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教案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6篇《《独坐敬亭山》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默写古诗词。

3、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默写古诗词。

教学难点:

1、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诗圣”杜甫。)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看注解理解词句。

连起来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

2、学生自由读古诗,后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释题意。敬亭山:又叫昭亭山,在现在的安徽宣城北部。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抓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步解题,感悟诗情。

第一步,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议。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孤云”。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3、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用字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品。作者的这种孤独的内心世界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的?你从那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涵。

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步,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汇报。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这不矛盾吗?

3、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或图片,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够的表面原因是景美。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做一个景物来看吗?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句内涵。(班上的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他,看不厌,他看你,看不厌,很喜欢。他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而李白把敬亭山当成了知心朋友。

4、感悟。猜一猜看,此时诗人在想些什么?投影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紧扣“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从表面上,诗人找到了朋友,显得轻松自在,其实作者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因为他只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知己”,求得心灵的安慰。

5、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二)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简介背景。

1、板书:《望洞庭》,刘禹锡。

2、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和刘禹锡。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能用一些词语形容看到的景物吗?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学生读)

5、过渡:是啊,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湖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望洞庭》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潭、螺、磨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来说一说。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找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语:

湖光       秋月      潭面     君山    玉盘     青螺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诗句,用上课始老师提供的词语,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朦胧迷人的湖光     柔美似水的秋月    波光粼粼的潭面

苍翠欲滴的山水     银光闪闪的玉盘    玲珑剔透的潭面

3再读诗句,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了怎样的美。

宁静朦胧的湖光、柔美隐约的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如仙境般和谐、美妙。(结合理解“两相和“)

波光粼粼的潭面:洞庭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之美。(结合理解“镜未磨“)

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青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说成是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向神往。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洞庭秋月图?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情境练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朦胧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能欣赏道这一人间仙境,真是不枉此行啊!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5、媒体渲染,感受意境。多媒体播放秋月朗照下的洞庭湖,让学生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美妙意境。提问: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通过那些词语表达出来的?

6、吟读背诵。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多媒体先是逐一播放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出现一个画面,学生就朗读相关的诗句;接着,配上音乐连续播放,学生入情入境吟咏诗句;最后,背诵整首诗。

四、拓展延伸,完成作业。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看一看洞庭湖,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布置课外作业:

在生字本书写本课生字。

想象《洞庭湖》所描写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收集描写洞庭湖风土人情、名胜风光的诗句、图画等资料。

教学反思:

由于时代的久远,环境、思想形态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阅读者甚至于创作者的情况。《独坐敬亭山》究竟流露着诗人什么样的心境,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是找不到知己,只好以山水为伴的孤独寂寞感,是因与敬亭山的相知相悦的轻松慰藉感,还是寄情山水的宁静安详感,抑或是不向世俗低头,特性独立的坚定感?恐怕连诗人自己也不一定说得清楚,也许是兼而有之吧。所以,教学时,应该允许学生作符合诗意和诗境的个性化感悟。本设计中采用“感到孤独,寻找安慰“一说只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的,教学中,如果有学生说出其他几种,只要是从语言中悟出的,而且合理,也应肯定。

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而小学生因为生活积累不多,情感体验有限,在阅读中获得的表象往往很笼统、模糊,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展开想象,通过“猜猜诗人的心情”“你就是诗人”“创设情境,想象练说”等,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灵性的对话,从古诗词生动的语言中猜度诗人的心境,进而陶醉在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主要依赖教师成功的点拨和指导,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既体现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

《独坐敬亭山》的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

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或课外资料来理解)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

师:诗人独自一人坐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读读古诗。

生齐读──抽生读──再齐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在读中感知古诗大意。)

三、自读自悟诗意

1、学习诗的一、二两句:

⑴ 自学:

①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课文注释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⑵ 反馈自学情况: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画在黑板上。(学生面露难色,不敢上台。)

老师又减轻难度:你想到了什么就画什么,画不完也没关系,其他同学还可以补充,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一幅画。究竟这些同学画得对不对,好不好,就请大家根据诗句的意思来评价,看看你是不是把诗句读懂了。

(一会儿,几双小手举起)老师抽了一位中等生。

生1:画了一座大山,又在山上画了一个亭子,亭子中站着诗人。

刚画完,就有学生提意见:

诗人是坐在敬亭山上的,你怎么画起是站着的呢?这时,又有几个学生附和。这位一听有道理,赶快将人画成坐着的了。

师引导:下面的同学说得很对,黑板上的同学也改得很好,你们读得可真仔细,非常好。谁能接着画出诗中的景象呢?

(学生受到了鼓励表扬,一下子就信心十足了,小手纷纷举起)

生2:走上台,很认真细致地在天空中画了两片云,又画了一只鸟。

师问:他画得好吗?

