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10篇《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2、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

3、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发展数感,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教学难点

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课前准备

标有单位长度的细绳、三角板、量角器、题篇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请学生复述勾股定理;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已知△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对吗?

创设问题情景:由课前准备好的一组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示教材第9页古埃及造直角的方法。

这样做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

提出课题: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讲授新课:

⒈如何来判断?(用直角三角板检验)

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多少?(一份视为1)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为,,,请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以这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满足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

⒉继续尝试: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6,8,10;8,15,17.

(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⒊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⒋例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随堂练习:

⒈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

⑴9,12,15;⑵15,36,39;

⑶12,35,36;⑷12,18,22.

⒉已知?ABC中BC=41,AC=40,AB=9,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______是角。

⒊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⒋习题1.3

课堂小结:

⒈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⒉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1.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体现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

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

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米,BC=5米,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AB=13米。

所以至少需13米长的梯子。

2、讲授新课:①、蚂蚁怎么走最近

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行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小组讨论)

(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

(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公布结果)

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

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

(1)A→A′→B;(2)A→B′→B;

(3)A→D→B;(4)A—→B.

哪条路线是最短呢?你画对了吗?

第(4)条路线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②、做一做:教材14页。李叔叔随身只带卷尺检测AD,BC是否与底边AB垂直,也就是要检测∠DAB=90°,∠CBA=90°。连结BD或AC,也就是要检测△DAB和△C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很显然,这是一个需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③、随堂练习

出示投影片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有一个高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是0.5米,问这根铁棒应有多长?

1、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根据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A是甲、乙的出发点,10∶00时甲到达B点,则AB=2×6=12(千米);乙到达C点,则AC=1×5=5(千米)。

在Rt△ABC中,BC2=AC2+AB2=52+122=169=132,所以BC=13千米。即甲、乙两人相距13千米。

2、分析:从题意可知,没有告诉铁棒是如何插入油桶中,因而铁棒的长是一个取值范围而不是固定的长度,所以铁棒最长时,是插入至底部的A点处,铁棒最短时是垂直于底面时。

解:设伸入油桶中的长度为x米,则应求最长时和最短时的值。

(1)x2=1.52+22,x2=6.25,x=2.5

所以最长是2.5+0.5=3(米)。

(2)x=1.5,最短是1.5+0.5=2(米)。

答:这根铁棒的长应在2~3米之间(包含2米、3米)。

3、试一试(课本P15)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为多少?

我们可以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设水深为x尺,则芦苇长为(x+1)尺,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x+1)2=x2+52,x2+2x+1=x2+25

解得x=12

则水池的深度为12尺,芦苇长13尺。

④、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实际问题。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将它们转化成数学模型。

⑤、课后作业

课本P25、习题1.52

初一的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认识简单的几何体棱柱、圆柱、圆锥、球等,掌握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会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2.认识点、线、面的运动会产生什么几何体。

学习重点

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认识几何体是什么运动形成的

学习难点

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几何体,进行分类,认识点、线、面的运动能产生什么几何体。

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独立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要求做完了的小组长督促组员迅速完成。

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棱柱的分类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先阅读教材第2页“想一想”上方的图片内容,并完成书中所提出的问题。

说明学生很容易找出以前学过的几何体以及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有利于学生从直观形象认识上升到抽象理性认识。

归纳结论与笔筒形状类似的几何体称为棱柱。

初一的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第38、39页练习八1、2、3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

准备

教学课件、师生的三角尺、活动角、吸管等

教 学 活 动

教 师

学 生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师播放多媒体:把实物抽象成图形,再把角拉出来。

2、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感知角

1、 第38页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大剪刀、球门的框、球场的角等。

2、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投影出示例1

3、 小结:这些物品中都有角。

4、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

5、 师引导学生创造一个角

三、操作感知,探究新知,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1)师变魔术引出活动角。

顶点

学生说出所看到的图形名称,并指出各有几个角。

生观察。

生在教室里找角,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用手中的纸折一个角、用两只铅笔搭一个角……等。

2、生从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顶点和边。

教 师

学 生

(2)出示不同的角,你们能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吗?

