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案【精选4篇】

发布时间:

明代的一位县令于谦,在一个美好的日子到野外散步,突然,他看到了一群工人推着一辆辆木车从山那边过来,于谦非常好奇,就悄悄地跟过去一探究竟。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4篇《《石灰吟》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石灰吟》 篇一

张庆主编关于《墨梅》一诗改动的答复

cjfcy51256:

您发的帖子已拜读。关于新版五年级教科书《墨梅》一诗的文字改动,现作说明如下:

《墨梅》一诗,是一首题画诗。在其流传的过程中,由于经过多次抄写、翻刻,几个版本文字上出现了差异,即所谓“版本异文”。作为教材应选哪个版本呢?不用说应该选最权威的。

值得庆幸的是,王冕《墨梅图》的真迹仍然存世。(见附图)图上的题画诗是王冕自己的笔迹,应认为是最权威的版本,所以我们的教材据此作了修改。

不少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看法:作为梅花的量词应当是“朵”,怎么可以用“个”呢?

“个”,古代写作“箇”。《说文》:“箇,竹枚也,从竹,固声。”竹枚是古人用于计算的工具,是许多长条形的竹片儿。后引申为物量词。最初只是用于计算竹子的单位,唐代以后,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如“两箇黄鹂鸣翠柳”,是用于计算鸟类。在这首诗中,则是用于计算花朵。那时的语言习惯就是如此,是不可以以今律古的。

改成“只流清气满乾坤”,是不是就“不可思议”了呢?不然。这儿的“流”是流溢的意思,是说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人间。我们今天不是还常常说“百花竟艳,芳香流溢”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  张 庆

为什么不用“粉身碎骨”?

●张庆

我教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古诗二首。石灰吟》中的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总觉得很别扭。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通常都是说“粉身碎骨”,很少有说“粉骨碎身”的。学生背这首诗,也每每背成“粉身碎骨全不怕”。为什么诗人不用“粉身碎骨”这一通常的说法呢?

周小琳

2004年4月1日

为什么诗人不用“粉身碎骨”这一通常的说法呢?这涉及到古诗的平仄问题。

《石灰吟》是一首平起式的七绝。平起式七绝各句的平仄是这样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中一、三两字是可仄可平的),采用“粉骨碎身”是符合该句平仄要求的。若用“粉身碎骨”(仄平仄仄),则既违背了本联(一、二句为一联,三、四句为一联)之内平仄相对的要求,又违背了相邻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的要求。

至于说到“通常的说法”,这也要历史地去看。因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我们以现代的语言为标准来审视、评判古代的语言现象,就有可能犯“以今律古”的错误。

就拿“粉骨碎骨”来说,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这么说了,所以我们感到别扭。可是,在古代则未必不是“通常的说法”。

如唐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龄母碎身,誓不相舍。”这证明早在唐代就有这样的说法了。

如果说这个例子偏早,那末成书于明代的诸多小说当与诗人于谦所处的时代比较接近,其中不乏这样的说法。如《水浒传》第八回:“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初刻拍案惊奇》20卷:“相公夫人正在重生父母,虽龄母蟹皋,无可报答。”此类例证,不胜枚举。

就是到了有清一代,这样的说法仍是屡见不鲜。如洪昇的《长生殿》:“俺不免乘此,到那厮跟前,痛骂一场,出了这口愤气。便粉骨碎身,也说不得了。”

由此可见,诗人用“粉骨碎身”,不单是为了协调诗句的平仄,在当时也确有这样的说法——而且跟“粉身碎骨”一样,也是比较通常的说法。

(张庆,著名特级教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

石灰吟优秀教案赏析 篇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目标:

1、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任务:

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

重点: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

难点: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吟诵,赞美的意思。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明确目标

石灰有什么值得称颂的?

3、预期效果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走进于谦,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明诗意,悟诗情。怎么样对自己有信心吗?

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任务呈现:

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到读准字音了,读通句子了,读出节奏了停下来。遇到易错的字音可以在书上做出标记。

自主学习: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展示交流:

1、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音要注意?

2、指读,评价。同桌互读。

任务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过渡: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任务呈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借助它把你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解释标在书上空白处,并试着理解诗意。

石灰自述

自主学习: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展示交流:

1、对比中说诗意,随机品读,评读。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理解字意:锤、击。和千锤万击是虚指的用法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石灰态度如何?板书若等闲。解释字意。多么坚强的石灰想说些什么?指名说前两句的诗意并随机品读。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你知道石灰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清白?洁白干净。

2、后两句的诗意会说吗?读出石灰的心声。同桌交互说诗意。

3、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敬佩、崇敬)

4、引导朗读:带着对对石灰的敬意去读。

5、过渡: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请看资料。阅读资料谈体会。

6、石灰、于谦找到相同的地方了吗?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啊!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7、设境诵读。

(1)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爱思考的小于谦,你会怎样诵读你写的这首诗?

(2)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坎坷的为官生涯时。

(3)当他戴着脚镣手铐走上刑场的时候,他又会怎样诵读这首诗呢?(指名学生读)(音乐起,诵读全诗)

8、背诵古诗。

《石灰吟》教案 篇三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同学自身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赞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同学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同学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示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同学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同学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

石灰吟优秀教案赏析 篇四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

(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有吟诵、赞美之意。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听录音朗读古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4、指名读。教师评价:有板有眼。已经不是在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5、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www.chayi5.com←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溢了出来。

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五、总结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石灰吟》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3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