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最新10篇

发布时间:

《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用骈体信札形式写成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秀丽雄奇的水色山光。差异网为您带来了10篇《与朱元思书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与朱元思书 篇一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千百年来广为人赞。

二、结构内容

文章很短,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乘船游览富春江的季节、天气情况、行船方式,点出从富阳到桐庐沿途的景色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引出下文分别就“奇山异水”的具体描绘。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3段)具体描绘“奇山异水”,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三、写作特点

1.突出景物特征:作者在本文中所写的山,是富春江两岸的山;所写的水,是富春江的水。由于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征,因此不能移置他处。

2.视觉与听觉、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的巧妙结合,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3.作者轻淡而使人不觉地渲染上感情色彩,使全幅画洋溢着诗情。

四、关于课堂开展关联作文训练的教学建议

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练习关联作文,正是一条有利途径,特别是对于教学过程的优化,最终提高多种语文能力。

一般安排一课时。如果从“自读提示”到疏通字词,最后完成练习,按部就班,效果很一般。若引进关联作文教学过程就可按以下步骤展开:

1.提要求:回忆书信格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给吴均先生写封信,谈谈对本文的评价。

2.助分析:评论文章优缺点。细读课文,找出优缺点(自由发言)。

优点:多用对偶,句式整齐,朗朗上口;用词精练,短短一百多字写尽两岸风光;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景;写景状物善用动静结合;总分结构一目了然,层次感强;写景不忘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写景状物抓住特征;语言朴素简洁,通俗易懂。

缺点:“从流飘荡”,该是从上游到下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根据“总提分承”,该先写山,后写水。

3.注意点:由优点写到缺点;写缺点时语气委婉(生试说,修改);全文语言得体,注意礼貌、客气。

此过程始终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练习主线”的原则。学生情绪一直保持亢奋,书信写完,还意犹未尽。在不知不觉中教学目标已经达成字词句疏通、体会艺术特色、复习书信知识。因此,这个教学过程达到了高效轻负的效果,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教学设计示例1

一、课前准备

课文录音;印发《论骈文之所长》(或其他介绍骈文的资料) 。

二、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阅读分析

1.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3.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4.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5.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发“补充阅读材料(3)”,要求课后自己阅读《论骈文之所长》一文。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除读出情感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

(多媒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听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多媒体)欣赏: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朗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读相结合(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三、学

1、自由朗读,对照课本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四、析

1、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谈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就围绕这两句来写)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奇”和“异”的?

(请2—3个学生谈看法,要求:利用屏幕上的关键词句,语言流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屏幕,明确——

景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全体朗读课文,可利用屏幕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吴均:(496-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史书称他好学有俊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其诗多为与友人的赠答应酬,诗风以清秀为主。《梁书》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被人称为“吴均体”,其文传世的大多是短小书信,如《与顾章书》、《与施从书》和本篇。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结

1、(多媒体)五读:借助下列画面,发挥想象,再现作者所绘美景。

提问: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段话表明自己的感受吗?

(师)《与朱元思书》一文所绘景色真是美极了!读着吴均的文章,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历富春江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

(生)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既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与朱元思书》一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及心灵的愉悦。

六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2、小结

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而且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六、练

(多媒体)1、请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朝韦庄称富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可见,富春江的确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请结合课文及上面的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关于富春江的游记。

与朱元思书 篇三

教学方案之一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语言美

教材分析:

本文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根据这种情况,我觉得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尤为重要。该文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千百年来广为人赞。文章中的志趣美是原因之一,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教学设想:

这么美的一篇文章,我们把美的地方找出来,分析它的写法特点和语言特点。分析课文的同时也可找出背诵的思路。根据文章像乡富春江美景,找出富春江的山水有何“奇”“异”之处。首先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之“异“表现在:水清、水深、水急。山之“奇”表现在:山陡、山高、山青。因为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两个方案,一个是重视基础知识积累的常规课,一个是重视能力培养的优化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有很多人去过浙江吧?你们知道有哪些著名的景点? (请学生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对浙江美景的印象很深。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富春江,就请他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师:他说的真不错。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中就详细地描绘了富春江的风光,这就是著名的山水游记《与朱元思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多媒体)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二、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停顿。

(教师明确补充: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

2.再读课文:圈出不好理解的词句,准备提问。

3.齐读课文: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读出情感处理。

(二)、分析结构,概括内容

1.第一部分(1)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部分(2)分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异水”清澈,江流湍急;“奇山”轩邈,景中含情。“异水”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奇山”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厌弃尘俗之情,含蓄地流露出对美好的大自然向往。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三)、梳理字词

