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案【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7篇《《钓鱼的启示》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一

【设计理念】

在本课学习中,我将努力追求“本色语文”的教学观,体现课堂“原汁、原色、原味”的特点。从文章的主旨出发,沿着中心句层层解读文本。在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为主线,有目的读,逐层深入的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力求做到“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在人文熏陶时不忘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设身处地地体会詹姆斯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詹姆斯对“规则”的态度和认识。

3、引导学生在感悟体会文本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得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教学重点及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詹姆斯钓到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联系上下问理解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略)

第二课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詹姆斯钓到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第三课时:指导学生摘录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联系生活,引发讨论,拓展对“规则”的理解,并指导编写“规则”。(略)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破题,抓文章的主线,走近“启示”

1、解读课题,抓住重点词“启示”

2、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找到“启示”具体内容,出示中心句

正像父亲教诲的那样,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诱惑的时候。

4、初读中心句。重点品读“诱惑”。

二、走近鲈鱼,解读“诱惑”

1、就34年前作者和父亲一同去钓鱼这件事情而言,作者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诱惑”?(一条又大又美的大鲈鱼)

2、找出文中描写鲈鱼的句子,视学情进行品读,体会詹姆斯内心的惊喜。

重点研读句子:

①詹姆斯的眼珠都瞪圆了: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这是他见过的最大的鲈鱼。

②他发现,这不是翻车鱼,而是一条大鲈鱼!

3、过渡:这样一条又大又美的大鲈鱼,对于一个喜欢钓鱼的年仅11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诱惑啊!可是严肃的父亲却不容置疑的要求小作者把到手的鱼放回湖中,小作者情愿吗?让我们一同走近詹姆斯和父亲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他们心理历程吧!

三、走近主人公,解读“道德抉择”

1、小游戏:读词秀

眼珠瞪圆→尽力压抑→大声抗议→小心翼翼→十分悲哀

2、找出词语的特点(都是描写詹姆斯心理的词语,詹姆斯的心理在变化。)

3、找出詹姆斯心理变化的语句,读一读,并做好批注笔记。

4、交流:詹姆斯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惊喜——沮丧———悲哀)

5、通过分角色朗读、对比读、设身处地读,重点品读课文5—11自然段,体会詹姆斯和父亲的心理。理解詹姆斯和父亲对于规则的不同态度。

①合作朗读父子对话部分,体会詹姆斯的沮丧和父亲的理智。

②对比读4和11自然段,体会詹姆斯由惊喜转为沮丧的过程。

③出示“金钥匙”,将课文中重点段中作者该成“我”进行品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探究父亲的心理:父亲喜欢这条大鲈鱼?他为什么必须要自己的孩子放回鲈鱼?你赞同父亲的做法吗?

7、读写训练:假如你是詹姆斯的父亲,此时你是怎么想的?

读写训练:

詹姆斯的父亲面对着这条大鲈鱼和苦苦哀求的儿子,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再次品读中心句,深入理解“诱惑”(不仅指物质上的“诱惑”,更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该如何实施道德的抉择。)

四、联系生活,走进“启示”,升华文本。

1、读课文第14自然段,理解“鱼”的含义。

2、联系生活中的系列道德问题,探究我们的做法。

3、回归文本:34后的那个委屈的小男孩在回忆起自己当年的那段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4、如果你是詹姆斯,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5、再次朗读中心句,加深理解。

6、作业: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创作一条道德名言,并展示交流。

7、小结,赠送名言。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语和重点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品读,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把握“我”的心情变化。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培养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读故事,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次上课是出省接班上课,对于山西太原三附小的学生的认识、表达、朗读、感悟能力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等不够了解,所以我在备课中设计了学情预设和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一、词语积累,质疑引入

1、读题目:《钓鱼的启示》。

2、读词语:晚霞辉映、银光闪闪、月光皎洁、月光如水

3、读句子:三十四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读了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问题,师板书:什么事?启示?

设计理念:丰富积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概括故事,找出启示

1、那个夜晚发生了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钓鱼、放鱼

2、那个夜晚,给我留下的终生启示是什么?学生回答时,板书:启示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故事,初悟启示。

三、品读故事,体会心情

1、体会钓鱼时的“得意”

A、读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翕动着。

B、体会我钓到大鲈鱼时的惊喜、得意之情。

2、体会放鱼时的“沮丧”

抓住我和父亲的对话,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3、结合课文内容,找出相关语句,弄清父亲放鱼的理由、我不愿意放鱼的理由。

4、品读细节描写,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A、读句子: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B、同桌讨论:此时,父亲的心里在想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我钓鱼、放鱼的不同心情,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诵读涵泳、情感激发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四、品读“启示”,深化感悟

1、结合故事内容,生活经验,理解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父亲的做法。

3、理解“鱼”的含义。

4、写自己的启示,全班交流。

5、。

设计意图:理解启示,突破难点,写启示,深化感悟。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钓鱼得意

什么事?

