”,如果为无关单词,学生就大叫“no”。在这个环节,教室里欢笑阵阵,学生彻底放开,公开课带来的紧张感也消失。

接下来,将本次课学到的新单词用图示的方式展示出来(如下图):

其中,大部分新单词被学生作为相关单词写在黑板上了。我采用“图文联想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头脑风暴。“hotel”的前台有一个“operator(接线员)”,她工作时使用的基本设备是“telephone(电话)”,电话需要“line(电线)”才能“put…through(接通)”。当客人打电话找人力资源部的经理(the manager of human resource office)时,在线就是“on the line”,暂时不在线就必须“hold on(稍等)”,如果被找的人外出了,那就明天“call during office hours”。

上图通过PPT制作,一步步随着讲解展开图片。讲解完毕,请两位学生重新操作讲解了一遍(这两位学生分别为基础较好的第一层次学生和基础较差的第二层次学生),以检验成效,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觉得新颖有趣,课堂气氛很活跃。

四、教学反思

这堂课始终围绕《酒店英语视听说》的教学目的,综合运用小组讨论、情景表演、头脑风暴、联想记忆等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专业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这次课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一)新型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易学

要想自己的课堂成为受欢迎的课堂,要想自己成为受欢迎的老师,首先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本次课设置的第一个环节就要求学生全体参与,并动笔写,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只有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他们听得进去,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课堂。

采用“情景法”和“联想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快更高质地掌握学习内容,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很多学生在课后告诉我,图文结合的联想记忆法使他们当场就记住了单词和词组的意思,节省了很多时间。

(二)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学

我一向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所以在上课时经常采用小组讨论和自由发言的形式,充分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比如在“片段一”中,我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交换意见总结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记忆远远超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这时学生觉得他们是课堂上的主人翁,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而是虔诚的倾听者、亲切的引导者。在讨论的过程中,用走进小组的行动和“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Don’t worry! Just discuss with your teammates.”等言语参与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谐的气氛,真正爱上我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兴军,海波。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

[2]梁亚兰。母语习得理论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J].怀化学院学报,2010.

案例教学 篇六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亚案例教学 本土化移植

【项目基金】本文为烟台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以法律思维与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视角》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5-03

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教育为法律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实现其法律教育目标,英美法系国家掀起了法学教育方法改革的热潮,相继产生了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取法律知识能力[1]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在我国,法学教育虽没有明示为法律职业教育,但在学生掌握一定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获取法律知识的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法学教育的应有之意。但传统讲授式的法学教育方法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引进是我国法学教育方法改革的重大举措。但若无视案例教学法的生存环境与本土环境的差异,必将产生“橘生南国为橘,生北国则为枳”的现象。所以,案例教学法的引进应充分考量本土环境,舍弃“貌似神离”的移植,追求“貌似(不似)但神合”的引入。

一、案例教学法透析

案例教学以美国为代表,主要表现为判例教学,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dell)创造。案例教学事实上是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有关案例,通过阅读案例寻找规律,并进而探求法官居中判决时的原则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又有互相辩论,通过互动加深学生对于法学的理解并使其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的获取能力与实践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讨论,而是对学习法律的一种整体方法的命名。作为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课前充分的准备。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教学法的最大差异不在于课堂,而在于课前环节。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判例,作为教学资料发给学生。这些选编出来的案例通常都是曾经确立或者影响过某一重要法律理论与原则的代表性判例。由于每个法官都要在判决书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判决寻求理论根据,故英美法系的判决书长于理论与推理分析,这决定了判决书普遍较长。这些推理性强、文字精炼的判例一般都要学生事前详细阅读,认真分析并做出合理判断。另外,老师还会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案例,尽可能的比较案例间的异同,从而准确领会该判例所确定的法律精神或者原则。所以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课前阅读量非常大,但大量的阅读和充分的准备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课堂苏格拉底式的问答。在案例法课堂上,教师对已布置阅读的案例进行提问,这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判例是否阅读,对判例中的争议点是否明晰,对判例所反映的法律原则或者规则的变迁是否清晰。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提问、反问、追问,迫使学生发挥其积极主动性进行思考、归纳与总结,然后课堂进入到讨论辩论阶段,在讨论与辩论中逐渐理清法律原则或规则的内容及精神意蕴。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引导者”而非“讲授者”的角色。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去感受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去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模式与方法,锻炼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能力与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一场典型的美国法律课堂是有关案例含义的对话,而不是教师的直接讲演。[2]