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画角

五、巩固练习

1、练习第1题判断。要求学生出2和4为什么不是角的原因。

2、练习第2题,数角。

3、练习第3题,比角的大小。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6、 出示活动角。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开的大下有关。

六、拓展、游戏:

1、 用三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角?有几种摆法?

2、 有一个长方形,用剪刀剪一刀,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七、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1、生探索画角的过程。自学。

2、生说画角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生再次画角。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生玩活动角:慢慢地张开,慢慢地合拢。

学生动手做一做,小组合作,说一说。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

3、情感目标:

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合并同类项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察下面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分类:

你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分类的呢?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需要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

2、对下列水果进行分类:

(二)新知探究1:

1、对下列八个单项式进行分类:

a,6x2,5,cd,-1,2x2,4a,-2cd

这些被归为同一类的项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2、揭示同类项的概念。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3.4合并同类项》同步练习

1、已知代数式2a3bn+1与-3am-2b2是同类项,则2m+3n=________.

2、若-4xay+x2yb=-3x2y,则a+b=_______.

3、下面运算正确的是( )

A.3a+2b=5ab B.3a2b-3ba2=0

C.3x2+2x3=5x5 D.3y2-2y2=1

4、已知一个多项式与3x2+9x的和等于3x2+4x-1,则这个多项式是( )

A.-5x-1 B.5x+1

C.-13x-1 D.13x+1

《3.4合并同类项》测试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字母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B.指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C.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D.只有系数不同的项是同类项

初一的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初一的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会用合并同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并进一步探索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过程,感受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探索及应用。

难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你们知道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师: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1)2x+3=x+4;(2)5x+4=5-3x.

学生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问题展示:

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师: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那么去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

生:2x台。

师:今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

生:4x台。

师: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师生共同分析,列出方程:x+2x+4x=140.

用框图表示出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合并同类项

7x=140

系数化为1

x=20

二、例题讲解

解下列方程:

(1)2x-x=6-8;

(2)7x-2.5x+3x-1.5x=-15×4-6×3.

解:(1)合并同类项,得-x=-2,

系数化为1,得x=4.

(2)合并同类项,得6x=-78,

系数化为1,得x=-13.

三、巩固练习

解下列方程:

1.3x+4x-2x=18-7.

2.y-y+y=×6-1.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经验?

学生发言,教师予以补充。

初一数学上册的教案 篇八

一、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1.等式的概念,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在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分别叫做这个等式的左边、右边。等式可以是数字算式,可以是公式、方程,也可以是用式子表示的运算律、运算法则。

2.等式的类型楷体五号

(1)恒等式:无论用什么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总能成立。如:数字算式 .

(2)条件等式:只能用某些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才能成立。方程 需要 才成立。

(3)矛盾等式:无论用什么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都不能成立。如 , .

注意:等式由代数式构成,但不是代数式。代数式没有等号。体五号

3.等式的性质五号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 ,则 ;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 ,则 , .

注意:

(1)在对等式变形过程中,等式两边必须同时进行。即:同时加或同时减,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不能漏掉某一边。

(2)等式变形过程中,两边同加或同减,同乘或同除以的数或整式必须相同。

(3)在等式变形中,以下两个性质也经常用到:

①等式具有对称性,即:如果 ,那么 .

②等式具有传递性,即:如果 , ,那么 .黑体小四

二、方程的相关概念黑体小四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注意:定义中含有两层含义,即:方程必定是等式,即是用等号连接而成的式子;方程中必定有一个待确定的数即未知的字母。二者缺一不可。楷体五号

2.方程的次和元 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称为方程的次,方程中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为元。楷体五号

3.方程的已知数和未知数楷体五号

已知数:一般是具体的数值,如 中( 的系数是1,是已知数。但可以不说).5和0是已知数,如果方程中的已知数需要用字母表示的话,习惯上有等表示。

未知数:是指要求的数,未知数通常用 、 、 等字母表示。如:关于 、 的方程 中, 、 、 是已知数, 、 是未知数。楷体五号

4.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楷体五号

5.解方程 求得方程的解的过程。

注意: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求得的结果,前者是求出这个结果的过程。

6.方程解的检验楷体要验证某个数是不是一个方程的解,只需将这个数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如果左、右两边数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否则就不是。黑体小四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小四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这里的“元”是指未知数,“次”是指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楷体五号

