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妈妈》小班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差异网为您带来了7篇《《大树妈妈》小班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大树妈妈》小班教案 篇一

活动背景:

“秋叶飘”是小班针对季节特征而生成的一个艺术主题,主题的内容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而《大树妈妈和小树叶》是主题中的一个美术活动。整个活动的设计过程来源于组内老师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玩颜料、玩树叶”,在她的启发下,我们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活动。考虑到幼儿对于用颜料作画还比较陌生,所以我们把整个活动定位在一个“玩”字上,玩什么?玩颜料、玩树叶,合作的玩。由此而产生的活动目标是“自由选择不同的树叶,尝试运用敲、绕、压的方式装扮大树;对色彩感兴趣,体验用颜料作画的乐趣,欣赏画面的整体美感。”我们在设计过程时,注重给幼儿一个宽松的、愉快的氛围,自由走动、任意选择不同的树叶玩一玩(跳一跳、绕一绕、抱一抱),使幼儿产生对色彩乃至以后美术活动的兴趣。

一研后的调整与反思:

1、一开始的情境创设十分有效,将幼儿带入活动主题,并在教师富有情景性的语言引导中了解三种玩树叶玩颜料的方法,但是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不能 脱离情境,因始终在情境中带领幼儿感受、体验、操作。例如在活动中增加的问题,“他们会跳什么舞?”“你最喜欢小树叶跳哪一个舞?为什么?”

2、从目标的表述上来说,进行略微的调整,将“欣赏画面的整体美感”,放到第二条后面,使一二两条的目标分别侧重于技能和情感。

3.集体活动中的三种示范操作应遵循从易到难,逐层递进的原则,所以要将示范的后两个步骤交换,先跳“圆圈舞”,再跳“抱抱舞”,同时把音乐进行重新的切割连接,分别是“兔子舞”“圆圈舞”“抱抱舞”,出场跳的舞蹈也要换一换。

附:二研活动课例

一、活动目标

1.自由选择不同的树叶,尝试运用敲、压、绕的方式装扮大树妈妈。

2.对色彩感兴趣,体验用颜料作画的乐趣,欣赏画面的整体美感。

二、活动准备

1、 收集各种树叶。

2.背景图、颜料。

3、彩纸做成的大树轮廓。

三、活动过程

1、情境创设:小树叶不开心。

2、教师示范作画:小树叶和大树妈妈跳舞。

3、幼儿分组操作:小树叶跳舞。(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整体展示:美丽的小树林。

活动反思:

1.组织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脱离创设的情景,始终在一开始营造的这一场景中引导幼儿感受、体验。(从开始的来到小树林,然后在树林里和大树妈妈跳舞,到最后的感受小树林经过装扮后的美丽。)因此,大部分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在玩树叶、玩颜料的过程中很自信、很放松,也很快乐。

2.讲评中,教师预设了从个体出发和整体出发这两个大问题

(1)你邀请小树叶和大树妈妈跳了什么舞?在哪几棵树上跳的?你喜欢小树叶跳什么舞?为什么?这几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导幼儿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也就是从个体来讲评。

(2)你最喜欢哪一棵大树妈妈?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主要从颜料的运用以及欣赏画面的整体美来讲评。在组织过程中,发现孩子对自己“玩”的过程很兴奋,也十分乐于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以从个体的讲评上来是比较到位的。但是,整体的“喜欢哪一棵?”这个问题,幼儿并不好表述,所以在最后这个问题的讲评中让我产生了疑问?是否需要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提问方式更容易让幼儿表述?

四、活动收获:

第一,当这个活动在艺术主题中开展后,给我们最大的感触是,孩子在操作过程中的这种愉悦性和个性化的表现,当树叶宝宝穿上衣服(颜料)在大树上跳起舞来,他们感受到的是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悦;当他们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操作,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也得到了凸显。

第二,活动中大胆的尝试玩树叶、玩颜料,使主题目标的价值充分体现在活动目标中,它带给幼儿的启示是树叶原来还可以这么玩:跳一跳、绕一绕、抱一抱就能帮大树妈妈穿上漂亮的衣服。另外,为何要选择这三种方式让幼儿来了解树叶、颜料的玩法呢?这是在分析了 幼儿的已有经验基础上制定的。“跳”很简单,其实就是用树叶在玩;“绕”在前几周的活动中有过经验(绕毛线);“压”的方式较新,而且有一定的技巧蕴含其中(这也可以说是活动的一个难点)。从上面的分析看,用这三种方法玩颜料装扮大树实际是在延续了幼儿经验的基础上,又注重了新经验的提升。