(二)案例教学法的存在基础

1.判例法制度与案例教法学法具有内在契合性

案例教学法在英美法系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取得成功,是和这些国家所采用的判例法制度分不开的。判例法是在现实中出现相关案例后,由审理案件的法官在判决书中将判决理由予以阐释,从而确立了为后来案件所遵循的法律原则或规则。在判例法国家,法律的产生有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同样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法律知识的获得是由学生自己查阅判例并分析比较,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追问、反问与讨论,逐步的分析辨别、积极思考总结出来的,其同样经历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知识获得的路径与法律产生的过程何其相似!正如哈佛大学梅因教授所讲:“以其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案例教学法比讲授法更接近普通法的天性。”[3]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案例教学法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方法,而是判例法制度在法律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二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案例教学教案范文 篇七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案例设计;计算机图形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26-02

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以下简称CG)是利用计算机研究图形的表示、生成、处理、显示的学科[1],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算法。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学因为受算法所影响,感到这门课枯燥、难于理解,从而使其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还有一部分同学只倾向于研究算法,而忽视了算法的编程实现,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旨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述、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充分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主要依赖的是案例材料,编写一套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适宜、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案例材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便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所以案例的设计在案例教学中至关重要。

一、CG中的案例设计原则

教学案例的设计,既要符合案例教学的特点,又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CG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两个方面。案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案例材料的设计选取应围绕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于重点内容的案例,更应精心设计,以期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对象方面是指要因材施教,案例的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体现一定的专业方向性。数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好,编程能力比较弱,因此案例可适当要求对算法做较深入探讨,同时强调算法的编程实现,这样能够扬长补短、有的放矢。

(二)典型性

典型性是指案例应具有代表性。案例中的问题不是泛泛地提出,而是能反映某一类问题,具有普遍意义。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讨论,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解决这一类问题。另外,案例中的问题也不必面面俱到,比如直线段扫描转换问题,只考虑斜率大于0小于1的情况即可,不必考虑全部四种斜率,让学生把精力和关注点放在中心问题上,等把中心问题解决了,通过对案例的扩展,再考虑其他情况。

(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有趣的案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学习动力。CG中的理论知识和算法往往比较单调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进行案例设计时,要考虑怎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极大的兴趣下,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学生往往对实际接触到的、用到的东西感兴趣,那么在设计案例时就要尽量切合实际,把案例跟现实应用结合起来。比如,让学生思考常用的绘图软件中的“橡皮擦技术”是怎样实现的?这比直接说画线、画多边形和直线裁剪生动有趣得多,同时这种绘图方式也与商用绘图工具如Windows绘图软件、Photoshop、AutoCAD等非常类似,极具实用性。而对于多边形填充,学生通常感到非常抽象,那就可以以游戏“俄罗斯方块”为例,让学生思考游戏中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方块是如何绘制和填色的。趣味性是案例的驱动剂,案例的设计应突出趣味性、应用性。

(四)多元性

CG中的问题,往往有多种算法,多个解法。多元性原则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不满足于一种解法,而是探究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提高决策水平。学生一开始可能提不出多个解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分组协作,逐步思考、探索、归纳出问题的其他已知解法,甚至有可能提出新的未知的解法。最后通过对多种解法的比较鉴别,选出最优答案。例如直线段的扫描转换,学生最可能先想到的是DDA算法,在对该算法进行剖析后,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做适当引导,使学生从另外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自发地发现中点画线算法和Bresenham算法,并通过对三种算法的比较,总结归纳每种算法的特点,找出最佳算法。这种多元化及最佳化答案选择,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五)扩展性

