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8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一

一、教材解读

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主题式”的单元编排方式。本册书共有八个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其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两篇略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还有一个“口语交际 习作”和“回顾 拓展”。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对大自然的感受:《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因此,让学生喜欢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就是本单元在人文内涵方面的目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不仅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而且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除了主题相同,本组课文在表达上也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这一点在单元导读的第二部分和“回顾 拓展”中交流平台都有提到,因此,“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同时也是本册的一个学习重点。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来落实读写训练点。 “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所有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才能确定“做什么”、“怎样做”。

所以,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般先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

现在提倡“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构建“生本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展与成长,所以今天我们不妨试着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第一单元应该达成的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组19个生字,理解“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意味深长”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字词)

2、继续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

3、背诵、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积累)

4、体会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获得的独特感受,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阅读、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产生投身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热情,领悟到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以上三个维度的目标只是为了表述的明白我们才进行了分述,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二

知识目标:

1、正确读记“窘相、轻视、软绵绵、大病新愈”等词语。

能力目标: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

3、认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选材典型,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难点:2、认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教法:以自主学习为主,紧紧抓住鲁迅的外貌特征,了解人物个性特点。时刻不忘阿累情感变化这条暗线。疑─喜─痛─悲,以疑促思,以读带悟,落实对鲁迅的新认识。抓住文末中心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深化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指第①张灯片,同学们,图上的这位老人是谁?板书:鲁迅通过前两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他的了解。

生:鲁迅先生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评价;嗯、为民着想

生:鲁迅先生是一位正直而慈祥的人。评价;受人尊敬

生:鲁迅先生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评价;好的

生:鲁迅先生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价:有文化、有思想

二、齐读课题:19 —一面(外貌特征)

在那一面之缘后,作者阿累认识了一位怎样的鲁迅?

点第②张灯片,抽生读阅读提示:

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用“───”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有何特点?

③、除了外貌描写,还从哪几方面写了鲁迅,有感触的地方作上批注,有问题的地方作上记号。

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自学,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学习。

读了课文有什么问题没有?

全班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

2、语句:

学生找出六处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3、重点研读三处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第③张灯片分别点出(了解外貌特征,学习写作方法)。板书外貌特征:瘦、头发、胡须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

中国人。什么特点?板书:瘦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tuí)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师:特点是:

生:瘦,精神,头发、胡须一边读一边想象鲁迅的外貌特征,感受人物的特点。

3、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niē)着一枝—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xūn)黑了。

特点:瘦、头发、胡须评价:仔细,找出了与第二处外貌描写的相同点;不同点呢?生:长衫、烟嘴评价:更具体分号,深入接触后,反复打量,比较认识鲁迅的过程四个分号,五个定格的画面深深烙在心里。一边读,一边回忆,一边比较,感受作者的认识过程

引:如果把三处集中外貌鲁迅外貌的语句比较一下,你会有新的发现:生:一次比一次详细评价:会观察

写作方法是:由远到近、由略到详、有整体到部分

三、语言、神态、动作(板书)

过渡句:在深入的接触中,除了外貌,还从哪几方面对鲁迅进行了描写?

语言:分角色读,只读对话内容

神态重点句子:

鲁迅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点出破折号的作用,读出温暖,幸福的感觉

引导学生总结:眼前的这位陌生人不惜自己的身体,鼓励、关心青年的进步成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24个生字,绿线内的1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漂泊”、“销声匿迹”两个词造句。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注意文章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

3、通过对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了解,懂得去保护野生动物。

4、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课文中提到“八国联定入侵,麋鹿惨遭厄运”对学生讲,事件的时间比较久远,可以充分地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来理解“八国联军”入侵不仅对中国人民来说是种灾难,对麋鹿来说,也是一种厄运。

2、课文中形象生动地引用历史知识,要让学生在读书中进一步体会。

教学用具:

挂图,小黑板

教学用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哪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2)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让我们一起认识它。(板书课题)

2、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画出生字,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①出示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悄然无声遁入雌鹿跋涉每胎撰文

杀戮公爵别墅乌邦寺已逾千头

颠沛流离轻纱《封神榜》棕红色饲养

选自销声匿迹例外惨遭厄运厘米

②了解下列词意掌握情况。

滩涂遁入沼泽跋涉传奇厄运销声匿迹

a.学生可以借助字典讲意思。

b.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

③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明白,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课题直接写麋鹿的,写了哪些方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关于麋鹿的经历的,写了哪些事。

②讨论分段。

一(1)二(2~4)三(5~7)

3、书写指导

(1)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笔顺和结构。

①对于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窄右宽。

②对于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包住中间的字,结构要松紧和适。

2、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课文可以分几段,各写了什么?

