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关于高一物理教案简短该怎么写的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4篇《高中物理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能够熟练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4、掌握右手定则,并理解右手定则实际上为楞次定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通过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体验了一次自然规律发现过程中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楞次定律的获得及理解。

2、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利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学难点

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发现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干电池、灵敏电流表、外标有明确绕向的大线圈、条形磁铁、导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按下图将磁铁从线圈中插入和拔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

①为什么在线圈内有电流?

②插入和拔出磁铁时,电流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③怎样才能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本节我们就来学习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

(二)进行新课

1、楞次定律

教师:让我们一起进行下面的实验。(利用CAI课件,屏幕上打出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规律。

[实验步骤]

(1)按右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记录下G中流入电流方向与电流表G中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如电流从左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右偏还是向左偏?)

(2)记下线圈绕向,将线圈和灵敏电流计构成通路。

(3)把条形磁铁N极(或S极)向下插入线圈中,并从线圈中拔出,每次记下电流表中指针偏转方向,然后根据步骤(1)结论,判定出感应电流方向,从而可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根据实验结果,填表:

磁铁运动情况N极下插N极上拔S极下插S极上拔磁铁产生磁场方向线圈磁通量变化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教师:N极向下插入线圈中,磁铁在线圈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

教师:再把该磁铁从线圈中拔出时,磁铁在线圈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

教师:S极向下插入线圈中,情况怎样呢?

教师:再把S极从线圈中拔出时,情况如何?

教师:通过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说法都正确。物理学家楞次概括了各种实验结果,在1834年提出了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方法,这就是楞次定律。投影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投影]

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师生共同活动:理解楞次定律的内涵)

(1)“阻碍”并不是“阻止”,一字之差,相去甚远。要知道原磁场是主动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是被动的,原磁通仍要发生变化,感应电流的磁场只是起阻碍变化而已。

(2)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具有普遍意义。

教师:楞次定律符合能量守恒。从上面的实验可以发现:感应电流在闭合电路中要消耗能量,在磁体靠近(或远离)线圈过程中,都要克服电磁力做功,克服电磁力做功的过程就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楞次定律也符合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电磁感应中,矛盾双方即条形磁铁的磁场(B原)和感应电流的磁场(B感),两者都处于同一线圈中,且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形成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矛盾,在回路中对立统一,正是“阻碍”的形成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

2、楞次定律的应用

教师:[投影]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

(1)明确原磁场的方向。

(2)明确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3)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下面让我们通过对例题的分析,熟悉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同时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高中物理教案精选 篇二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运动【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发展简史,增强求知欲;

2、理解开普勒三个定律的内容和意义,会分析行星运动的基本特点;

3、理解开普勒第三定律椭圆运动规律到圆运动规律的转换;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思想和能力,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运动【学情分析】

1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只是通过 小学的科学课、报刊、杂志、电视等方式对有关科学家的事例略知一二,对科学 家的发现、发明、创造内容的了解应该是非常琐碎的, 无系统的天体运动研究历 史方面的知识,但对天体的运动学习应该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2 、学生认知能力上的欠缺。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看,由于行星运动抽象、无法感知,学生在理解行星的 运动规律上会存在障碍,同时椭圆在数学上还未接触过,也会给学生造成困惑。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运动【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认识行星的运动

2、对开普勒行星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运动【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新课教学

引入新课: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我们就对这茫茫宇宙充满了好奇,希望探索宇宙的奥秘。我国古代产生了很多与此有关的美丽神话传说,比如关于宇宙的来源——盘古开天地。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科学家对宇宙万物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我们知道,宇宙是这样产生的——宇宙大爆炸。 本节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前人所探索到的行星的运动情况。

进行新课 :

一、古人对天体运动的看法及发展过程 在古代,人们对于天体的运动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看法,被称为“地心说”和“日心说”(教师介绍相关物理学史)。

1、“地心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

2、“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在绕太阳运动。

【提问】“日心说”和“地心说”哪种观点更正确?日心说的观点是否绝对正确?