第三,艺术主题实施策略的研究是我们省级课题的第三个子课题,也是我们近几年来重点研究的内容。在组织完《大树妈妈和小树叶》后,越发让我们体会到针对活动重难点选用的对策必须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易接受,易理解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这个活动中运用的策略就比较有效。

1.情景贯穿始终:

(1)小树叶不开心引出;

(2)小树叶跳舞(用树叶绘画):兔子舞、圆圈舞、抱抱舞;

(3)小树叶和大树妈妈的舞蹈装扮了整个树林。

2.巧妙的音乐、语言的运用:

(1)我们常说艺术的各个门类是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在引导幼儿掌握这三种方式绘画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三段有典型特点的音乐,如《兔子舞》的欢快、跳跃适合幼儿的“敲”(跳);《圆舞曲》的流畅婉转适合幼儿的“绕”;《钟声》的轻盈适合“压印”(教师的语言提示比较清楚)。这三种音乐的配合使用,帮助幼儿理解了操作中的“敲”“绕”“压”三种方式,并且起到了提示作用。

(2)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情境性的语言比较容易接受(理解),所以我们的整个活动都运用了情景语言组织、引导。讲解绘画要求和步骤时,也运用了孩子易理解的儿童化语言,如“穿上一件绿衣服”“和大树妈妈跳一个舞”“小树叶的舞蹈要跳满大树妈妈的身体”等等。

3.分层次示范:

(1)“兔子舞”比较简单,教师在示范的基础上,让幼儿一起徒手试一试;

(2)“圆圈舞”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直接在大树上示范操作;

(3)“抱抱舞”是新授的内容,因此师幼一起示范。从这三个层次的示范中,可以发现是由易到难,逐层递进的。

艺术主题的生成,艺术活动的开展,更好的为我们诠释了《纲要》中的要求: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和现象,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的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而不是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树》幼儿园中班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感知秋季树木的颜色、形状特征,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装扮彩色的树。

2、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材料,操作中注意遵守规则。

3、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参观各种树木,对秋季树木的变化有所了解。

2、银杏、梧桐、枫树、松树等图片。

3、水彩笔;颜料和棉签;彩纸和浆糊。

活动过程:

一、通过故事,引发与树木相关的经验。

1、师讲述故事:在高高的山顶上,有一棵绿绿的大树。满树的绿叶随着风儿摇摆。有一天,树叶宝宝们忽然觉得:大树妈妈总是穿着一件绿衣服,多没劲儿呀!于是,树叶宝宝们悄悄让自己变了颜色。看(出示图片)大树妈妈的衣服变成什么颜色了?

2、提问: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大树?(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二、观察图片,了解树木的相关特征。

师:原来,树不仅是绿色的,有的还会变成红色、黄色等别的颜色。今天,我们来把这些彩色的树画出来好吗?我们应该先画树的哪一部分呢?树干是什么样的?画好树干,再画什么?树冠是什么样的?

介绍树干、树枝和树冠的名称、操作顺序及它们的形状特征。

三、、出示绘画材料并逐一介绍。

每个幼儿画一棵大树。

四、活动评价。

将画好的大树剪下来,布置成彩色的树林。幼儿一同欣赏,说说自己最喜欢哪颗树,为什么。

活动反思:

大家都知道,孩子都喜欢绚丽的色彩,更喜欢用鲜亮的色彩来表现他所喜欢的物体。而孩子又是天生的观察者,一草一木都会让他们欣喜和惊讶。当幼儿试图用他们稚嫩的画笔去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情感时,往往又缺少必要的方法技能去支持。所以,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在观察、比较、思考的基础上了解事物的基本特征,掌握绘画表达的技巧,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表现能力。

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我们常常觉得对幼儿的知识要求太高了。似乎在美术活动前总应该先安排一次科学活动才行。所以,这次在制定目标时,考虑到中班幼儿的知识能力有限,我们并不要求他们掌握秋季银杏、红枫等树木变化的具体特征,而是紧紧扣住颜色这个中心,只要幼儿知道秋天的树有那些颜色就够了。

在活动准备方面,考虑到绘制的图片效果失真,所以我采用了先拍照片然后写真扩印的方法制作了这几张图片。该图片给幼儿带来了逼真得视觉冲击,更容易和幼儿的已有经验相联结。

本次活动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实施的步骤是引导幼儿了解树木的形状特征,掌握绘画的步骤。这也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觉得最棘手的部分。因为传统的由老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形式已不适应新的课程理念的要求,所以我作出了一个新的尝试,将原来先讲解技巧,再布置绘画要求的步骤颠倒过来。因为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所以我先提出要求:“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做一做彩色的大树好吗?”然后设置了四个问题:

1、“要画大树,应该先画哪一部分呢?”

