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鹊桥仙·纤云弄巧》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鹊桥仙 篇一

关键词:典籍外译;美学;方法;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191-03

一、引言

唐诗宋词浩如星海,久负盛名,咏叹着诗人和词人的灵魂,折射着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不仅是中国古典文明的一座巅峰,更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灿烂瑰宝。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翻译家一直坚持不懈地翻译研究古诗词,使中国古诗词在迥异于中国文化历史的西方国家有比较广泛的传播,产生了持续的影响,经久不衰。诗词翻译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门类,既与文学创作相似,又有其独特的审美原则。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传达意境,更要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和原文一样美得感受。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含蓄隽永,高度凝练,意境丰富,因而增加了其难度。因此,译者需克服源语和译语在各个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译文和原作的和谐关系,力求再现原作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哀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的诗词不仅其数,但秦观的这首《鹊桥仙》却独出机抒,立意高远。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写依依惜别之情。在这首词中,词人否定了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其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其既没有感叹会少离多,也没有抒发脉脉的相思,其独具风采,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好作品。《文史知识》评曰:“这字字珠玑、落地若金石声的警策之语,正是这首词流传久远,历久而不衰的关键所在”。

二、译作比较研究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Immortal at the Magpie Bridge

Clouds float like works of art;

Stars shoot with grief at heart.

Across the Milky Way the Cowherd meets the Maid

When Autumn’s Golden wind embraces Dew of Jades,

All the love scenes on earth,however many,fade

Their tender love flows like a stream;

This happy date seems but a dream.

Can they bear a separate homeward way?

If love between both sides can last for aye,

Why need they stay together night and day?

(许渊冲 译)

The Magpie Bridge Rendezvous

Slender Clouds gather into nature’s fine needle works;

Love Stars message their sorrows for long separation.

Once the Cowherd and the Girl Weaver acrossed the Milky Way,

They embrace in gentle breeze, wet with dew of tears!

How can the date in the human world be compared?

A tender heart grows a tender love, but lasting all.

A good date is but a good dream, once a year. Alas!

Never look back at the(www.chayi5.com) Magpie Bridge where you meet!

People acclaim: “It’s a better couple to miss and meet

Than to simply stay together from morn to night.” (王宏印 译)

要将这样一首委婉含蓄,清丽秀雅的词翻译成英文,并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的意境和美学价值并非易事。而秦观《鹊桥仙》的英译本并不少,在这里仅仅列举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许渊冲和王宏印都可谓是中国翻译界的泰山北斗级人物,但他们对这首词的翻译却有一定的差别。下面笔者将从分别从诗学、翻译学和修辞学视角关照、对比这两个英译本以探讨其美学价值。

(一)格律层面

原词分为上下两阙,每一阙词数、节奏一一对应,且三、五句押韵。许渊冲译本(下称“许译”)和王宏印译本(下称“王译”)都译为10句,上阕、下阕分别5句。

从词数层面看,“许译”词数相对较少,着眼一看,颇有英诗的面目;而“王译”字数较多,且没有层次感和节奏感。相较于中文原文的字数分布情况,“许译”略胜一筹。

从节奏层面看,“许译”两个诗节各行的音节数目分别为6、6、12、12、12;8、8、10、10、10,从整体层面上看可能不够整齐,有变格的趋势,但若从上、下阕两部分和中文的对比分析来看,“许译”是相对整齐的,翻译出了原文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而“王译”两个诗节各行的音节数目分别为12、12、15、12、12;12、12、12、14、12,不管从整体层面还是从两阙这两部分来看,都缺乏节奏感和整体性。虽然英诗中存在变格,且变格能够避免诗歌的单调增加节奏感,但是其变格的选择是要根据整体效果和诗歌意境选择的。明显的是,“王译”中的变格现象并未能表达原文的节奏和意境,有待商榷。但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这两个译本的基本结构都采用了抑扬格,读起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给人一种节奏美得的感觉。

