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精选10篇】

发布时间:

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10篇《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一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

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

(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四、学法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学生活动,将课件上出示的图片:铁锤,小木块,铁钉,桌子等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从而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小木块和桌子同类物质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引出质量的概念。

2、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阅读书本109页的小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大象质量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随后小组交流: 1、一张邮票的质量为50

2、一枚硬币的质量为10

3、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

4、一头大象的质量约5

使学生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3、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天平,说出天平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学习天平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讨论天平的使用方法;

(讨论天平使用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教师总结天平使用的步骤:放、拨、调、测、读、收。

(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身边一些小物体的质量,并通过讨论、交流和协作,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重点。)

4、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通过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将游码左移“0”

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砝

读准质量收完备,三点注意要记清

5、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例1:(1) 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进行调节;先将游码放在标尺 的 刻度线处。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铜块的质量是 。若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2) 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铜块的质量:把铜块放在天平的 盘内。

例2: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物体应放在天平_________盘,测得盛有水的烧杯的质量如图所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________g.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复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会用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问题;能说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学会画简单的光路图。

2、过程与方法: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法线的形象解释,渗透真正做人的思想教育。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全面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三、教具

教师用:光的反射装置(自制暗箱)、平面镜、白纸、手电筒、多煤体课件

学生用:量角器、纸屏(附有角度)、激光手电筒、纸板

四、师生交流过程

(一)诊断补偿:光在均匀的介质中如何传播?

(二)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手术室里的灯光》,介绍爱迪生为妈妈治病的故事。

(三)进行新课

1、意外的发现

启发质疑:为什么爱迪生把镜子放在这些蜡烛的后面,就会使他妈妈的周围变得很亮?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蜡烛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照射到镜面上被挡住而改变了传播方向,又反射回去。

列举事例:让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光的反射现象。并将他们进行分类,说明分类的依据?(如:根据能不能发光或面的光滑程度等。)

2、提出问题:光在物体表面是怎样反射的,有没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不同的表面反射光的情况不同?你还想研究哪方面的问题?

3、设计实验与收集数据

2)、实验验证

a、“三线共面”,引导学生猜想入射光线相对反射光线和法线确定的一个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怎样确定反射光线的空间位置?师生共同

讨论得出实验步骤:

①、将镜面平放在桌面上。

②、把纸板竖立在镜面上,使接缝与镜面垂直。

③、让入射光线沿着被固定的平面射到接缝和镜面的交点上

④、慢慢地转动另一平面,寻找反射光线。

学生实验,讨论,教师进一步用课件演示说明:纸板可转动的面向前转向后转都观察不到反射光线,只有当这个面与被固定的面为同一平面时,才清晰地观察到反射光线。

b、“二线分居”,引导学生回想实验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相对法线的分布情况,提出问题:能否找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的情况,利用反正法。

c、“两角相等”,提问:根据上面的研究能不能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不能)要想确定具体位置,还需研究他们之间的什么关系?(角的关系)利用课件介绍入射角、反射角。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由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探究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同时做实验记录,师巡回指导。

4、分析与论证

实验完成后,大家从中发现哪些规律?

引导小组发言,展示实验记录。

让学生完整的归纳反射定律的内容。

设疑:能不能说“入射角=反射角”

(注意因果关系,借助课件中的反射

大家庭,形象、生动的理解)

5、交流与合作

1)、两人共同完成“互看”实验,利用多媒体展示光路图。(如图1)

2)、选派一生利用反射装置从立体角度让学生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四)、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忆本章有哪些收获?(如: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两种反射类型等;思想方法:模型法,猜想验证法,探究法;思想方面:正直做人。)利用课件展示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点明学习目标。

2、交流本节实验的得与失(如:实验过程中的),以及生活中的困惑。

(五)、奇思妙想

1、现代VCD影碟机是利用激光照在刻有凹凸的光碟上通过在接收器上读取光信号而播放音像。

2、利用平面镜还能观察到角度的微小变化情况,如图2所是,从A点发出的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O点,反射光沿着A.MN原路返回,当平面镜绕O点转动150,反射光线在水平标尺MN上的光点移动了厘米(已知AO=1M)

(可以选做课件中的巩固练习,也可以进行达标训练)