2、“树干是什么样的?”

3、“画好树干,再画什么?”

4、“树冠是什么样的?”结合以往的绘画经验,幼儿很快了解了绘画的步骤。同时又通过观察、比较,顺利地了解了树木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形状特征。从而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纲要》要求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所以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让幼儿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美术活动中作品的展示,相信也是老师们颇为头疼的问题。用透明胶贴,老师的工作量太大。用大头钉固定再泡沫板上,不安全。经过多番对比,我们选择了PC板。颜色很漂亮,幼儿自己用浆糊一贴就行了。不仅美观实用,更换也非常方便。

美术活动的评价也一直是我们讨论的焦点。在最初的设计中,评价就是让幼儿互相欣赏,说说自己喜欢哪幅作品。但试教时发现幼儿有的没画完,有的忙着贴,有的自我欣赏陶醉,谁都不听别人说。最后有老师建议说能不能在幼儿的衣服上贴星星,让他可以贴在自己喜欢的作品上。这个主意得到了大家的一直认同。因为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幼儿成为评价中的真正的主角。他所认同的,对于他来说,就是好的。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上是我对这次活动的一些理解和思考。不过,在实施过程中我也存在一些困惑。如:“秋娃娃”这一形象是否有必要,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它的教育价值?再如:有的幼儿在分组活动时有所偏向。在试教过程中就发现有的幼儿想画棉签画但没占到位置,所以拒绝参加操作的情况。碰到这种情况,我们是应该输导,还是满足呢?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寻找答案。

《树》幼儿园中班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情境,知道树枝发芽才会成为一棵让人喜爱的绿树。

2、感受故事中的社会性意蕴,知道要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活动准备:

对比性图片2张;故事插图一套;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对比讲述。

出示两幅对比性图片,

提问:

1、师:你们看看这两棵树有什么不一样呀?

2、师:那你喜欢哪棵树呢?为什么?

3、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不高兴发芽的树》,想一想这棵小树为什么不高兴发芽?

二、教师分段讲述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一)讲述故事第一部分,

提问:

1、师:去年,小鸟为什么在树上垒窝呢?(因为小鸟喜欢绿树,所以在上面做窝安家)

2、师:老奶奶为什么在树阴下卖冰棍?(树阴凉快,所以老奶奶在下面买冰棍)

3、师:那风筝的线为什么会缠在树上?(因为风筝喜欢绿树,所以飞过绿树的上面)

(引导幼儿认识绿树的可爱。小鸟喜欢绿树,所以在上面做窝按家;树阴下凉快,老奶奶在树阴下卖冰棍。)

4、师:这棵树啊不高兴发芽,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看,会发生什么事。

(二)讲述故事第二部分,

提问:

1、师:小树不高兴发芽的时候,小鸟住到什么地方去了?

2、师:老奶奶还会到树下去卖冰棍吗?

3、师:风筝还喜欢住在这儿吗?

4、师:小树不发芽,不长叶了,大家都不喜欢它,所以都不来了。

5、师:这棵小树还是不高兴发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啊?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三)讲述故事第三部分,

提问:

1、师:环卫工人为什么要挖掉不高兴发芽的树呢?(因为不高兴发芽的树不发芽,环卫工人以为它已经枯死了,所以要挖掉它。)

2、师:不高兴发芽的树听了环卫工人的话怎么样了呢?(它吓傻了,急得浑身发热)

3、师:这可怎么办呢?你能帮小树想想办法吗?(幼儿自由想象,帮小树想办法)

4、师:小朋友们想了这么多办法,我们一起来听听小树自己想了个什么好办法呢?

(四)讲述故事第四部分,

提问:

1、师:不高兴发芽的树最后发芽了吗?