从押韵层面上看,“许译”的押韵格式为aabbbccddd,属于英诗的五行体,读起来铿锵有力、忠实得体,在结构上、格律上都使人达到“化境”层面了。而“王译”采用的是无韵体,尽管下阕的后三句在形式上有押韵的节奏,但从整体上来说,其译本没有押韵。且不论这两个译本在押韵层面上的优劣,这两种技巧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和译者本身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有关。许渊冲认为“译诗歌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在谈原则时,他认为“意美”应该摆在“三美”首位,但在阐述问题时,却一再强调三美均不可少。他说:“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要条件,而‘意美’既是必须条件,又是充分条件”而且,“宁愿保存节奏和韵律的‘信’,否则诗歌就不伦不类了”。在许渊冲先生看来,音美指的是要求诗词节调押韵、顺口、好听。具体来说,要传达音美,可以借鉴英美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于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矛盾先生在《译诗的一些意见》一文中指出:“神韵的保留是可能的,韵律的保留是不可能的”。然而,许先生却认为:“汉诗词英译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甚至说“如果丢掉了音韵,翻译出来的东西还能算是诗词吗?”总之,许渊冲在诗词翻译过程中一直尊崇其“三美”原则,这在本首英译词中也清晰可见。

(二)意境层面

本词的内容旨在咏叹牛郎织女相会之事。词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将此神话映射到人间,将抒情、写景和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的自然流畅而又委婉含蓄,跨越时空之交点,映射人间的悲欢离合,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此意境在翻译传达的过程中是不易的,笔者试对比“许译”和“王译”在意境传达方面的不同。

1.“鹊桥仙”

鹊桥仙,词牌名。指的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与词的题材和意境密切相关。“许译”的immortal的英文解释是famous forever or will be remembered forever就是永垂不朽的意思,指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永垂不朽,暗含一种悲壮美,传达除了这首词想要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但鉴于外国人对于“七夕”这个节日和文化的不了解,immortal在读者接受方面并不如“王译”的rendezvous翻译的好。Rendezvous一词源出法语,不仅指男女幽会也有盛大聚会的意思,用来表示天上人间一年一度的相聚,应该是很有特色和很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的。而“鹊桥”在中国的文化中,是个很有意境的画面,但由于文化的差异,要用一两个简单的词来传达其意境是不易的。“许译”和“王译”在这里都采用的是直译法,翻译为magpie bridge。Magpie(喜鹊)在中国是喜庆、吉祥和好运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是搬弄是非,爱嚼舌头的代名词,它不仅不报喜反而是报凶的。所以,这两种鹊桥的英译在意境和美感的传达过程中有点欠缺。

2.“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词一开篇即写初秋夜空美景:“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精巧无比的手艺。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却与自己的爱人相互分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亮的星星仿佛都在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在飞驰长空,不作停留。“银汉迢迢暗渡”不仅将牛郎织女相聚的场景描写的真实动人,而且也充满了中国神话传说的气息。这两句写云和星星,都充满了人的情谊。那“纤云”着意“弄巧”,似乎为这对爱侣的团聚而高兴;而“飞星”也在为他们传递情谊而奔忙。“许译”clouds float like works of art采用明喻的手法用艺术作品的美来表达云的轻柔多姿,在这里并没有传递出织女的神话意义。相对而言,“王译”的Slender Clouds gather into nature’s fine needle works借助天工异彩巧妙地暗示女性的针线活,这就含有一定的神话意义了。而在“飞星传恨”一句中,“传”一字许先生译为shoot,表达了星星为这一对爱侣传递信息的迫切心情。王先生译为message,表达了女郎织女的绵绵情意,笔者认为,两人在这里虽然表达的是不同的心绪,但都准确的表达出了其情意。“银汉迢迢暗渡”一句中,“许译”中的meet一次不如“王译”中的weaver一次用的精妙。Meet只是强调两人的见面,而weaver一次却准确的表达出了他们长久不见的相思之苦,将两人此刻要传递的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3.“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两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了这样一种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相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互诉衷肠,互吐心声,是那样的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金风玉露”在这里不单指秋天的风露,也象征着这对情侣此刻的美好时光和他们高贵、纯洁的爱情。许先生在这一句中将“金风”和“玉露”直译为“golden wind”和“dew of jade”,有所欠缺,没有传递出他们此刻美好时光的得来不易。而王先生将这一句译为“They embrace in gentle breeze, wet with dew of tears!”,采用了接近联想的翻译方法,变通为微风和泪珠化入情景作实在的描写,收到了意外的艺术效果。