2.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楷体五号

标准形式: (其中 , , 是已知数)的形式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最简形式:方程 ( , , 为已知数)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

注意:(1)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最简形式或标准形式,所以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可以通过变形为最简形式或标准形式来验证。如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如果不变形,直接判断就出会现错误。

(2)方程 与方程 是不同的,方程 的解需要分类讨论完成。黑体小四

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五号

(1)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注意: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个整体,含有多项式时应加上括号。

(2)去括号: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注意:不要漏乘括号里的项,不要弄错符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 注意:①移项要变号;②不要丢项。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 的形式。 注意:字母和其指数不变。

(5)系数化为1:在方程的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得到方程的解 . 注意:不要把分子、分母搞颠倒。体五号

2.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方法技巧 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方法技巧有:整体思想、换元法、裂项、拆添项以及运用分式的恒等变形等。

3.关于x的方程 ax b 解的情况 ⑴当a 0时,x ⑵当a ,b 0时,方程有无数多个解 ⑶当a 0,b 0时,方程无解

练习1、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或一个等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B.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C.等式两边都除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D.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与另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

(1) ,则 ; (2) ,则 ;

(3) ,则 ; (4) ,则 .

练习2、方程的相关概念

1.列各式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代数式,哪些是方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⑦ ;⑧ ;⑨ .

2.判断题。

(1)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

(2)所有的等式一定是方程。

(3) 是方程。

(4) 不是方程。

(5) 不是等式,因为 与 不是相等关系。

(6) 是等式,也是方程。

(7)“某数的3倍与6的差”的含义是 ,它是一个代数式,而不是方程。

练习3、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1.在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1)3x+5=12; (2) + =5; (3)2x+y=3; (4)y2+5y-6=0; (5) =2.

2.已知 是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求 的值。

3.已知方程 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_________

4.已知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 ; .

练习4、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与解法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一)、根据方程解的具体数值来确定

1.若关于x的方程 的解是 ,则代数式 的值是_________。

2.若 是方程 的一个解,则 .

3.某同学在解方程 ,把 处的数字看错了,解得 ,该同学把 看成了 .

二)、根据方程解的个数情况来确定楷体五号

1.关于 的方程 ,分别求 , 为何值时,原方程:

(1)有唯一解;(2)有无数多解;(3)无解。

2.已知关于 的方程 有无数多个解,那么 , .

3.已知方程 有两个不同的解,试求 的值。

三)、根据方程定解的情况来确定楷体五号

1.若 , 为定值,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 ,无论 为何值时,它的解总是 ,求 和 的值。

2.当 取符合 的任意数时,式子 的值都是一个定值,其中 ,求 , 的值。

五号

四)、根据方程整数解的情况来确定楷体五号

1.已知 为整数,关于 的方程 的解为正整数,求 的值。

2.已知关于 的方程 有整数解,那么满足条件的所有整数 =

3.若方程 有一个正整数解,则 取的最小正数是多少?并求出相应方程的解。

五)、根据方程公共解的情况来确定

1.若 和 是关于 的'同解方程,则 的值是 .

2.已知关于 的方程 ,和方程 有相同的解,求这个相同的解。

3.已知关于 的方程 仅有正整数解,并且和关于 的方程 是同解方程。若 , ,求出这个方程可能的解。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基本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解方程:(1) (2) - =1- (3)

二)、分式中含有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楷体五号

1.解方程:(1) (2)

(3) (4)

三)、含有多层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五号

1.解方程:(1) (2) (3)

四)、一元一次方程的技巧解法

1.解方程:(1) (2)

(3) (4)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已知4x2n-5+5=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n=_______.

2.若x=-1是方程2x-3a=7的解,则a=_______.

