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7篇《七年级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台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2、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围绕着赏析人物形象展开,通过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描写的方法展开讨论,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教师帮助归纳、总结。教学中主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探究,在文中找到具体的细节描写,归结父亲的性格特征。学生具体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而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台阶》这篇课文的情节,知道了作者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父亲现实的生活画卷,今天我们就精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

二、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一)、教师分析人物描写

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1、外貌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核心方法提示:抓住关键,由表及里,综合评价。

(二)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1、教师示范

如:“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这一段运用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时的不自在,表现他谦卑的性格特征。

2、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语段。

以“运用了_________的方法,写出了父亲的_________(内容),表现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为句式回答。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三、学习通过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1、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

2、教师分析

如: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四、教师归纳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的人

五、尝试写作

这节课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文章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让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写篇周记,展示自己眼中的父亲,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的

1.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把握多方面表现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注意体会作者如何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吃语(yi )齁hou)曳(ye)哗(hua)叱(chi)意少舒

(shao)中间(jian)几欲先走(ji)

2.阅读课文,试着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文。

二、导入

三·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3.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讲析课文

1.同学们朗读课文,结合预习作业和课文下面的注释,串译课文、教师强调一些词语意思、

善:擅长、会:集合、于厅事之东北角:的、但闻:只、乳:

喂奶、当是时:这、众妙毕备:全部、妙绝:极点、意少舒:稍

微、间:夹杂、虽:即使、名其一处:说出,动词、凡欲先走:几乎,

差点儿、跑、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并要求学生口述课文内容,注意抓时间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教师更正、

2.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口头交流、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介绍口技表演前的情景、

第二段:介绍表演一家人深夜惊醒的情况及宾客默叹、

第三段:介绍表演这家人从醒到又睡的情况及宾客情绪的变化、

第四段:介绍表演失火、救火的经过和宾客惊慌欲跑的神态动作、

第五段:介绍口技表演结束后的情形、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讨论并归纳:板书

一、表演前道具简单才技艺高超

二、表演中

(正面一表演)(侧面一宾客)

表现烘托

深夜惊醒关注默叹

醒而复睡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惊慌欲跑

三、表演后道具简单---强调--技艺高超

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

讨论并归纳:

摹状貌,通过再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声音等来达到说明目的、文中再现了口技表演所表现的生活画面、作者紧扣文中第一句话“京中有善口技者”展开,很好地描摹了表演者的表演、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口技》一文,作者通过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众的神态变化,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我们一方面赞赏口技艺人的技艺,同时另一方面也赞赏作者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文中成功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反复诵读,争取当堂背诵。

4、理解、体会古人的某种家庭和亲情观念。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智慧、诚信做人的美德,言辞要高雅。

【重点】:

1、文言字、词、句的理解;

2、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具】:

录音机、小黑板

【教时】:

一课时

【步骤】: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和聪明树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今天我们将把他们请到聪明树上,左边的聪明树是代表古代的聪明少年,右边的聪明树则代表同学们,回答问题准而多的小组就会上聪明树,望六个小组展开学习PK战、请同学们首先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各自的事迹(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七岁做诗、司马光砸缸、王冕四岁画画、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像这样的少年我国古代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再去认识两位这样的才女神童、(板书课题)

二、解题:《世说新语》是部什么书?“则”怎么讲?(抢答)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则”:就是“篇”,两则,就是两篇、

三、会听:放录音,听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抢答)

1、《咏雪》:写谢太傅一家人在雪天谈论诗文、咏雪、

2、《陈太丘与友期》:写七岁儿童陈元方对父亲失信的友人义正词严,用自己的聪明机智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四、会学:检测预习(先学后教),小组可商量弄清答案再上台演板、任务分工:

第一组:做《创新夺冠》自主预习1—2小题;

第二组:做《创》自主预习3—4题;

第三组:做《创》自主预习第5题;

第四组:请两个同学分别口头复述两则故事内容;

第五组:做《创》实践运用2;

第六组: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见《创》实践运用3)

五、小组代表演板期间,全班齐读课文、若学生答案还未写完,其他学生就自由读背课文,

六、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七、会问:质疑问难,还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若有,请提出来,

八、会说: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研读课文、小组讨论任务分工: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第一组)(见课后习题一)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也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请分别指出来、(第一组)(见《课堂作业》第6题)

