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地理复习提纲【最新2篇】

发布时间:

地理是不同于其他文科的一门学科,地理有很多理科知识,需要逻辑推理能力。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2篇《初中七年级地理复习提纲》,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习提纲 篇一

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气候

概念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区别1 短时间 2、时刻变化 1、长时间2、变化不大

联系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二、天气预报图

1、气象预报图(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其越浓说明云层越厚,往往下面的雨就越大。

2、天气符号图:(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3、天气预报图: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知道:(1)降水的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2)温度是大气冷热的程度,气温的单位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3)风力和风向的表示方法。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指风的大小

(4)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等级等:指数小质量好,级别大,质量差

三、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变化

(1)日变化: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日较差: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2)年变化:一年中,世界陆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

气温年较差: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

(1)等温线:同一时间气温相同的点连在一起组成的线。

(2)a.纬度因素: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低;

b.海陆因素:同纬度气温随着海陆的不同而不同。

夏季:陆热海冷;冬季:海暖陆凉。

c.地形因素:同纬度的气温随着海拔的不同而不同。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四、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形成

(1)降水的概念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暖湿气流上升运动)

2、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的概念

(2)降水的地区(空间)分布:(三多三少)

①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降水的季节变化(时间)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

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

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

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

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五、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1、影响气候的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气温降水

纬度位置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赤道附近多,两极地区少,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少(限于大陆东岸地区)

海陆位置同纬度地区,夏季沿海地区气温低,内陆地区高;冬季沿海地区气温高,内陆低;沿海气温年较差小,内陆地区大,从沿海到内陆降水越来越少(温带地区最明显)

地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摄氏度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1)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①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②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③热带季风气候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④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2)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①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地中海气候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3)寒带气候 分布在南极洲和北冰洋沿岸;终年寒冷。

(4)高山气候 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区;气候复杂,有垂直变化。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

一、世界人口

(1)世界人口的数量及增长

①xx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5亿。(说明人口数据是一个动态的数据,也就是说是一个变化的数据。所以要说清楚人口数据是哪一年的数据,通常以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为准。)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a、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就高。b、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2)密度

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即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3)分布

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说明:人口分布与地形、气候等有关系——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

稀疏区:在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广大的严寒带针叶林带,末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的沙漠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寒、热、高、干地区)

(4)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社会治安受到影响等

②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等

③乡村人口过量的向城市迁移带来的问题:

④措施: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二、不同的人种人种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黄种人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

黑种人非洲、大洋洲和美国境内

说明:(分布特点:三种人种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其次还有各人种混居区。)

三、语言和宗教

(1)主要语言的分布(见教材p75)

①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②英语:应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三大宗教的分布三大宗教分布文化特征

基督教欧洲、美洲、大洋洲教堂(巴黎圣母院),分天主教和东正教,天主教中心是梵蒂冈

伊斯兰教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清真寺(泰姬陵)教徒叫穆斯林,中国的回教和清真教属于伊斯兰教(回族、维吾尔族等信仰)

佛教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寺院(布达拉宫)喇嘛教属于佛教一支(*差异网 www.chayi5.com*藏族、蒙古族、满族等信仰)

四、聚落

1、聚落与环境

(1)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

(2)世界聚落的分布:沿海平原聚落密集;内陆地区聚落稀少。

(3)居民建筑的差异:主要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聚落景观存在巨大差异。如:多雨的热带多吊脚楼;少雨的沙漠地区则多厚墙石屋。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一、国家和地区

1、数量:

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面积大小:

记住面积居世界前6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

3、人口多少: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其中中国和印度人口超过10亿。

4、政治制度:

两大阵营,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5、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二、领土与国界

1、领土: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的总称。

2、国界:是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限。它用来划分国家间各自行使主权的范围。(如: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为界;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有一段以纬线为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

3、国际合作

(1)发达国家大多位于北半球,有“北”代指;而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大多为发展中国家,有“南”代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的商谈叫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叫南南合作。

(2)联合国——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习提纲 篇二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古代(凭直觉)——“天圆地方”;近代(观察,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球形”;现在(测量计算)——不规则的椭球体。

3、由“站得高,看得远”;“月食”;“站在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地球的卫星照片”等可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的概念

2、地轴——假想轴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n),反之为南极(s)。

三、经纬线和经纬度

1、纬线与纬度

(1)纬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点

a.形状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b.长度 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c.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有无数条)

(3)纬度的划分 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4)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2、经线和经度

(1)经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经线的特点

a.形状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

b.长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c.方向 所有的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有无数条)

(3)经度的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为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4)经线圈 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切记:0°--20°w虽为西经,但是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经,但是西半球。)

四、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大约是24小时

(3)产生的现象: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年。

(3)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季节变化

(4)公转的重要特征: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的夹角,并且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5)昼夜的长短:

阳光直射赤道(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越往北去白昼越长,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时,北半球各地 白昼时间最长。

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越往北去白昼越短,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最短。

五、温度带的形成与分布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范围:0°~23.5°s(23.5°n)为热带;23.5°n~66.5°n为北温带;23.5°s~66.5°s为南温带;66.5°n~90°n为北寒带;66.5°s~90°s为南寒带。

3、特点: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

寒带——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

温带——阳光斜射,无极夜极昼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2篇《初中七年级地理复习提纲》,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133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