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6篇《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中班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认读"走、爬、跳、跑"。

2、体验"走、爬、跳、跑"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活动准备:

四个小盒子、大字卡、小字卡若干、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音乐入场,谈话导入:我们来到了森林,小朋友想一想森林应该会有好多的什么呢?(小动物)那我们来猜猜会有那些小动物,(猜谜语)

基本部分

1、八字胡、往上翘、说起话来喵喵叫,(小猫)幼儿回答正确粘贴板上。之后乌龟、兔、马。

2、通过动物逐一请字宝宝出来,教师给予相关提示,并大小声各带读两遍。(今天来的不只是这些小动物们,还有他们各自的好朋友,请幼儿猜猜他们的好朋友会是谁?)

3、游戏一:请幼儿和老师边做动作边念儿歌。(老师把这些小动物和字宝宝编了一首儿歌让我们一起做动作一起念念吧!按顺序来、师注意站的方向。)

4、游戏二:开火车认读字宝宝。

5、游戏三:点兵点将认读。

6、请幼儿尝试说简单的句子、其中带有字宝宝。

7、找朋友: 发字卡给幼儿、分批请幼儿把字宝宝放回相对应的盒子里。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查。

8、字宝宝都回到好朋友的盒子了,那我们也是不是要回去了呢?但回去之前老师送每个小朋友一份礼物,请小朋友看座位下的儿歌,我们拿着儿歌先回去吧!最后音乐退场,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我们学过字宝宝用笔圈出来,集体点读 儿歌一遍。

附儿歌:

《走走走》

走走走,小猫小猫轻轻走。

爬爬爬,乌龟乌龟慢慢爬。

跳跳跳,小兔小兔蹦蹦跳。

跑跑跑,小马小马快快跑。

语文教学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要论点,正确理解从师学习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论述思路。

3.了解正反对比在文中的运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文章的结构。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掌握其论证说理的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和当时流行骈文相对立,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及秦汉文体的散文)运动(是一场在复古的旗号下进行的既继续传统又有所革新、有所创造的文学运动,这场运动的领导者提出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合一”“文以载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写作背景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隋唐以来,由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家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受到削弱,因而儒家的师道观念也淡化,人们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狂名。”韩愈倡言师道,勇为人师。《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

(三)识体:

许多文言文从标题中的某一个词就可以判断文章的体裁,如《小石潭记》中的“记”、《出师表》中的“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传”、《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本文的“说”。“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议论文体。“师说”——即“说师”,动宾倒置的现象多见于书籍、文章标题,如《实践论》、《黄生借书说》。解释为“说说(议论)有关老师的问题”。

(四)分段朗读,解释重点词句

(五)逐层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

1、分析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

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以什么人为师。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纵比

其子择师与其身耻学于师比——自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比——横比

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通过三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错误言行,从反面论证了“学必有师”。这是对当时盛行的门第观念的有力批判、公开挑战。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正反论证,突出中心意思

这篇说理文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正面肯定从师的好处,从反面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反复论证,以突出中心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作者在第一段里,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论点,并加以论证。第二段里又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一论点,并分三层,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批判当时不重视从师的不良风尚,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段里又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一论点,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和言论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简短地赞扬了李蟠不拘于时的作法,以表明自己重视从师的态度。文笔简洁流利,结构严谨,把从师的道理和师的作用在于传道受业解惑等方面,论述得很精当透彻,富有启发性,令人信服。

本文里有些精炼的含意深刻的语句,常被后人运用。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等。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新教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三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82-83内容及练习二十相应练习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例4引导学生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至于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由此引出课题。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常用长度间的进率与相应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规律,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教学目标]

1、知道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和改写。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理解与运用。

[教具准备]

课件,1平方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抢答比赛1: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1米=()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米、分米、厘米;进率是10)

师: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用抢答比赛的游戏方式复习已学知识,不但可以为本课新授内容做好铺垫,而且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师: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师出示1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想的?

https://www.haozuowen.net/ 学生可能会说:

①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横排摆10个,竖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

②直接用尺子去量,边长是10厘米,所以面积为10×10=100(平方厘米);

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所以面积为10×10=100(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同时又避免了学生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死记硬背。]

(2)师小结:根据刚才我们的推论,想一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练一练:

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9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学习完新知后,立即通过几个基本性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

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出示:1平方米=()平方分米。

生可能会回答:

①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所以推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

②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所以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

(2)出示课件图形验证上述结果。

练一练:

8平方米=()平方分米

500平方分米=()平方米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学习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基础,此处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推导经验,自己自学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师小结。

(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你们发现了什么?

