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阅读答案(精选6篇)

发布时间:

《春望》阅读答案 篇一

教材分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七月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头两句诗即直写眼前景物: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却已江山易主,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满目荒芜。三、四句是触景生情:眼望春花却流出离别之泪,久别的苦情使人听到鸟儿叫也心惊。五、六句则以家书久绝的夸张描写,表现了离乱中的思亲之情,写出了“家书抵万金”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最后两句是由上面的一切所引出作者苦痛之状,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感悟诗情,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与爱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会其蕴含的思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 导入

公元756年7月,爱国诗人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好,去投奔肃宗。可是途中被安史之乱的叛军俘虏,带到已经失守的长安,他亲眼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于第二年的三月写下了《春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春望》这首古诗。

二、简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结合预习,初步学习古诗。

1、范读,学生注意字音。

2、自读,准确流利。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抵 搔 浑 簪

3、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四、小组合作,疏通诗歌大意

结合预习、书下注释、相关资料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歌大意。

(诗歌大意: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五、再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理解。

六、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诗的意境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二、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

2、引导学生说说每句都描写了什么?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

4、深入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6、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板书设计:

春望

杜 甫

景 情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忧国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思亲

浑欲不胜簪

《春望》阅读答案 篇二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案3

春望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春望》阅读答案 篇三

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校 胡川

目标核心指向:抓意象和修饰语,体会表达内容及效果(能力强的学会仿拟)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背景知识。

1.这是一首(律诗、绝句 )诗?题目的意思是                                 。

2.回忆作者有关常识

二、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

三、理解与欣赏指导

1.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分别用了哪些词语修饰?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国家:破—风雨飘摇

山河:在—江山易主

都城:春—春意盎然

草木:深—一片荒芜

花:溅泪—悲痛欲绝

鸟:惊心—惊心动魄

烽火:三月—战争旷日持久,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家书:万金—骨肉离散

头:白,搔,短,不胜簪——忧思之深之广

2.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忧国忧民,思家念亲。

3.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是:

抓意象和修饰语,体会表达内容及效果。

四、相关练习。

1.颔联和颈联的修辞是?

2.颔联的大意是?

3.默写这首诗。

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相关板书:

六、拓展欣赏与仿拟

朝天子·咏广告

电视、报纸,版面小影响大。商品广告多如麻,全靠你抬身价。你看了你愁,我瞧了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红了这家,吹绿了那家,直吹的人仰马翻罢!

《春望》阅读答案 篇四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 抵:值 浑:简直 胜:承受 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 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

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

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 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

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

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3、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4、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5、课后练习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

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 ↑↓ 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 为什么“白头搔更短” 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

《春望》阅读答案 篇五

古代诗人销愁的方法主要是饮酒,酒能麻醉神经,使人在一定时间里失去思维的能力,故能暂时摆脱愁苦。李白就是长于此道的代表人物。李白生活富裕,他有足够的钱去买酒;即便有时手头紧些,也还有值钱的家什去变卖:“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有用酒销愁的资本。杜甫就不同了,他没这个资本,后半生饥寒交迫:“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杯。”喝人家的酒来销愁,当然不会那样便利;何况,他还诸病缠身,肺病、糖尿病都不允许他喝个烂醉,“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他为不能畅饮而发牢骚。他无钱而有病,愁苦又太多,怎么办?他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睡大觉,睡着了,就愁不了了,也能求得暂时的解脱。

例如,他在成都草堂寓居期间,思乡忆弟之情颇苦,作《恨别》诗云: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渐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第六句写思念诸弟的情状,“看云”这个细节行为,颇富感情蕴涵,因为云踪飘移不定,正与诸弟漂泊生涯相合,故“看云”一节是对“忆弟”之心的形象提示。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倒是“白日眠”这个行为须费些解释,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说,大白天睡觉,似与思念之情相背,既然如此苦思苦想,怎么还睡觉呢?清代人纪昀就曾对此提出质疑,他说:“六句是名句。然终觉‘看云’不贯‘眠’字。”(见《瀛奎律髓汇评》)是说“看云”与“眠”,在情思上不相连贯。按纪昀的说法, “看云”在于“忆弟”,“忆弟”则不能有“眠”,一旦“眠”了,则忆念之情便显得不深了。这从一般的逻辑上是说得通的。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作设身处地的思考,我们便会感到这个“白日眠”恰恰是极度愁思的必然结果和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杜甫思念诸弟,想见而不可得,愁极无奈,只好以入睡求得解愁。倘若他有见到诸弟的希望,是不会入眠的。所以,这个“白日眠”不但不会淡化思念之情,反而能够深化它,使人看出老杜为愁思所煎熬,心里难以承受的苦况。 杜甫以睡眠来解脱愁苦,这种方式是一贯的。早年,他被叛军拘押在沦陷的长安时,十分思念远在羌村的妻儿们,在《忆幼子》诗中写道:

