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4篇《小学语文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小学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积累、传承古文化。

2、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诗词的内容。

3、在诵读基础上体会讲坛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感情。

4、运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展开联想与想象作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程设计

一、古诗引路,揭示课题

1、引导背诵宋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并指名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吟唱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并介绍诗的大意。

3、出示王昌龄又一诗篇《出塞》,并简要交代诗的历史背景。(秦→汉→唐)

二、诵读诗句,了解内容

1、教师范读(放录音),学生标出节奏。

2、指导学生按节奏自由读诗。

3、师生齐读,男生女生轮流读,指名读,指名式背诵。

4、同桌合作,诗句、注释,插图三合一体会诗意。

5、请学生说说读书收获,交流诗之大意。

三、品读诗句,体验感情

1、教师领导填补式读诗句。

2、学生有感情地边齐诵诗篇,边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品味“未还”、“在”与“度”的用词之精妙。

4、引导学生总结诗人抒发的感情。

四、赏读想象,依诗作画

1、学生边读诗句,边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交流所画景物词:明月、关塞、飞将、胡马、阻山。

3、激发想象,指名依文、物作画,或用图文说明。

小学语文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浪读课文。

3、培养儿童在困难面前不退却的坚强意志。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演示,激趣引入

1.出示实物“算盘”让学生观察珠算的减法。

2.导入新课。

3.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注意把生字读准。

2.检查生字的读音,注意纠正学生的字音。

3.再自由读课文,注意不丢字,不添字。

4.给课文上序号,指名轮流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3.自由汇报,诵读感受,引导评价。

四、拓展延伸,领会深化

1.小组讨论交流:你想对小鹿和獐子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小鹿或獐子,你会怎么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找出小鹿和獐子的说话,先练习读一读,再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3.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说一说。

三、指导书写

1.小组合作,识记字形。

2.小组向全班汇报是怎样记住生字。

3.指导书写生字。

4.用生字进行组词和说句。

四、巩固识记

1.小组合作,互相检测。

2.出示生词让学生认读。

五、发展语言

出示课后练习3,让学生说一说。

六、课后练习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写在词语花篮里。

七、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课文介绍了德国人对花的喜爱,德国独特又美丽的风景,以及德国奇特的风俗。这篇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思想教育价值方面,要让孩子们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在语言价值方面:这篇课文描写花的词语用得非常贴切,便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真切、宇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有没有种过花?目的是什么?种在哪里?

2.多媒体展示德国风景图。看大屏幕,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花美吗?这些花种在哪里?想不想知道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种花?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季羡林为我们所展现的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领读、齐读,纠正读音。

3、默读课文,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深入理解,读出感情。

(一)、奇丽的景色:

⑴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朗读课文,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顺势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播放

⑵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而行:

①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想象)

②对比理解“花团锦簇(花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花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播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1935年到19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句话。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句话。

(二)、奇特的民族:

⑴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学生在交流有关奇特民族的过程中,师巡视:

①生交流原因。

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

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②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精神来谈。)

⑷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自己的花让别人看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这句话。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1、让学生当场默看(2分钟)。

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

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

1、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作者的话。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

⑵“美丽”指什么?

⑶生读句子。

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

1、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思: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

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②引导学生朗读。

四、总结。

1、师: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浏览了德国奇丽的风景,了解德国了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喜欢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

师:让我们再次品味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吧(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以后希望怎样做到“我为人人”?

生:我想为我们班打扫教室。

生:以后哪位同学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他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小啊。

师: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你觉得作者怎样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

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师:如果作者没有到过德国,而仅仅听别人说起德国的风景,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章吗?

生:不能。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

生:写文章时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生:还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如果作者把在德国见到的所有景物都写在文章里,你还会喜欢他的文章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文章就没有中心,也就不吸引人了。

师:那么要写一个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要注意些什么事项?

生:抓住能体现这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师:说得对。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

师:感谢季先生让我们了解了异国五彩斑斓的文化,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季先生吧。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简介)

师:如果你想对季羡林有更多的了解,请到图书室或上网找季羡林作品读一读。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五、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生写话,然后展示)

生:我梦见自己在花海中飞翔,身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鸟在动听地歌唱。我的恩师突然出现了,我和他走在花丛中谈笑风生……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也自叹不如啊!我要向你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把《梦见了》写在小作文本上。另外,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下课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我为人人

小学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复习音序查字法。

2、复习偏旁部首,能给字加、去、换偏旁,掌握识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音序查字法。

1、回忆音序查字法的步骤。

2、练习:按音序查字法查字,并填表。(总复习二第3题)

二、复习偏旁部首:

1、回忆本册学过那些新偏旁。

如:

2、写出同偏旁的字。(总复习一第4题)

3、加偏旁成字,再组词。(总复习一第3题)

4、换偏旁成字,再组词。

补充:

锋、挺、操、玲、样、记、祖

三、听写三单元词语。

第四课时(识字写字)

教学目标:

1、能区分音近字、形近字、同音字。

2、能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

教学过程;

一、区分音近字、形近字、同音字。

1、区分音近字与同音字,说说它们的不同用法。

例:气与汽、检与捡、生与声、戴与带、备与背、圆与园

2、注意形近字的比较。看清字形。

练习:比一比,再组词。(总复习二第4题)

二、按笔顺把字写得端正正确。

1、说说下列字的笔顺。

引、蜜、衡、傻、戴、肃、切、鹰、卵、世、假

2、在田字格中写一写。

3、看看生字表中有哪些难写的字,把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三、听写第四单元词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小学语文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2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