扩展性指的是案例问题的横向扩展。一个案例有一个中心问题,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又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扩展,使这个案例变得更丰满,涵盖更多内容。例如,学生在用中点画线算法解决了画线问题后,可以再对该问题进行扩展,提出“怎样画任意斜率的直线段”、“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减少计算量,提高算法的效率”等问题,引导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扩展问题是对案例中心问题的补充,应在中心问题解决后再提出,精彩的扩展是对案例的升华,没有扩展的案例就像直挺挺的树干,有了扩展的案例才是枝繁叶茂的绿树。

(六)延续性

延续性指的是案例问题的纵向延伸。案例设计要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循序渐进,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学内容前后具有关联性,案例中也要体现出来这种关联。因此,可以设计一组案例来体现教学内容,前面的案例作为后面案例的铺垫,由浅及深,层层深入,这样有利于学生学结,使他们善于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比如绘制具有一定宽度的直线段,需要先掌握绘制单位宽度的直线段的算法;要想对直线段进行反走样处理,也需要掌握直线段的扫描转换算法,这些内容存在关联,后面的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延续。再比如,中点法可以用于画直线段,那么画圆时可不可以用呢?画椭圆呢?在设计案例时要考虑到这一点,利用案例的延续性,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导到更深层次的问题上,提高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根据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针对数学院学生的特点,按照以上案例设计原则,我们设计了十六个案例,涵盖了光栅图形学、几何变换、曲线曲面、造型技术、图形裁剪、图形消隐、真实感图形绘制、计算机动画等主要内容,这些案例有效地支持了案例教学的进行。

二、案例的评估及改进

案例设计好以后,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施,根据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案例的评估和改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案例的难易指数。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用时等情况,评估案例的难易程度,为不同的案例确定难易指数。针对学生特点,适时改动案例,调整案例的难易指数,使之与教学相适应。(2)案例的吸引力指数。该指数反映了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小,通过改变不同的案例叙述方法、问题提出方式等手段,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大小,找到学生喜欢的方式,从而提高案例的吸引力。(3)案例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要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相似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还要了解学生对案例的认可接受情况。

总之,教师设计好一个案例后,要通过案例实施、总结归纳,对案例进行评估,依此对案例进行改进,以期使案例适应教学,适应学生,发挥出更佳的效果。

以上讨论了CG案例教学中案例设计的原则,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解析。案例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同时,教学案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使案例适应时展,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如果案例不作更新,多年不变,那么,学生也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和得到几年前的知识。因此,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案例的设计也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案例 篇八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5—0085—01

科普文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学习科普文,教师不能把它当作知识的标本,而是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具体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所表达出来的科学趣味、科学精神,要让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思考。

下面就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动物游戏之谜》为例,探讨一下科普文这种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类文章对学生而言,学习难度比较大,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尝试:

《动物游戏之谜》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二、理清文章结构。

三、品味科普文语言的特征,学会筛选信息。

四、把握科普文阅读的技巧。

五、培养科学精神,激发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2.文体介绍

3.科普文的阅读方法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2)精读课文,理清思路。

(3)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学习过程】

一、课前初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1.给重点字词注音。

2.解释重点词语含义。

3.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按照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进行归纳。

二、课堂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2.文中的四种假说,你赞同哪一种或哪几种说法?为什么?除了这四种假说,你还有其他观点吗?

