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精选教案苏教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好的教案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课件,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差异网为您带来了4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精选教案苏教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小学语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中华少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⒈ 多媒体课件欣赏:祖国风光。

⒉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交流一下。

二、交流资料

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收集的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⒈ 自读课文。

2、 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 幻灯片出示:

翱翔 莽莽 昆仑 水浒

女娲 大禹 萦绕 蹒跚

敖包 铭记 纤夫 焊接

璀璨 芦笙 唢呐 竞相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重点是多音字:刚劲(jìn jìng) 哈达 (hā hǎ)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四、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吕氏春秋两则》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 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 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释说理、以小见大的手法。

能力目标: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领悟两则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吕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文作铺垫。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强迫幼小的生命“游泳” 差点溺杀小生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

★楚人乘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船已行驶,而剑却沉入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用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

2、作者(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 不认可、嘲讽、蔑视甚至批判!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刻舟求剑”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

3、对学生的感想及认识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4、分别找出文中的叙述和议论部分。

5、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 进行两则故事的比较分析。

1、作者对两则故事的态度相同

2、都告诉人们事情本身发生变化时,解决 问题的手段也应该随之改变。

不同;

1、故事内容相异

2、说明对象不同

3、一个强调说明“对象”一个强调发 生地点。

五、延伸阅读

1、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感知“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故事。组织学生品读课文,并对学生 的朗读作出评价。

六、布置作业

完成《点击》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2021例文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憧憬,人才会在成长中努力地追求,而不被各种不良_所吸引,对地平线这个谜的探索的过程就是人生不断往前看,不断奋斗的过程。

3、认识一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读写“无拘无束、悠悠然、仙翁、咀嚼、沉沦、寂寞”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地平线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从课文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贾平凹的资料以及文章读一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见过“地平线”吗?交流课前的观察,或是搜集到的有关地平线的资料。

(地平线是指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

2、师述:你望到了吗?是呀,教室的四壁、室外的高楼大厦,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不过,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的《地平线》这篇课文,将会让你真真切切地看到那一道道的地平线。

二、初读课文

1、师述:课前预习了吗?咱们比一比,看谁的预习最扎实。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渭、咀、嚼

①、“渭”的偏旁是“氵”,推测“渭”的意思,组词“渭水”、“渭河”、“渭北大平原”。简介“渭北大平原”——渭北大平原指的就是渭河以北地区的黄土质冲积平原。读着这个词,让你产生一种怎样的感受?(宽广、辽阔、平坦)

②、“咀”、“嚼”的偏旁都是“口”,推测“咀嚼”的意思。除了食物可以咀嚼以外,还有什么也可以咀嚼?待会儿让我们来好好地“咀嚼咀嚼”这篇课文。

2、课文读得怎样呢?我们请几位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倾听。(读后评议)

3、课文读通了,但又读懂了多少呢?你在文中看到了几道地平线呢?快速浏览,快速寻找。(自然的、人生的)

三、解读“自然的地平线”。

1、那就让我们先跟随着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谁来带我们看看那道地平线?指名朗读。

2、解读地平线:

①、读一读有关语句,想一想地平线的样子,看一看屏幕中的彩图,拿出手指看着屏幕画一画地平线。

②、这道地平线在你脑海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地平线的位置是在远处的天与地形成的三角形的交叉处;地平线的颜色是很亮的灰白色;地平线的形状是一道线;地平线的标志是“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3、这道地平线有没有引起你的遐想?

4、想到自己已经看到了天的尽头,那该多么激动兴奋呀!谁来读好第3节这句话——“啊,天到尽头了!”

四、解读“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我”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

2、画出“我”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和结果。(“但”字分清经过与结果)

3、读着“我”追寻地平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指导朗读。

五、总结:作者是否能走出这神秘的地平线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齐读一至五自然段

二、解读“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就在“我”傻愣愣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

2、第一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分清角色,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

(一是地平线是永远走不到的;二是地平线是个谜。)

“永远走不到”和“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第二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体会一下“我”的心情  。

(急切、好奇)

4、第三次分角色有感情朗读6—11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读。

5、解读第二次追寻:带着几分疑惑,“我”开始了第二次追寻。画出“我”第二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结果。(“然而”)

6、引读:两次追寻失败了,此时“我”在想些什么?齐读第13自然段。

7、出示第13自然段:

①、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

②、“我”咀嚼着老人的什么话?(联系上文)

③、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出了什么?(联系“我”的经历)

④、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中的“谜”的?你觉得“我”一次又一次地追寻这谜一样的地平线,有意义吗?

(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在冒傻劲,而是对它真的产生了兴趣。)

8、指名朗读13自然段。

三、解读“人生的地平线”。

1、师述:后来,“我”一天天长大,踏上社会,“我”还会追寻那谜一样的地平线吗?齐读第14自然段。

2、出示重点句: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①、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的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指的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②、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一样吗?(追寻的内容和结果)

为什么这样说呢?

③、反复诵读:

是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段里,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不同的地平线,20岁、30岁、40岁、50岁追求的地平线各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齐读)

也许,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这时一抬眼,看到了那道人生的地平线——(男生读)

也许,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这时一抬眼,又望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女生读)

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考上一所理想的中学,是我们在座所有同学人生路上的一道地平线——(齐读)

3、一遍遍咀嚼着这句话,此刻,你有什么感言呢?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共同阅读了《地平线》这篇散文。现在,林老师要问你,地平线是什么,你的答案会变得丰富起来吗?地平线是——

让我们在记忆中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让我们珍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地平线,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确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热闹气氛的回忆。)

2、今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韵味十足的春节,感受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

(1)把自然段标出来。

(2)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3)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个________的春节,)

2、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快速浏览),边看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活动,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汇报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在这一个多月中作者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活动?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十月十九

3、分清文章详略

老舍老生写了七天的风俗,在这七天风俗中,又重点写了哪几个时间?(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三、深入详写片断,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老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四、总结拓展,升华感情

大家被春节的魅力吸引,老师也是如此。其实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节日,谁能说一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精选教案苏教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1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