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5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一

【名家佳段】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损害百姓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节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节选自朱自清《春》)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节选自吴晗《谈骨气》)

【借鉴点】

1.说明中引用,突出特点。说明文中恰当引用诗句、数据等,可以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片段中,作者为了说明荔枝的不易贮藏,先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荔枝的这个特点。为了更突出,令人更加相信,作者又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一诗,说的是唐明皇为了讨得杨贵妃的欢心,令人从千里之外运送荔枝来长安。为了保持荔枝的新鲜,运送人日夜兼程,逢山过山,遇水过水,甚至践踏农民的田地庄稼,根本不顾农民的死活。这样引用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但加强了文章的力度,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性。

2.记叙中引用,生动形象。在记叙文中,巧妙地运用引用修辞,能使文章更具文采,更显魅力。引用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简练而含意丰富,可增强描写的效果,给文章增添诗意。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就会显得谈吐不俗、气质高雅。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写作时,如果能够巧妙地引用或化用古诗文,就会使文章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处处透出文雅之气,从而吸引读者的眼球。朱自清《春》的片段中,在描写春风时引用了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体现出春风温和的特点。而后文则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一俗语,体现出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十分恰当。

3.议论中引用,透彻有力。议论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更具说服力。吴晗《谈骨气》片段节选的是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首先引用了《孟子》中的四句话。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说的话当然很有分量,这无形之中就为作者的论点提供了论据,再加上作者自己的论述,两者有机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我来仿写】

1.自然就是一间大教室,那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知识。我们看到大海,就可以感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壮阔胸怀;我们看到大山,就可以体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思想境界;我们看到小溪,就可以学到“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的哲理。

2.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着想,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代有“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念念不忘平定中原的陆游、“精忠报国”的岳飞等英雄。近代有孙中山、、等这些中国的脊梁,他们本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兴国于混乱之世。

【你来练笔】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或俗语等,使文段前后语意连贯。

古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我说:“半山腰”的风景独好,因为它展现的是过程中的美丽。

2.运用引用修辞,续写下面的句子。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升格】

历史记下了无数这样的“傻瓜”。从颜回到陶渊明,从李白到秋瑾,这些“傻瓜”们,为了一个可道又不可道的“道”字,甘守清贫,粪土权贵,直至“殉道”,他们真是“傻”得可爱,可敬!

文段的小论点是“历史记下了无数这样的‘傻瓜’”,接下来举例论证,但对于人物的事迹未作介绍,若能运用引用手法,体现人物的精神,会更有说服力。

历史记下了无数这样的“傻瓜”。从“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陶渊明,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秋瑾,这些“傻瓜”们,为了一个可道又不可道的“道”字,甘守清贫,粪土权贵,直至“殉道”,他们真是“傻”得可爱,可敬!看来他们对于人生的答案已经写在自己的言行中了。

修改后,运用了引用手法,突出了人物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更具文采。

晨读夜诵

早晨

文/郑 马

月亮下去了。

朝霞出来了。

花儿、草儿,绽开笑脸,扭着腰肢,醒来了。她们每天的早操开始啦!

石榴树公公以前是位举重家,现在年纪大了,还不服老,正弯着腰,擒着一个个结实的大球球,专心地听着风哨的节奏,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锻炼臂力呢!

小草、小花们最尊敬石榴公公,最爱听他的话。石榴公公动一动,她们也跟着动一动,甚至连弯腰的动作,也一点不走样地跟着做。

最调皮的是牵牛花了。她做早操的时候,老喜欢爬呀爬的,大家都称她是登高运动员。瞧,她一会儿爬东,一会儿爬西;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来个翻身,再绕上几个圈圈,一会儿又爬得笔

直……这会儿她爬到二楼阳台上,跨过了铁栏杆,爬上了月季花盆。她在叫唤月季花。月季花伸伸腰醒来了。昨晚,她为病房里送来急救的红领巾小姑娘,担心了一整夜。听说小姑娘是为了抢救一位过马路的小娃娃,被车子撞伤的。月季花拼命地探着头,朝屋里灯光亮处张望,直到小姑娘脱险了,她才放心地低下头睡去。现在,她把知道的事情,全告诉了牵牛花,讲话时,她激动得脸都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二

