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诗韵教案最新3篇

发布时间:

洛阳诗韵教案 篇一

初步摸索找好酒

西北工业大学虽说是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工程为专业特色的学校,却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学校每到周末都会开展通识教育或相关的选修课,但这种课的授课方式往往比较传统死板,效果也一般。

电子信息学院的吴闻川老师就开始思考:“比起老师给学生授课,不如让学生给学生授课,这样的颠覆模式会不会有新的效果?”于是,2013年12月份,吴老师就想到了“学生百家讲坛”的点子。“让学生有机会像老师一样站上讲台开坛授课,像易中天、钱文忠一样侃侃而谈自己的课外钻研。既能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传播知识,讲课者与听课者是双赢啊!”

吴老师把这个想法跟学校团委交流后得到了肯定与赞赏,并希望活动在全校开展。2014年3月开学初,“百家讲坛”开始了第一季尝试。刚开始,大家都没有经验,很多学生觉得新鲜好玩,风头一热就跟着报了名,统计下来有80多位学生参加。接着学校要求参加报名的学生花一周的时间去备课,这个要求一出来,一下走了大多半,只剩20多位学生。之后,再经过试讲的选拔,只有三四名学生可以真正走上讲台。比如讲“摇滚乐”的胡家康、“经典英文诗歌鉴赏”的马子晴、“哲学与思考”的吕焰。

除了通过报名筛选的学生,吴老师和其他一些学院的老师还主动邀请了一些能力出众的学生来参加讲座,比如西北工业大学国学社的副社长赵梦圆。赵梦圆是个国学迷,对先秦的文化、历史、哲学、诗歌散文都有很多研究和了解,这部分知识对西北工业大学的学生来说正好比较欠缺,吴老师就希望赵梦圆打好开头第一枪。经过一系列准备,学生百家讲坛第一季第一讲定在了2014年的5月5号晚7点。

开坛美酒讲国学

“在《诗经・关雎》里面,有两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家都知道‘窈窕’是美好的意思,但古人为什么说‘窈窕’而不是‘窕窈’呢?”“其实,把‘窈窕’分开解释会发现窈是指代内心,而窕则表示外貌,可见君子对女子的喜欢是先考虑心灵美的。”主讲国学的赵梦圆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坐在台下的学生也都听得津津有味。

作为第一季的首次讲座,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这当然离不开讲座背后的认真准备。“先秦文学是中国文明的滥觞之地,我们应该多去研究。”在赵梦圆的身上会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一种复兴国学的愿望。一开始,赵梦圆想找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诗歌,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重新讲解。但吴老师却认为这样太过零散而且没有主题性。国学内容庞大,如何才能吸引大家,又能引发思考,从而了解国学?师生在一起琢磨了很久,最后把主题定为“诗经与爱情”。“爱情是大学生很喜欢且容易接受的话题,而诗经有很多关于爱情的诗歌,两者正好可以结合。”赵梦圆觉得吴老师的切入点很不错,就沿着这样方向去搜集资料着手准备。

最终,赵梦圆将系列讲座取名为“如诗爱情,经久弥新”,按照总分总的讲课模式,先通过《诗经・关雎》这首诗总述君子的爱情观,然后从恋爱过程:相思、表达、行动、勇气、责任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君子爱情观的特点,最后用《诗经・邶风・击鼓》中“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句总结,告诉大家:爱情,要且行且珍惜。

讲座准备好了,校园里的公告栏,宿舍楼下的活动栏都张贴起了海报,学校在官网、“三航青年”等微信平台也鼓励学生去参加讲座。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听讲,吴老师还给每个到场的学生发了一个可以盖章的小本子,每听一次讲座就盖一个章,积累一定的次数还可以得到一些小礼品。

经过努力,第一讲到场的有40多人。大家本是都抱着好奇的心态前来参加,但赵梦圆不仅把国学中的诗歌讲得简单易懂,并且有着作为90后独特的理解。就比如讲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这里面‘友’字不仅仅指今天朋友的意思,而是君子与女子产生好感,形成男女朋友。而‘友’下面里的‘又’,在象形文字中其实是两只手交叉在一起,这就说明执子之手,要相互扶持,有一种责任心。”这让很多听众都有耳目一新之感。