放鱼沮丧

启示?自律诚信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三

13 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的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3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字词,标自然段。

2.理解重点词语,出示课件: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检查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语气。

4.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出示课件:课文回忆了作者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对此事才有了深刻的感悟。

三、揭题质疑

1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

2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四、初读理解

1.“启示”的意思是:启发,感悟

2.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出示课件:(“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在我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启示。

五、复习生词

出示课件:

1. 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腮、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2对词语的理解。

涟漪:细小的波纹。小心翼翼:非常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翕动:翕,收敛。(嘴唇)一张一合。

皎洁:(月亮)明亮而洁白。乞求:请求(对方)答应。

不容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说。诱惑:吸引。

抉择:挑选,选择。告诫:警告劝戒(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作业:

1读2-3段找出作者钓鱼时动作的词。

2课后练习第四题。

3 造句:争辩  沮丧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谈。(预设)

① “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腮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②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

③整读第三自然段。

2.出示课件:对句子的理解。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体会到两层意思。第一,父亲也很喜爱这条漂亮的大鲈鱼──鱼是那样的大,“我”平时虽然经常跟父亲去小岛钓鱼,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鱼是那样的可爱,鱼鳞在“银色的月光下”闪闪发光,还“轻轻翕动着”鱼腮,父亲和“我”一样喜欢并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第二,正因为大鲈鱼这么漂亮可爱,所以从情感上说父亲也舍不得放掉它,“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是因为父亲也在经历实践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理解到第二层意思,父亲会离我们更近,也更能让人体会到“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不久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说这是为什么?

4.读5至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说出自己

5.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的理由请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6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7.出示课件: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8对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

9出示课件: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沮丧”:灰心失望。当年那件让孩子“沮丧”的事,与后来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之间有什么联系?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句子“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懂得这一点很不容易,也许花了数十年时间;懂得这一点又很了不起,他能让人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战胜自我──这是他后来能成为著名建筑师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对父亲从小严格教育的最好回报。)

① 出示:“我再也没有钓到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② 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是那样的艰难!(诱惑人的“鱼”: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诸如:金钱、地位、名利……甚至是那些暂时能带来一点方便的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 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

③ 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之难,实践道德,放掉到手中的鱼,就需放弃个人利益。)

二、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 (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2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3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文中的作者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4 出示几条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法国著名思想家)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毕达哥拉斯(希腊哲学家、数学家)

“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

板书    13 钓鱼的启示:是与非  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

钓到鱼:兴奋       得意

放回鱼:沮丧       急切 争辩  哭 乞求

受启示  感激       依依不舍

相关链接

鲈鱼:鱼名。鳍科。体长(可长达60多厘米),侧扁,口大,下颌突出。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以鱼虾为食,生长快,肉嫩味鲜。栖息于近海,也进入淡水,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产卵。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产卵期间禁捕。

作业:

1p61第四题

2抄写第10自然段总结段意。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四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5   钓鱼的启示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设计1、认识9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教学

方法

设计朗读感悟法: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理解课题“启示”的意思。二、检查前置性学习收获,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读准 “涟漪、抉择”的读音。2、检查抄写四字词语并造句。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提出问题。三、细读文本,理解感悟。 (一)体验“我”的情感。1、默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 2、指导与交流:(1)钓到大鱼时的心情。(2)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3、指导朗读。(二)体会“父亲”的情感。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2、小组交流,指导朗读。【重点难点】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生字全解】识字:鲈  捞  饵  鳃  翕  乞  唇  沮  抉写字重点指导: 窃:第七笔是竖提。   饵:拼音ěr诱:右边是秀。          辨字:诫(    )    戒(   )  【辨多音字】              huá(划火柴)        zhá(挣扎)             liàng(重量)划               扎                             量huà(计划)            zā(扎辫子)         liáng (测量)【词语全解】理解      涟漪:细小的波纹。        抉择:挑选、选择。       小心翼翼:非常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不容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解。运用     小心翼翼:我小心翼翼地把花瓶放在了桌子上。【近反义词】近义词:乞求——恳求   告诫——劝告   反义词:熟练——生疏  简单——复杂【四字词语】   小心翼翼    不容争辩    筋疲力尽    依依不舍 【句段解析】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体会到父亲也很喜欢这条大鲈鱼;“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体会到父亲的坚决。一、课前前置性学习  自读课文,完成前置性学习要求。 二、交流前置性学习情况1、看大屏幕,认读生字词 2、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学习钓鱼放鱼过程。1、钓鱼的过程 ①自由朗读钓鱼的过程,体会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变化的。 ②交流作者心情的变化。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2、放鱼的内容 ①思考、交流:父亲让我放鱼的理由是什么?②“我”哀求父亲不放鱼的理由又有哪些?③对比放鱼的理由与不放鱼的理由,你有何感想? 四、品味启示部分1、自由默读启示部分,看看自己对那些句子感受深,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在钓鱼这件事上,怎样做是“是”?怎样做是“非”?为什么实践起来很难?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三)品味启示部分。1、默读,在感受深的句子旁边写感受。2、交流。3、朗读这段话,记在心里。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你也遇到过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2、小组交流。五、布置作业。1、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2、小练笔: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2、“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诱惑人的‘鱼’”指吸引人的,让人心动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等。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是”与“非”指的是对和错。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把鲈鱼放回湖中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实践道德,放掉到手的鱼,就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篇章指导】结合课文内容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适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受到真实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爸爸和“我”,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为生活这本书增添新的篇章。【中心思想】        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规则,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叙述过程中插入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课堂练习:1、看拼音写词语。yǘ sāi     jué zé      bǔ lāo    jǚ sàng   (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诫(    )诱(    )决(    )捕(    )戒(    )透(    )抉(    )铺(    )3、根据意思写词语。(1)非常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2)不允许争论、辩解。(   )(3)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