一、关于“先学后教”和“导学性”

“先学后教”不是字面上的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以问题为纽带,导学为方法,教师的引领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及其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立足点是“学生的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堪称学科学习方式的经典。由于语文阅读课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有时涉及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探究、结构特色等等目标,所以,这一经典模式需作变通处理,就变为“分散学,分散教”,即学一点、教一点,一般要进行多轮“先学后教”。

“导学性”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包摄力的概念。它在设计实施上蕴含任务性、策略性、主干性、适切性、简约性、新颖性、开放性、层递性、自主性、协作性等的特点。这些特点相互协调,共促导学。“导学性”的作业主要由教师主导设计,而问题渠道是多向的。设计者心里须以学生发展为指针,贯穿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主线,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明确、积极、充分、递进的学习过程。浙江省台州市教研室的韩月红老师说:“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于‘学’,即把‘教’化为‘学’。”把可以由学生自主学的部分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做,看看哪里需要帮助再适时适当地介入,此即“以学定教“的教学”。

二、求索:可行性操作

(一)教师依托文本设计“导学性”问题的策略

1.驱动性与有效性的结合

在设问中运用“你认为”“你觉得”等对话式、交流式的提问方式是激励阅读主体参与的需求。富有情感的人文性的问题设计还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要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容易上手,又至于过于简单,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拒绝“媚俗”和“教师自我”。当问题提出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前或课堂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如果问题的呈现方式呆板平淡,缺乏创意,往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还会使学生昏昏欲睡,使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时间长了,会使学生逐渐形成惰性或对提问的反感。这里出示初中语文同文同义却有高下优劣之分的示例。

例一:《南州六月荔枝丹》

【设计一】阅读《南州六月荔枝丹》全文,说说本文所说明事物的特征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说明方法是什么。

【设计二】现在很多人喜欢吃荔枝,你觉得荔枝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根据。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将荔枝写得如此鲜活的?

设计一的问题,提问意图过于功利,提问的方式过于平淡,抛开了文本的审美情感和阅读课堂的人文性,表面上问题严谨科学,实际上这种雷同的“是什么”的提问形式,往往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削弱问题的教学效果,达不到导学之效果。而设计二只是改变了一下问法,添加了情感因素,关注到了学习主体,能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求知欲。可见,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问题的驱动性,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从学生身边开掘设问点,或变换提问的角度。要知道,越是形象的问题越容易为学生所理解,越能激发学生的感受和想象。教师提出的问题若有冲击力,如同是星星之火,能有燎原之势。

2.在适切性和整合性之间

例二:自主阅读文本,在横线上填写你认为合适的词,并简答理由:

你觉得贾宝玉是一个 的人,为什么?

在横线上填写你认为合适的词,这个词一般能从原文中找得到的,因而题目难度系数不大。个体学生给出的答案,一般情况下,多是人物形象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问题尊重了阅读的个性化,体现了阅读的开放性,导向解读的多元化。况且,学生阅读的点滴初感都是应该得以积极的回应的。就题目本身来讲,“只说一点”式的回答也是题中之义。因此,这样的设计与实施的思路非但没有错,还非常适合于高一高二学生的初读的,具有适切性,收到很好的“导学”功效,是值得我们提倡的。

问题是,对于“赏析人物形象”这一个阅读能力来说,“只说一点”是相当不全面的。譬如学生对贾宝玉形象的把握,仅仅是自己得出的“贾宝玉是个英俊又多情的公子……”这样够吗?显然,学生没有读懂或忽略了“摔玉,《西江月》”这两个很重要的读点。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正确的策略。譬如,要让每个学生对贾宝玉这一人物有个整体性解读,就必须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集思广益,于切磋琢磨之中启发生成,臻于丰满,自我建构。这里的合作学习,可以在课前,可以在课堂实施。

因此,导学性问题是具有适切性的,我们的课堂在体现自主、多元的同时,也须引导学生注重必要的整合性。适切性作业比较容易上手,但可能有失全面;整合性作业看问题周到,但可能有失趣味。由于此类问题一般较为“感性”,学生对此也有热情;对于“整合性”,我们也不能偏废。

3.导学性与差异性综合考虑

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高一至高三又有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因而,问题设计与实施是应该体现差异性,甚至体现高中六个学段的差异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及课程设置的要求,教学模块暨专题的编排,学习主体的发展目标(必修的基本面+选修的发展面)。

例三:《项羽之死》

【设计一】课前的“导学性”问题:

1.你对《鸿门宴》中的项羽的印象怎么样?

