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假如》【优秀6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6篇《语文教案《假如》》,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假如》教学设计 篇一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资料,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真地看待事物。(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3.了解可闻所用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3.查字词典,理解意思。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走进教室,连续地咳嗽,手在空气中扇着,然后说;“屋里有土可太不舒服,我向大家必须和我一样都厌恶灰尘。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这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2.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读一读体会在课文的意思。

3.出示生字词指名带读。

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

↘依照提示,自学讨论

1.指名读阅读提示。

2.先默读思考: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

细小削弱阳光

列数字、做假设

易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

做假设

具吸湿性调节气候,气象万千

做假设

教师巡回指导,个性是昆较大的小组,及时表扬合作好的小组。

↘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小组汇报时,要透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生评读。

↘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1.指名读3.4.5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们看成废物的东西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2.你还了解生活中那些被看成废物的东西,又怎样的价值?

3.交流课前查的资料:说说灰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假如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简说:

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是的,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还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这都要建立在关爱之情的培植基础上。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

识字和写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难点:

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师:板书课题《假如》指名读,齐读。

师:假如你有七十二变的本领,你会用它来满足你的什么愿望?

指名答:用上假如这个词说话。

师:有一个小女孩,他向你们一样,心中也有美好的愿望,那么她是靠什么来实现的?快快打开书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很快在书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名答,教师板书,(马良的神笔)。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课件)

3、师:老师读得好不好?哪里好?

学生评议。

4、师:现在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5、指名分小节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小女孩想用神笔画什么?

三、品读诗歌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仔细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他?

指名读,说明理由

(一)第一小节

出示课件:被寒风出的小树。

1、师: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2、师:现在同学们就是那棵被寒风猛烈吹刮的小树,(全体起立)寒冷的北风呼呼的吹着,小树被风吹得东摇西晃,冻的小树皱紧了眉头,缩紧了身子,轻轻的叹息:“好冷啊!”

3、师:这时的小树最需要的是什么?(温暖或红红的太阳)。出示太阳课件。

4、师:有了太阳的温暖,小树就不冷了。让我们再来做一次小树好吗?全体起立。

它伸了伸手,弯了弯腰,踢了踢腿,摇了摇头,多么自在呀!

5、师:小树苗们,你们快乐吗?(快乐)

6、师:就让我们带着快乐的感情自己来读读这个小节吧。

自由读,指名读。

(二)、第二小节

1、师:小树得到了帮助,长成了大树,成了鸟儿的家。(课件小鸟哭图)

2、师:小鸟们怎么啦?(小鸟哭了)

3、师:小鸟为什么哭泣?

4、师:此时的鸟妈妈哪里去了?(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

5、师:鸟妈妈可能会飞到哪些遥远的地方呢?

6、师:鸟妈妈为了给小鸟找食物,多么辛苦呀!善良的小女孩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板书:好吃的谷粒。课件:谷粒)

7、师:吃了这些谷粒,小鸟们再也不饿了,鸟妈妈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听!(课件:鸟妈妈和小鸟图、声音。)此时,我们的心情怎样?(高兴)

8、师:那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小节呢?

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三)、第三小节

1、师:你还喜欢哪个小节?指名读、说理由。

2、师:西西是不幸的,你能想象出没有一双好腿会给西西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吗?

指名说。

3、师:小作者想怎样帮助西西?(画一双好腿)板书。

4、师:有了健康的身体后,西西的生活会怎样?

5、师:是啊,此时的西西多么快乐呀!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送给西西,一起读第三小节。

6、师:你喜欢小女孩的愿望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愿望背诵下来。

(四)、第四小节

1、师:小女孩的愿望是不是只有这三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指名答,师板书。

师:这说明他有好多的愿望。

2、师:小女孩非常渴望用这枝神笔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却不是为自己买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玩具,而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善良、有爱心)

四、拓展延伸

1、师:一个有爱心的人,随时都会想着为他人解决困难,带来幸福。如果这枝神笔来到了你手中,你要用他来画什么?