三、课后回味反思,巩固加强。

1.归纳课文中列举的动物游戏的种类、特征以及事例。

2.动物为什么游戏,课文里提供了几种假说?请你总结一下,并写下这种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四、寻找文本教学的突破点

面对一篇内容枯燥的科普文,要想让学生尽快进入到文本阅读的情景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梳理文章脉络,理清文章层次。

等学生理出层次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文章“列举动物游戏这一现象”的内容中,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们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找到了答案。因此,可以这样总结:

科学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形式: 总 分 总

内容: 演习说

自娱说

动物为什么游戏 还有待更深入研究

学习说

锻炼说

这样,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了全文的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紧扣文本回答问题的习惯。

五、展示教学环节的亮点

针对不同的文本进行教学,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更应有能够体现文本特征和教师教学素养的亮点。《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科普文,它的语言很注重准确、全面,所以,品味语言的准确性与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应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为此,在对文本进行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活动——“争上游”。活动内容和规则如下:

我准备几句话,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是对还是错,要求不仅答对是非,还要在文章中找出依据:

①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

②“自娱说”认为,所有动物的游戏都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分析如下:

①错误。原文是“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

②错误。原文是“自娱说”认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可能”是表示“估计、也许、大概”的副词。如果少了课本原文的这两个词,意思就变得绝对化,完全不容置疑了。“所有”与“有些”表述的范围更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正是这些词语,充分显示了科普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案例 篇九

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初级中学校 冯正伟

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和判断,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会识别和判断。

知识体系: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地位:我们知道,几何研究的对象是图形,对称性是图形的一个重要特征。初中所学平面几何图形,很多都具有轴对称性,它们的性质也主要由轴对称性得来,而平面几何又是立体几何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与前后教材的逻辑关系是承上启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通过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认识的小测验,我发现以下问题:

1.学生对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的基础上,缺乏理论依据。

2.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模糊,相互混淆。

3.学生不能全面考虑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数目。

4.大多数学生不能认识到对称轴是直线,而认为是线段。

学生从小学到现在已经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本节教学的认知发展线是:感性理性训练理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会识别和判断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和判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创造美,感受数学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会运用概念识别和判断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剪纸引入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剪纸: 树叶、蝴蝶、“囍”,学生随老师剪纸。

2.教师问:“这些剪纸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对折后,观察发现,交流,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剪纸引入,暗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埋下伏笔。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学

1.教师问:“我们所学几何图形中,哪些也具有这一特征?”学生回顾反思,回答,交流。师生评价。

2.教师问:“我们身边有这一特征的图形吗?”?教师提示(多媒体演示),学生联想,回答,交流。

设计意图:把轴对称图形与数学本体联系,与学生身边的实例联系,让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一种亲近感。

3.教师问:“我们把具有这一特征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你能给出它的定义吗?”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指导,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得出定义,明白定义的由来。

4.教师问:“从这一定义中,你能得出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吗?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定义中得知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方法,让学生真真意义上从“学会”变为“会学”。

5.课堂训练。

A、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若是,请指出对称轴。

教师出示剪纸作品: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角、等腰梯形。学生判断,回答,交流。教师指导:对称轴的数目,对称轴的形状。

B、猜符号游戏:下列符号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对称轴一旁的部分,(教学论文 )你能猜出这个符号是什么?日 0……

学生猜想,回答,交流。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有趣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知识,方法的运用,感知图形美。体验知识的价值。

三、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教学

1.“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滴上一小滴墨水,再沿折痕折起来,展开,得到什么图形?有几个?再做几个,你们发现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特征?”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随老师制图,观察发现,交流,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问:“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图形码?”学生联想,回答,交流。

3.教师问:“我们把具有这一特征的两个图形叫做什么?你能给出定义吗?”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4.教师问:“你能从定义中得知如何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吗?你还能得出什么?”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5.判断下列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多媒体演示)

四、两个概念的联系及区别的教学

1.教师问:“你能利用滴有墨水的图片说明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吗?”分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总结。教师指导、示范、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滴墨水制作轴对称图形和制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感知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破了教学难点。

2.教师总结:“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

设计意图:教师画龙点睛,向学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五、课堂训练

教师出示检测题组。学生训练,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实现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达到信息的完全准确。

六、课堂小结

教师问:“

《轴对称教学案例及反思》出自:

教学案例 篇十

关键词:教学案例; 品味鉴赏; 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55-001

春是学生笔下的常客,但写得好的很少。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好范文。本课着眼于感受、欣赏朱自清美的语言,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体味朱自清的语言美丽。在充分领悟语言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鉴赏与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课堂内容而设置了练笔、积累和美文推荐的课后作业。

此教学设计通过读带动学生悟,从而培养鉴赏与反思能力、自省精神,希望最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通过朗读培养语感,通过画画提倡创新,通过比较学着鉴赏,通过作业引向课外。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你写过春么?你笔下的春是怎样的呢?