2.在垓下(东城、乌江),我看到了一个 的项羽。我的依据分别是……

随堂基本流程:

1.先学展示,口头回答出你印象中项羽性情的一个方面,然后由回答者自己去板书一个方面。

2.接着引导展开:读文本相关细节,评项羽。

【设计二】课前的研习类问题:项羽是一个可 的人,理由如下……

随堂基本流程:

1.按“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拒渡”分组讨论,然后用PPT展示各小组讨论结果。

2.解读司马迁评价项羽的片段。

3.质疑:为什么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与描写并不完全吻合?

设计一看似“简单”,其实是“大气”“有包孕性”。预设之问既讲求步骤感节奏感,又讲求自主性合作性,而且非常易于操作。开始引导学生回顾必修三《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答案丰富多彩,为新课学习搭建了一个台阶。学生既立足文本又不囿于文本,在课堂上经历了一个充分、积极、递进式的学习过程。如果学生的学习权利与学习成果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生动的回应,那么这是一个讲究“导学性”的带有范例性的成功设计。

设计二同样具有“导学性”。它从对项羽的评价开始设问,一堂课就这一个点,不旁逸。课堂上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就项羽这个形象的分析做足文章。跟第三种设计的实施课堂一样,学生既立足文本又不囿于文本,在课堂中的参与热情高涨,现场生成了许多疑问,又引起争论激辩,而这本身就是阅读课生成的成果之一,是语文课堂的应有之义。这个设计是一个讲究“导学性”的新颖性的成功设计。

(二)展示作业答案,发现“导学性”问题

教师教什么?教学生需要教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到了相应环节,让学生归纳一下,让问题的探讨由“扁平”到“丰满”,并养成习惯,定会获益匪浅。其中有一点,就是有利于克服“点状思维”之弊。学生的作业暴露出来的具有共性的问题是需要教师教的,如果教师能敏锐地捕捉这一信息,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会收到很好的“导学”功效的。

(三)学生自主质疑设问

1.引导学生质疑设问的策略

“疑”一般设在何处?质疑方式如何?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去创造、发现。实践中我们探索了以下方法,可有效引导学生质疑。

(1)教学生“以课题为突破口”设疑

如,教学《祝福》时,开头就问:“同学们,‘祝福’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啊?祝福时的气氛应该是怎样的?”由于问题借助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私下争论的同时,纷纷在课文中找根据,找答案。又如,自学《今生今世的证据》时,学生能自然的提问“课题中的‘证据’是什么呢?”面对题目,学生不仅能生疑,质疑,还能解疑。

(2)教学生“以隐含义为基础”质疑

如,在教学《我若为王》,在体会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态度时,有学生抓住文章第七段最后一句话(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提问:“这里的‘暴君’和‘明君’各有什么含义?作者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在自学环节能就难懂之处进行自我对话,这有利于激活创造性思维。后来学习《乡土情结》《想北平》时,学生就用了迁移法,能很好的就文本中读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

(3)教学生“以关键词句为依托”设疑

如教学《琵琶行》,“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句是转承句,因为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极高,效果极好,作为演艺人,应该为此而高兴,等待着收取掌声,但为什么她反而“沉吟”“敛容”呢?学生可以据此设疑“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记念刘和珍君》中,“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该句反复出现,含义各不相同,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质疑:“类似语句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教学生“以难点为目标”释疑