2、师:环卫工人为什么搔搔头皮就走了呀?(因为他找不到不发芽的树,以为自己昨天看错了)

三、教师结合挂图完整讲述故事。

1、师:小树不发芽能不能长出叶子啊?(不能)

2、师:人们为什么不喜欢不发芽的树呢?为什么喜欢发芽的树呢?(树不发芽,就没有叶子,没有树阴,大家就不喜欢,我们都喜欢发芽的树,是不是啊?)

3、师:我们再来完整的听一听这个故事

四、欣赏故事录音一遍。

1、师:如果你是小树,你愿意做发芽的树还是做不发芽的树呢?

2、教师小结:小树每年春天都会发芽,慢慢地长出树叶,夏天来到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在大树下乘凉了。这个不喜欢发芽的树在听到环卫工人的话之后,感觉到很害怕,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发芽了。发芽了,就会长叶子了,他就又变成了一棵有用的树。所以,我们都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情。

3、师:那我们小朋友能做帮别人做些什么事啊?(睡觉的时候互相脱衣服)

五、经验迁移,知道要做个有用的人。

师:你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事?通过比较,产生对发芽小树的喜爱。在分段讲述故事中,体会到小树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完整欣赏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懂得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在经验迁移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大树妈妈》小班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表现的美好意境。

2、学习句型“我来当你的好娃娃,给你××”,并尝试仿编。

3、体验妈妈和娃娃之间的亲情。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重难点:

学习句型“我来当你的好娃娃,给你××”。

对“我来当你的好娃娃,给你××”,进行仿编。

活动准备:

1、课件、音乐。

2、多媒体活动室。

活动过程:

一、谈话,唤起已有经验,我们都有妈妈,妈妈喜欢你吗?你爱妈妈吗?你会给妈妈做什么事?

小结:妈妈爱我们,我们也会用各种方式爱妈妈。

二、理解学习诗歌。

1、(出示ppt图片1)大树妈妈也喜欢娃娃,她有哪些娃娃呢?(猜一猜)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诗歌《大树妈妈》。2、(出示课件ppt图片2)教师配乐朗诵《大树妈妈》。

3、提问:谁来当大树妈妈的娃娃。(分别出示ppt图片3)

小鸟对大树妈妈说什么?为什么小鸟来当大树妈妈的娃娃?

松鼠对大树妈妈说什么?为什么松鼠来当大树妈妈的娃娃?

星星对大树妈妈说什么?为什么星星来当大树妈妈的娃娃?

4、完整朗诵。

三、仿编诗歌。

还有谁来当娃娃?他会对大树妈妈说什么?

四、活动结束

大树妈妈有这么多的好娃娃可真高兴!看,还有许多娃娃都抢着来做大树妈妈的娃娃。幼儿讨论:教师给出的更多的娃娃。

小朋友也要做妈妈的好娃娃啊!跟着音乐(只要妈妈露笑脸)模仿给妈妈捶捶背、揉揉肩、抱一抱等。让孩子进一步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及自己对妈妈的爱。

教学实践反思:

优点:在整个课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了恰当的辅助学习工具——课件;给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鼓励幼儿回答;大部分的时间给了幼儿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活动中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给每位幼儿发言的机会,幼儿的想象思维得到发展、对妈妈依恋的情感也得到了宣泄、语言完整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也能感受到孩子们能较长时间地倾听诗歌内容及同伴讲话,对目标完成较好。

不足:1、在活动中有一位幼儿,突然从椅子上站起来跑到我身边说:“老师我们要干什么?”我及于关注我提出的问题:“猜猜大树妈妈有哪些娃娃?”只是抱了抱、摸了摸这孩子的头,孩子看我不太理睬她便坐回座位上了。我在处理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件不能做到灵活处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

2、由于这次活动是限时讲课。(小班15分钟)我担心超时在活动结束环节收的太急,没有ppt中飞机、太阳等娃娃较好延伸。

3、活动结束环节中教师给出的娃娃拓展的空间可以延伸到水、水里的动物、楼房、汽车等更多领域

《树》幼儿园中班教案 篇五

教案目的:

1.引导幼儿专心地听,感受作品中所表达不同情感-----树妈妈和树叶娃娃在一起的快乐情感和分离的悲伤情感。

2.能试着说说,演演,并用歌声表现中情感。

教案准备:

图片三张,录音磁带(秋日私语),树叶娃娃头饰。

教案过程:

流程:欣赏配乐------再次欣赏(配画)-----师生双向提问并学唱歌曲------表演。

(一)欣赏配乐

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个,的名称就叫“树妈妈和树叶娃娃”,听了这个名字,请你猜一猜里可能讲些什么?