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个好?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再说几句咏雪的名句、(第二组)(见《课堂作业》第7题)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第二组)(暗示赞赏之情)

5、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第三组)(无信无礼)

6、请同学们以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说说客人和元方的思想性格、(第三组)

客人: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说明他言而无信;

B、“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他粗野无理,不讲礼节;

C、“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元方:

A、对客人的一番义正严词可以看出,他聪明机智,很有教养,懂礼识义,同时也维护了家父的尊严,可见父子亲情浓厚、

B、“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他的童真童稚、

7、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第四组)

8、会讲:创新讲述,发展思维:大家都喜欢听故事,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把第二个故事讲给我们听一下,不过你要想上聪明树就必须创新,试用陈元方或者友人的口吻来讲、(原来是第三人称,现在换成第一人称“我”来讲、)(第五组)

9、总结两篇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色、(第六组)

九、拓展延伸: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1、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2、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3、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人无信不立———孔子

十、会背:点生试背课文,争上聪明树、

十一、会演:创编表演课本剧,要求:

1、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其思想感情,尽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以艺术创编的方式,通过合理想象,对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丰富和补充,甚至改编、(两篇短文各选一组代表上就可以了)

十二、复习检测,夯实基础

抢答《课堂作业》1—3小题

十三、激情总结

今天老师有幸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明白事理的陈元方;老师更有幸的是培养了我们班上许多会读、会问、会背、会讲、会说的聪明学生!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会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十四、作业:解释下列汉字在文中的意思,并根据这个意思找出相应的成语、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例:期——约定成语——不期而遇(出示小黑板)

1、舍——舍弃成语——舍近求远

2、去——离开成语——

3、信——信用成语——

4、引——拉成语——

5、顾——回头看成语——瞻前顾后

十五、附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考题)

兄子;撒盐空中(笑)欣赏赞扬

兄女:柳絮因风起(乐)道蕴才气

补充评价:无弈之女,王凝之之妻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陈太丘与友期

交代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开端父友:问

元方:答针锋相对

高潮父友:怒——非人哉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正直不阿

尾声父友:下车引之聪慧明理

客人:无信无礼粗野暴躁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机智正直不阿懂理识义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高效课堂展示课,同学们预习充分,发言积极,配合默契;思考问题敏捷,讨论热烈,回答问题准确、小组分工合作任务完成较好、特别是激趣教学聪明树的设计较为恰当,激发了同学们及小组竞争的热情,正好扣了课文主题体现聪明才智少男少女的表现,课文课堂浑然一体、因此课堂教学认真研读课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很重要、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篇四

《邓稼先》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作者,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想一想,哪些句段让你最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傲。)

三、精读课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借古诗文来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并由此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时的心情,从而突出他的坚强意志,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二)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三)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炼,铿锵有力。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言的表现力。(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句式的运用服从于感情表达的需要。例如,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作者用了四个短句分段列举了1898年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表现力强。)

(四)作者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有自己的气质和品格。)

(五)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部编版初一语文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六)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七)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八)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①“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③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五)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部编版初一语文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动物世界》中弱肉强食的画面,学生看后交流感受,教师借机导入新课。

(《动物世界》是大多数学生喜爱的节目,通过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弱小者的同情、怜爱,为下面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2、了解作者的有关信息。播放《动物世界》中弱肉强食的画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朗读时应如何处理?

(学生读后,思考交流,然后教师简单提问。对于情感的把握要求不要过高,关键是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应如何处理感情基调,如对猫的喜爱、惋惜、厌恶以及自己的悔恨之情等)

2、学生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对猫的生动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3、指名学生读课文,师生评议。

(这是朗读指导的延续,为节约时间,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进行朗读,读后通过评议,让学生更加明确如何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四人一小组,自己设计表格,为三只小猫做简历。

(此环节主要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四人合作完成,既训练了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利用实物投影投放学生设计的表格及其所填内容。师生评议表格的设计是否科学、全面,所填内容是否准确。通过比较、分析,教师强调作者对三只小猫的不同情感以及作者描写的重点。

(这既是成果的展示,又是学习的延伸和交流)

3、主题探究:本文通过养猫的经历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主旨?