(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进率。

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智慧岛

1、口答

2、做一做。课本83页。

3、实际应用

学校操场跑道长100米、宽2米,这段跑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小结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你知道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第1题

六、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教学建议: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建议要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

中班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勇敢的品质。

2.练习由高往低跳的技能。

活动准备:

1.高度为25——30的椅子若干。

2.录音带、录音机、大黄狗头饰一个。

3.场地布置如图:

活动过程:

1、调动身心,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听音乐随教师做预备动作,如:手腕、踝关节运动,四肢运动,体侧运动,转圈,跳跃运动等,做好腿部练习。

2、自由练习

引导幼儿从椅子上自由跳下,体会落地时腿部

的动作。

3、集中示范讲解

〈1〉请1——2名动作正确的幼儿示范。

〈2〉教师讲解示范:两腿弯曲手后摆,用力蹬地向上跳,轻轻落地腿弯曲。

4、重点练习

〈1〉鼓励幼儿勇敢地尝试从自己的“树”上跳下来。

〈2〉鼓励幼儿从别人的“树”上跳下来。

〈3〉鼓励幼儿尝试从不同的方向(如:向前、向左、向右)跳下来。

5、再尝试探索

提供更高高度的石凳,让愿意尝试的幼儿练习由高往低跳的动作。

6、体育游戏:〈大黄狗〉

7、教师简单小结,幼儿听音乐随教师做放松动作出场。

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能目标: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琵琶行》有感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这是XXX的一首诗,请大家一同品位一下!主旨是那一句?

明确:最后一联,不要为沦落的身世感到过度的悲伤,鼓励人们要积极乐观的生活。

究竟诗中是什么样的白居易,什么样的知己,什么样的琴声,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

二、文学常识

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平

入仕以前(772—799)

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初仕至遭贬(800—815)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 (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 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今陕西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臣,连续上书论事,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本文写作背景)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816—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退居洛阳的晚年生活(829—846)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3、歌、行、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三、重点字词句

1、视频朗读材料,疏通字音。

商贾gǔ 恬静tián 贬谪zhé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荻花dí 乍破zhà 慢捻niǎn 幽咽yè 迸裂bèng

嘈嘈cáo 间关jiān 虾蟆hámá 名属shǔ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呕哑嘲哳ōuyāzhāozhā

2、古今异义词

明年: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古:两个词,因此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3、词类活用

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名—状

②遂命酒 名—动

③商人重利轻离别 形—意动用法

4、文言句式

①歌以赠之 宾语前置,介词“以”

②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了解诗文的主要情节。)

1、诗前面的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情节;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的动机;

(4)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情感基调。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什么事?

明确:叙述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江边送客,巧遇琵琶女之事。

3、全诗一共分为五个自然段,给每段概括一个小题目。

明确:(1)江头送客 (2)琵琶传情 (3)追忆往昔

(4)同为沦落 (5)司马衫湿

4、诗文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共同点为“同为天涯沦落人”。

5、“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

明确:相同点:

本是京城女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 天涯沦落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白居易才从琵琶曲中听出了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

五、合作探究

(三读文章,重点品析第二自然段)

1、全文写到作者一共听见几次琵琶曲?简要分析。

明确:一共三次。

第一次,闻声不见人,情相触;

第二次,见人再问声,情相通;

第三次,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分析句子,指导背诵)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3、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演奏情感的句子。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明确: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结描写特色: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6、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的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是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光有了感应。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自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把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情感打动。

④“绕船月明江水寒”

写琴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琴女凄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独悲凉。

六、作业

背诵全诗

语文教案 篇六

【教材简析】

“我的发现”抓住了这组课文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交流:读书,就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阅读对联能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节奏美,体验句子的对称美。

“趣味语文”安排了两项有趣的语文活动。第一项活动是结合对联的内容,辨析“好”字的读法,将对联的意思表达正确。第二项趣味活动是读回文句。

【教学目标】

1、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2、积累对联。通过诵读诗句懂得大概的意思,想象画面,积累诗句。

3、能独立进行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

积累对联。

【教学难点】

1、学会边读课文边想画面的学习方法。

2、学会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

2、读一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启发学生:他们在对话中谈的是什么内容?

3、说说自己的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教师另外提供一篇文章,让学生读读,说说读后头脑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二、日积月累

1、学生熟读

(1)自己读一读“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2)指名读,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每一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①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②引导学生发现对联中上下联的对偶关系。如:单个字相对,雾—天,锁—连;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对应,绿水—青山,皱面—白头;还有叠词的对应,处处—时时。)

2、读读背背

(1)赛读

(2)背诵诗句。

3、扩展

(1)师:本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第一、三副对联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的特点。

(2)选几则对联,让学生试着填字。

如:风吹杨柳千门绿, 润 万树 。(雨、桃花、红)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植树造林绿大地, 。(栽花种草美人间)

(1)相关链接

第一副对联出自福建厦门鼓浪屿,是一副典型的回文联。回文联是楹联中的特殊手法,其特点是既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这副对联正读、倒读字序不变,且有对称美。

第二副对联出自浙江宁波天童寺,对联的字面意思是说:绿水本来有何忧愁,只因风一吹,才愁眉苦脸;青山怎么会老,但是雪一下,愁啊愁,愁白了头。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在人看来却是含意万千,用拟人手法写景,手法独特,别具一格。

第三副对联出自浙江杭州西湖,是叠字联,也是回文联。联句立意新颖,用字恰切,放在西湖这一特定的景观中,非常贴切、自然。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人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第四副对联是清朝学者俞樾做的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联,用叠字的形式,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丁冬、高下”做了特殊处理,景深语绝,读来余味无穷。

三、作业布置

背诵并抄写对联。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