指名说。

2、师:大家说得真好;老师相信大家画的会更棒!请你用手中的画笔把你们美好的愿望画出来,能写的同学可以仿照书中的格式写一写。

指名表达。

五、结语

师:正是有了这份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幸福。正像谚语说得那样: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课件:爱的奉献、配乐)

六、拓展延伸

师:课下去搜集儿童诗,下节课我们召开一次诗歌朗诵会。

《假如》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能展开个性化的阅读,体会作者关爱自然、关心他人的情感,并能拓展课文内容,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望。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充分展开师生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延伸课文内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假如》

2、假如老师给你四组词语,你能快速的读出他们吗?(课件)

假如 神笔 寻找

缩小 游戏 食物

快活 操场 奔跑

谷粒 等待 健康

你会用假如这个词与底下的任意一个或两个词语交朋友,说一句话吗?

3、过渡:哇,一个假如引来同学们这么多暇想和希望啊!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到处都很美好,还有许多不幸需要我们去关心,需要我们去帮助。

请看:(课件呈现三幅图)

图1:一棵光秃秃的小树在寒风中独立。(树上不能有树叶)

图2:树枝上鸟窝中的两只小鸟神情悲伤,滴着眼泪。

图3:一个孩子坐在轮椅上,透过窗户望外面的世界。

4、静静地看,你想说什么?(可以选择说其中的一幅。)

5、作者和你们一样对小树、小鸟、小女孩充满了同情与爱心,他希望能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用它来帮助那些碰到困难的人们。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小声地自由地读课文。

2、学生回答:你看出了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呢?

A、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

B、鸟妈妈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寻食,让小鸟不再苦苦等待,不再饿得哭泣。

C、还西西一个健康的身体。

第一个假如

1、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愿望(课件)听老师读读,大家想想:课文中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冬天啊?(寒冷的冬天)

2、在寒冷的冬天里,小树怎么啦?

3、你会演一演在寒冷北风里站立的小树吗?。

4、呼呼呼,北风猛烈地吹着,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

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

小树小树,现在你最需要的是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

5、所以作者就想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就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课件)

这个词语写得真好,太阳的前面加上红红的一词,这太阳就显得特别温暖了。注意看看,这里的“的”是什么“的”?瞧瞧,课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词语,请你用横线画出来。

6、读读说说:(课件)

读读: 红红的太阳 寒冷的北风 好吃的谷粒

遥远的地方 不幸的朋友 健康的身体

我会说:( )的小草

( )的( )

7、在红红的太阳照耀下,小树快活地成长,瞧,长得多茂盛。这是一件多高兴的事啊!让我们捧起书本一起来高兴地读读这一节吧!

8、多优美的小诗啊!你愿意背一背这一节吗?

9、学生背诗

10、我们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来背。其他同学也一起跟着他们背吧!

第二个假如

1、 谈话:假如你的爸爸妈妈去了遥远的地方出差,好久才能回来,你会怎么样呢?鸟妈妈因为寻找食物要飞到遥远的地方,小鸟们会像你们一样伤心难过,想念妈妈吗?

2、读第二小节,从课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苦苦等待 饿得哭泣)(课件)

(1)假如你是那只等待妈妈的小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伤心)老师请你象小鸟一样伤心的读这两个词。

(2)小鸟很伤心、难过,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好,我想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理解,那就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这两个词。

(3)全班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词。

3、别难过了,也别伤心了!现在好了,有了马良的神笔小鸟们还需要苦苦等待,饿的哭泣吗?为什么呢?(学生边回答师板书)

4、小鸟们在妈妈的陪伴下,吃着好吃的谷粒,现在它们的心情又是怎么样呢?

5、我们男生女生就来比赛读一读这一小节,看看哪一群小鸟们读的最快乐!

第三个假如

1、看见小鸟又快活了,我们的心里也跟着美滋滋的。假如看见好朋友变得不幸,你又会怎么样呢?(课件)

2、学生回答,如果回答(帮助西西)让我们跟着这位同学来一起帮助西西吧。

3、现在老师为大家读课文,请你想一想:假如西西又能重新拥有一双健全的双腿,他可以做些什么?

4、有了健康的身体,真好啊!

当我们在操场上奔跑的时候,西西也可以和我们——

当我们在草地上游戏的时候,西西也可以——

当我们在野外尽情玩耍时,西西也可以——

5、多么高兴的一件事呀!让我们一起高兴地读读这一节吧!