在一次讲座结束后,一位男同学对赵梦圆说:“你知道吗,自从听过你的讲座,我现在去图书馆就会情不自禁地走到文学板块,翻阅几本先秦时代的诗文。”听到这话,赵梦圆心里翻起一阵热浪,似乎能感受到复兴国学的梦想在一点一点地萌芽。在大家的口口相传下,在第二讲时,听众来了100多人。就这样,百家讲坛第一季慢慢开展起来。

好酒可以多贪杯

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百家讲坛的活动流程初步形成。讲坛于开学3周后展开,一直持续到第11周或12周,讲座时间则完全尊重讲课的学生,只要提前一周上报就可以,学校会把讲座提前排好,放到各个宣传栏里。如果讲者讲得好,还可以适当延长。比如第二季讲座中讲西方音乐史的韩韵潼就从2期讲座延长到了5期。

“我们的主讲人很会唱歌的,大家想不想听?”2014年9月初,在电子信息学院报告厅里,韩韵潼的几个好朋友正起哄请他唱歌,结果大家的兴致一下被点燃了:“来一个!来一个!来一个……”听到大家热情的呼喊,主讲人韩韵潼实在无法拒绝,就给大家清唱了一首意大利歌曲《请别忘了我》:“Se fossi qui con me questa sera. Sarei felice e tu lo sai……”很多人虽然不懂意大利语,也都听得如痴如醉。伴随阵阵掌声,百家讲坛第二季“西方音乐史”的讲座开始了。

韩韵潼不仅歌唱得好,而且对西方音乐史研究得更是十分深入,从西方不同时期的音乐剧特点到具体的乐队布局方式、剧场礼仪、特色乐器等都有涉猎。

“大家都熟悉钢琴,当看到大键琴的时候下意识就会想到钢琴,因为二者从外表看长得实在太像,并且大键琴还是钢琴的前身。但其实这两种乐器的发声机理是截然不同的。大键琴也叫羽管键琴,它是靠内置的羽毛拨弦发声的,属于拨弦乐器,所以声音很清脆,而且很短促,而钢琴是用里面的毡锤敲击琴弦发声的,属于击弦乐器的范畴。”说完,韩韵潼就给大家播放了相对应的音视频,让大家更加直观地对比了解。

由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历史十分丰富,但大部分人对这块又都不是很熟悉,所以韩韵潼主讲的“西方音乐史”就从这点入手。为了让大家容易接受,韩韵潼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乐器作为切入点,比如大键琴、维奥尔琴、木笛、鲁特琴等。在讲解具体内容时,韩韵潼不仅会插入相应的图片,还会选取相关的音乐剧,如巴洛克时期最著名作曲家维瓦尔第的两段音乐《D大调鲁特琴协奏曲》和为多乐器而做的《C大调协奏曲》等,让大家先从理论去认知,然后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去感受,加深了解。

一开始,韩韵潼心里很担心,害怕没有学生来听课,会冷场。所以每次讲课前,韩韵潼都要去吴老师办公室,先给他讲一段。吴老师每次听完都会有所收获,所以,他也会邀请很多师生前去听讲。结果大家都很享受韩韵潼精心准备的内容。于是,吴老师建议韩韵潼多讲几节课,可以多融入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乐器对比分析的讲解。

在最后一期中,当韩韵潼讲到威尔第的《茶花女》时,他为大家播放了维奥列塔临死前的经典片段:从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到唯美的男女主角二重唱《告别巴黎》,再到剧终维奥列塔死在阿尔弗雷德的怀中。最后台下真的有几个同学哭了,“这一幕真的让我难以忘怀,因为我看到了一些人从对歌剧毫无兴趣,到进入剧情为剧情所动的转变。我也真正感受到了这个活动的意义。”

混合酒香弥漫校园

两季的讲坛举办后,这个活动越来越引起学校师生的关注。到了2015年春季学期,很多学生积极主动地报名参加讲座。除了文史哲,作为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工程为特色的学校,理工科类的讲座更抓人眼球。

“南美人90%是同一个人后代,北美人50%人有同一祖先。”大家听到这个说法立马瞪大了眼睛。“真的假的?”“这结论怎么得出来的?”2015年3月20号的晚上,长安校区的报告厅炸开了锅,大家被一个有着奇特想象力的理科男牢牢抓住了眼球。

“这些都是通过DNA鉴定得出来的结论,比如说利用Y染色体可以追踪父系,细胞质DNA追踪母系。”主讲人杨鹏飞一边解释,一边开始在黑板上用计算公式给大家演算,借助粉笔来讲解其中的道理。当时吴老师恰好在现场听课,记忆非常深刻。“当时整个教室都安静下来,全场的人就看见一个小男生拿着粉笔疯狂地在黑板上写着公式,计算着各种数值,写满一黑板就用黑板擦擦去,然后又满满写了一黑板。我们大家真的有种看傻的感觉!”