风烟:指烟雾。共色:同样的颜色。俱:都。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上下”“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缥碧:青白色。急湍:急流的水。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相鸣:互相和鸣。戾天:到天上;戾,至。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伦:筹划、治理。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见:同“现”,显现,显露。

(四)、翻译全文xk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五)、文本探究

齐读课文思考: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明确: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本文写景很有条理,你觉得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全文共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先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再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三、小结:

1、描写景物角度多变,手法多样。

2、文章笔法灵活,构思精巧。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时作业。

2.根据导游词的要求,试着把文章改写成一篇导游词。

附板书: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奇山异水{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天下独绝  奇山:“看”(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听”(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附录:练习一份

一、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yuān飞lì天者,望峰息心;经lún世务者,kuī谷忘反。横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理解填空

⑴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⑵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3.文中“yuān飞lì天者,望峰息心;经lún世务者,kuī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与“猿则百叫无绝”的“绝”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天下独绝

d.以为妙绝

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      、      修辞方法,写出了江水之异在于          ,文中还运用了        修辞,试举一例:

6.说说本文的结构特点:

二、描写一个家乡风貌的片段,要求写出家乡风貌的特征,150字左右。

《与朱元思书》教学方案之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关于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吴均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富春江美景所表达的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文章多角度刻画景物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教师明确: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www.chayi5.com>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3.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a(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 (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7)句子翻译

b分析层次结构,理清背诵思路

明确: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简单概括为先总后分,先写水,后写山。

c本文描写生动,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五、课文小结:

(一)写作特色

1.由总到分描写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写 “异水”,后写“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

3.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二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静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语言简约清新,精于锤炼

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来更琅琅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和应,更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二)文章中心

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六、布置作业

1.背熟课文。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附板书: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奇山异水{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天下独绝  奇山: “看” (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听” (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附录:练习一份

一、音形互写

水皆缥(  )碧     互相轩miǎo(  )     泠泠(  )作响

急湍(  )甚箭    kuī(  )谷忘反       yuān(  )飞lì(  )天

嘤嘤(  )成韵    横kē(  )上蔽     千转(  )不穷

好(  )鸟相鸣    经lún(  )世务     叔庠(  )

填空

1、本文作者             ,字           ,         朝人。

2、文中的“                       ”一句点名明了旅游的路线,全文的景色可用文中的一个词“                   ”来归纳。

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   (      )               2.负势竞上     (      )

3.互相轩miǎo(      )               4.任意东西     (      )

5.猛浪若奔   (      )               6.横kē上蔽     (      )

四、古今异义

yuān飞lì天者         古义:              今义:

经lún(     )世务者    古义:              今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天山共色(        )                   争高直指(        )

从流飘荡(        )                   泉水激石(        )

天下独绝(        )                   泠泠作响(      ) (        )

一百许里(        )                   好鸟相鸣(        )

水皆缥碧(        )                   望峰息心(        )

急湍甚箭(        )                   横kē上蔽(        )

皆生寒树(        )                   kuī谷忘反(        )

负势竞上(        )                   千转不穷(        )

在昼犹昏(        )                   百叫无绝(        )

疏条交映(      ) (      ) (      ) 有时见日(       )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译: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

5.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

6.负势竞上,互相轩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

7.yuān飞lì天者,望峰息心;经lún世务者,kuī谷忘反。

译:

与朱元思书 篇四

教学要点

1、 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 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初步学习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

3、 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文录音;印发《论骈文之所长》。

引入课文

——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程序:1、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注明“选自初二语文课本”。

内容:《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

读解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读: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发“高一补充阅读材料(3)”,要求课后自己阅读《论骈文之所长》一文。

作业 安排

——全文朗读、背诵默写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书下注释和同班互助了解文义;

2、通过品读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

3、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能够领会到富春江绮丽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是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独特,写法精妙的特点。

难点是了解文义。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

参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水美景。请大家打开书,听我朗读课文,注意读音的正确。

3、要与古人对话还需过翻译这道关:老师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的译文,请大家对照书下注释和手头的参考资料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翻译不到位的地方,有的话请及时在旁边进行纠正,看谁的眼光最犀利,谁的古文翻译能力最强?每小组负责一段,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分发材料)

4、进行每小节节意的分析。

明确: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5、再齐读,停顿的适当、节奏的缓急。老师在找课文翻译的同时,又找到一篇《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作者也是吴均,据说这是原稿。真实性我想也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有改动的地方哪个更好些?为什么?