如教学《祝福》一文时,问:“鲁镇的女人们开始时对祥林嫂是怀有同情之心的,可为什么又把她推向死亡呢?”通过对这样看似易答,实则涉及文章主题,需认真思考的问题的提问,是有质量的高效提问。又如,教学《边城》,问“翠翠为什么会听母亲的爱情故事听的‘神往倾心’,会觉得是‘顶美顶甜’的梦呢?(“虎耳草”的寓意?)”,本文属于节奏比较缓慢的抒情小说,翠翠的情感变化是小说的线索,所以,品读文中描写环境和心理的语段,分析“虎耳草”的寓意?对揣摩翠翠的心理有重要作用。

2.教师“筛选有效提问,形成导学问题”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居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放弃他们的责任和教学内容。这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了。

从过程与效果来看,学生在富有开放性、适切性、激发性和包孕性的导学性问题引领下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师生平等对话大环境中,在有效学法的帮助下,学生也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来。教师如果切实以“以学定教”的先进理论武装自己并着实饯行的话,一定能在课堂预约精彩,生成美丽。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演绎过程得到了充分展示。而这一切也得益于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益于学生的“先学”,得益于了解“学情”,得益于学生有充足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

三、反思:收获

(一)收获――在疑惑的“弱水三千”里,独取学生主体需要的“一瓢饮”

1.唤醒了学习主体沉默的大多数

有一项别出心裁的调查显示:讲台附近的区域是老师上课活动的主要区域,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基本不超过上课人数的一半,座位前三排被点名的同学几率最高,而教室后三排的同学鲜有提及,而在被点名的学生中,又以老师熟悉的、活泼可爱的学生居多。根据这项调查的启示,笔者认为:课堂中大多数人的沉默,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和个人喜好造成的,语文教学,不能只注重教学模式,更不能只注重自己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否则会造成教学的僵化。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的教师,只有用好课堂,活用教学模式,设置有包孕性、激发力的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有效地进行多重对话,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质疑设问以试图改变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活动中设问质疑,可让学生在品析作品中训练思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设问质疑正好督促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养成探究的习惯。当然,老师设问质疑有法可循,避免简单的“是非”提问和漫无边际的“撒豆式”的提问。设问质疑要在吸引学生眼球的情况下多角度、多层面,注重思维的过程和深度。还要与学法指导相结合,指导学生学,引领学生问,并长期训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有效地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引导学习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果能激发学生再提出一个疑问,那将是锦上添花。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三

关键词:中专教育;个性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22-01

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独特艺术,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非常必要。

作为一名中专语文教师,我也希望能把自己的所学向学生倾囊而授,但我发现现在的中专学生对学习的认识目标和态度非常不明确,对学习不是特别有兴趣,视学习为负担,尤其是对语文这种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的科目更是不重视。有的学生则认为上了专科学校学习专业的知识就够了,语文课根本没有必要上。因此,在语文课上学生态度散漫,听课也不专心,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重视和兴趣,就必须利用个性化语文教学。那么如何提高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呢?我认为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营造开放型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现在的中专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什么都感兴趣,往往把自己走向了偏失,作为教师,我们要把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回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比如我在对《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中,并没有一上来就按照课文进行讲解,这样会使学生觉得空洞而范范的讲学,而是先问一下同学们吃的荔枝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比喻来说明),分成几部分,荔枝的产地是哪里,家里是如何保存荔枝的,有谁喜欢吃荔枝等等。这些基本问题学生回答踊跃,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这样就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然后,老师在投影仪上放一些和荔枝有关的诗词和历史文献,如"一骑红尘妃子笑"这个典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和文献中的问题,最后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再根据课文找到相关的解释。这样,学生就在快乐的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

2.讲究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这一思想的关键是在时间、空间这一纵横广阔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个性化教育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注重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信心、主动性、创造性和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强调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个体充分地发展这些能力,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造就有活力、有创造性的个体。其实质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促使个体的智力、才干和创造力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柳斌同志曾说过:"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为学生个人个性的发展服务来实现的。"