这个让大家看傻眼的主讲人杨鹏飞,只是西工大物理学院的大一新生。别看他年龄不大,讲起课来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而他讲座的主题“现有条件下星际穿越的可能性”更是新鲜独特,吸引了很多学生前来听讲。

对于科幻,很多人都抱有一种神秘仰望的视角。那里有太多的秘密,太多未知的领域。但对于一个科幻迷来说,却有着多于常人的想象力,并希望把这种想象演变成一种行动、一种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去钻研,这就是杨鹏飞的世界。“大家对这块都很陌生,基础知识的不足,使很多人认为星际航行只不过是拥有‘更大的船’和‘更大的马力’,然后像坐着时光飞船似地去开辟一场新航路。”但理科专业的杨鹏飞明白,“事实上基于‘光速不变原理’和宇宙这么大的尺度,星际航行将不同于以往人类历史的任何一次远征。”他想通过讲座给大家讲述未来的星际航行可能会是怎样的情况。

一般在讲完知识理论后,杨鹏飞还会用科幻小说或者科幻电影举例子。例如《阿凡达》电影中有一幕场景:人类跨越宇宙,来到潘多拉星球寻找某种矿物质……并决定发起战争。不久,在导弹声中圣树被打倒了。杰克的阿凡达开始劝整个森林的人们奋起抗战,而杰克身为魅影骑士屡立战功,最终获得胜利……这部分给观众紧张激烈的感觉,但杨鹏飞指出,从科学角度来说这完全不合理。人类并不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做出很多事情,这有悖于时空相对论。“星际航行并不同于大航海,航海时我们绝对不会考虑尺缩钟慢质量增加,但航宇必须得考虑。因为就我们太阳系而言,直径大概是一光年,银河系是10万光年,整个已知宇宙的直径约是140亿光年。我们飞行器的速度即使接近光速,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飞出太阳系最快也是半年后的事。所以很多科幻片是不合理的。”不少文科生表示,杨鹏飞的讲座虽然比较抽象,有种听天书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却特别棒,“你会惊讶原来在我们校园里还存在这样一个大神人物!”

学生百家讲坛对于受众小但话题好的讲座也同样重视。吴老师说:“在国外很多大学都会有千奇百怪的社团,这些社团可能只有四五个人,但讨论的话题并不一定枯燥。”

对于这些规模比较小的讲座,学校就不拘于开讲场所了。比如在百家讲坛第二季的讲座后期,主讲“明初四大奇案”的饶文玉就把开讲地点从庄严拘谨的报告厅,转向了独具情调的Corner咖啡厅,讲座也摇身一变成为一场听众与主讲人分享心得,畅谈历史的座谈会。很多学生表示,他们更喜欢这种氛围轻松的讲座。

微拓We Talk

由于微型讲座也同样受到大家喜欢,于是在今年上半年,吴老师就将咖啡厅讲座部分单独拎出来,做成了一个百家讲坛的新形式,并取名“微拓”,即“We Talk”的意思。“微拓的口号是‘小空间拓展大思维,小话题开启大视野,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吴老师希望微拓能成为西工大轻松、开放的微学术、微文化、微生活交流平台。

2015年5月份,微拓在西工大管理学院南楼二层的“不凡咖啡厅”展开,前几期吴老师不仅免费请大家喝咖啡,还邀请了很多厉害的大牛。比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的胡八一研究员跟大家分享了“武器设计中的两个经典物理故事”;学校张若南副教授跟大家讲述了“无线技术的演进: 从人的互联到机器的互联”的知识;陕西省国际交流中心的绳文琳研究员与学生们交流了“德国文化与德国留学”的问题……吴老师希望大家能慢慢喜欢上这种学术氛围,从一开始的名人邀请变成学生主动报名参加,然后形成一种习惯。“虽然有的话题不适合在报告厅里举行,但也同样有意义。这样既能弥补百家讲坛的空缺,也能给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

