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4篇《离子反应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离子反应教案 篇一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设问]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练习]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属于电解质的是:

HCl气体、Ca(OH)2固体、KNO3固体、CO2、Hg、NH3、KOH溶液、金刚石、石墨、蔗糖、酒精、硫、铝

由上答案分析出非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学生讨论出答案后,师生共同小结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1)电解质、非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如:碳酸钙虽然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因此它是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如:CO2、SO2溶于水能导电,是由于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H2SO3能导电,所以CO2、SO2不是电解质。

(4)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溶解度太小,测不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

(5)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是非电解质。

[设问]电解质为什么能导电?

[板书]二、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

1、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

(引到学生回忆初中所讲的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能导电的原因)

[学生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当与直流电源接通后,离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并在两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电流。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P14实验1-1

让学生观察,讨论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板书]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分析总结]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离子的浓度大小)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当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单位体积内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从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在水中溶解时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比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对强、弱电解质进行进一步比较,并完成下表。

强调:(1)典型的强、弱电解质要熟记。

(2)BaSO4、AgCl等难溶于水,熔化或熔于水的部分是全部电离的,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的根本区别是全部电离还是部分电离,而不是通过熔液的导电性强弱来确定。

[板书]3、电解质熔液的电离

[设问]请写出HCl、KCl、Al2(SO4)3、BaCl2、NaHSO4、NaHCO3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HCl=H++Cl-KCl=K++Cl-Al2(SO4)3=2Al3++3SO42-

BaCl2=Ba2++2Cl-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

强调:HCO3-、SO42-、OH-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总结]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电解质强碱:如KOH、NaOH、Ba(OH)2

电(全部电离)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解弱电解质弱酸:如H2S、H2SO3、CH3COOH

质(部分电离)弱碱:如NH3H2O、Cu(OH)2

水:H2O

[布置作业]P18习题一、1习题四

离子反应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

2、能熟练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3、会由离子反应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4、会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去理解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努力进取的优良品质。

3、使学生学会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指导阅读]课本第16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提问]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举例说明。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出现之一者才能发生。

例:(1)生成难溶物质,如Cu(OH)2、BaSO4、AgCl等。CuSO4+BaCl2=BaSO4↓+CuCl2

(2)生成气态物质,如:H2S、CO2、SO2等。CaCO3+2HCl=CaCl2+H2O +CO2↑

(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弱酸、弱碱、水等。NaOH+HCl=NaCl+H2O

[提问] 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时,离子浓度如何变化?

[回答] 离子浓度减小。

[板书]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等),即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2、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取决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即要依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判断。

[练习] 1、判断下列离子反应能否发生,说明理由。

(1)、硝酸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 (2)、碳酸钙和硝酸银溶液

(3)、硫化氢气体通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 (4)、碘水和溴化钠溶液混合

2、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对不正确的指明原因

A、硫酸铜溶液与硫化钾溶液反应:CuSO4 +S2— =CuS↓+SO42—

B、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Ag+ +Cl— =AgCl

C、碳酸钡放入稀盐酸中:BaCO3+2H+ =Ba2+ +H2O +CO2↑

D、铁片放入稀盐酸中:2Fe +6H+ =2Fe3+ +3H2↑

E、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 + OH— =H2O

[板书]六、将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讲述]能否将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关键在于能否选准方程式中各离子对应的物质,现将有关规律总结如下:离子方程式中如有H+存在,应选择强酸,但要注意同时有还原性离子存在,不要选用HNO3(如2H++S2-=H2S↑);如有OH-,应选择可溶性强碱;如有酸根离子,一般应选择钾、钠、铵盐;如有金属阳离子,一般选择强酸盐。

[板书] H+——强酸

OH-——可溶性强碱

酸根离子——钾、钠、铵盐

金属阳离子——强酸盐

[练习] 将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1)2H++S2-=H2S↑ (2)CO32-+ 2H+ =H2O + CO2↑

(3)Cu2++2OH—=Cu(OH)2↓ (4)Zn + 2H+ =Zn2+ +H2↑

[过渡]接下来讨论本节最后一个问题,有关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板书]七、关于离子大量共存问题:

[讲述]离子共存是指离子之间不能发生离子反应。反之如离子之间发生反应则离子不能共存。

[练习] 判断下列各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A Na+、HS-、Cu2+、Cl- B HS-、Na+、OH-.K+ C K+、MnO4-、Cl-、H+

D H+、Cl-、Na+、SO32- E K+、S2-、Cl-、Na+ F K+、SO42-、SO32-、H+、

[拓展]1、因生成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如H+与CO32-、SO32-、S2-、HSO3-、HCO3-、HS-等不能大量共存;

2、因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如Ag+与Cl-;Ba2+与CO32-、SO32-等;

3、因生成难电离物质而不能大量共存。如NH4+与OH-等;

4、因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S2-、I-等。

5、受酸碱性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大量共存。如弱酸根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在酸性、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存在。

[练习]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环境下能大量共存的是C

A.pH=1的溶液中Na+,S2―,K+,MnO4―

B.pH=7的溶液中Al3+,Cl―,SO42―,HCO3―

C.pH>10的溶液中Na+,AlO2―,SO42―,K+

D.pH=0的溶液中Fe2+,ClO―,Na+,K+

[布置作业] P19习题五、六

离子反应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提问]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NaOH溶液、盐酸。

[小结]①石墨、铜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

③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注意点:

⑴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⑵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⑶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观察:五种电解质HCl、NaOH、NaCl、CH3COOH、NH3、H2O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比较以上五种溶液,显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离子数目较少。[设问]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阅读]

[图示]NaCl、CH3COOH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板书]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

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思考]利用溶液导电性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加以解释,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

[分析]随着Ba(OH)2溶液的逐滴加入,灯泡将会由亮渐暗渐亮反应为:Ba(OH)2+H2SO4=====BaSO4↓+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浓度将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设计]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探讨]弱电解质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如何表示?

【总结】

强电解质: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碱:如KOH、NaOH、Ba(OH)2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弱电解质:

弱酸:如H2S、H2SO3、CH3COOH

弱碱:如NH3H2O、Cu(OH)2

水:H2O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篇四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在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将曾经的“注重以化学知识获得为核心”这一教学思路,修改为“以学生认识素养发展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注重化学知识认知功能的实现。关注认识发展的教学也注重对具体性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但最终目的是把具体知识作为载体和工具,来帮助学生化学认识的建构和形成。

在这一思路下,除了关注“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具体知识的落实,还要同样关注“离子反应”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微粒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更加本质的`认识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方法。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内容。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节课将承担的主要教学功能之一即是对学生“分类观”的完善以及“微粒观”(“离子观”)的建构。

三、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一方面,学生刚刚经过中考复习,对于常见酸、碱、盐溶液间的复分解反应非常熟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课前测查发现,“原子”、“离子”、“分子”等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名词,学生们还没有意识可以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认识物质间的反应,因此,“微粒观”的建构将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之一。

四、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离的过程,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独立思考探究酸、碱、盐的定义。

3、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初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

【重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

2、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的电离过程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学生电源、微型导电性实验装置、导线。

2、实验药品: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水溶液、硝酸钾溶液、NaOH溶液、稀硫酸、蔗糖溶液、酒精溶液。

六、教学基本思路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分组做溶液导电性的实验,然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顺利地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再思考电解质溶液为什么导电,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为例,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七、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比较、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分析讲解、讲练结合等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4篇《离子反应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2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