个性化教学在我国并非古无先例。《论语o颜渊》有四段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对仁所作的四种解释,是分别针对四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而言的。这个案例我们往往把它当作因材施教的典型,其实,发展个性并不仅仅是指因材施教之类的教学方法,更主要是着眼于发现并发展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同时鼓励学生思考的批判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3.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本书"在现代教学中已远远不够。学生对于这种教法也已经厌倦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目前众多教育教学手段中,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当属教育的前沿科技手段,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吸引学生眼球,还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

比如学习如《雷雨》一课,如果大量的影视资料不加运用那是非常可惜的。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当中,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视频短片与课文进行比较,提出这样的问题:第一,影片展现的故事情节是否与课文相吻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二,就某一具体情节,谈一谈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哪一种的表现效果更好?学生畅所欲言。通过比较,对小说的特点有了更准确地把握,而且对影视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也有所认识。

4.创建开放民主的课堂气氛

让语文教学充满个性,还在于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因此,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学,一是让教学民主和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更无从谈起发展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民主和平等意识,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表率的人格品位。二是开展多种方式学习。方法可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甚至课堂演讲、辩论等形式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品位高的个性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语文问题的多样化、语文学科的多极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总是带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有了它,才能充满生机,富有魅力。语文教学泯灭了个性,就像花儿少了雨露,即使开着也不会鲜艳,个性化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作为新时期的中专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越来越重视个性化教学,不断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07-01

语文是一门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的学科,不知不觉中多媒体教学也已经悄悄进入了语文课堂。笔者时常思考:如何让多媒体这一现代手段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它的优势尽显语文教学的魅力呢?

一 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高学生虽基础差,但是好奇心强,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可以通过直观的形象、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事物。如在教学《胡同文化》这课时,学生对胡同不是很了解,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展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的部分照片,让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胡同、接触胡同,从而激发其对胡同的兴趣,自然地带领学生走入《胡同文化》。又如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见过荔枝,我就通过多媒体展示荔枝外部以及其内部结构的图片让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看到,并且记忆深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我们不需要每次都做系统的讲解,只要好好利用多媒体课件就会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很快地融入文章所体现的境界。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运用多媒体播放的《雨巷》的配乐朗诵,学生跟随讲述者的引导,走进了江南烟雨朦胧中的雨巷,倾听了寂寞凄清的雨滴声,遇见了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凄美的诗词伴着娓娓道来的倾诉,使学生的脑海中很自然地浮现了这首诗的意境,课堂教学也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再如在学习诗词《沁园春・长沙》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沁园春・长沙》的国画,向学生们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的情境,充满激情的诗词配合多媒体画面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学习轻松并充满激情,更感受到了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

三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历来是学生比较头疼的内容,教师教学难,学生写作难,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故事、开展的活动录像和图片、相关的音乐等,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在教学基础模块“写作”部分中的“写景状物”时,我就利用多媒体分类展示了多种景物的图片,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受,让他们仔细观察,也使学生在写作时不会有无从下手之感。再如让学生写“活动场面”时,我会把一些相关的活动录像给他们回放出来,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同时想想谁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当时的神情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动作,从而猜想他们在想些什么。等让学生思考了一会儿之后,再在小组内部说一说、议一议,再集体评一评,然后再写,最后教师总评。

四 突出重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中等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与欣赏”中规定让学生“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开拓学生思维。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时,在探讨祥林嫂的死因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设计并展示了祥林嫂的死因报告,其内容包括祥林嫂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死亡时间、死亡地点、死亡原因等,重点分析死亡原因是自杀、他杀还是其他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做“神探狄仁杰”去寻找嫌疑人(“我”、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短工、婆婆、大伯),分析他们对祥林嫂的态度、探求祥林嫂的死亡原因。最后通过调查得出结论: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封建思想迫害致死的,而鲁四老爷正是其代表,所以鲁四老爷是元凶,而四婶、柳妈、短工、婆婆、大伯在整个案件中是帮凶,是他们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了绝境。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拓展了、认识提升了。

五 情感感染训练学生审美能力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五

【关键词】区域文化 高中语文 教学

前言:

作为一个地域广、人口多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多元民族格局与众多地区的差异都决定了区域个性特征,而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就会渐渐产生区域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文化冲突的产生越来越激烈,而在此同时,我国民族精神的教育却并没有跟上脚步,并且区域文化的教育也开始下滑。高中作为学生拥有自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刻,区域文化教育对其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分析并且发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区域文化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区域文化的教育,是意义重大的。