2015年9月,吴老师打算推出一款针对百家讲坛的校园APP,学生可以在APP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然后邀请身边的朋友,询问大家是否感兴趣,只要有8位以上学生喜欢这个话题,就可以组织讲座,地点可以是咖啡厅或者操场或者小教室;如果是人数众多的,达到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个人,学校则会组织大教室或者报告厅。

洛阳诗韵教案 篇二

关键词:社会背景;建筑的和谐美;空间构成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40-01

一、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也决定了中西建筑的比较并不存在严格的意义上的对等性。中国自秦统一到20世纪初,虽有朝代的不断更迭,但就传统建筑而言,以土木为材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却是一脉相承的。建筑的类型和样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有的只是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尽管也有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但这种交流还不足以对传统文化和建筑造成实质性的影响。相反却在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量之下,这些原来外来的建筑样式逐渐融入中国建筑的文化传统之中。

由于“西方人崇拜上帝,中国人崇拜祖先”,不少文化史学者如此来评价中西传统文化信仰上的差异。这一差别直接影响中西宗教建筑文化的文化性格。像埃及多种崇拜之中,有一个具有绝对权威的主神――太阳神,他是全埃及人信仰的偶像,连法老也要借助于他的光华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军人及百姓中灌输自己是太阳神之子的教义,以增强皇帝的威严。

二、建筑中和谐美的不同

中国建筑和谐美首先在“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中表现出来,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哲学内涵,也是中国古代颇具魅力的风水理论的源头活水。

建筑形制的和谐,通过建筑物的对称,均衡,韵律,尺度等形式美原则以及数字色彩等具象化的象征手法演奏出的“礼乐和鸣”。

由相同或者相似的节奏感而形成的韵律美是中国建筑艺术和谐美的一个重要语汇。梁思成先生举例说,如果有一座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按一柱一窗,又一柱又一窗排列的建筑物,它的节奏和韵律就像“柱窗柱窗柱窗……”的2/4拍子;若是一柱两窗的排列法,就像是“柱窗窗柱窗窗柱窗窗……”的圆舞曲;若是一柱三窗地排列,那就像是“柱窗窗窗柱窗窗窗柱窗窗窗……”的4/4拍子了。

西方建筑也体现了对和谐美的理想追求,表现出来以和谐为美的审美特征,西方古代建筑十分重视建筑物外观造型的整体和谐,讲究建筑物的对称、比例、均衡、统一等形式美,这与自古希腊以来所形成的以数为和谐的传统有极大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深化了美是和谐的论点,认为美是由诸部分组成的整体的和谐:“一种东西要成为美的东西,无论它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还是一个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的排列要有某种秩序,而且还要有某种一定的大小。美是同大小和秩序有关的。”

西方人认为建筑和谐的美分为两个层次,外层次和内层次。外层次:建筑物外观所体现出来的比例、尺度、韵律、序列等形式美原则。内层次:是指在这些形式美的背后所蕴涵的精神内核。

外层次是内层次的直观显现和物化形态,内层次则是审美主体对外层次审美体验的必然结果。

三、建筑空间构成的不同

中国建筑不是以单体取胜,而是以群体组合见长,讲究各单体建筑物的横向有序铺排,各单体之间用廊柱等结构将它们连结为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在建筑方位、建筑色彩、建筑图案以及建筑的空间分割等方面又深受“阴阳”“五行”“四象”“八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观念影响。

中国古典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及现代建筑在扩大建筑规模上是采用不同的方式,西方建筑将复杂的内容组织在一座房屋里,由单层变多层,在平面上以至高空中作最大限度的伸展,因此而产生了一系列高大的建筑物,取得了巨大而变化丰富的建筑体量。中国古典建筑将不同用途的部分处在不同的“单体建筑”中,有一座变多座,以院落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单座建筑数量众多的群体。

以民居形式为例:从平面形式看,中国古代门堂分立的四合院似乎与古希腊、罗马的围柱式庭院民居甚为相似,而实际上它们的设计意念却大相径庭。西方住宅的庭院主要为解决通风、采光等实际问题而设,因而院子周围密密麻麻排着许多房间、餐厅、游戏室,甚至工场、作坊等。而中国的住宅是依据门和堂的分立来构思的:堂是房屋的主体,门是一种标志,是轴线上建筑序列的起首,门和堂之间必须有一个过渡,这多少是从意念上而来的。不少早期四合院在门和堂之间只用墙垣围闭,以后房间不敷用时,才在东西围墙增建两厢,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住宅的院子并不完全是为了实用。