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

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

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

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

骥子,是杜甫的小儿子,此时只有三四岁,天赋聪明,在咿呀学语时,就开始学诵父亲写的诗了,杜甫非常喜欢他,在同一时期写的《遣兴》诗中夸道:“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在兵荒马乱的岁月,如此幼小的孩子跟随母亲住在异乡山村,杜甫如何不悬心挂念?如何不忧心如焚?但是他被拘留于叛军控制下的长安城,想逃出去是很困难的。正是由于忧心难奈,不堪其苦,也就只好“忆渠愁只睡”了。显然,这里的“只睡”(只好睡觉),是“愁”的结果,是销愁的办法,与“忆弟看云白日眠”是同一种路数。

除了思儿忆弟愁极而睡,有时杜甫因对复杂的世事人情感到无奈,也常以一睡了之。他在严武幕府担任参谋期间,与青年同僚发生意见分歧,受到猜忌和嘲弄,感到十分委屈。因为他来幕府工作,并非本心之愿:“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正月三日归溪上》)实在是由于严武的盛情邀请,作为好友,他驳不开面子,只好前来赴任:“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他只是想帮助严武做些军务,并不想由此飞黄腾达,竟不料遭到一班人的不满。为了表明心迹,曾作《莫相疑行》言道:“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不争相恶”,是说自己本来无心与儿郎之辈比试才能的高下。可是,这样的表白心迹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对方能否相信呢?在复杂的世情面前,他感到烦躁,无能为力,还是使用老办法————睡觉。他向严武告了假,回草堂暂住,在《村雨》诗中写道:

雨声传两夜,寒事飒高秋。

揽带看朱绂,开箱睹黑裘。

世情只益睡,盗贼敢忘忧?

松菊新沾洗,茅斋慰远游。

“世情只益睡”,就是说,想到复杂的世事人情只有付之以一睡,睡着了,心也就不烦了。但是,毕竟睡眠的时间是有限的,醒来之后还是心烦。没过多久,他就辞去了幕府官职。但是,草堂能给他带来彻底的心灵宁静吗?韩成武

《春望》阅读答案 篇六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7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阅读欣赏课堂教学实录

沂水县第二实验小学 黄玲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

一、联系已知,谈话导入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诵读古诗,谁愿意展示自己,选一首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生:背《长恨歌》。

师:你背得真好,请坐。

生:背《江畔独步寻花》

师:真美呀!

生:……

师:大家积累的古诗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两首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想读吗?

生:想读

师:请看屏幕。

师:这两首诗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

二、感知诗意,质疑探究

师: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读这两首诗。)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可以选择一首来读。

生:我想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生:我读《春望》。

生:我读《春望》。

生:我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刚才她读时有一个字,就是“卷”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juǎn”。

师:对,这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要读“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师:短短的时间我们就把诗读得这么流利,真棒!诗的意思有没有信心弄懂呢?

生:有。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两首诗,并借助下面的注释想想这两首诗大体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探讨,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用“?”标出来,等会儿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开始吧!

(生读诗讨论。)

师:大家学得很投入,讨论得也很热烈,谁愿意说说诗的大体意思,想说哪首都行,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生:我知道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的是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时心情很高兴。

师: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真会读书。

生:我知道《春望》写的是作者看到国家破碎,心情非常悲伤。

生:我知道《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是高兴的心情,《春望》表达的是悲伤的心情,。

师:你能把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真会读书。

……

师: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我不知道“浑欲不胜簪”的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就是头发很少,连簪子都别不住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诗句下面的注释知道的。

师:你读书真认真。

……

师:我们通过互相帮助又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们真会学习呀!

三、对比学习、体会诗情

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这两首诗,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这两首诗相同的地方是作者都是杜甫。

生:这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系。

生:这两首诗不同的地方是一首表达的是高兴的心情,一首表达的是悲伤的心情。

生:这两首诗不同的地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每一句是七个字,《春望》每一句是五个字。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大家说到这两首诗都与一场战争有关系,知道是哪场战争吗?

生:我知道是安史之乱。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那可是是改写唐朝命运的一场战乱,老师这有一段录象,请看。

师:看了这段资料,你想说什么?

生:战争太残酷了。

生:战争太可怕了。

……

师:在这样一场堪称浩劫的战争中,人民生活会怎样?

生:人民生活会很贫困。

生:有很多人会死在战场上。

生:人民会背井离乡去逃难。

……

师:诗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诗人的生活会很贫困。

生:诗人会很伤心。

生:诗人可能会和人民一样出去逃难。

……

师:是呀,在连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诗人饱经流离和凌辱之苦,所以当他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消息时,他的心情会怎样?

生:诗人会很高兴。

生:诗人会很愉快。

生:诗人会很兴奋。

……

师:大家的发言围绕一个字,“喜”。(板书:喜)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想一下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喜悦?

