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率教学教案模板(优秀3篇)

发布时间: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组合的意义,正确区分排列、组合问题;

(2)使学生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

(3)通过学习组合知识,让学生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组合的定义、组合数及组合数的公式;

难点是解组合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下列思考问题,打出字幕。

[字幕]一条铁路线上有6个火车站,(1)需准备多少种不同的普通客车票?(2)有多少种不同票价的普通客车票?上面问题中,哪一问是排列问题?哪一问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答案提示:(1)排列;(2)组合。

[评述]问题(1)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要求出排法的种数,属于排列问题;(2)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成一组,两站无顺序关系,要求出不同的组数,属于组合问题。这节课着重研究组合问题。

设计意图:组合与排列所研究的问题几乎是平行的。上面设计的问题目的是从排列知识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字幕]1.排列的定义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一个组合是什么?

3、一个组合与一个排列有何区别?

(学生活动)阅读回答。

(教师活动)对照课文,逐一评析。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过渡,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归纳概括 建立新知】

(教师活动)承接上述问题的回答,展示下面知识。

[字幕]模型: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如前面思考题:6个火车站中甲站→乙站和乙站→甲站是票价相同的车票,是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组合数: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称之,用符号 表示,如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评述]区分一个排列与一个组合的关键是:该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当取出元素后,若改变一下顺序,就得到一种新的取法,则是排列问题;若改变顺序,仍得原来的取法,就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倾听、思索、记录。

(教师活动)提出思考问题。

[投影] 与 的关系如何?

(师生活动)共同探讨。求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排列数 ,可分为以下两步:

第1步,先求出从这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第2步,求每一个组合中 个元素的全排列数为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

[字幕]公式1:

公式2:

(学生活动)验算 ,即一条铁路上6个火车站有15种不同的票价的普通客车票。

设计意图:本着以认识概念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思维层层被激活、逐渐深入到问题当中去。

【例题示范 探求方法】

(教师活动)打出字幕,给出示范,指导训练。

[字幕]例1 列举从4个元素 中任取2个元素的所有组合。

例2 计算:(1) ;(2) 。

(学生活动)板演、示范。

(教师活动)讲评并指出用两种方法计算例2的第2小题。

[字幕]例3 已知 ,求 的所有值。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

解 首先,根据组合的定义,有

其次,由原不等式转化为

解得 ②

综合①、②,得 ,即

[点评]这是组合数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公式的选择。

设计意图:例题教学循序渐进,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公式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反馈练习 学会应用】

(教师活动)给出练习,学生解答,教师点评。

[课堂练习]课本P99练习第2,5,6题。

[补充练习]

[字幕]1.计算:

2、已知 ,求 。

(学生活动)板演、解答。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全体学生参与训练,深刻揭示排列数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应用。

(三)小结

(师生活动)共同小结。

本节主要内容有

1、组合概念。

2、组合数计算的两个公式。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习题10 3第1(1)、(4),3题。

2、思考题:某学习小组有8个同学,从男生中选2人,女生中选1人参加数学、物理、化学三种学科竞赛,要求每科均有1人参加,共有180种不同的选法,那么该小组中,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3、研究性题:

在 的 边上除顶点 外有 5个点,在 边上有 4个点,由这些点(包括 )能组成多少个四边形?能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五)课后点评

在学习了排列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引进了组合概念,并推导出组合数公式,同时调控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篇三

【考纲要求】

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的简单性质。

【自学质疑】

1(差异网☆www.chayi5.com)、双曲线 的 轴在 轴上, 轴在 轴上,实轴长等于 ,虚轴长等于 ,焦距等于 ,顶点坐标是 ,焦点坐标是 ,

渐近线方程是 ,离心率 ,若点 是双曲线上的点,则 , 。

2、又曲线 的左支上一点到左焦点的距离是7,则这点到双曲线的右焦点的距离是

3、经过两点 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

4、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

5、与双曲线 有公共的渐近线,且经过点 的双曲线的方程为

【例题精讲】

1、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且与椭圆 有公共焦点,求该双曲线的方程。

2、已知椭圆具有性质:若 是椭圆 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 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 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 时,那么 之积是与点 位置无关的定值,试对双曲线 写出具有类似特性的性质,并加以证明。

3、设双曲线 的半焦距为 ,直线 过 两点,已知原点到直线 的距离为 ,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矫正巩固】

1、双曲线 上一点 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则它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

2、与双曲线 有共同的渐近线,且经过点 的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是 。

3、若双曲线 上一点 到它的右焦点的距离是 ,则点 到 轴的距离是

4、过双曲线 的左焦点 的直线交双曲线于 两点,若 。则这样的直线一共有 条。

【迁移应用】

1、 已知双曲线 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是其顶点到渐近线距离的2倍,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

2、 已知双曲线 的焦点为 ,点 在双曲线上,且 ,则点 到 轴的距离为 。

3、 双曲线 的焦距为

4、 已知双曲线 的一个顶点到它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 ,则

5、 设 是等腰三角形, ,则以 为焦点且过点 的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6、 已知圆 。以圆 与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作为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和顶点,则适合上述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小学数学概率教学教案模板》,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2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