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案【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6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一

学习目标

1、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

2、 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二、 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师板书:莲叶

荷花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在短短的几句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都画下来。你们看看这幅画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试背,指名背)。

三、 欣赏西湖景色

除了诗歌中所描写的莲叶、荷花、西湖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姿色,现在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西湖迷人的风光。(出示西湖图片、配乐)

四、 扩展

1、(出示荷花的图片、诗歌)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描写荷花、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在小组内读、讲。)

2、(出示四幅荷花图片)荷花不同的姿态引起我们不同的联想,看看其他文人的咏荷诗,可以有不少启发。看到不同形态的荷花,能不能想到一两句诗。

作业:

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关于荷花的诗,读读背背。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荷花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前播放杭州的风光)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看的是什么地方的风景?谁到过这旅游?说说你当时的感受。是呀,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看到此景,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距今一千多年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看到这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全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说起杨万里诗人,你对他了解多少?

诗人介绍: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

(二)自学古诗,感知诗意

小组合作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到学习古诗的百宝箱中取宝,自学古诗。

1.自读古诗,把诗句读通,字音读准。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同学交流自己学会的知识。

4.反复吟诵,想象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体验情感

1、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收获说说,与大家分享。

字词的理解:毕竟:到底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时间)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连天映日:阳光照射

2、诗句的理解:西湖的美丽到底是在六月之中,这时的湖光山色跟别的时节大不相同,连天的荷叶一望无垠,颜色碧绿,在朝阳的映照下,荷花娇艳火红。

3、你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色呀!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谁来试试。

4、质疑:学到这,你们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

(四)想象画面,融入意境

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已知道了诗的大致意思,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诗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经过西湖,他一下就被这美景吸引住了,脱口而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谁能把文中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读读。

1、从这两句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引导:①、莲叶:它不仅与远处的青山、绿水相接,而且还连接着蔚蓝色的天空,你想,这个画面是开阔的,非常有气势。②、荷花:它与红日相映,头脑中的荷花不仅有婷婷玉立的样子,还有它娇艳的色彩,因为它与朝阳相映,它的画面是光彩夺目的。③、莲叶与荷花:想像中的画面还是莲叶与荷花交相辉映。眼前即有一望无际的碧绿,又有点点相缀的红艳,不仅有广阔的面积,又有艳丽的色彩,它是清新秀丽的。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2、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追随着老师的声音到西湖一游。

3、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再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去看一看西湖的风光吧!把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之情再读一读。(配乐齐读)

(五)总结升华,拓展意境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异同,从内容、写法上进行引导比较。(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赞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首古诗,了解了其中的内容,特别是掌握了诗人在构思中的奇妙之处,其实,古诗中描写夏天,描写荷花的还真不少,可以从课外书籍或网上查查,去读读,我相信你们在读中,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同时还会从中感受到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瑰丽,可以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作业:

1、写夏天的诗,画夏天的画,把你对夏天的感受抒发出来。

2、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歌内容和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景物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你能列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人的名字吗?

指名回答、相机点评

如有同学提到杨万里,则及时介绍诗人。

是的,杨万里是南宋非常著名的诗人,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诗人。

投影出示,介绍诗人,请一位同学帮忙向大家介绍一下。板书:一位诗人。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谢谢你为我们大家介绍了杨万里。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两首诗,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所学的杨万里的诗。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美景的,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同学们很容易读懂诗歌给我们呈现的画面。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外一首杨万里写的古诗,相信你也能读懂它。请把书翻到132页。

(板书:一首古诗)

二、整体感知

(一)理解诗题。

课件出示诗题

1、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 / 净慈寺 / 送 / 林子方。

指名读,你读得很准确、你把停顿读对了,齐读。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人物:林子方,事情:送)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课件:南宋 杨万里)

一个简单的题目,就让我们知道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可见,诗人的语言是多么简洁明了呀!

3、请你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早晨诗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

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

4、如果要强调送别的时间,怎么读?指名读。

嗯,知道了送行的时间。如果要强调送行的地点,怎么读呢?指名读

如果要突出送行的对象呢?指名读

小结:一个句子,因为强调的内容不同,读法是不一样的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的诗人杨万里,在送好友林子方离开杭州,去福建做官时写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出示整首诗

(二)初读,读正确、读通顺。

1、把诗读正确。

(生练读;师巡视并提醒读书姿势)

好,字读准,诗读顺了吗?谁来试试?

指名朗读,正音、评价。

适当评价语速,节奏,也可生自评,互评

2、过渡:不错,你不仅读正确,流利了;还读出了节奏,有点诗人的味道。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我们一起来一遍。

3、在读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注意一下每句最后一个字?明确押ong韵。押韵的字读的时候一般声音要延长,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

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下面一起来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你看,我们注重了诗的节奏、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多有诗人的感觉啊!

(三)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意。

1、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吗?