板书设计5  钓鱼的启示不放         放鱼大      还有两个小时无人         道德

课后反思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还给予学生阅读反思的时空。学生通过阅读反思,开启了心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学生个人的生活阅历较浅,看待事物往往不够准确全面。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教师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潜心阅读文本的重点段,这样就给予了他阅读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保护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理解了课文,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

3、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4、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师小结。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

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

兴奋

放鱼回湖

沮丧

受到启示

感激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钓鱼的启示》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钓鱼的启示》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13课(师指课题:生齐读课题)。

上节课,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整个故事是围绕着一条鱼(板书:鱼)来展开,大家自己读读下面的词语,看能不能用上它们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复习词语:得意地欣赏 大声地争辩 乞求的目光 依依不舍地放回 终生的启示

2.学生用词说话,师相机补充。

3.是的,这正是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所说的:“三十四年前和终生的启示。”(示句子,生齐读) 二。讲读课文 1.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生:月光如水)这么美的夜晚,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 2.抽生汇报,并示配图与句子。 ①如此美好的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齐读句子)。这一圈圈彩色的涟漪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诗句呢?(皎洁,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②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融进这醉人的月色中吧(配乐读句子)。 3.这美好的夜晚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晚上,故事发生的时间恰好是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引导生齐答)围绕着这条鱼(指板书)发生的事,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回忆。

4,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5.抽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留 放。

6.围绕着“留和放”,我和父亲展开了一场争辩,请你找出来,读一读。(生自由读)

7.(示争辩句子)师生分角色读争辩部分。

8.你看,儿子觉得应该“留下”,而父亲却觉得应该“放了鱼”,是留下还是放了,咱们先找找理由,你再细细地读读课文,看看我把鱼留下的理由是什么?

▲第3自然段:(时间长、好不容易钓到鱼——通过动作描写表现、鱼儿非常漂亮)

▲第4自然段:离开放捕捞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 ▲第7自然段:四下无人。

9.是啊,这鱼儿太诱人了,捧着这条大鲈鱼,我真想

。(学生补充)

10.既然这么想留下这条鱼,我们再试试用上关联词,把理由向向爸爸说清楚吧。(师每一生说都讲: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虽然但是

11.可是,面对着儿子的苦苦哀求,父亲只是说:“(引读)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

12.咦,这难道父亲一点儿不喜欢这条鱼吗?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

▲盯着鲈鱼看了一会儿。 此时,父亲盯着鲈鱼,他在想:(虽然大,但还有两个小时才到捕捞时间;尽管无人知道,但这是个人人知晓的道德公约。)

13.(师生引读,读出争辩的语气)想到这,父亲把目光转向了我,我急切地问道:

14.是的,尽管心里有多么的不舍,心里有多么的不忍,父亲还是要求我:“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

▲从哪个词看出父亲的坚决?

▲这句话中的“得”可以换成什么词?

▲文中同样表达这种坚决的词还有哪些?(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父亲为什么这么坚决?