1.欣赏。

(1)提问:里讲了件什么事情?(讲了树叶娃娃离开了树妈妈,后来又回到树妈妈身边的事情)。

(2)请小朋友再听一遍,听完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二)再次欣赏。(老师边讲边配画)

1.幼儿自由提问。

老师,幼儿共同帮助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

2.老师提问。

(1)夏天的时候,树妈妈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为什么?

(2)秋天到了,树妈妈看到树叶娃娃都飘走了,她的心情又怎么样?为什么?

《树》幼儿园中班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让幼儿知道树的作用,产生我们要爱护树木的意识。

2、幼儿能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小鸟与树的对话。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发展幼儿的表演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小鸟、树爷爷、树妞妞、树妹妹头饰各一个。

活动过程:

1、教师交待上课内容,有表情地讲述一遍故事。

2、提问故事的主要内容:

(1)小鸟回到家发现发生了什么事情?

(2)小鸟是怎样关心树爷爷他们的?

(3)树爷爷、树姐姐、树妹妹告诉小鸟什么事情?

(4)小鸟听后对它们怎么说?并把它们的不幸告诉了谁?

(5)电视机的阿姨告诉人们树木有什么作用?并在但是屏幕上打出哪八个大字?

3、让幼儿分别扮演小鸟、树爷爷、树姐姐、树妹妹进行表演故事。(教师可扮演某一角色示范)

4、提问:今后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树木?

5、教师小结,再次强调树木的作用和我们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6、复习歌曲《小树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树》幼儿园中班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回想过生日的经验,可以用语言表达过生日的场景。

2、愿意参加集体教学,体会过生日的愉快,增强小伙伴间的情感。

3、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预备:

1、生日歌的磁带。

2、预先安排好生日树(上有12根树枝)。

3、每一个小孩的生日卡片。

4、生日调研表(孩子与爸爸妈妈们已然做好)。

教学过程:

一、放生日歌导出教学课题,请孩子谈一谈自个儿过生日的经验。

1、这就是1首啥乐曲?

2、何时要唱生日歌?

3、孩子述说过生日的场景。平日里你是怎样过生日的啊?(请孩子与周围的孩子说一说)

4、有如此多的人关爱你,你内心认为怎样?

5、你明白自个儿的生日吗?

(开火车推荐自个儿的生日)

二、推荐生日树

1、这就是1棵生日树,1代表一月,猜一猜这儿应当是几月

2、让孩子明白生日树枝上有十2棵树枝,恰巧表示12个月。

三、教师跟幼儿一致安排生日树。

1、请几位孩子望着自个儿的生日卡而言讲自个儿的生日在哪1月?你的生日卡应当挂在哪棵树上。

2、分组让孩子把小卡片挂上去。

3、挂好后孩子间相互查验。

4、比较生日树各个树上小卡片的多少,得出哪一个月份生日的人最多

5、总结:生日树的作用还好大,有了它不单单可漂亮我们的教室,它亦能叮嘱我们每月均有谁生日哩。

6、一同分享调研表

师:人人均要过生日,你还明白其余人的生日吗?

原本昨日,我们每一个孩子还与大人一块儿做好了生日调研表孩子,我们一块儿来一同分享一下吧。

(1)请数孩子推荐自个儿的调研表。

(2)孩子相互推荐。

四、教师跟幼儿同唱生日歌。

1、过生日实在是1件十分高兴的事啊。明白了祖父祖母大人的生日,如此当他们过生日时,你会给他们送啥礼品哩?

2、总结:1句祝愿的话,一个拥抱等亦是非常好的礼品。

3、过集体生日,体会集体生日的愉快。

(1)你们明白吗?这一个月我们班有位孩子生日啦,她是哪个哩?请这一位孩子上来,今日我们一块儿为xx孩子过生日,好不好?

(2)我们应当对xx讲些啥祝福的话哩?(幼儿教师启发)

(3)xx心情怎样?叫我们将此高兴一刻一辈子保留下来吧!(教师跟幼儿拍照片留念)

(4)放《Happy-Birthday》歌,教师跟幼儿一块儿唱。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大树妈妈》小班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3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