6、学到这里,我真想说:引读出示课后句子(课件:句子)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个健康的身体。

7、小结:有了马良的神笔真好,小树能快活地成长,小鸟不再哭泣,不幸的朋友重新站

起来,让我们双手捧书,带着美好的祝福读一读全文吧。

三、拓展:

一个人的心里,当有了美好的愿望与美好的祝福,就会变成最幸福的人。你的愿望是什么呢?你会象课文这样说一说自己的愿望吗?(课件)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

四、指导写字:良、食

1、同学们的美好愿望可真多,想知道老师的愿望吗?假如老师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写出一手好字,还想在同学们的写字本上轻轻一划,同学们的字都变得好看起来。你想拥有这支能使字变好看的神笔吗?那就先来看看这两个字:食、良 请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2、师示范写

3、下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神笔吧,在你们书后的田字格内,认认真真的写这两个字。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腰直、脚放平。一拳、一尺、一寸高,大家做到没有?

五、回家之后把这首小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有关心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初步认识四个的特点,学写诗歌。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2.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

3.巩固运用所学的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说话应用:用绳子自己编一段话,用上生字。

1.指导写字。

三、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教师范读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二、朗读感悟

1.“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神笔”在诗中出现几次?

2.每一次出现都是为了画什么?

3.“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画一双好腿”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读?

4.教师范读、学生复读、背诵课文。

2.朗诵比赛

四、 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假如》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设想:

我所讲的课文选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假如》一课。

《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的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学诗时,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的假如,也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这都要建立在关爱之情的基础之上。这篇课文的教学,要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并且,本组教材的立意所在是“关爱他人”!有必要让学生在启蒙时期,便学习用真情获得真情,用关爱赢得关爱!这里有体现强烈情感对比的对子;有表现同学之间友爱的文章;有表现关心有困难的人的日记;有体现热爱家乡、珍惜友情的古诗。每篇课文都饱含着爱的真情。这是一组很好的能培养学生爱心,获得美好人生体验的情感教育素材。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调动学生的生活见闻,感知教材,感悟社会,关心社会。

根据教材我设计的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合作,让学生自主识字,感悟课文,领会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陶冶美好的的情操,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二、学生情况

我觉得启蒙时期的儿童天真纯净的如一泓清泉。他们欢快流动的过程,就是体验人生,感悟自然的过程,是花蕾含苞正放的过程。

我们二年级的儿童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对识字方法、朗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儿童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教学,并且,孩子能够明白在生活中我们要去关爱他人,因为每一个儿童都有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在《假如》一诗中,他们的愿望借助“马良的神笔”得到了实现。 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三、课程资源

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将变成一纸空文。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开发和利用好这无所不在的课程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由此,我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借助课件及音乐资源等进行直观教学,帮助理解文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亲和力,洋溢着快乐与情趣,也是为了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

1、人文关怀,注重情境创设

我认为,理想的课堂,就像一座强大的磁场,正如乌申斯基说的:“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被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儿童所接受。”所以,我们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烘托气氛,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课件的演示,小老师的尝试、音乐基调的熏陶与感染”等,都能够不断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体现人文关怀。

2、以人为本,注重学法指导

语文教学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学习。如本课中:识字时,我让学生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读文时,让学生去自学、感悟、理解、交流、探究。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日后才能依次类推、或举一反三、或有所创新,形成自学能力。

3、人文理念,注重人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是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孩子,他们的体验绝不容我们忽视。因此,我让学生联系自己谈谈对这篇“寓意深刻”的诗歌的独自想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独自的体验中健康的成长为有想法、有情意、有个性的人,有关爱弱势群体的愿望。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铺垫

小朋友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讲呢?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想拥有一枝马良这样的神笔吗?有个小朋友也想拥有一枝这样的神笔,她还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小诗,愿意欣赏一下吗?诗歌的名字叫《假如》,就藏在108页,快去读读吧!

(故事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下面的教学给予铺垫。)

(二)、自学探究,识记生字

1、初读课文,正音输入

(1)读诗,读到你满意为止。

(2)谁能大方的读给大家听?看看谁是神耳朵,听的最专 心。

(3)生互评、正音。

2、自学生字,交流方法

(1)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识字方法好极了,就把你的方法介绍给你们组的小朋友吧!

