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4篇《《怀念母亲》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怀念母亲》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作用。

3、通过学习,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

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难点:感受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季羡林及有关写母亲的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航

(一)、作者我先知

国学大师——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fàn文(古印度的一种语言)、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二)、教材解读:

本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

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三)预习达标

1、在下列词语中,你认为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词义较难理解,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义。(读熟并家听下列词语)

崇高 真挚 爱慕 奔丧(bēn sāng) 弃养 朦胧 薄(bó)暗 ...

沮丧(sàng) 忍耐 凄凉 避免 引用 强烈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

终天之恨 泪流不止 频来入梦 可见一斑 心潮腾涌 怅望灰天 思潮起伏

2、读拼音写词语

qī liáng chóng gāo zhēn zhì m?ng lóng bì miǎn

( ) ( ) ( )( )( )

kě jiàn yì bān qǐn bù ān xí shí bù xià yàn

( ) ( ) ( )

zhōng tiān zhī han sī cháo qǐfú xīn cháo t?ng yǒng

( )( )( )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感情)真诚恳切。 ( )

灰心失望。 ( )

频:屡次,连续几次。屡次到梦中来。( )

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 )

无法安然入睡。 ( )

心情跳跃、涌动。 ( )

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就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 )

惆怅地望着暗淡的天空。 ( )

终身的遗恨。 ( )

4、默读课文,思考: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

2、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

3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给文章分段。 ○

4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

慕?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画下来。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入课文

交流季羡林及有关写母亲的资料。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小组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

念。

2、理解文中主要词语的意思。

3、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给文章分段。

4、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5、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6、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三、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作者对“生身母亲”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相应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作者对生母的真挚情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章内容。

2、抓住重点语句,具体感悟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一)、汇报交流: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赏析:

2、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赏析:“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3、“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赏析:

(二)感受思念祖国之情

1、请同学们读课文“日记”的部分,想想:祖国母亲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的走进作者的梦里?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3)出示:好几天前……她高兴得不得了……她有点沮丧…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赏析:

(4)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地简直不能忍耐。

赏析:

二、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季老先生不但爱自己的生母,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作者对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让我们齐读前后两段来感受这种感情。(前后照应,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与爱慕)

2、阅读《赋得永久的悔》

3、随音乐一起唱《我的中国心》这首歌。

4、全班深情的朗诵《我的中国心》。

三、巩固练习:

1、我会写近义词:

崇高—— (高尚) 真挚—— ((www.chayi5.com)真诚 ) 朦胧——(模糊)

2、我会写反义词:

凄凉——(繁荣) 沮丧—— (开心) 甜蜜——(苦涩)

3、修改下面的句子。

1、《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写的。 ○

2、怀念母亲的情绪越来越剧烈。 ○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对祖国魂牵梦绕的句子。

2、收集、阅读关于爱国方面的歌曲、散文。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幕

生 食不下咽 祖 频来入梦

身 寝不安席 国 凄凉甜蜜

母 终天之恨 母 心潮腾涌

亲 异常强烈 亲 从未间断

《怀念母亲》教案 篇二

【教材简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该文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生母及祖国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读写“真挚、寝不安席、频繁、朦胧、凄凉、斑驳、篇章”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透过关键词句感悟深沉的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生活迁移,逐步引领。

情感与价值观: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体会季羡林旅居海外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体会季羡林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意真挚的爱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念母恩

1、全世界,有且仅有一个称呼是相同的,你们知道这个称呼是什么吗?对,这个称呼就是母亲。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语言的人们喊出了一个同样的称呼呢?(学生自由交流)

2、同学们,你爱你的母亲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二、关注留守,畅抒别情

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足迹中,无不倾注了母亲全心全意的关爱,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唠叨、一声抚慰、一次等待……一切的一切,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窝心,那么温暖。可是,因为种种无奈,我们不得不与父母分开,例如为了学业,我们在校住宿,一个星期才能与父母团聚一次;也有的父母,为了给你们一个更灿烂的明天,选择远走他乡挣钱养家,有时一年都见不到一面。同学们,与母亲分别的日子里,你想念母亲么?思念无法遏制的你,经常会处于什么样的情景当中呢?

