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节选)》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4篇《《呼兰河传(节选)》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一

萧红笔下的一座小城,坐落在昔日的黑龙江省呼兰县。这座小城极为普通,从南到北的十字街贯穿整个小城。一个个生活在这普通小城里的普通人,共同编织成《呼兰河传》的故事。

全书由“整体到局部”的结构先总写呼兰小城的地理情况、城市内部的构造等等。再写人,但这本书无主要角色,用小城各个地方不同的人为线索,把小城的面目徐徐铺开。作者用叙述生活的口吻描写的事件当中,有善有恶,有悲有喜,黑白交织,如灰色的、大笔点染的水墨画。

“灰色”——这是我读完《呼兰河传》的第一感受。白与黑交织,便构成了灰。《呼兰河传》有令人愉悦的片段,有能激励人心的人物。我至今都记得在第五章有一个片段:“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从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童趣与天真如钻石一样镶嵌在本书中,但仅存的美好便大抵这些了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呼兰小城的“文化活动”。先是跳大神,大神是要请的,而且还要献上布匹,大神不高兴了还要杀鸡。既然活动成本这么高,呼兰城的市民为什么还要心甘情愿地去做?我认为可以从上下文寻得答案:呼兰小城有为神鬼服务的店铺,以扎彩铺为例,文中作者用细致的描写写出了扎彩铺里金碧辉煌的阴间宅子,加之以豪华的特殊服务——有专门的人拉车,有穿着白净的厨子拉面,还有精明的管家管账……然而这一切是还是衣着粗鄙的人做出来的,并没有因为阴间的宅子如何漂亮而改变现世的生活。作者也在文中说,并未见到做扎彩的人给自己做一间阴间宅子。放河灯也是一大特色活动,例如此场景描写:“这时,再往远处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灯就灭了一个,再看着看着,又灭了一个,还有两个一块儿灭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个一个地托着走了。打过三更,河沿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河里边一个灯也没有了。”文字虽简洁,但在我脑海中一下子就有了画面:在视野的尽头,灯在河的远处一个个地灭掉,每灭掉一个,天色便暗了几分。待到灯全部都灭完后,这河,便又恢复死寂。

哪有阳间人渴望阴间的道理?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说明人们对现世的不满、失望以及对虚无缥缈的“来世”的憧憬。听着大神唱着跌宕起伏的调子,难道他们感受不到内心的空虚吗?向鬼神求幸福安稳,渴望来世的荣华富贵——而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作者情感已不必多说,读者自知。而打动我的是灰色的回忆:如黑白交织,生活不是一昧的美好、顺利,也不是一昧的困难、坎坷;只有风雨交织、雨后天晴的生活最是真实,也最是动人。

昔日的黑龙江省呼兰县今日已物是人非,哈尔滨市呼兰区代替了呼兰县。但萧红笔下的呼兰小城,似一缕若有若无的炊烟,跨过历史的河岸,飘过了呼兰,飘过了黑龙江,飘过了中国北方……向沿途的旅行者诉说这娓娓道来的故事,喜悲交织的故事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二

我读完《呼兰河传》后,心中十分可怜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婆婆订下来的媳妇,自从她到了婆家后,他们对她(小团圆媳妇)不是打,就是骂,婆婆因为受到过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使得小团圆媳妇反而因为跳大神越跳越病,最终,她被当着大众脱了衣服,在澡盆里连烫三次,最终被活活的烫死。

我读到这里,心中十分愤怒,他们婆家对她实行家暴就算了,还给她进行跳大神,不给她看医生,将她置于死地。

这一段,我觉得主要写的是不要相信封建落后思想和不要家暴。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科学是人们最需要的,而现在还有一些人相信这些毫无科学依据的东西。以前我在天桥上,我见到一个老奶奶,在上面摆摊:算命啦,算命啦,我能算到你还能活几年!一个老爷爷来算,老奶奶说:“你能永远不死!”老爷爷付了钱便走了。

这怎么可能,现在连纳米技术都不能保证人能不死,更何况这种呢?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相信封建迷信,它不能保佑你,反而还要害你,严重的可能将你置于死地。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科学,不要相信那种迷信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三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并不繁华,语句中有着一丝丝悲凉,有因迷信而造成的人生悲剧,有东二道街的“大泥坑”,有大大的祖父家的后花园……这篇小说十分朴素,但从言语中听到了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有些忧郁,却依然美丽动人。从儿童的视觉,写明了呼兰河这座朴实的小城。