(2)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3)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多媒体课件辅助识字)

(学生已有一年的识字基础,因此,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于是,我鼓励学生自学生字,共同交流识字方法,并变换不同的方式认读生字,使学生对生字的接触处于一种常识尝新的状态。)

(三)、合作学习,理解感悟

1、范读课文,初步感知

(1)现在我想读一遍课文,可以吗?看看谁最先听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2)生汇报,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的范读不仅正字正音,还让学生体会出课文的感情基调。)

2、默读课文,体会感知

请大家默读课文,看谁能找出假如女孩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她想画什么?

3、合作交流,理解感悟

(1)想知道她到底为谁、为什么画这些东西吗?那我建议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通、读好、读懂后,和小组的同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并教教他们你是怎么读的?

(2)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朗读,多媒体课件辅助理解。

4、配乐品读欣赏

我们已经了解了文意,你觉得小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想做个有爱心,关爱他人的人吗?(渗透关爱他人,关爱残疾人,关爱弱势群体,关爱大自然的教育)就让我们带着我们的爱心,我们的真情,齐读一遍课文吧!(配乐)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朗读、理解、感悟课文大意。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感悟课文,以情定读,读出怜悯之心,读出关爱之情,读出一曲美德的赞歌!配乐品读欣赏是对课文的理解内化,是课文感情基调的升华。)

5、放飞想象

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敞开自己善良、博大、纯真的心扉,关爱万事万物的种子悄然种植在孩子们纯净的心灵中!使课文得以内化,并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的确,有那么多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的关爱,由此我想到了1998年的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时期,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彼此关心,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又想起了我们全校师生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正如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课件演示此情此景)

(这一环节,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使学生懂得用真情获得真情,用关爱赢得关爱。)

2、小练笔

(这首诗重在朗读感悟,除了感受语言的美,更重要的是体会诗中的情感美,学完这首诗后的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这时,进行小练笔,他们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盲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所有的人画一张充满微笑的脸,让每一个人都能快乐地生活……这时的孩子,已经受到了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启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了。)

[总之,在本节课我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注重学法指导,努力培养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注重人文关怀,让学生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并且使孩子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爱学、乐学。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管弦乐曲《蓝色的多瑙河》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本曲,使学生初步乐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什么是圆舞曲等音乐常识。

2、通过欣赏本曲,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展开一定的联想。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 教师先弹奏一首圆舞曲类型的小乐曲,结束后提问:a刚才老师弹奏的歌曲每小节有几拍?b如果将这样的乐曲拿来伴舞也就是说将他看作一首舞曲的话,那它应该是一首四拍子的舞曲呢?还是一首三拍子的舞曲?

总结:其实三拍子的舞曲有它自己专用的名词:圆舞曲也叫华乐兹(waltz)板书:圆舞曲是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曲。17、18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她的特点一般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速度为小快板。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要任务也是欣赏一首世界闻名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在欣赏乐曲的同时,我将同大家一起领略多瑙河上美妙的异域风情。

板书:

标题,作者

2、作者生平

在以前的音乐欣赏课上,我和同学们讲过,如果要较好的欣赏了解一部音乐作品,如果条件的话,最好能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同样为了能让我们更好的欣赏这部作品,我也找了一些关于这首圆舞曲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他们。首先是这首圆舞曲的作者生平。板书:作者生平。约翰。施特劳期[Johann Strauss]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挥家。于1825年10月25日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家的家庭里。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是维也纳舞蹈音乐作曲家之一,他自己组织乐队,在国内外宫廷舞会、公园演奏,颇负盛名。老约翰原想培养自己的儿子当银行职员,但小约翰却觉得自己非常喜欢音乐,所以他就跟他父亲乐队的队长学小提琴,又跟一位捷克的作曲家学习作曲。在他十九岁的时候他就有了自己的一个十五人的乐队当众表演他自己的作品,同他父亲的乐队分庭抗礼了。1849年,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便负责领导他父亲的乐队,从此,他不断地创作乐曲,拉小提琴以及指挥自己的乐队,接受国内外无数次的定期邀请到处巡回演出。他演出活动的活动的最高潮,是在1872年到美国的访问,据说他在波士顿指挥十四场音乐会演出,音乐会在特地建造的大厦举行,可以容纳十万个听众,而演奏者竟有二万人之多,为此,安排了一百名指挥给他当助手,盛况确实可谓空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语文教案《假如》》,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2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