15.创设情景,反复朗读:

▲虽然自己和儿子一样喜欢这条鱼,但父亲还是不容争辩地说:

▲虽然儿子在乞求留下这条鱼,但父亲依然不容争辩地说:

▲尽管离开放捕捞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但父亲还是没有商量的余地地说:

▲尽管此时无人知晓,但父亲最终还是态度坚决地说:

16.这有大又漂亮的鱼儿又走了,带着我的不舍,带着我因它而产生的梦想又走了,所以说(再出示最后一段)引导读。

17.年少的我不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直到成年后,我才真正读懂了父亲——(师配乐读启示段)

18.成年后,我才知道父亲坚决要我放鱼是为了告诫我:“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却很难。”

19.引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却很难。”并理解。

▲就放鱼这件事来说,留下鱼是(不对的),而放了鱼是(正确的),(边说边说边完善板书)。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坐起来却很难,你说难在哪?(难以判断对错,做事不够冷静,不想后果。克服占有欲,自我约束)

▲是啊,真难。看来道德二字(板书:道德)不仅仅是是与非的判断,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你看这“德”字,中间的这一横就像一把丈量自我的尺子,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这尺子始终要放在心上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描红一横) 20.这尺子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也碰到了许多诱惑人的“鱼”,这鱼是什么?(金钱、荣誉、利益)

▲当我面对“金钱”这条鱼时,我想起了父亲说:

▲当我面对“权利”这条鱼时,我想起了父亲说:

21.那么今天,我们同样会面临很多诱惑人的“鱼”,如

▲面对家中开放的电脑,

▲在没有老师在场的课上,我

(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怎样才能抵制诱惑人的鱼?) 22.是的,当我们每一次遇到诱惑人的鱼的时候,我总会告诫自己:“道德只是个简单勇气和力量。” 三、拓展升华 1.三十四年后,还是那如水的月色,我和父亲又来到了这湖来钓鱼,父子之间又产生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请你展开想象,写下来。 2.是啊,从同学们的回答了让大家懂得了:““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却很难。”所以说:“

“三十四年前和终生的启示。”

四、作业

1.生活处处有学问,只要用心感悟,你便会有所收获。生活中发生的哪件事使你得到启示呢?到生活中去发现吧,然后把它写下来,这样你的体会会更深刻。 2.课外阅读语文书第 页《剥豆》一文。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七

教学要求: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

一、小结导入 :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弄懂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同学们表现的都很积极,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能表现得更出色。

二、抓住重点、深入感悟:

(一)出示小黑板: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师:那是一条怎样的鱼,对我充满了如此诱惑?自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划出有关词句。

①生汇报句子,看出鱼大,哪些地方能看出鱼的大呢?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你有不同的朗读处理方式吗?

②钓到这样大的鱼,我和父亲肯定很高兴,书上有个词就能看出。结合文中的词语谈一谈。读出作者钓到鲈鱼后的惊喜、得意。(板书得意洋洋)

还可以怎样读呢?

③除了看出这条鲈鱼大,还能看出什么?说说。

(鲈鱼鲜美,营养丰富。《江上渔者》写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引导:带着轻松愉快的语气再来读读。谁再过过钓鱼的。瘾。

③钓鱼的过程描写很细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得轻短、活泼。

2、面对着到手的这条诱人的大鲈鱼,父亲和我没得意多久就面临着一个难题,什么难题?

①生说难题。

②爸爸和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爸爸:坚定,从哪儿看出?

我:依依不舍,从哪儿看出?

a乞求的目光扩展理解。

b放鱼动作,从慢慢地看出他想干什么?朗读指导。

③分角色朗读。

3、父亲要我放回去,而我舍不得放回去,同学们,我到底该不该放回去呢?讨论:

要求:小组内讨论,谈谈各自的看法,不要空谈,结合实际或者自己的经历,或者结合自己听说过的小故事,要说真心话,不要说大话,空话,假话。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待会儿还要在班级里发言。

3、小结升华:尽管我舍不得放弃这条极具诱惑力的鱼,但父亲严格的教育绝不允许我放纵感情,必须战胜诱惑,把大鲈鱼放回到湖中。如果没有34年前父亲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34年后我的成功。贺拉斯说: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财富。

所以当你为自己具备的某些优点骄傲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你的父母,你的师长,是他们对每一件小事的严格要求使你如此优秀!

(二)再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看谁还能提出问题?

1、鱼还是指那条诱人的大鲈鱼吗?(特殊的含义)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诱惑?

作者会怎样抉择?举例说。

2、读作者的启示,联系这个故事说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板书)

3、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亲那严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是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同学们,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

三、扩展:

1、作者把34年前钓鱼的故事写给我们,希望我们勇敢的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学校、在家庭、在公共场所你曾经禁不住哪些诱惑?给你留下了什么启示?敢否也像作者一样真诚的与大家共享?打算怎样写具体?

2、童心最美。老师把孟德斯鸠的名言送给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吗?

附:板书

29 钓鱼的启示

父亲 我

钓鱼 得意

放鱼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启示 严格教育 有道德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钓鱼的启示》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35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