2、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①观察课文中第二幅图,默读课文,想想:这段课文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层,第一层(2)概括介绍麋鹿奇特的外形,第二层(3)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第三层(4)介绍麋鹿自然繁殖力低的原因)

②理解第一层内容。

a.指名读。

b.为什么说麋鹿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c.“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③理解第二层内容。

第一层已经为我们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为什么作者还要接下去写第二层呢?

a.指名读。

b.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的?

c.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d.除了介绍麋鹿外形,还介绍了什么?

e.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联系吗?为什么?

f.讨论。

有了第一层的介绍,我们已经懂得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第二层再写是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

(第一层是概括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而第二层则是具体的介绍。这样就使读者对麋鹿有了更清晰的印象。而且,第二层介绍麋鹿外形的同时也介绍了它的生活习性,让读者认识到了它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

g.引导体会。

④理解第三层内容。

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点来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的?(一是雌鹿的怀孕期超过九个半月,比其它鹿类长;二是它每胎仅产一仔)

(2)学习第三段。

①指读课文。

②出示“传奇”,齐读。

理解“传奇”:经历离奇,不同寻常。

③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3、配乐朗读二、三段。

第三课时

1、复习导入

简单说说麋鹿的外形和传奇的经历。

2、精读训练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

(2)画出描写麋鹿在黄海滩滩涂自由活动的句子,结合第一幅图说说对在晨雾中活动的麋鹿有什么印象。

(3)为什么说大丰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土地广阔,气候温和,林茂草丰)

(4)通过对课文二、三段的学习,我们对麋鹿已经全面充分地了解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段?可以去掉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课堂练习

(1)祟课后第5题。

(2)交流复述方法。

①结合插图,抓信麋鹿的角、蹄、尾、手色等几个部分的特点介绍它的体形及生活习性。

②参照“麋鹿的传奇经历”表介绍。

③要学习讲解员讲解的神情和语气。

4、练习复述

板书:

11麋鹿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 篇四

《我的舞台》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评剧导入,直奔主题。

1、导入:课件播放播放评剧选段《花为媒》(课件1),导入课题。

2、知道这是什么戏曲吗?她就是评剧,是我国戏曲的一种,它流行于北京、天津、华北等地。刚才我们欣赏的就是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名曲选段《花为媒》。

3、有一位小女孩从娘胎里就被评剧深深吸引。她就是新凤霞的女儿,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我的舞台》的作者吴霜。

4、板书课题、释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齐读课题,师问:课文中吴霜的舞台分别在哪些地方呢?你能快速读课文找一找,画出来吗?

学生快速读课文,用笔画出吴霜的舞台。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娘胎→床上→侧台→院子→客厅

3、这么多的舞台都能看到吴霜的身影,说明“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三、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1、舞台究竟对“我”有着怎样神奇的吸引力呢?让我们从吴霜的各个舞台中去感受吧!

2、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在你们小组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学习的风采吧。

出示问题:(课件2)

a、你们最喜欢吴霜的哪个舞台?

b、这个舞台中哪些句子体现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c、读一读、画一画这些句子,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质疑,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把握重点。

学生汇报交流,师小结。

一)娘胎“大闹天宫”。(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

二)床上惊魂。

1、手舞足蹈,憨态可掬。(身上围着一条大毛巾,摇摇晃晃走几步,两手上下左右比画着,嘴里还咿咿呀呀的乱唱。)

2、从小喜欢表演。(爷爷、奶奶还有小花猫,都是我的观众。“演出”中途,哪位观众要离开“剧场”都会引起我的不满。)

3、赶猫下台,惊魂一刻。(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窜上了床。我为赶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的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来。)

三) 侧台学戏。

1、每场必到。路途远,演出晚,都不怕,体现了一个孩子对戏剧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板书:热爱)

2、选择在侧台看戏。

小吴霜在侧台只顾_________,(学母亲演戏的身段,记母亲演戏的戏文,揣摩戏曲中的板眼……)忘记了

(侧台人多声杂,又热又闷,双腿都站麻了,大汗淋漓……)。这就叫做“兴味盎然”。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进行说话练习。

四)院子学艺。

这样对戏曲“兴味盎然”的小姑娘,来到更大一点的舞台—院子学艺又是怎样的精彩呢?