三、品读课文,情感共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道出了全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牵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刻画出普天下子女对母亲感激不尽的情怀。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第22页,默默勾画出季羡林与你心意相通的地方,记录下你和季羡林一脉相通的情感涓流。不理解的地方也做上记号,一会我们共同解读季羡林的心声。

交流:

1、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之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痛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词语表达了季羡林失去生身母亲后的悲痛心情。古语有云“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悲痛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尽我们可能孝顺他们,让他们幸福快乐。

2、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的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就是经常梦到她。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因为季羡林对两位母亲真挚的爱和浓烈的思念时刻萦绕心头,她们才会常常走入季羡林的梦中。

3、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季羡林独自漂泊异国他乡,心盈忧愁、思念,难免感到凄凉;但在孤寂的日子里,在故乡和朋友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快乐情景,是她派遣孤独和思念的良药,想起这些,又怎会不甜蜜呢?

4、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个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样的情景,可曾在你们梦中出现过?同学们,这份深沉的思念你会不懂吗?

四、精诚所至,母女重逢

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季羡林对两位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感动了上帝。上帝特赐她生母一颗还魂丹,准其真实地走进女儿的梦中,让母女重逢。同学们,现在你和同桌之间,一位就是女儿,一位就是母亲,想想你们的表演一定会惊天地、泣鬼神!

五、休书一封,尽诉心意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明白:“有爱就要说出来!”毕竟天人相隔的重逢只是无法企及的梦。有生的日子,还有什么比我们用真情真心去爱我们爱的人,用真言真语对她说出我们的爱更重要呢?现在,请同学们给妈妈写一封信,告诉她,你有多爱她,好吗?

板书设计 篇三

怀念母亲

痛哭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泪流不止

亲生母亲 频来入梦

(崇高的敬意 真想哭

真挚的爱慕)

频来入梦

凄凉 甜蜜

祖国母亲 不能忍耐

思潮起伏 想起故国

心潮腾涌 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怀念母亲教案 篇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配乐播放图片,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欣赏完毕之后你要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同学们看的都非常专注,我从同学们的姿态和眼神中能看得出来,或许你们有一些感动,或者是温暖,甚至有一些甜蜜,出示ppt那让我们带着这种既感动又温暖又甜蜜的感受来深情的呼唤一声:母亲(板书)轻轻地再来一次,我们每个孩子对于自己的母亲都有着独特的爱,那么在百岁老人季羡林的笔下,他对自己的母亲又有着怎样的情愫呢?课文的题目告诉我们,他对母亲充满了“怀念”(板书)我们齐读课题。出示ppt这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两张照片。

二、 整体认知

师:通过预习,我们发现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学的文章不太一样,你发现了吗? 生: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作者以前写的日记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能力太强了。出示ppt,现在我们快速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1,把字音读准,读正确2,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3,如果能一边读一边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那就更棒了。开始吧。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老师觉得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应该对文章内容有一些自己的理解,那么谁能跟我们大家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ppt 还有不同的内容吗?

生:点名回答。围绕作者的母亲去世了,作者心情悲痛。 作者除了怀念自己的生身母亲,还怀念祖国母亲。

师:“去世”在文中用的是哪个词?弃养,是一种婉辞,指的是父母死亡。同学们看的非常全面,纵观这篇课文,也就是说季羡林先生怀念的母亲有两个,一个是生身母亲(板书),一个是祖国母亲(板书),出示ppt3张,老师考考你们,哪个自然段集中讲到了这一点意思。

生:第一自然段。

师:我们来齐读第一自然段。Ppt出示。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这种感觉真好,轻轻地,柔柔的,静静地,注意我标注绿字的部分,我们再来读一遍:“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我对这两个……” 生读,师:读得非常好。我也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大家给我个机会读读,行吗?老师范读。