生甲:他的鸟画得很好。

生乙:他画得不好。诗中说“众鸟高飞尽”,“众鸟”说明有很多只鸟,他却只画了一只鸟。

师:你说得有道理,能上来帮他改一改吗?

生乙:又在黑板上多画了几只鸟。

师问: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丙:我觉得不对。因为“众鸟高飞尽”是说鸟飞得很高,很远,都快看不见了。他却把鸟画得这么大,这么清楚。

(同学们都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

师:这些鸟改怎么画,你上去画出来,好吗?

生丙,兴致勃勃地走上台,用简笔画画了一排小小的鸟影。

师: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齐答:对了!

师小结:

刚才,你们读诗读得很认真,画儿也画得很好。你们仔细琢磨了诗中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认真体会诗中每句话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你们用老师讲,自己就读懂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你们真能干!让我们来读读诗的第一、二句吧。(齐读)

诗的第一、二句所写的景色,给你什么感觉呢?

(孤独、凄凉、幽静)

(这个环节,利用了中年级学生喜欢画画儿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绘画中、讨论中、修改中逐步悟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想象画面”的学习习惯。这种方法,适合于写景的诗,而且,诗中的画面容易画出来。)

2、学习诗的第三、四句:

师:诗人坐在敬亭山上,面对此情此景,心情如何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后面两句吧!

生: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诗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三、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常说“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介绍写作背景。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

(为以后学生学习利用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五、布置作业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古诗教学并不好进行,似乎在我们看来异常浅显的诗句在孩子们的脑中就是不转弯,到了嘴边的东西说出来就是那么困难,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古诗的教学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与背的基础上,此时对诗本身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变得又难上加难了。

今天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孩子们早已熟记于心,怎样让学生对这种耳熟能详的古诗理解出新意,并能让他们在课堂上保持兴趣盎然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课开始,我先让孩子说说关于李白的故事,并对李白生平做了详尽的介绍。然后我让孩子们在古诗的前两句中找找自己理解了哪个字词?他们对“尽”、“孤”、“闲”等字词的表面意思都能理解。

李怡航同学悟到:李白写天空中鸟都飞走了,只有一朵云孤零零地在飘,这时他就是把云比喻成了自己,在写自己寂寞的心情。

对于他的回答我大加赞赏,并在此处再次详细强调李白写诗时的背景,同学们似乎理解加深了。

我导:李白才华横溢,满怀着政治抱负,却一直怀才不遇,满腔愤懑,此时此刻,面对面这样的天,面对这样的云,李白深感

学生的答案有:寂寞、孤寂、无奈、伤感……

我说:诗人李白就是这样,他满腹经论,却全无用武之地,无人能解,他的内心是何等的寂寞与孤独,但他依然无视别人的打击,依旧寄情山水,寄情于敬亭山。面对着飞尽的鸟儿,面对着独飘的云朵,让计价依然欣慰的是:(导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面对着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在李白心中,此时的敬亭山更像谁?

孩子们回答:像知己、像朋友、像亲人、像母亲……

作为最亲密的人,看到李白现在的状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

孩子们发散思维,想象说话,虽然浅显,但已经能把诗人此时作诗时那种孤廖寂寞的心情参透,并且孩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还能把自己知道的一些课外知识运用到语言之中,如说到:敬亭山就像李白七岁时认识的那位大娘,她告诫他,孩子别灰心,拿出铁杵磨成针的信心与勇气,你会成功的……

古诗教学中,能适当地引导孩子了解诗词背景,运用适度的想象来教学,比直接把诗意给孩子要好得多呢!

《独坐敬亭山》的教学设计 篇四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

课件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并能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隐藏在诗中诗人那份孤寂,落寞的情感。

教学准备: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李白的诗歌读起来让人觉得特别的精神振奋,他是一位豪放派诗人。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再去领略诗人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初读

1、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

2、诗题是什么意思?多读几遍,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从“独”字中看到了什么?(李白是自己一个人在敬亭山,李白此刻的心情应该很孤独。)

3、 如果你此刻也跟李白一样独坐敬亭山,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4、李白独坐敬亭山,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5、相看两不厌,是什么意思?此时李白把敬亭山看成了什么?(个性朗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以带着对朋友的那份坦诚,对亲人的那份温暖,对爱人的那份炙热。)

6、李白会对敬亭山说些什么?而敬亭山又会对李白说些什么呢?

7、把李白和敬亭山之间想说的话浓缩进这五个字,那就是:相看两不厌。

三、再读

1、李白独坐敬亭山,和敬亭山相看两不厌,除了敬亭山,他还看到了些什么呢?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在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从哪些字,哪个词中感受到的?