3.当x=______时,代数式 x-1和 的值互为相反数。

4.已知x的 与x的3倍的和比x的2倍少6,列出方程为________.

5.在方程4x+3y=1中,用x的代数式表示y,则y=________.

6.某商品的进价为300元,按标价的六折销售时,利润率为5%,则商品的标价为____元。

7.已知三个连续的偶数的和为60,则这三个数是________.

8.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6天完成,乙单独做需12天完成,若甲、乙一起做,则需________天完成。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9.方程2m+x=1和3x-1=2x+1有相同的解,则m的值为。

A.0 B.1 C.-2 D.-

10.方程│3x│=18的解的情况是。

A.有一个解是6 B.有两个解,是±6

C.无解 D.有无数个解

11.若方程2ax-3=5x+b无解,则a,b应满足。

A.a≠ ,b≠3 B.a= ,b=-3

C.a≠ ,b=-3 D.a= ,b≠-3

12.解方程 时,把分母化为整数,得。

A、 B、 C、 D、

13.在800米跑道上有两人练中长跑,甲每分钟跑300米,乙每分钟跑260米,两人同地、同时、同向起跑,t分钟后第一次相遇,t等于。

A.10分 B.15分 C.20分 D.30分

14.某商场在统计今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时发现,二月份比一月份增加了10%,三月份比二月份减少了10%,则三月份的销售额比一月份的销售额。

A.增加10% B.减少10% C.不增也不减 D.减少1%

15.在梯形面积公式S= (a+b)h中,已知h=6厘米,a=3厘米,S=24平方厘米,则b=( )厘米。

A.1 B.5 C.3 D.4

16.已知甲组有28人,乙组有20人,则下列调配方法中,能使一组人数为另一组人数的一半的是。

A.从甲组调12人去乙组 B.从乙组调4人去甲组

C.从乙组调12人去甲组 D.从甲组调12人去乙组,或从乙组调4人去甲组

17.足球比赛的规则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是0分,一个队打了14场比赛,负了5场,共得19分,那么这个队胜了场。

A.3 B.4 C.5 D.6

18.如图所示,在甲图中的左盘上将2个物品取下一个,则在乙图中右盘上取下几个砝码才能使天平仍然平衡?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三、解答题。(19,20题每题6分,21,22题每题7分,23,24题每题10分,共46分)

19.解方程:2(x-3)+3(2x-1)=5(x+3)

20.解方程:

21.如图所示,在一块展示牌上整齐地贴着许多资料卡片,这些卡片的大小相同,卡片之间露出了三块正方形的空白,在图中用斜线标明。已知卡片的短边长度为10厘米,想要配三张图片来填补空白,需要配多大尺寸的图片。

2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大1,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数字的3倍少2.若将三个数字顺序颠倒后,所得的三位数与原三位数的和是1171,求这个三位数。

23.据了解,火车票价按“ ”的方法来确定。已知A站至H站总里程数为1500千米,全程参考价为180元。下表是沿途各站至H站的里程数:

车站名 A B C D E F G H

各站至H站

里程数(米) 1500 1130 910 622 402 219 72 0

例如:要确定从B站至E站火车票价,其票价为 =87.36≈87(元).

(1)求A站至F站的火车票价(结果精确到1元).

(2)旅客王大妈乘火车去女儿家,上车过两站后拿着车票问乘务员:“我快到站了吗?”乘务员看到王大妈手中的票价是66元,马上说下一站就到了。请问王大妈是在哪一站下的车(要求写出解答过程).

24.某公园的门票价格规定如下表:

购票人数 1~50人 51~100人 100人以上

票 价 5元 4.5元 4元

某校初一甲、乙两班共103人(其中甲班人数多于乙班人数)去游该公园,如果两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需付486元。

(1)如果两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购票,则可以节约多少钱?

(2)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提示:本题应分情况讨论)

教学目标: 篇九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2、会熟练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教与学互动设计

章 有理数 篇十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夯实基础

(1)序号为几的零件最接近标准?

④-(-)  0.025.

第2课时 加法运算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初一数学上册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136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