洛阳诗韵教案 篇三

清人潘德舆曾通论七绝特质,说这一体裁“易作难精,盛唐之兴象,中唐之情致,晚唐之议论,途有远近,皆可循行;然必有弦外之音,乃得环中之妙”(《养一斋诗话》卷二)。这段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蕴:一、就表现手法言,盛、中、晚唐各有开拓,晚唐以来的七绝,议论成分的突出最引人注目。二、就整体风格言,无论采用什么手法,七绝传统上终是以浑含蕴藉为宗。以下即从手法与风格两点出发,对宋初七绝作一考察。

在表现手法上,宋初七绝有两个特点:第一,随着说理手法的大量运用,写景抒情之中也多掺入议论笔调,两者有时无法截然划分开来。如徐铉《阁皁山》:“殿影高低云掩映,松阴缭绕步徘徊。从今莫厌簪裾累,不是乘轺不得来。”传达对此山的爱赏之情,纯以翻案笔法出之。释赞宁《落花》:“蝶醉蜂狂香正浓,晚来阶下坠衰红。开时费尽阳和力,落处难禁一阵风。”花开难花败易的惆怅,隐然升华到了人生哲理的层次,却又只可意会,不能坐实。穆修《登女郎台》二首其一:“台前流水眼波明,台上闲云鬓叶轻。莫把姑苏远相比,不曾亡国只倾城。”这两首诗的议论成分也有翻案的味道,而作用与徐铉之诗又自不同。女郎台风景虽然秀美,规模却远不能和姑苏城同日而语,穆修并不否认这一点,而是通过倾城与倾国的对比,来转劣势为优势。在他笔下,女郎台比姑苏少了一份危险,却反而多了一份可爱。这些诗都旨在写景抒情,多半并非有意传递什么道理,议论笔法完全是为曲传情、景而服务的;但后者的介入,无疑丰富了诗作的表现手段,可以取得一些单凭描摹或抒发无法获取的艺术效果。由于议论笔调的渗透,甚至以往难以言传的景致,也有了言传的可能。如司马池那首著名的《行色》:“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见渡头。犹赖丹青无处画,画成应遣一生愁。”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题目,行色似无而有,绝对实写不得,只可用议论侧笔,以虚写虚。描摹行色要同时顾及两层:一是形态,二是情感。此作前半摹态,后半表情,都倚重于议论。前半的比较是精华所在,吴子良就说:“此诗惟第一句最有味”(《荆溪林下偶谈》卷二);不过后半写愁,也费斟酌。如藉由某一种个别情境来写,则有损于前面营造的抽象韵味;如单纯抒情,两句七言又显得空间太宽,不易填满,因此同样不得不以议论手法故为曲折,最后才逼出一个“愁”字,既增添了诗笔的流转,也使得情绪表达集中于一点,不致削弱力度。这些地方,非议论笔调不能为功,可见参以议论,对宋初七绝更自如地写景抒情是不无帮助的。

这一时段前后,出现了两组纪咏地理古迹的大型联章诗,即由南唐入宋的朱存所作《金陵览古》二百首,以及后来仁宗庆历间杨备的《金陵览古百题》。这类作品初见于五代后唐庄宗时李雄分咏金陵、成都、邺下三地的《鼎国集》②,但李诗现今一首无存,所用诗体已不可考,朱存与杨备之作则均为七绝。写作大型七绝组诗,始于中唐,是一种比较新的现象,就题材来说,基本可分为宫词(如王建、花蕊夫人之作)与咏史(如胡曾、汪遵、周昙之作)两大类,《宫词》以叙事、描写、抒情为主,《咏史》则纯就史事发表议论,表现手段各有取舍,泾渭分明③。朱存、杨备的作品则不然,吟咏古迹,多寄托今昔盛衰之感,但又不时加入一些对历史的理智思考,兼有感性与理性的因素。这一类型联章七绝的存在,也可视为议论笔调渗入抒情写景的一个例证。