(生读诗思考。)

师:谁愿意说?

生:我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知道了诗人非常高兴,因为他听到收蓟北的消息时,眼泪把衣裳都沾湿了。

师:你能再读读这一句吗?

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你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悦。

生:我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知道了诗人非常高兴,因为他听在大声唱歌,开怀畅饮。

师:是呀,大声唱歌,开怀畅饮,庆祝胜利,那是一幅怎样的场景?

生:那是一幅喜庆、热闹的场景,不光是诗人,人们都在庆祝胜利。

师:此时此刻只有一个心思忙着什么?

生:想要赶快回到家乡去。

师:对,“青春作伴好还乡“。谁愿意读这句?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我们一起读,好吗?

(生齐读这一句。)

生:我从“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知道了诗人非常高兴,因为他家里人脸上的忧愁都没有了。

师:你能想象当家人听到失地被收复的消息时的情景吗?

生:家里人脸上的忧愁一扫而光,非常高兴,激动的东西都来不及慢慢收拾,胡乱的收拾书籍还有其他东西。

师:是呀,愁消哀散,狂喜不已。“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师:谁还愿意读这一句?

生: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生:我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知道了诗人的心情非常急,他想快点回家去。

师:真是归心似箭,身在巴峡,心已回到了家乡洛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谁愿意读这一句?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师:我们一起体会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让我们再来读全诗,再次感受诗人的喜悦,好吗?

(指名读,齐读。)

师:我也感受到了你们的喜悦。是呀,战乱初定,家人团聚,国家即将迎来和平,诗人狂喜流泪,当战火连绵时,诗人的心情又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春望》。这首诗写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前,当时,安禄山的叛军攻陷了洛阳,杜甫听说唐玄宗逃往西蜀,素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人安置在四川,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他身陷贼中半年之久。春天来了,看着昔日繁华,如今满目凄凉的京城,他不由触景伤怀,写下了《春望》。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想一想,在这暮春时节,诗人望到了什么?

(生读诗思考。)

师:谁愿意说?

生:诗人望到了城春草木深。

生:诗人看到了城里的草木很茂盛。

师:为什么草木深?人呢?

生:人们都上战场打仗了。

生:很多人都在战争中死去了。

……

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生:非常荒凉。

生:荒无人烟。

生:满目荒凉。

师:山河依旧,国已破碎,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满城草木丛生,人烟荒芜,看到这些,诗人心情如何?

生:诗人心情悲痛。

生:诗人心情难过。

生:诗人心里很伤心。

……

师:刚才大家的发言围绕一个字“悲”。(板书:悲)

师: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的心情?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鸟儿在快乐地歌唱,可是诗人看到、听到这些,反而感到更加伤心。

生:春天来了,百花盛开,鸟语花香,可是诗人想到国家破碎,自己妻离子散,伤心的眼泪都滴落到花上。

师:是呀,动荡的时局让人忧虑,所以诗人见花开而落泪,又想到妻离子散,所以听鸟语而心痛,此刻,诗人心情怎一个悲字了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谁愿意读这一句?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师:诗人还望到什么?

生:诗人还盼望家书。

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为什么抵万金?

生:战争已经打了三个月了,诗人和家人分离,盼望着家人的书信,在诗人的眼中,一封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贵重。

生:战争已经打了三个月了,书信都没有办法传递了,诗人收不到家人的书信,心里很着急,所以觉得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贵重。

师:战争阻断了家信的传递,一封普通的家书让身陷囹圄的诗人望眼欲穿,而音讯全无。于是,这国伤家恨让40岁的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谁来读这一句?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师:诗人什么样了?

生:不但头发都白了,而且都快掉光了,连簪子都别不住了。师:谁还愿意来读这句?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师:国家已处在危难之中,人民饱受流离之苦,身处乱世的诗人不禁心痛流泪,让我们再来读全诗。

(教师引读、指名读、齐读)

四、深化体验,升华情感。

师:此刻,两相对比,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喜”与“悲”,让我们再借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你想读哪首就读哪首。

(出示屏幕,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你们的心与诗人相通了,已经与诗人同欢喜,共悲伤,请你们想一想,诗人的“喜”与“悲”,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离别和团聚吗?

生:因为国家破碎而悲,因为失地收复而喜。

生:因为京城被叛军占领而悲,因为官军收复失地而喜。

师:杜甫仅仅是一位满腹经伦的诗人吗?

生:他还是一位爱国的大诗人。

生:他还是一位热爱人民的大诗人。

师:是呀,杜甫不仅是一位满腹经伦的诗人,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圣。他的血脉感情总是随着国家的命运跳动,他的诗中有很多都渗透着强烈执着的爱国之情。请大家课后多读读杜甫的诗篇,进一步去感受杜甫、理解杜甫,好吗?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春望》阅读答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3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