明确:文章结构特点:总分;语句多用对偶句,增强气势;抓住景物特征,注重细节描写;善用精妙词语,表现事物特征;语句书写为情感表达服务。

6、注意重读,和语气的轻重缓急,再读课文,感受文章中山水之美。

7、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作者在这幅优美的山水写意画中要表达什么呢?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感情)

8、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的特点,再读课文,能够让人心动之感。

9、其实在古代像吴均这样寄情山水,表达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请大家回忆所知道的这些人物,完成所给对联的下联。(文化内涵)

吴均绝赞富春江水抒归隐之心

欧阳修倾心醉翁亭唱闲置之情

柳宗元细绘小石潭感凄凉之意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5、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6、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主旨。

7、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细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读音:

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泠(líng)

戾天(lì)鸢飞(yuān)经纶(lún)横柯(kē)

2、指名学生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五、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小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六、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千丈见底水之清

异水

急湍猛浪水之急天

从高山寒树树之奇下

流负势轩邈山之势独

飘奇山泉鸟蝉猿山之音绝

荡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美景,其余同学点评。

2、提问: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一种意境?

学生思考,交流。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很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四、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五、探究拓展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与朱元思书 篇七

伊宁县“青蓝工程”师徒汇报课

《与朱元思书》教案

指导师傅:                           执教徒弟:             执教时间:

【案例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诗文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而这篇课文属山水小品文,(散文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课文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的资源,如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等等,因此,我把“熟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及通过想像对美的再创造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活动目标。在活动中,以“导”为激发兴趣的前提,以“读”为激发兴趣的手段,以“美”为激发兴趣的因素。通过阅读,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因素的文章中去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诱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的:

1. 熟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 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及通过想像对美的再创造能力

3.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由“景”释“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如何描写景物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诵和想象完成)

〖课前预习〗

让学生回顾《三峡》《答谢中书书》以及了解富春江风景的文本、录音、重点字词、作者介绍、课文注释等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导入,诱发兴趣

师: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皆喜好山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他们无限的情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之作,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了哪些山水作品?

由以前所学过的《三峡》、《答谢中书书》,引入到本文的文句,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师:“好山好水遍天下”,元朝吴桓赞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吴均一起游览富春江….

二:视听范读,划节奏,谈感受

……大家谈谈视听课文范读后的感受?

三:读美文

1.      朗读美文,感受节奏美;你读出了美在哪里吗?

配乐齐读

2. 根据幻灯提示,译读美文

小组合作研讨,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习)

3. 反馈合作学习结果,小组推选代表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乘船)顺江流飘荡,任凭(船儿)时而往东时而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波涛,像奔驰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江两岸的高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山峦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相互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偶尔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4. 作者是怎么评价富春江山水的?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四:品美文

师:富春江山水之奇美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让我们总读第一段,女生朗诵二、男生三段,再次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奇山异水,并用“富春江的_______美,美就美在_______我主要从        句”读出来的   说一句话。

生1:富春江的水美,美就美在水的清净。我主要是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中读出来的。

生2:富春江的水美,美就美在水流的激越。我主要是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形象的比喻句中感悟出来的。

生3:富春江的山美,美就美在山中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主要是从“负势竞上”的山峰、“泠泠作响”的泉水、“嘤嘤成韵”的好鸟、“千转不穷”的蝉和“百叫无绝”的猿等景物上看出来的。

写水时抓住“清”这一特点从静态的角度来写,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而写“急”这一特点时则从动态的画面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变化,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从而突出了水的异。

写山时作者先通过视觉的角度、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赋予山以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度。接着写了山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从听觉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响曲,使得整个山林变成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使人心旷神怡。最后补写的山峰上的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茏,给人以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活力感,在这“皆生寒树”的高山之上,我们听到的是那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了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又照应前文的“寒”字。这里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山的“奇”。

文中句式整齐富有变化,多用四言,间以六言并时而加上一些副词,使行文灵活自如,又富有疏宕谐婉的节奏。如开头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以对句开端,勾勒出山水的形象气势。又如在写动态水时用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两个整齐的比喻句来形容水的急。在刻画山的特点时更是选用了“泠泠作响,嘤嘤成韵”“鸢飞戾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疏条交映”等讲究对仗、声律的句子来写神奇的山峰。

从吟诵上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五:悟情趣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述美景的过程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或情趣,找出句子析一析

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醉心于大自然的闲适、随意、怡然自得、自在、愉悦)

2.     鸢飞戾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作者在这幽静、安闲、纯净的大自然的怀抱中,感情也得到了升华,山水的美荡涤了身上所有世俗的尘埃,所有的争名夺利和一切的忧愁烦恼全部烟消云散。由景生情,因景明志,这是作者心弦上弹奏出的心音、情韵,既从侧面衬托出富春江山水的巨大诱人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林中日光明暗的景致多么美妙!刚才还是树木阴翳,光线昏暗,一会儿又能柳暗花明。从色的角度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体现了作者的高雅的志趣。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拓展:山水与文人