一、区域文化简述

所谓区域文化,指的是一个共同体的所有人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创造出来的历史、宗教、信仰、风俗、文艺、生活方式、法律规范和思想行为习惯等元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区域文化往往都根据区域界定而确定,是某个区域在地理环境与民族发展双重影响下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以是,在不同条件的地域中,文化历史背景必然存在一定差异,由此才可形成与地理联系相关的文化特征。

二、区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课程这种中间介质实际上由社会所掌控。任何文化在语文教学课程中都并非显性力量,而教材却承担着搭载文化的使命,由此我们可以分析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素,以及区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1.区域文化的客观存在性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动,以及行政区域的改变,不同地区发生了文化融合的现象,例如齐鲁文化,实际上是“齐文化”结合“鲁文化”两种文化的产物。对不同区域文化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结论,然而无论如何,区域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对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产生巨大影响。

2.区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影响

针对区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影响,本文特此列举出苏教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中区域文化课文作品的对比。

区域 篇数 主要作品

华北地区 7 《老王》《想北平》《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我的母亲》《北京的春节》《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江浙地区 5 《祝福》《项脊轩志》《兰亭集序》《西湖的雪景》《江南的冬景》

西南地区 2 《边城》《云南冬天的树林》

华南地区 1 《南州六月荔枝丹》

华中地区 2 《滕土阁序》《父亲》

西北地区 1 《寒风吹彻》

中原地区 1 《绝地之音》

东北地区 1 《春意挂上了树梢》

表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品区域归类

区域 篇数 主要作品

华北地区 6 《茶馆》《荷花淀》《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

江浙地区 6 《祝福》《哀江南》《扬州慢》《勾践灭吴》

《兰亭集序》《项脊轩志》

西南地区 2 《边城》《愚溪诗序》

华南地区 1 《南州六月荔枝丹》

华中地区 2 《石钟山记》《滕土阁序》

西北地区 0 ――

中原地区 0 ――

东北地区 0 ――

表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品区域归类

3.区域文化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上表看到,在这些作品中,有的作品以展示当地风光为主,例如《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西湖的雪景》、《春意挂上了树梢》等,有的直接记录民俗风情的,如《祝福》、《家里的灶头》等,有的作品以区域山水土地来抒怀,如《滕王阁序》、《石钟山记》等,有的以乡村为背景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感情,如《绝地之音》、《荷花淀》等。这些作品往往都是以关注乡土民情为主题的,既可使高中生的阅读要求得到满足,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高中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当代高中生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多元文化视野等。更重要的价值是基于陶冶心灵和怡情悦性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及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区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的具体案例

1.课文《祝福》中的区域、人文文化

鲁迅的《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可以做一些我们值得做的研究,因为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就是其中值得研讨的内容之一。比如写到的鲁镇过年习俗中,就有非常多的迷人的区域人文文化,像“送灶”是作为新年祝福的开始送走“灶神”祈求平安的活动,而“掉尘”则是将一年所积灰尘清扫数遍,除去旧年晦气。除了丰富的区域文化,还有当地的人文习俗,如妇女的“贞洁观”等,这些都是一直以来残害祥林嫂的封建迷信文化,是值得摒弃的。

2.小说《边城》中的情怀

在《边城》这部小说中,沈从文以一种独特的手法把湘西的本地民风民俗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这种写作手法,使地方特色内容丰富、情感真实。比如,他描写的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放灯、做烟火和放烟火等民俗活动中,人们穿着带有地方色彩的装束打扮,一副祥和欢快的样子,反映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对于当地迎亲的风俗习惯也是十分了解的,因此在对其描写时非常细致入微,而这也恰好的反映除了人们对淳美生活的向往。

结语:

相较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是一种强化软实力的工程。但总而言之,区域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在实际生活中沉淀的精神瑰宝。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区域文化的传播、传承乃至再次繁荣都必须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与关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研究本地语文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适量的引入区域文化教学,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13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