三、 研读生身母亲

师:回过头来,再看黑板,季羡林老先生终其一生怀念着他的这两位母亲,今天(出示ppt)我们首先来说一说他的生身母亲。眼睛看着老师,这样才能保证咱们专注地听老师讲课。季羡林先生的母亲在那样一个年代,从小没有读过一天书,不认识一个字,为贫困的家庭忙碌一生,勤勤恳恳。因为这个缘故季羡林在六岁的时候不得不被他的父母送到城里叔父家寄养,此后很多年,他们母子很少相见,那季羡林对这样的一个生身母亲怀有这怎样的感情呢?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

生:第二自然段。出示ppt

师:指名读,读的怎么样啊?有同学说感情不够充沛。老师认为课文读的次数越多,理解得越深刻,咱们合作读一读,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好不好?现在坐直你的身子,拿起你的课本。师生合作读。我们读了这么多次,你有没有发现这段话100多字,但其实作者想说的就是一个字,请你再次用心去找一找,到底是哪个字,把它勾出来。

生:各抒己见。这就是读书,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观点。

师:我们书上有一个“恨”(板书)字,出示ppt,怎么理解呢,作者恨的是什么呢? 小组内读,边读边思考: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你从哪句话读到了作者的恨?作者到底恨的是什么?把相关句子勾画下来,在旁边写上感受。然后小组内部进行交流。一会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来回答。

代表一

生:“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师:季羡林是在几岁离开她的生母的?六岁。那么他又是几时失去自己的母亲的?大学二年级。大约20岁,可是你们知道吗,季羡林最后一次见到她的母亲是在八年之前,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思念,但是当他终于可以和母亲见面的时候,我们来看看他看到了什么。齐读ppt“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选自季羡林 《寸草心-----我的母亲》齐读。当你了解到刚才这一点后,我们再回到刚才这句话“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仍然回到城里”,谁再来读一读。感受更加强烈了,当我回到家中,母亲的头上有几许白发我还能看到吗?不能。母亲的面容我还能知道吗?不能,所以此时此刻带着你的体会,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注意“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中的“只”字,再读。还要注意“仍然回到城里”的“仍然”,我们要善于从一些字或词里面读出感受。我发现有的学生听讲特别认真,在别人回答问题时,他不光认真听还不时地点点头,说明这些同学是紧跟老师的思路的,老师很欣赏这样的孩子。

师:好,你还从哪里读出这种恨?

代表二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在六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的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的,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怀着这种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代表三

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失去了母亲,作者内心感到无比的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火灾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师:是啊,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

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去世,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

代表四

生:“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师: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四十多岁的生命太短暂了,所以,我恨的是什么?是上天对我母亲的不公平,让我年纪轻轻的母亲就早早的离开了人世,让我善良勤劳的母亲只活了四十多年。

刚才有同学说作者还恨自己的愿望没能实现,那作者的愿望是什么呢?ppt指名读,读一读这个小资料。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的走了。”选自《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齐读。读了这则资料,我们明白了季羡林恨的是什么啊?

生:赡养母亲的愿望没能实现。

师:是啊,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说白了就是“未能尽孝”。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此时作者的心情,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恨,他代表的是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带着这种感受让我们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 课外延伸

其实像这样充满悔恨的文字在季羡林先生的文章里面,到处都可以看见,比如,老师在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中,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播放音乐,咱们来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配乐朗读。季羡林被我们称为国学大师,被称为“国宝”,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常人望尘莫及的荣誉对于季羡林先生来讲,他却说“世界上无论什么……。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季先生的这份恨有没有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消散呢?没有。后来,季羡林去了一座叫哥廷根的小城,对母亲的怀念并没有消去,反而由于第一次离开祖国,他怀念的母亲又多了一位,那就是“祖国母亲”,出示ppt,我们下节课继续去感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怀念母亲》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