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寄情于物,将牛郎织女的万般柔情比作天河中的悠悠流水,微波荡漾、长流不断。“佳期如梦”既点出了相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这次短暂的相见又是写一次别离的开始。此情此景,不禁催人泪下。“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这两句,许先生采用明喻和对仗的手法很好的传达出了此刻的依依惜别之情,但“date”是美语中的一种非正规用法,在表达蕴藉隽永的境界层面上有所欠缺。而王先生的这两句却更似一筹,“but lasting all”和 “once a year . Alas!”的插入更是点睛之笔,表达了他们永无尽期的爱情和难得一聚的相见。“忍顾鹊桥归路”一句,许先生 “homeward way”貌似更胜一筹。正如前面词牌名所解释,“鹊桥”在中国是一种很美的意境,虽然在此词中含有一种悲愤之情,但却和magpie在西方所传达的意思不同。所以“许译”中转译的“homeward way”在这里更能够表达出此刻相见别离的痛苦之情。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最后这两句才是真正评论性的描述和哲理上的升华,对牛郎织女的爱情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许译”中的“last for aye”很好的表达了这一对情侣长久的爱情,不必贪恋现在。而为了突出效果,王先生在这里采用了仿拟的手法进行大胆的场面调度。其翻译的要点一方面是天上宏大的叙事场面,一方面是地上万众欢腾的赞美,将天上人间的爱情推向最高潮、从而实现了“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断言,也充实了rendezvous的语义。

三、总结

汉语诗词英译本就是一项浩瀚且费力的工程,虽然笔者认为诗词是不可外译的,诗词的美就在于其不可言传,只可意会之理。但诗词的外译却是很常见的,甚至有些学者一生都以此为业。当然,诗词外译的多个版本都有其优劣之处。本文以秦观的《鹊桥仙》为例对许渊冲和王宏印的两个英译版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各自的可取之处,从中也得到了一些借鉴:第一,每个译者都有各自的原则和风格。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原则可分为“三论”,即包括“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和“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许渊冲在翻译秦观的《鹊桥仙》时就是以此“三论”为基础进行英译的。而王宏印先生翻译的特点是分析问题入木三分,立论时高瞻远瞩。在秦观《鹊桥仙》的英译中,他不拘泥于韵律格式,而是抓取关键的意象重构事件和意义,实现了中国古典诗词向现代英文诗歌的翻译过度,采用和翻译和仿作相结合的翻译策略。第二,兼顾到中英两种文化和语言差异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的特点,译者在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前提下,需要对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对比研究,以便其读者更易接受且不会出现偏差。

参考文献:

〔1〕李岩。文史知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鹊桥仙 篇二

1、<七夕>

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2、<七夕>

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3、<七夕>

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4、<鹊桥仙>

卢炳

馀霞散绮,明河翻雪。隐隐鹊桥初结。

牛郎织女两逢迎,胜却、人间欢悦。

一宵相会,经年离别。此语真成浪说。

细思怎得似嫦娥,解独宿、广寒宫阙。

5、<七夕>

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6、<七夕>

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

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7、<七夕>

乐府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8、<七夕>

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9、<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0、<七夕赋咏成篇>

许敬宗

一年抱怨嗟长别,七夕含态始言归。飘飘罗袜光天步,灼灼新妆鉴月辉。

情催巧笑开星靥,不惜呈露解云衣。所叹却随更漏尽,掩泣还弄昨宵机。

11、<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2、<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13、<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14、<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15、<秋夕>

(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鹊桥仙 篇三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记得很久以前就读过这首《鹊桥仙》,一开始并不懂其中的情爱韵味,只觉得写的很美,但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对这首词也另有所思。

遥遥相望,天尽头的那一抹云彩,似乎懂得我对你的心意,使我无时无刻不想起银河那边苦苦相思的你,你飘逸的长发似星云在飞舞,似乎诉说着对我的点点思念,就让这夜间明亮的星辰带走我对你深深地爱,但愿能温暖你滴泪成冰的心。

载着星辰,我苦苦哀求的这一天终于到了,千里迢迢的,迫不及待的想见到你,跨过这银河,听见岸边的你在歌唱,泪水打湿了衣襟化作飞去的落红,远远的我便能嗅到这相思的味道。睁开眼,你已在身边,握紧你的手,替你擦干泪,你的笑如涟漪般荡漾在我的心间,激起一层层波纹,注入爱的清泉。日夜思念,日夜企盼的你,今天我终于看到了,今日能与你相逢,比什么都快乐,比什么都重要,拉着你的手,走在银河岸边,听每一颗星诉说我们之间无尽的爱。

天边的云彩逐渐散去,你转过身来,紧紧抱着我,怕我离去,你的手如一丝暖暖的清泉,流过我的心,将它紧紧裹住,使我不忍离开,怕没有了这温度,心又冷起来。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如梦一般将要醒来,不忍心踏上这鹊桥与你分离,可这一切并不是你我可以决定的,两个人的心里如果真的永远有对方又何必,天天要在一起呢?不管分离还是相聚,只要你心中有我,我心有你,就知足了,这也是一种幸福。

