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最新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6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

《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复述故事。

3、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受到“只要坚持不懈,朝着目标前进,梦想就一定会实现”的理想信念教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非洲孩子生活的情景图,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课文

二、听朗读(划出生字词;瑞恩的梦想是什么?)

三、生字词:

下旬xún 募mù捐

水泵bèng 筹chóu齐

一声不吭kēng

颠diān簸bǒ

四、瑞恩的梦想: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五、瑞恩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70元钱一口井:决心靠自己去挣,做额外的家务活;

筹2000元挖井:自己不放弃,好心人伸手援助;

攒钱买钻井机:同学们加入,人们热情捐款。

六、句子分析,如:

1、 “妈妈,给我70元钱。”1998年的一天,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港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冲进家,向妈妈伸出手说,“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用人物的语言开头,说明他心里十分着急。“迫不及待”和“冲”写出瑞恩急切心里。

七、瑞恩的品格:

善良、助人为乐、坚定、执著、勤奋等。

八、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记叙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

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梦想成真的过程,赞扬了瑞恩善良、坚定、执著、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九、习堂:写“我的梦想”

十、总结“梦想的力量”。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最新版)最新文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6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够联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本课词语和句子。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出当今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感受课文

的整体美。

3、 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4、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出当今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龙在古代和现代的不同意义的描述,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

言美的熏陶。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用诗歌的形式,通过爷爷、奶奶之口,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民族的龙文化;又借爸爸、妈妈之言,向我们介绍了当今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层层递进,让人既感到古代龙的神奇,又让人体味到现代龙的腾飞与发展,读了给人以自豪与振奋之感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龙不仅是古代中华民族的图腾,更是我们现代化中国的象征。中国人对龙的喜爱凝聚在无数的神话、建筑、诗歌、地名中,更把中国视为龙的化身。下面,我们就一起听听大人们是怎样评价龙的吧!

二、情感升华:

1、老师感情朗读,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你仿佛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老师看到你们刚才听的非常的投入,你们能将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告诉我们吗?学生可以

畅所欲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2、你能结合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吗?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关于龙的神话、建筑、民俗,我国在工业、农业、科技方面所

取得的巨大成就等等。)

三、感悟语言的美:

这是一篇诗歌,听……(放课文的范读录音)

同学们一定等不及了,也想读读这优美的诗篇,请你们打开书,利用手中的字典、结合课后的生字表解决生字新词,将课文读通读顺。

1、 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教师巡回指导。

2、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错误发音,指导个别字的发音。如“搅”(jiao)的读音。

四、深入学习课文:

出示课件,指读:“长城好像在崇山峻岭中飞舞,它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它是巨龙留下的身。”你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长城蜿蜒于崇山之中,形似聚拢;而更深一层的含义是说,长城是世界上伟大的建筑,它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龙的传人的无穷的智慧和汗水。是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歌颂。)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画出喜欢的句子,在读中悟。找找其中的比喻句。

五、小组交流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思路:

一、复习上节课所讲的内容:

1、 爷爷、奶奶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民族的龙文化的?

2、 爸爸、妈妈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了当今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的?

3、 背诵诗歌。

二、综合练习:

1、 多音字:

露:lù (露水) 将jiāng (将来)

lòu (露面) jiàng (大将)

2、 近义词:

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显露----(显现)

伸展---- (扩大)

3、 反义词:

真真切切----(模模糊糊)显露----(隐形)

伸展---- (缩小)

[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

龙舟 龙灯 九龙壁

神龙口 龙门 九龙坡

长城 长江 京九线 火箭 民族腾飞

龙----中国的象征

[作业设计]: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与《春潮》进行对比,感受两篇文章的不同风格。

2、 试着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排比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最新版)最新文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

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

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_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_ 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_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藕、斛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4、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

斛: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艘”的笔顺;“骤”的第12笔是“丿”不能丢;“碑”的第11笔为“丿”。

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

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湖光十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等等。

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

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

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

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画面。

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

四、背诵与积累。

1、背诵对联。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

3、阅读课后的“积累”中的文章《斗鸡山上的对联》。

苏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五 篇四

《梅花魂》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查字典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

二、出示自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

如“魂”“幽”“葬”“衰”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

畏惧、颇负盛名、眷恋、稀罕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讨论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 (第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板书:读诗落泪)

第二 (第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板书: 珍爱梅图)

第三 (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板书: 不能回国)

第四 (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板书: 赠墨梅图)

第五 (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板书: 送梅花巾)

4、小结

六、当堂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幽”、“甚”、“衰”)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同桌或者小组同学讨论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同桌讨论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8分钟后看谁学得!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课文讲了外祖父的哪五件事?(板书)

2、读了这五件事,你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的哪些词语知道?(出示最后一段,释“眷恋”一词。)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3、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外祖父那眷恋之心?默读课文,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

六、谈谈体会

1、学习第一件事。

(1)出示句子:“我很小的时候……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思考讨论:

① “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②“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即第三、五件事)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

(1)师: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课题写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读读第三自然段,看体会到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①“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②“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d、指导朗读,读出对梅图的珍爱。

4、“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播放梅花凌寒独放的图片,出示古诗王安石的《梅花》、《墨梅》,难怪外祖父这样赞美梅花,读句“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4)师:这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是在赞美什么?齐读句子““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再次讨论:

a、梅花的秉性象征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5)历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6)饱含深情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图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

2、填写基本功。

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五

《毛主席在花山》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_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从具体事件的记叙中,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23_毛主席在花山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出文章中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可要求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几件事情。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实内容出发,认真仔细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

从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叙述顺序很清楚。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三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

3、本文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在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加以体会。

4、课外可让学生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空洞说教或作鉴定式的评论。

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六

《将相和》

1、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学习第一课小故事,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过自己的阅读,从我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课文长吗?觉得难吗?同学们觉得概括主要内容难吗?(新方法:由题目概括出来)

3、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思考:

(1)“将”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将”指的是(泛指高级军官,武将)。

(2)“相”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相”指的是(古代特指高级官吏,上卿)。

(3)“和”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不和)。

二、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1、从题目概括出一句话:本文主要写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2、出示文中句子了解背景并随文识字,理解词语。

3、补充背景资料: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三、理清脉络,概括主要内容

1、按要求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起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四、学习第一个故事

1、一篇好文章除了有一个严谨的结构以外,还要有丰满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1)文中有一个词准确地概括出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勇敢机智)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五、总结方法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6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18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