朱自清先生也写过春,让我们一起听听吧。

二、整体感知

1.听师范读,配乐《渔舟唱晚》。

闭上眼睛,跟着音乐,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春》。

2.用一句话或者一首诗,来形容你听后的感受。

三、美读

1.如此美文,该如何读?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么?能示范一下么?

2.综合刚才同学们的建议,并保留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吧!

3.这么好的文章,真该多读几遍啊!大家打擂台吧,看看谁读得最有感情,有自告奋勇当擂主的吗?各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擂主和攻擂者的胜负取决于在座同学的举手表决,以支持人数多者为擂主。

四、想象画

1.听着大家优美的读书,老师的眼前不时会浮动着一幅幅春天的画面,大家也有这样的体会吗?我们来一起画一画朱自清的《春》吧!记着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

2.画之前,可以再读读课文,作简单的圈点勾画,熟悉朱自清笔下的《春》。

3.动手绘一绘吧,任选文中的一处春景画一画,别忘了添上你的想象。

五、反思

1.一幅幅别具匠心的春景图在我们同学的笔下诞生了,现在我们来看图描绘一下春景吧。

分别用朱自清的《春》的原文和自己的语言描绘所画的春。

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评一评,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2.你发现了什么吗?

六、研读品味

名家的语言是我们须去开掘的宝藏,怎么去开掘呢?不妨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做简单的旁批,尝试做些赏析,并与小组成员交流你的赏析成果。

七、欣赏美文

读完《春》,我们只想说一个字,那就是美!其实在朱自清的笔下,还有很多这样的美文,甚至比《春》更美。

1.欣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的写景的经典片段。

2.读中感悟朱自清的语言特色。

八、布置作业

1.练笔

A.模仿《春》,写《秋》;B.与《春》对话,写《春,我想对你说》。二者任选其一。

2.积累

摘抄你认为美的句子在摘抄随笔本上。

3.美文推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

[体验与反思]

本课重在感受、领悟朱自清《春》的语言美,从语言的角度切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走进课文,并且淡化了朱自清和写作背景,只留下《春》,突显《春》的语言。

在听老师诵读课文这一环节,随着古典的《渔舟唱晚》的响起,学生闭上了眼睛,陶醉于美的意境当中。

老师感情诵读这一环节的情境营造较为成功,较好地发挥了老师的朗读优势,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作用。学生古诗吟诵《春》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颇高,在课堂一开始就体会到了被欣赏的喜悦,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朗读擂台赛这一环节让学生真正做了一回主人,在不断地更新擂主和攻擂者的过程中,课堂掌声不断,激情飞扬,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在竞争中学习了竞争并学着做人。

课堂在读上下足了工夫,学生读得充满激情,但课堂发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就比较薄弱。课堂一开始的用自己的语言咏春,画好春图后的描绘春,学生大多不敢说,小声说,说得无条理,不完整,口头表达还要加强。

课堂设置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但遗憾的是学生拘泥于书本,想象毫无生气,更无新意,思维始终没有被打开,创新只是美好的愿望。

在圈点勾画中,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和语言美,通过旁批,学生也学着鉴赏,学着反思,初步学会读书的方法。但相对而言,学生的兴致不高,反思显得无所适从,缺乏反思的意识。

美文推荐这一环节还是相当有意义的,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增大了信息量,而且更深入地感受了朱自清的语言美。

学生练笔内容很丰富,并且都在有心地模仿朱自清的语言。安排积累好句,意在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案例教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13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