(六)、作业设置

1、小论文,如果没有光的反射,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

2、收集俄罗斯”进步号”无人飞船制找造人工白昼实验。

3、用玻璃建楼房有哪些利与弊?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 篇六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

•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

•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

[师]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

[生]它们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的。

[生]它们都在做机械运动。

[师]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生]有。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爬。

[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师]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1、速度

(1)概念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100 m决赛的盛况。

[放录像]

•学校田径运动会100 m决赛

[师]在一片欢呼声中,100 m决赛的冠军产生了。同样是跑100 m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都是百米运动员,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用的时间短,他运动得就快。

[生]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大家接着观看另一场精彩的比赛片断

[放录像]

•24届奥运会万米赛片断

[师]比赛还在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看看他们谁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长,而时间一样。

[生]在相等的时间内,跑的路程长的运动员运动得快。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的快慢;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下面的问题。

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 s,24届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较他们一段相同路程内的时间或比较他们一段相同时间内的路程。

[生]可以比较他们在1 s内运动的路程。

[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 s内的路程。

一名同学板演

学生演算、教师巡视。

100m=8.33 m/s 12s

10000m 万米冠军:=5.95 m/s 1680s 百米冠军:

[师]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velocity)表示。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速度等于什么呢?

[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生]刚才计算的是1 s内运动员跑的路程,所以说速度等于1 s内的路程。

[师]能不能分别计算出两名运动员在1 min内、1 h内跑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可以。

[师]“1s、1 min、1 h”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

[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肯定已经注意到,每一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表示符号。物理学上,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速度用“v”表示。如果一个运动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的

路程是“s”,那么这个运动物体的速度该如何表示呢?请大家写出速度的表示式。

[生]v=s t

[师]这就是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即速度的公式。

(3)单位

[师]同学们可以由速度的公式,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讨论一下速度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生]根据速度的公式可以看出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组成。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m),时间的单位用秒(s),速度的单位就是米(m)除以秒(s)。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就读作“米每秒”。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七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1—3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初二上册物理教案 篇八

一、课堂教学程序各环节的思考及完成情况

1、在课堂引入环节,老师拿一个杯子,提请学生思考杯子的运动,相对于地面是运动还是静止?以人为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讲了我们既可以说杯子是运动的也可以说杯子是静止的。本环节意图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引入课题《机械运动》,又提前做了知识回顾的第3题。

2、在“基本知识回顾”环节,采用了点名提问的方法,询问了十名学生。学案上的题只有5道,但是在长度的估读问题中,学生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用了诸于“mm、最小值、最小值的下面”等不规范词语。问了三个学生后,仍然获得不了我心目中的理想答案,只好将课本上的“分度值的下一位”指明了。

在辨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时,列举了几个例子,又问了两名学生。

为了解决单位换算的格式,也为将来运用P=Fv计算做铺垫,我让一名学生演板计算过程,并出了18km/h=m/s,强调了组合单位的换算途径。

二、关于以后对于类似本节复习课的思考

1、知识勾勒方法较好,能在短时间内展现主体基础知识,节约了时间又到边到角;从授课完毕后看来,时间还是花长了一些,有些如“长度的估读”和“速度两种单位换算”可以更简洁明了以缩短时间。

2、从课后完成反馈练习上面看来,突破相对运动研究对象这个问题时,解决得不够好。当时应该举出“月亮走,我也走”等例子,联系言语情景回答问题的。

3、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没有进行,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求平均速度虽然简单,但也是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这个点在复习时是个缺陷,下次要补充要改正,给予学生完整的东西。

4、由三个物体之间的运动情形来判断他们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问题,没有指导他们方法。只要抓住相对于地面静止物体的描述做突破口,从题干中有诸如“看到建筑物向南”“树木向东”等语句,决定一个的运动状态后,再顺藤摸瓜得到解答。

5、没有进行小结环节。从区推广的模式来评价,要有个归纳小结环节。我在课堂的最后时间内,将时间让学生进行训练了,而没有对复习过的知识简单归纳,也算得上一个不完整之处。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九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

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教学过程】

一、提高授课艺术,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1、重视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章首图,教师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语言朗诵配文,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巧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根据图文,你们有哪些困惑的问题?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大象靠什么进行交流?

2、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1.1-1四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氛。学生交流讨论:发生体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 篇十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138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