谢灵运到陶弘景。文人是中国文化的脊梁,文人群体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谢灵运、陶弘景作为楠溪文化的代表人物,其独特的人生际遇,折射了中国文人的两种命运。谢灵运,出身世族大家,其太祖父是淝水大战中的谢安,亲爷爷是大将军谢玄,出生时家道开始中落,他从小就立志振兴家族,报效国家。他的才华和品格遭人妒忌,政治上受迫害,公元422年被贬永嘉郡太守,那时的永嘉,山高地远,人口稀少,那种失落和感慨,无法承受,是楠溪江接纳了一个失意文人。他寄情山水,以诗咏志,抒发内心的情感。在永嘉一年,留下了大量诗作,开启了山水诗一个流派。谢灵运终归要回去的,他的梦想和追求注定他在永嘉只是一种停留,后来他真的得宠了,他的学生成了皇帝,然而,皇权政治容不下一个出身世族并才华横溢的文豪,XX年后,在广州,谢灵运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临刑前,什么都没有,唯一慰籍他的是楠溪江还能容纳他不屈的头颅和不泯的灵魂。陶弘景史载甚少,他是个大医药家、思想家和诗人。他的著作《真浩》在道教思想史上有一定地位,并凭着“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的诗句,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文才决不在谢灵运之下,不知他为什么归隐山水,追求他的仙风道骨。谢灵运和陶弘景,都因楠溪江山水而才情喷薄。他们是两种不同的文人类型。谢灵运如果只钟情山水,而在政治上知难而退,也许可免杀身之祸;陶弘景归隐山水,投身宗教,中国政治史上少了一个大政治家。谢灵运式的诗人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大串,中国文人身上多多少少有点谢灵运情结,失意的时候想起谢灵运,咏叹谢灵运;陶弘景式的中国文人也不少,陶弘景是陶渊明式的人物,在岭上白云间吐纳思想和心声。中国的文人,在出仕与归隐之间,总是存在两难选择,楠溪文化把文人的命运说白了,还留下了一大串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灾难于谢灵运而言是好还是坏?陶弘景内心深处是真的平静还是假的平静?文明的废墟是平整还是应该保存?对卑鄙的小人不理还是与其周旋或斗争?文明的进步是稳步前进还是迂回盘旋?楠溪文化不仅回答两类文人的命运,还充满了如此多的对人类的人文思考和终极关怀。

拓展二:审美创造,扩展兴趣

师: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因此,请你根据作者的介绍,再结合个人的体验,展开想像的翅膀,选择文中的某一景点向同学们作一创造性的描绘。(教师出示几幅景点画面以供学生选择参考,如“水皆缥碧”、“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等等)

(作为课外作业,学生优秀作业选登如下)

生1:在宽阔的水面上放眼望去,一片青白色。阳光射下来,晶晶亮白得耀眼。湖水清澈,一眼可以望穿,水下如同一个水晶宫般空灵的世界。鱼儿们或形单影孤地游着,或成群结队地追逐嬉闹着。石头在阳光下显得斑斑驳驳,有深深浅浅的光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油画。

生2::两岸都是被画家用笔连绵出的高山,然后泼上深深的绿。棵棵大树都以自信的方式向上延展,目标一致,像是骄傲的士兵等待将军的赞赏,一棵比一棵直,一棵比一棵高,齐刷刷地站成一排。

生3:岸边都有耸立着高山,山上长满了苍天大树,放眼望去,满眼的翠绿,随着小船的前行,远处的树木有如波涛般向我涌来。当船行至峡谷中,一阵风吹来,两岸的树叶相互磨擦,沙沙的声响让人觉得身边的不是树林,而是一条欢快奔流着的小河。心情也随之变得愉悦起来。

与朱元思书 篇八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篇九

.《与朱元思书》教案1-4

.《与朱元思书》学习要点

.《与朱元思书》教案 5-7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讲稿

.《与朱元思书》阅读训练

.《与朱元思书》基础训练

.《与朱元思书》综合能力测试题

.《与朱元思书》同步练习

.《与朱元思书》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与朱元思书》ppt课件8  

《与朱元思书》ppt课件7  

《与朱元思书》ppt课件6  

《与朱元思书》ppt课件5  

《与朱元思书》ppt课件4  

《与朱元思书》ppt课件14  

《与朱元思书》ppt课件13  

《与朱元思书》ppt课件12  

《与朱元思书》ppt课件11  

《与朱元思书》ppt课件10  

《与朱元思书》ppt课件1  

《与朱元思书》mp3音频朗读  

《与朱元思书》flash朗读  

《与朱元思书》flash图片素材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与朱元思书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3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