2、杭州西湖的景色妩媚多姿,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赞美过西湖。你知道有哪些赞美西湖的古诗吗?生答,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是的,提到西湖人们自然就想到了苏轼的这首诗。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我们先来欣赏一组西湖美景图(课件配乐播放西湖十景图),刚才给同学们欣赏的是著名的西湖十大美景,西湖风光值得描绘的有很多,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里主要为我们描写了西湖哪一个著名的景点呢?——曲院风荷

3、此时,诗人来到西湖,为何不写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那为何也不写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呢?如果我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下面请同桌合作,结合课文插图,借助字典,试着理解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看看哪些词句你能理解,如有不理解的词句待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

指名回答:你读懂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最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这样理解。其他同学赞同吗?你们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呢?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毕竟:终归、到底的意思。(你能不能用“毕竟”说一句话表达“到底”的意思)

中:时候。

四时:四季(这里指除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与天相接。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写莲叶之多,望不到尽头。

别样红:与往日不一样的红,因为荷花在阳光映照下,显得特别红艳。

你看,我们通过查字典、结合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把诗句的字面意思理解了。你能不能完整地说一遍整首诗的意思呢?先准备一下,指名两位同学讲述。一起说一遍。

出示: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和其他季节不相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和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学生齐读

当我们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的时候,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板书:一幅画面)

现在你明白了吗,诗人杨万里为何独写“曲院风荷”这一美景?原来西湖的六月风光与众不同,原来西湖的六月有接天无穷碧的莲叶,有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同学们,六月的西湖多美啊,让我们把这幅画面美美地读出来。(读两遍)

三、深入体会,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复杂感情

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诗的题目时,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出示题目)(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2、先让我们来作一些猜想。在这景色宜人的西湖边上,诗人杨万里要送别自己的好友林子方,同学们,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猜测一下,诗人杨万里会说些什么呢?

猜想一:“你还是别走吧!”“你一定要回来呀!”“你看这儿的景色多美呀!”

原来诗人是想借这满湖的荷花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啊。

同学们的联想真丰富,下面老师给你提供一则资料,结合资料、再看看眼前的美景,你觉得杨万里还会说些什么呢?

投影出示林子方的资料

林子方

林子方曾担任皇帝的秘书,当时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连升两级,要到福州担任高官。杨万里为他送行时就写下了这首诗 。

猜想二:提示:“无穷碧”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

——祝愿你的事业像这莲叶一样蓬蓬勃勃。

提示:“别样红”红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祝愿你的事业红红火火。祝愿前程似锦、前途无量、飞黄腾达。

再给你提供一则关于荷花的资料,想想杨万里是否还会说些别的。

荷花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徒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猜想三:尽管我们将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友谊要像这莲叶一样碧绿深厚。

尽管我们将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友谊要像这映日荷花一样更加深厚。

希望你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3、同学们说得真好!可是这些话杨万里说出口了吗?

总结: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言在此而意在彼。西湖的这片美景映在了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诗人把它悄悄地藏在了心里。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情。(板书:一份感情)

现在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诗的。题目和诗的内容看起来似乎不一致呢?挽留也罢,祝福也罢,一切尽在不言中。所以,题目看上去是一首送别诗,而诗的具体内容却只字未提别离,而是描写了满湖的荷叶荷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四

教案小语第十册12课   教者:吕平平教学目标 :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激情导入

1、 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 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 学习古诗

1、 自读古诗,读正确。

2、 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 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 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五、 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1、 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 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 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 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映示图片)

杭州的西湖景色怡人,妩媚多姿,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西湖,谁能背诵一些?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位名叫杨万里的诗人,一天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看到西湖的美景,不禁赞叹道:(师读诗)

(映示诗句)

二、学诗

1.试读

同学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吧?好,那就大声地自由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检查

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细品

想进一步读读,把它读懂吗?

我们要读懂古诗,可以(映示四步法: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请同学们参照这样的方法自学古诗,把读懂的记在心里,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学生自学。

小组合作:把你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中提出来,讨论解决。

交流:通过自学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诗题: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

诗人: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好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著有《诚斋集》、《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诗意:

(1)相机映示:“接天莲叶无穷碧”

读了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荷叶多:“连天”、“无穷”

颜色绿:“碧”

指导朗读

(2)诗人看到了无穷无尽碧绿的荷叶,还看到了什么?

映示:“映日荷花别样红。”

细细品味这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已经读懂这句诗了吗?

指名读、齐读。

多美啊,真想到西湖边亲眼看一下荷花,可是西湖太远了,

别急!老师这有一些荷花的照片呢?(播放)

你能用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荷花吗?

交流。

这样婀娜多姿,颜色鲜艳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真正是“别样红”。

读句

读诗下两行,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

六月的西湖除了有“接天的莲叶”、“映日的荷花”,还可能有些什么美景?

交流

(3)六月的西湖波光粼粼,鱼儿在莲叶间自由嬉戏,在阳光的映照下,亭亭玉立的荷花显得特别红润,这样的景色真是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呀!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扫除词语意思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西湖美景吗?

谁也愿意学学诗人来赞一赞?(指名读)

(4)读诗

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如果有优美的乐曲来配一配那就更美了。老师这里有段优美的音乐,很适合这首诗,请你欣赏一下,并配上乐曲练习朗诵这首诗。

指名朗诵。

三、拓展

诗学完了,但西湖的美景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也可以唱一唱,把它表现出来。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景。

(放西湖风景幻灯投影)

师旁白:同学们,你们到过美丽的杭州西湖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不管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而赞叹。南宋诗人杨万里来到这里,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来……(放朗诵录音)

2、导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学习要求:

读一读。(读通全诗)

说一说。(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

议一议。(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可以查找工具书或有关资料,也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自己学习这首诗理解诗的大意,在小组内进行质疑、释疑)

3、自由交流。

4、质疑、释疑。

三、汇报自学收获。

1、读通诗句。

2、学生点评。

(师随机提示:我们在朗诵一首诗时,不但要读准诗句中每个字的音,还要注意诗的停顿,把握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3、读懂诗句。

(引导学生自由阐述对这首诗或对某句诗的理解)

4、质疑。

四、创设意境,体会感情。

1、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2、自由发言,描述意境。

3、自主创作,描绘意境。

4、展示交流,表达感情。

五、感情朗读并背诵。

六、总结。

引导学生谈体会。

七、课外延伸。

同学们仍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3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