第二,唐末五代以来七绝作者,在表现手法上分化比较明显,干谒诗人主要写议论性的内容,其他作者则多重视造境抒情④。但宋初自太宗后期起,七绝作者多有兼写这两种作品的。智圆之作多以说理见长,如《湖西杂感诗》二十首、《嘲写真》、《舟归咏雁》、《诫后学》等。他还用七绝写过不少读后感,如《读王通中说》、《读毛诗》、《读禅月集》、《读项羽传二首》、《读杨子法言》、《读罗隐诗集》等等。但他也有一些七绝,抒怀写境,每以景语作结,以求余韵悠然,如《春日别同志》、《夏日湖上寄太白长老》、《西湖》、《送禅者》、《古意》等。重显诗如《送宝月禅者之天台》、《和颃书记见寄》等,则多以情景抒写取胜,但他也偶有《寄陈悦秀才》等议论直白的绝句。这种兼容并蓄,有时紧挨在同一题目之下,如上引穆修《登女郎台》二首其一,虽阑入说理口气,旨归仍在于写景,其二却与之大相径庭:“女郎名字本风流,好与州人作胜游。倘使此台呼丑女,汝阴城里一荒丘。”专注于议论,而且诗意与前一首的欣赏偏爱似乎不无矛盾。穆修七绝如《过西京》、《赋催妆》、《城南(一作南城)五题》等,多数写得颇为旖旎;而在这一首诗里,他的说理冲动却展露无遗,乃至已顾不上与另一首相协调了。这些作者身份、地域不一,七绝总体的艺术手法倾向也各有侧重,但在维持倾向性的前提下,尝试兼涉其他表达手段,这一点则是一致的。

表现手法的选择与整体风格的形成不是一回事,可也并不是渺不相关的。相对来说,写景抒情,容易造成兴致的杳远;说理议论,容易造成意态的爽利。晚唐五代七绝的议论虽然突出,但运用多限于特定的诗人群体;宋太宗后期以来,栖身方外的僧徒、服膺儒学的官员等各类型的诗人都开始采纳这一手法,加之宋初以来说理笔调向抒情写景的渗透,这两点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指示着一个趋向,即宋初七绝中,清畅流利的风格愈来愈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在整体风格上,宋初七绝的这一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摹景抒怀之作起初还多保持蕴藉融远之貌。如由南唐入宋的孟宾于,当时诗名藉甚,所作《公子行》、《湘江亭》诸诗,写法皆依循绝句正格。五代后晋时他在中朝应进士举,写过一首诗上献主司:“那堪雨后更闻蝉,溪隔重湖路七千。忆昔故园杨柳岸,全家送上渡头船。”借相同的雨后树上鸣蝉景象,把家乡与京城绾连起来,结尾处全家相送,则期望之殷不言可知,希求主司提拔的意思尽在其中,而又含蓄有致。这首诗在宋初“大播人口”(王禹偁《孟水部诗集序》),传诵颇广,可见当日诗坛风尚所在。由吴越入宋的钱昭度、钱易等人也是如此。像钱昭度的咏方池诗:“东道主人心匠巧,凿开方池贮涟漪。夜深却被寒星映,恰似仙翁一局棋。”点点星光倒映池中,比之为一盘围棋,自是切合池形之方的妙喻;而“仙翁”两字闲闲点出,隐用观棋烂柯故事,暗示主人家的庭院美如仙境,则写池而又不限于写池。这一层措意甚是深微。钱易诗多学李贺,造境奇特,七绝写景却仍求融美,如《芦花》:“深溪高岸罩秋烟,飒飒江风向暮天。凝洁月华临静夜,一丛丛盖钓鱼船。”以动衬静,不乏情韵。来自蜀中的田锡绝句仅有两首,都是七言,看来并不着力于此。如《西楼残月歌》:“西楼置酒宾客饮,西楼酒阑夜亦残。汪汪月华如玉盘,酒力不禁明月寒。”实际上是微型化的歌行,整个构思都取自温庭筠的《夜宴谣》,以宴后的冷清与宴会的热闹相对比,酒阑人散后的明月独照是促使情绪转折的关键性意象。但《夜宴谣》篇幅较长,不惮穷形极状,最终以“脉脉新蟾如瞪目”作结,相当具有压迫性,仿佛逼着诗人对这种酒食征逐的生活痛作反省。田锡为求浑融,弃而不用“瞪目”这一极有力的比喻,换成了平淡无奇的“玉盘”,顾及绝句的特质,而不惜降低表达的效果。生长北方的寇准,七绝也谐婉而流丽。以上这些例子时间上先后不一,地域上南北不一,大致可以说明太祖、太宗两朝写景抒怀七绝的主导风格取向。