若地球不运动,昼夜交替是太阳绕地球运动形成的,那么每天的情况就应是相同,事实上,每天白天的长短不同,冷暖不同,而“日心说”则能说明这种情况;白昼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而四季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 “日心说”也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而太阳系只是宇宙中众多星系之一,因此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也不是静止不动的。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宇宙的中心。

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古人把天体的运动看得十分神圣,他们认为天体的运动不同于地面物体的运动,天体做的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开普勒研究了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假设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计算所得的数据与观测数据不符,只有认为行星作椭圆运动,才能解释这一差别。

出示表一:节气表。

由节气表分析可知,一年中四季的时间为:春季92天,夏季94天,秋季91天,冬季90天。如果地球运动轨道是圆,四季的时间应该是相等的,四季时间不等,说明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不是圆,而是椭圆。

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轨道定律)

【认识椭圆】 椭圆有2个焦点,半长轴用 表示,半短轴用 表示。

2、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面积定律)

【提问】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如果一颗行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它在远日点 和近日点 的速度大小相等吗?

由图易知,相等时间内在远日点附近运动的弧长 小于在近日点附近的弧长 ,因此可知,远日点速度小于近日点速度,即 。

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周期定律)即: (k为常量)

提问:比值k与行星无关,它可能跟谁有关呢?来分析下面一组数据。

出示表二:太阳系行星与地球卫星半长轴、周期一览表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的K值相等,围绕地球运动的2颗卫星的K值也相等。由此得出结论:K值只与中心天体有关。中心天体相同,K值相等;中心天体不同,K值一般不同。

【注意】开普勒第三定律也适用于绕行星运动的卫星。 实际上,多数行星的椭圆轨道与圆十分接近(课本33页图6.1-3),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我们按圆轨道处理,那么行星运动过程中就没有近日点和远日点。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开普勒三大定律表述为: 行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太阳处在圆心位置; 行星绕太阳运动时线速度(或角速度)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相等,即 。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运动【课堂总结】

本节学习的是开普勒行星运动的三定律,其中第一定律反映了行星运动的轨道是椭圆;第二定律描述了行星在近日点的速率最大,在远日点的速率最小;第三定律揭示了轨道半长轴与公转周期的定量关系。在近似计算中可以认为行星都以太阳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运动【实例探究】

[例1]关于行星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B.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自转周期就越长

C.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公转周期就越长

D.水星离太阳“最近”,公转周期最短

分析: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 可知,a越大,T越大,故CD正确,B错误;式中的T是公转周期而非自转周期,故A错。 答案:CD

[例2]有两个人造地球卫星,它们绕地球运转的轨道半径之比是1:2,则它们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之比为 。

分析:设两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周期分别为T1、T2,且r1:r2 =1:2,则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 ,则得出结果。

高中物理教案免费 篇三

物体贮藏着巨大的能量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何使这样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从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同样可以得出,物体的能量变化△E与物体的质量变化△m的关系:△E=Δmc2

单个的质子、中子的质量已经精确测定。用质谱仪或其他仪器测定某种原子核的质量,与同等数量的质子、中子的质量之和相比较,看一看两条途径得到的质量之差,就能推知原子核的结合能。

说明:

①物体的质量包括静止质量和运动质量,质量亏损指的是静止质量的减少,减少的静止质量转化为和辐射能量有关的运动质量。

②质量亏损并不是这部分质量消失或转变为能量,只是静止质量的减少。

③在核反应中仍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④质量只是物体具有能量多少及能量转变多少的一种量度。

阅读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指出中等大小的核的比结合能最大(平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亏损最大),这些核最稳定。另一方面如果使较重的核分裂成中等大小的核,或者把较小的核合并成中等大小的核,核子的比结合能都会增加,这样可以释放能量供人使用。

巩固练习

已知:1个质子的质量mp=1.007277u,1个中子的质量mn=1.008665u.氦核的质量为4.001509u.这里u表示原子质量单位,1u=1.660566×10-27kg.由上述数值,计算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成氦核时释放的能量。(28.3MeV)

高中物理教案 篇四

名师导航

●重点与剖析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律动规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论:Δ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高中物理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137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