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最新3篇

发布时间: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了幸福,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一起看看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教案!欢迎查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3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教案 篇一

【设计理念】

1、课文的内容通俗易懂,教学时,重点理解“三个孩子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抓住三个小伙子十年后相遇时的语言,体会三个人各自得到了怎样的幸福,是怎样得到的,在此基础上,体会“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含义。

2、在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时,结合前后对比的语句,抓住这些具体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变化之大”以及这一写法的好处,适度渗透写法指导。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1、体会对比写法在文中的作用。

2、重点理解“三个孩子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并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眼中的幸福。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孩子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并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深入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结合阅读学习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变化之大”以及这一写法的好处,适度渗透写法指导。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课件。

学生: 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劳动者资料、本课的三单。

【教学方法】

(一)、教法。

1、“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模式。

2、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呈现目标。

4、读写结合。

(二)、学法。

1、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评价,解决问题。

问题:

①三个孩子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②他们是怎样得到的?

③幸福到底在哪里?

请你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音乐先导,整体感知。

1、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出示歌词。——课前2分钟

2、师生合作板书并朗读课题。

3、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举手回答。)

4、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出示歌词。

5、板书:幸福。

( 1 )老师:同学们,每当听到这个温馨的词语时,你有何感受呢? (有感情朗读:女生——男生——齐读)

(2)老师:同学们,幸福在哪里?【书写长补充板书:“在哪里”。 】正如歌曲中所言,每个人都在轻轻地问……也许你会用歌词回答我: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里!也许你会……也许还有很多个也许,让我们满怀着对幸福的无限憧憬,齐声朗读课题。

(3)师:我们应该读出什么语气?(疑问)——再次齐读。

(4)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

6、老师:首先我们来快速回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用自己的语言简练概括?请举手! (老师简要评价。) 1、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具有更高的启示……。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幸福快乐的氛围,导入时我采用了用多媒体,让学生一边跟着唱,一边感悟歌曲内容。音乐把学生带进一个幸福的氛围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7、师生合作板书并朗读课题。

8、“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高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多元展示。

【问题一】:三个孩子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幸福到底在哪里?请你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说一说。(自读、勾画——“一帮一”互助交流——小组汇报、交流)

【问题二】: 课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十年前后的变化,请找出前后对比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2、老师适时引导、评价、鼓励。

如:问题一最后教师补充教学中心句时 :

(1)先采用“剥笋法” 再次品读中心句。

幸福就在劳动中。

幸福就在人类的劳动中。

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再引导学生大声地读出感情:

对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们说——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对那些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们说——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对那些想寻找幸福却又迷失方向的人们说——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合作交流多元展示:

(1)请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规范地勾画出相应语句后,“一帮一”交流订正。

(2)请各组学科长有秩序的组织交流。

(3)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A、各小组汇报本组答案,组间可补充、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说明观点。他人汇报过程中认真倾听、补充修改自己的答案。

B、学术助理参与小组学习,汇报过程中可组织、调动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感悟提升,适时练笔。

感悟提升:

同学们,“幸福”是多么美好的字眼啊!你眼中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呢?请以《幸福在哪里》为题,用一段话或几行优美的小诗来书写你心中的幸福吧!

1、 伴着音乐播放图文对照幻灯片图片:

如:幸福在于

父母每天很早起床帮我煮的那份早餐……

2、播放轻音乐,在作文格内规范书写属于自己的幸福。(将作文格印在了此题仿写的地方,便于规范要求学生书写,也便于评改。)

3、教师:

(1)强调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

(2)个别指导、适时评价。

(3)“一帮一”结对子,可以互评互改。

4、习作展示。

5、互评、教师评价。

6、伴着音乐、欣赏图片、感情朗读文字解读,感悟不同的幸福。

7、(将作文格印在了此题仿写的地方,便于规范要求学生书写,也便于评改。)

8、(1)、举手朗读,分享幸福。(2)、请一个小组每人一句接龙朗读展示。(3)、 同学书写美观、语句优美!让我们一起通过投影展示来齐声朗读她眼中的幸福吧!

9、互评。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幸福写下来并更好地珍惜幸福。再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五、总结全文,升华 情感。

1、小结本课。

2、评选“优胜小组”、“明星个人”

3、 老师小结:让我们的生活在劳动中绽放幸福之花。

【教学结束】

课后作业 完成“拓展学习评价单”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 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 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 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 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 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 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 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2)

(3) 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3

(4) 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

(5) 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内容理解5)

(五)学习第三段

1、 默读课文第三段。

2、 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 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 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内容理解7)

(3) 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内容理解6)

(4) 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单击内容理解8)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感悟幸福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幸福,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四、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审题入手,设疑激趣。

1、欣赏歌曲《幸福在哪里》。

2、板书“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

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出示自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用学会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一)课文的前19个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语言、动作、神情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中领悟幸福在哪里。

1、自读课文的前19个自然段内容:你读懂了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指名读三个牧童挖泉井的段落(1-5自然段)

问题: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

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清澈的、如同镜子一般的泉水)

课件出示:按原文填空,并说说感受。

第二天,他们带来十字镐、铁铲,先( )开一条水沟,把杂草和腐烂树叶上的污水( )出去,当积聚在地面的污水排光以后,小沼泽的沙土地下( )处一股( )的泉水。孩子们高兴( )了。他们从远处( )来石块,把沼泽( )成了一个整齐的泉井。

3、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①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

②出示智慧女儿的话。

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我非常感谢你们!并代表森林,代表森林里的动物,代表森林里飞翔的小鸟,代表生长在这里的花草和其他有益的植物感谢你们。祝你们健康和长寿!再见!祝你们幸福……

从“代表……代表……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智慧女儿是这么说的,你会怎么对牧童说呢?请用四个“代表”说一句话。

4、回归整体,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中,领悟到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二)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向我们再现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的经历,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1、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课件出示填空:

十年前:三个牧童 。

十年中,三个孩子都做了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第一个孩子 ;

第二个孩子 ;

第三个孩子 ;

他们通过劳动明白了

2、出示智慧的女儿的话。

“我非常高兴你们信守诺言。”姑娘说,“我都听到了,你们的话已经证实:你们领悟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1)男女分角色读。

(2)讨论:

①“领悟”一词什么含义?

②你能谈谈怎么理解“智慧的女儿”吗?

③汇报

Ⅰ“领悟”的意思是“领会、理解”。在文中,智慧的女儿肯定了三个孩子已经领会(理解)了幸福的真正含义,三个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领会(理解)了幸福就在于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Ⅱ因为这个姑娘像一位良师益友,引三个孩子去领会幸福是含义,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说她是智慧的女儿。

3、分角色朗读此部分,感受三个青年的幸福经历。

四、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1、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2、联系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3、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谈感受。

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对雷锋来说,幸福是“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快乐;

对警察来说,幸福是“舍一家团圆,保万家平安”的奉献;

对农民来说,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对母亲来说,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期盼。

五:作业设计: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句格言,一件小事,一段感悟……

板书设计

幸福在哪里

挖泉砌井——供大家喝

三个牧童 做医生——使病人康复

做正当劳动——对人类有益

耕田——养活许多人

智慧女儿 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13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