每当读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想起牛郎织女泪眼分离的场景,就不由潸然泪下,一心赞叹,秦少游,真是天才,竟能将最普通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写的如此自然流畅又意蕴深重,令人回味不已。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古代很多文人都爱以此神话来做文章,《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之句,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等人也都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造各句各有所异,但都围绕“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怜人。相比之下,少游的这首词却独树一帜,立意深远。

少游年少便才华横溢,名盛一时,是“苏门四学士”中苏轼最喜爱的弟子,他的一首又一首作品皆为当时文人所叹,让人惊目,但他一生却仕途坎坷,不得心意,两次落榜最终只做无名小官,之后又遭遇贬谪流放,疾病缠身,极为不幸。

这首《鹊桥仙》在当时红极一时,是婉约词中的佳作,“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心中的少游依然在奔跑即使道路不平,即使风雨不断,他依然在寻找,在寻找一个阳光明媚,景色如画的地方,在那里写下自己喜爱的好词。

鹊桥仙 篇四

关键词:爱国文人;宋词赏析;壮志难酬;异同比较

一、表现手法

《水龙吟》上阙有大段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景象壮观阔大,描写笔力遒劲。紧接着三个短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则是写远山,读来则给人同上句全然不同的感受,景自然是美景,但出现了“愁”“恨”两字,可见这景引起的是词人的忧愁和愤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物似乎也便“献愁供恨”了,这是移情于景的手法。

上阙从第一句的单纯写景到慢慢融入情感,由平淡到渐渐强烈,再接下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上阙最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不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自己澎湃的心潮,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烘托了作者空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而栏杆拍遍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鹊桥仙•一竿风月》上阙一开始便以“一竿风月,一蓑烟雨”两个短句起头写渔父的闲适逍遥的垂钓生活,“风月”指晴天,“烟雨”指雨天,说明无论晴天还是下雨,渔父都会持钓竿、披蓑衣于江上垂钓。而在它们之前加上“一竿”、“一蓑”,更显示出渔父于这江上垂钓时对这“风月””烟雨”的酣畅淋漓的享受。同时两句又是互文,读来清新又惬意。接下去的“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两句,据刘学锴教授推测是暗用典于东汉隐者庞德公,相传中他生平不曾入州府,厌倦纷扰相争的城市,连城门都怕靠近,更不用说“红尘深处”那些尔虞我诈、争名逐利的场所了,表达了渔父远离世俗的高洁品性志向。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下阙前三句如串珠连贯而下,节奏明朗快活,韵律和谐上口,用了排比句来充分描绘出渔父那回归大自然的悠然闲适的生活:潮水起了就出船捕鱼,潮水平了就系缆江岸,潮水落了就高歌回家。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完全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能再和谐了。最后两句“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则是与上阙第三句“家在钓台西住”遥相应和,其中主要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也到下面部分再详细分析。

二、思想感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此时词人已是34岁,南渡已12年之久,却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南宋统治者不把辛弃疾当作自己人,对他一直排斥猜忌,致使辛弃疾觉得自己在江南真成了游子。上阙中他以“断鸿”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又自称“江南游子”,表达对江北失地的思念之情。“无人会、登临意”,又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至于下阙,作者引经据典,连用三则典故来想表达自己虽然思念故乡怀念故土,但决不学张翰、许汜,回故乡必须是收复河山之时,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恐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这篇《鹊桥仙》据刘学锴教授推测应该是孝宗淳熙十三至十五年(1186-1188)陆游任严州知州期间所作,因为词中有一句“家在钓台西住”。而这句在点明住址的同时又是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表面上看来,词人是以此来表达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的志趣,而据刘学锴教授认为其真实用意却是为下阙的翻转作铺垫,写渔父“貌似严光”正是为了强调其“不是严光,胜似严光”。而再接下去下阙“潮起、潮平、潮落”三句,写渔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高度适应,是为了表明渔父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正如上文表现手法分析中所说,最后两句则是承上片“家在钓台西住”,说严光虽不追求尘俗的功名富贵,却借清高而出名,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

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但无论严光是否有意求名,总归还是与“名”脱不了干系。于是最后两句“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正表达了诗人连“清高”之名也不屑,只做“无名渔父”的追求。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13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