呼兰河里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平淡淡,偶尔会翻起一些小事。如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淹死的猪,卖豆芽菜半疯的王寡妇,染缸房内死了一个人,买麻花的一家人,变化极多的火烧云……呼兰河城里的人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只有在大型的盛会上,人们才会忘记生活的劳苦,一同狂欢!无论高贵卑贱,都一起享受。最开心的还是小孩子们,在集市上买自己喜爱的东西,好吃的好玩的都有。萧红笔下的祖父更体现出了浓浓的祖孙之情,调皮的萧红总给祖父增添了不少“麻烦”,但祖父一直笑呵呵的。祖父、后花园已经成了萧红每天不可缺少的了。萧红特别调皮,所以祖母并不喜欢她,同样,萧红也不喜欢凶巴巴的祖母。祖母去世后,萧红仍然调皮的将祖母的遗物翻了一遍,祖父也不介意。

迷信是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的人给我的另一个印象。胡家的团圆媳妇,因为折磨而生了重病,胡家的人听信了整座小城的各种偏方,花了多少吊钱啊!最后还是徒劳无功,团圆媳妇被开水烫了三次后悲惨的死去了。这就是迷信的造成的恶果!

呼兰河城里还有一个特点:爱凑热闹。凑热闹只为一时欢乐,就像今天所说的“吃瓜群众”,还有一点迷信的说法使得事情越发复杂。

呼兰河是作者萧红的童年记忆,这中间有悲有喜,但更多的还是呼兰河城里人们的特点,他们朴实善良,虽然十分平凡,但他们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顽强地活着,给我以深深的震撼。

呼兰河传教案 篇四

2.品味与赏析(请同学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为下列句子作批注。)

播放背景音乐:《童真》

【投影】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3)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学生展示自己的批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后展示,教师点评)

3.想象与表达

等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在祖父的笑声中,你仿佛听到祖父在说什么?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中能触动学生情感心灵的内容,引发学生言语表达的生长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板块三:体会思考的情趣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被三种教材采用,上海版初一,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还有小学五年级版。编者在不同年级采用相同的课文,我认为,教师解读的方式应该不一样,应根据年龄的认知基础、接受程度来决定。基于这个思考,在充分考虑“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思维的跳跃中得到锻炼。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题,以便引出了对作品的深层思考。

【投影】

1.有人说,祖父的宽容给了孩子健康成长的空间。也有人说,祖父的宽容变相地成了对“我”的迁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结合本篇课文,整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从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或者可以延伸至整个小说)中,我读到了 。(诗意/人性美/简单的快乐/珍惜今天的生活……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②读了以上几则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怎么认识萧红的童年生活?

(1)一种慰藉/温暖/寄托

童年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没有奢望,没有责任,无拘无束,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无忧无虑,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操劳奔波,所以往往会怀想童年。萧红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绪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故乡又沦丧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因而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

《呼兰河传》写祖父与“我”。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我”只是玩,“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和祖父开玩笑,“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2)萧红童年的寂寞与孤独悲悯

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破旧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犹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惟一的伴侣,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3)希望

现实的残酷依然没有打倒萧红,她用她的笔,用她丰富的情感记录下了美丽的呼兰河,让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生生不息的孕育生命和智慧的摇篮,那里的故事将永远延续,故乡就是萧红心中的希望。

三、网络传音,内化文本

站在童年向成人的转折点上,你一定会有对童年的回望,也有对成人的憧憬,请仔细思考一下,你希望能留住童年中的哪些东西,又渴望成人后的哪些东西?

请同学们课后登陆“8090童年”网站,注册会员,然后在自己感兴趣的栏目中发表投稿。

教学反思

《呼兰河传(节选)》从文字到内容上都是浅显易懂的,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于通俗易懂的文章,要深入引领,做到浅入深出。为此,教学之前笔者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呼兰河传》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网站搜索与文本主旨意趣相契合的相关音乐,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情感;用百度网上搜索资源引读名著;通过百度网站引导学生在网上发表一些关于童年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个性和创造性的缺失是语文课堂的致命伤,人云亦云的学生和没有独立思考的课堂注定是肤浅的,也是缺乏活力的。因此本课教学设计着眼于“以情感激发为基点、以品味感悟为主线、以交流点拨为手段”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创设文本情境,扩充课堂容量,提升学生资料搜集能力,为学生的倾吐交流搭建便捷的表达平台,引领学生品味美的语言、感知美的人物、领悟美好情感,获得审美乐趣。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呼兰河传(节选)》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138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