3、天空原本都是鸟儿,诗人也许正享受着鸟儿的悦耳叫声,也想来高歌一曲。可是鸟儿们却离开了诗人,都往高处飞走了。天上的云朵变幻无穷,诗人也许正想吟诗一首,可是云朵也离开诗人飘走了。原本热闹喧哗的敬亭山突然之间就安静了不少。

4、(众鸟最终飞尽,孤云也独去了,在这飞和去之后剩下了一片宁静。)根据联想,个性朗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四、升华

1、介绍诗歌背景。(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李白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2、众鸟飞尽,孤云亦独去,李白独坐敬亭山,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3、再读诗题。你看到了些什么?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4、所以李白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既然李白把敬亭山看成了对他不离不弃的人,那你觉得敬亭山又会对此刻的李白说些什么呢?

6、请你们闭上眼睛,现在你可以是李白,也可以是敬亭山,你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还可以学着古人摇头晃脑,让我们一起来吟一吟这首古诗。(配乐背诵)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会写“亭”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人从孤独到不孤独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

设计理念

“诗仙”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本设计以学诗知诗人的形式,想象理解诗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达到对《独坐敬亭山》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诗人搜集有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2、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诗歌旅行:

读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2、了解诗人:

知道刚才读的两首诗都是哪位诗人写的吗?(师画简笔画李白头像)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揭示诗题,理解题意

1、揭示诗题,板书诗题及作者,提示“亭”字写法,生书空。

2、读诗题,给“独”组词,明题意。

3、了解“敬亭山”位置,(师画简笔画山)复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4、介绍背景资料,理解“独坐”。

知道诗人为什么独坐敬亭山吗?

据史料记载,其实李白在宣城的时候,他的一个好友当时也来到宣城。可是,重阳节那天,这位朋友和当地官员一起去游敬亭山,却没有通知好友李白。几天后诗人独自一人登上这敬亭山,所以他——独坐敬亭山。

二、反复读诗,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2、师生、生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1)师生合作叠读:

第一次生读全句,师叠后三字。

第二次诗叠前二字,生读全句。

(2)男女生前二后三合作读。

3、生配乐齐读,读出韵味儿。

三、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诗中画面。

2、交流: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物?(鸟、云、敬亭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景美、寂静)

四、学一、二句,感受“孤独”

1、说“众鸟高飞尽”句意,理解“尽”。(课件:鸟飞)

2、说“孤云独去闲”句意,理解“孤”“闲”。(课件:云去)

3、体会诗人情感:

此时的诗人,看到鸟飞、云去,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寂寞、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为什么现在使得诗人倍感孤独呢?(课件:“孤”“独”二字变红)

4、介绍诗人创作背景:

同学们,这首诗是诗人53岁那年秋天,孤身一人游敬亭山时写下的。那时诗人被贬离开长安整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诗人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昔日的好友都把他给遗忘了啊。鸟儿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云儿飘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连朋友都不理不睬,还是只留下我——一个人哪,难怪诗人会感觉——孤独啊(指“孤独”二字)

五、学三、四句,感受“不独”

1、说三、四句意,理解“厌”

2、体会“人山相看”

(1)谁和谁相看?(诗人和敬亭山)怎样看是“相看”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2)“看”有很多种,谁来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看的词?

(3)诗人和敬亭山是怎样地看啊?( 四目相对、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地看)(板书:相看)

(4)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写话:人山对话

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

大诗人李白孤独时他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听到诗人的心里话又会对他说什么呢?同学们,咱们来动笔写一写 。这一组写李白对敬亭山说的话,这一组写敬亭山对李白说的话。(生分组写)

3、指名“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两组学生对话后师小结:

有这相知多年的好朋友,(板书:相知)哪里还会有孤独,哪里还会有寂寞呢,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六、链接拓展,升华“不独”

1、链接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山相悦”。

李白对山情有独钟,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游了北边的天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他登上南边的莲花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即便是梦中,李白都游玩了东边的天姥山,诗人这样赞叹道——

(课件出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来到西边的峨眉山,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课件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流连山水之时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所以,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啊?(喜悦)

是啊,李白与敬亭山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2、师小结:这就是李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尽管他的身旁没有一个人陪伴,可他和敬亭山——(师指板书,学生说)相看、相知、相悦,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排遣个人的愁绪,他才会写下这千古传颂的——(师指诗题)《独坐敬亭山》啊,读——

3、拓展阅读《月下独酌》,再识诗人。

是啊,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与月亮举杯对饮,同歌共舞,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李白啊!这就是我们眼中的“诗仙”李白!

七、创设情境,诵唱古诗

1、时隔千载的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安徽宣州,你一定会想去登一座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一定会轻轻吟诵起一首诗——(生背诗)

2、诗歌诗歌,一首诗也是一首歌,咱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歌曲《独坐敬亭山》)

3、李白为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相看

相知

相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独坐敬亭山》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13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