转贴于

但也正是自太宗朝开始,这类绝句中流利乃至疏放之作渐渐增多。活跃于太宗、真宗两朝的诗人如魏野、张士逊等人,所作多是这一路数。魏野好以联想衍展成篇,如《留题浐川姚氏鸣琴泉》:“琴里休夸石上泉,争如此处听潺湲。爱于琴里无他意,落砌声声是自然。”此诗切合泉名,把琴声比泉声,这是他七绝常用的写法。另有一部分诗作,设想稍奇,如《雪竹》:“溪南一向几多垂,欲咏终难比并伊。应是(一作似)彤庭将御试,麻衣群见折腰时。”拟喻尤其独特,但把雪竹比作求取功名之辈,奇则奇矣,而一切高情远韵,却都谈不上了。最成功的作品当推《送寿师新加命服后归蜀》:“日照孤云作彩霞,帝乡风送去天涯。野人遥望归何处,万里峨嵋便是家。”从色彩着眼,用“彩霞”比命服,同时以“日”切帝恩,以“孤云”切上人,设喻妥帖通贯。整诗均由这一构思生发而来,名利之事,偏能写得飘逸雅致,不失高人身份,所以难得。但这种例子并不多见。反复使用联想,给人造成得来太过容易之感;这其实是以思理代替了细致的写景、抒情,且又多半为联想而联想,语尽篇中,没有回味,和浑融蕴藉之风距离较远。

张士逊老寿,身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仁宗时两度拜相,官位甚显。他的七绝不少,大多浅白流利。时或由地名自然生发,如《题建宁县洛阳村寺》:“金谷花时醉几场,旧游无日不思量。谁知万水千山里,枉被人言过洛阳。”扣住地名的巧合来写对洛阳的怀念。《云峰寺》:“百越回辕度翠微,全家还憩白云扉。白云知我帝乡去,旋拂征鞍也要归。”扣住“云峰”之名,以白云有情反写自己的眷恋。本地风光,愈见爽利。魏、张一为隐士,一为高官,足见这一风气涉及阶层之广泛。

流利乃至疏放的诗风,在太宗、真宗朝先后两位文坛领袖王禹偁、晏殊的七绝中也有所体现。王禹偁有些作品造语很流便,但他的绝句可贵处也正在于此,即信笔写来,能自然现出作者的神情。如《眼疾》:“古人功业甘无分,往圣诗书合有缘。何事病来花满眼,只将简策枕头眠。√差异网★www.chayi5.com√”又如《独酌自吟拙诗次吏报转运使到郡戏而有作》:“日高睡足更何为,数首新篇酒一卮。郡吏谩劳相告报,转输应不管吟诗。”寥寥几笔,便勾勒出自己乐道好诗而不介怀富贵的疏放意态。这完全来自于作者的个人气质,绝非刻意妆饰所能办,可谓是一种得之于无心的艺术效果。

晏殊七绝偶发议论,有意不同流俗,如《端午作》:“汨渚沉沉不可追,楚人犹自吊湘累。灵均未免争琼糈,却道蛟龙畏色丝。”意偏而新。其他写景抒情之作,也多清畅明快。如《吊苏哥》:“苏哥风味逼天真,恐是文君向上人。何日九原芳草绿,大家携酒哭青春。”称心而言,语激意竭,断非传统的浑含蕴藉所能范围。晏殊和上面列举的几例有几点差别:一、上面几例大体同时,自太宗朝即开始活动,晏殊则于真宗景德间以神童召试授官,年代较晚。二、魏野诗如其名,一向疏野;王禹偁整体诗风也以清畅为主,七绝的风格都符合自己总的创作个性(张士逊存诗不多,无从深论)。而晏殊写作别的诗体,用笔多闲雅细腻,同七绝的作风有一定差距。三、魏野、张士逊、王禹偁三人都来自北方,晏殊则是江南诗人。这些区别都反映出,七绝疏放之风随时间的推移,影响有进一步扩展的趋势。

以上从手法和风格两方面,对宋初七绝、尤其是写景抒情之作进行考察,所有描述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即七绝中流利疏放之作数量逐步增多,影响明显上升。而这一趋势,也正是此后宋代七绝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注意。

① 参看刘宁:《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第四章第二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202页。

② 参看赵望秦:《大型咏史组诗辑目》,见所著《唐代咏史组诗考论》,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页-212页。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洛阳诗韵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36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