1、师傅是怎样“整”我的?(严格训练):抓住一系列动作朗读体现学艺的艰辛。学艺需要什么?板书:勇气与毅力

2、奶奶看了师傅这样“整”我有什么表现?为什会有这样的举动?体现了什么?

总结:学艺过程中的血与汗、泪与痛,是多么的艰辛呀!让我们不由得想到这样的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光是学艺,我们的学习也要有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德育渗透)

五)客厅认真演戏。

1、抗议大师窃窃私语。在我认真演戏时,引来的却是两位大师观众的窃窃私语。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在课文找到这个词,读读这句话。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窃窃私语?当小吴霜在客厅这个舞台认真表演的时候,两位大师却在窃窃私语,你觉得他们做的好吗?为什么?

2、“我”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尊重别人,而且要向吴霜那样“老实做人,认真演戏”板书:认真 (德育渗透)

五、总结全文,感悟中心

刚才,我们从不同的舞台感受了小作者对戏曲的热爱,以及她对艺术追求的勇气、毅力与认真的态度。这些都体现在课文的第一段“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这句话里,那么,与这段话相呼应的又是哪一段话呢?(最后一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明确作用。开头一段在文中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最后一段总结了舞台陪伴我成长(板书:成长),既呼应前文,又点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是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写作时千万不能忽略这开头和结尾的重要作用哟。

3、总结:同学们,这热爱,这勇气,这毅力,这认真,成就了一个怎样的吴霜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成就吧。(拓展资料,用吴霜的成功励志。)

(课件3)出示吴霜简介:吴霜,新凤霞之女。我国当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师:是啊!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老师在这送给大家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让我们像吴霜这样,凭着满腔热爱的感情;凭着永不言弃的勇气;凭着百炼成钢的毅力;凭着一丝不苟的认真,在我们自己的舞台上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吧!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了解梗概

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 吟、祭奠”等。

【课件3】

生字:咆 哮 嗓 党 淌 哑 揪 呻 废

词语:势不可当 狞笑 拥戴 放肆

跌跌撞撞 呻 吟 搀扶 祭奠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谈话导入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 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课件4】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会感到害怕?)

点拨语(可随机改变):

(1)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五、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课件5】(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 chayi5.com 差异网…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课件7】

咆哮 党员 流淌 呻 吟 揪出 沙哑 废弃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课件8】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板书:山洪——咆哮而来势不可当)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现在重要吗?重要!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板书:人们——你拥我挤跌跌撞撞)

4、出示【课件9】

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2、教师指导:

(1)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出示课件10】村民──党员──老汉。

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板书:老汉——忠于职责舍己为人)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1、出示:

【课件11】探究: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2、学生汇报。

3、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板书:桥)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感动的描写。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出示课件12】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

(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

(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①到文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

(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

师: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

师: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

④小结: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3)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找出来读一读。

(4)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

(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5)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六、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学生朗读:【出示课件13】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师: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学生写一段话)

3、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2、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学习诗歌

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朗读后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板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七

发挥想象,当堂练笔,交流感受

活动一:小组内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其余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并进行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仿写,然后展示。 (完成目标三)(10分钟)

小组讨论、自由书写、班级展示 。

评价标准:书写达到语句通顺,意思连贯,能够运用到本课学到的修辞手法。(评价目标三)

指导学法

组织互评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年级语文上册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第一课《山中访友》附: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教学反思:

1、目标达成情况: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三:

2、教后得与失: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八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体会概括叙述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乐园 教学重点:了解一词多义,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按组读词,读熟练,将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先和同桌讨论。

2、检查朗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3、以“走”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早义。

4、学生分组讲座理解多义词词义的方法。 师小结: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同,平时不断积累多义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掌握联系语境中推断具体含义的方法。

二、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

1、读,

2、分组讨论:加点词语的作用。

3、介绍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

4、小结:阅读时抓住概括性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就能很快把握语段的主要意思,作文时使用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就能全面,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句子。

2、讨论句子的意思。

四、读一读

1、自主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指的是什么意思?短文是通过什么例子具体说明的? 2、怎样阅读才有自己的见解?

3、合作交流:明白有独到见解的是思维深刻的表现。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8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13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