(鼓励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理想,教师不可统一答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只要学生的理解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四、课堂小结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以真挚的感情描写了养猫带来的生活情趣。文章的主题,也正是通过“我”一系列复杂感情变化的细节描写来不断升华的。

【板书设计】

感情基调:喜爱、惋惜、厌恶、悔恨

设计表格:为三只小猫做简历

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性格

“我们”的态度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描写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并进行赏析。过程如下:

(1)自主阅读、赏析。

(2)相互交流、借鉴。

(3)集体交流、评议。

(在赏析、评议过程中,对于精彩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品味,在品析中朗读)

三、重点研读,深入理解

熟读有关第三只猫的部分,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第三只猫有着怎样的遭遇?“我”根据什么判定鸟是被这只猫咬死的?

(2)假如这件事发生在养第二只猫的时候,“我”会怎样想?又会怎样做?

(3)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四、体验反思,感悟内涵

1、学习完本文,你有何感受?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如可从“我”和猫的角度分别来谈)

2、你有过类似于作者的经历吗?当时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

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了,“我”将怎样想?怎样做?请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板书设计】

语言:朴实无华,栩栩如生

第三只猫:遭遇、“我”的悔恨

【教学反思】

《猫》是郑振铎小说的名篇,作者用朴实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沉郁。其文笔朴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挚,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旨意所在。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深情是重点,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是难点,这也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故事情节。

2、理清文章脉络,感受两个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并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体会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品质,虚心请教,不骄傲不自满。能联系实际,学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清故事情节。

2、难点: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学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出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

明确: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接下来教师引导:“射”是古人常说的“六艺”之一,也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技能。但有一个人不以为意,甚至不屑一顾,这个人是谁呢?(卖油翁)今天我们就学习《卖油翁》这篇课文,一同来看个究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知人论世,走近作者。(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播放PPT补充)

明确: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之一。

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为文以韩愈为宗,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为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首先,师范读课文,正字音,正断句;其次,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然后,分角色朗读(先小组中分读,然后请学生自由分角色朗读);

接下来,评 https://www.shancaoxiang.com/ 价朗读情况(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师指导,从普通话、语气、情感、神态等方面评价);最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

3、疏通课文大意。(结合注释,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帮助、指导学生疏通课文文意,并请同学发言,学生间相互评价翻译,教师订正。接着,让学生复述故事,并进行课本剧表演。

(三)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思考问题并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卖油翁为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明确:

(1)“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_,但微颔之。”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看见他射箭十箭中_箭,只是微微地对此点头。

(2)卖油翁认为:“无他,但手熟尔。”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

(3)“以我酌油知之。”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思考陈尧咨对卖油翁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变化原因是什么?

明确:态度由反感、恼怒到佩服、认输。卖油翁看射箭时的冷淡表情使陈尧咨反感,答话时的平淡、轻视更使他恼怒。后来,看到卖油翁从“钱孔”中酌油而钱不湿,不由得佩服、认输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他看了卖油翁酌油技术如此纯熟却并未“以此自矜”。

3、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卖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

明确:卖油翁知晓的是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4、故事中只有两个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我们干脆把题目《卖油翁》改成《陈尧咨和卖油翁》,行吗?课文为何对陈尧咨的善射写得简略,而对卖油翁的酌油情况却记叙得较详细?(小组讨论)

明确:不行。事端是卖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释担而立”,不露出轻视的表情,陈尧咨就不会发问;又是由他解决的——以酌油技术平息了陈尧咨的愤怒情绪。卖油翁的酌油表演,明显技高一筹,作者是详写;陈尧咨的射技,作者以“发矢十中_”一笔带过,是略写。再者,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陈尧咨却因“善射”而自我炫耀,趾高气扬。我们读这篇文章必须紧紧把握这一点:卖油翁在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采用详略得当的手法叙事,重点突出。

(四)巩固提高

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明确: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的劳动才能获得,我们现在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钻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的奥秘,应用自如的。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个故事虽然短小,却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使我们学习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情节简单,但波澜起伏;文字浅显,却韵味无穷。愿同学们在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过程中,扩大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业布置:据说陈尧咨把卖油翁打发之后,自己一个人在菜园子里踱来踱去,他在想些什么?他又会做些什么?请同学们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小短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七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6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