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一

【设计意图】

1、本单元的写作是学习描写景物。要培养学生学会调动所有感官观察景物的习惯,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地描绘景物的方法,提高写景的水准。

2、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他们在写作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自然的习惯和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的情趣。

导入语:

美好的景色描写,能让人如身临其境,神游其中。它是春赏百花夏观雨,秋品金菊冬踏雪的浪漫;它是临池照影、望月思亲的感怀。一切景语皆情语,能渲染气氛,可烘托心情,会镌刻年轮,可铭记时光。完美的景色描写,能把读者的心牵入作者笔下的情境中。

四季风光流转,时光荏苒消逝,你我俱在其中,走过的路,路过的桥,看过的风景,就请你,尝试着用笔来写就美文吧。

本次活动,我们以通关为形式,逐级打通,掌握写好景物的秘籍,练就自己的生花妙笔吧!

第一关、突出特征

【美文欣赏】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

作者抓住春雨细密、轻盈、绵长的特点。从静景写到动景,由近写到远,勾勒出一幅南方傍晚春雨绵绵的朦胧剪影图,意境深远,十分诱人。

【写作秘籍】

抓住特征细描绘,笔下景物有神韵。

世间万物皆有个性,自然风景各具神韵。写出景物的特点与特征也就是要写出该景物与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写出个性,写出神韵。只有这样,才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描写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色。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美好感受。

【习作展示】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绿。我揉了揉眼睛望着通往家门口的一条乡间小路,那幽幽的小路已经被绿色小草覆盖,嫩嫩的枝条沾了些小小的水珠,在微风吹动下闪烁着光芒,就像晶莹剔透的小珍珠。我顺着这条小路慢慢地向前走,小路两边垂杨柳已经长满细细的枝叶,我摘下一片嫩叶放在手掌心感受着春天的生机,嫩叶是绿色的,渗透出一点淡黄的颜色,它是那么的娇嫩。

——王佳浩《我爱春天》

老师:王佳浩抓住了春天充满生机的特点来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景象。

第二关、多感并用

【美文欣赏】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春》

最难描绘是春风。

朱自清以多种感官感受春风,把春风写得有感有情。

从触觉上感受,“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轻柔、温暖,充满了爱意,让人依恋;从嗅觉上感受,新翻的泥土湿润,青草味清爽,花香,湿润、清爽、淡香由轻风融在一起,使人沉醉;从听觉上感受,轻风中传来了一曲鸟鸣、流水、短笛相和的和谐悦耳的春之圆舞曲,令人入迷。

【写作秘籍】

听触嗅味多感官,立体展示全方位。

自然景物有颜色、味道、质地、形状等各方面的特征,而要把它展示出来,给读者立体的感受,就要善于多角度描写,从不同的侧面入手描绘。如在写景时,很多人只习惯于描绘看到的事物,这样难免单调。其实,我们不妨充分调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描写景物,从而构建一幅立体的图画,带给读者真切的感受,让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景。

【习作展示】

秋天,瓜果飘香。风里带来些湿润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野菊的清香,和甜丝丝的成熟的果实的味道酿在一起,愈酿愈浓。瞧,果园里,一个个黄澄澄的梨像金色的小灯笼挂满枝头,好像在庆祝秋天的丰收。卸去纸袋的红彤彤的苹果像一个个圆滚滚胖乎乎的小球,有的两个凑在一起,似乎在说悄悄话,还有的三五成群,仿佛在开丰收大会。葡萄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绿的、深红的、淡黄的、深紫的……熟透的石榴忍俊不禁似的咧开了嘴,露出了光滑莹润的石榴籽,真是让人唾液潜涌。我掰下一粒石榴,放进嘴里,哇,又酸又甜,回味无穷。

——樊石林《我爱秋季》

老师:樊石林这段文字以嗅觉感其香气,以视觉观其色状,以味觉品其滋味,展现了一幅立体的果园的丰收的景象,读来不觉让人神往。

第三关、写之有序

【美文欣赏】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这一段围绕“妙”字,突出“小”字,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写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笔法活脱,又不失参差错落之致。

【写作秘籍】

写之有序条理清,重点突出层次明。

我们观察和描写景物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或按空间顺序,以一点观察点的转移为线索,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或按时间顺序,写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的特点,使文章富于变化,摇曳生姿。

【习作展示】

一夜细雨。清晨,被一阵啁啾鸣啭的鸟声叫醒耳朵,慢步走至阳台,推开窗户,清新

冷冽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心清神淡,怡然自得。雨已经停了,但见窗外树木棵棵挺

立,精神抖擞;近处原野,未成熟的庄稼绿意葱茏,青翠宜人;远处横亘的嵯峨山肌

理明媚,格外清新,给人以无限遐思。

——杨宸《秋晨》

老师:杨宸这段文字以空间为序,由近及远,依序描写了窗外树木、近处原野、远处嵯峨山,像是一幅层次分明,远近景相映衬的水墨画。

第四关、动静结合

【美文欣赏】

例1: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素湍”即为白色的急流,“绿潭”则是碧绿的深水,“回清”回旋的清波,而“倒影”又为倒影着山石林木的影子,“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动静交叉,有张有弛;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例2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季羡林《清塘荷韵》

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时候,作者把"动"的感受融和到"静"的景物中。在池塘畔,四周静得人们可尽情地吮吸缕缕的清香,即使一片莲瓣落入绿肥红艳的水中,也未打破宁静,真静得出奇!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写作秘籍】

先静后动是规律,动静结合有灵性。

一味绘静,则呆板;一味写动,则嘈杂。

自然万物,有的相对静止,有的不断变化。因此,描写景物,既要写出静止时的优美景色,又要写出运动变化的动态美,静态与动态搭配,形态与姿态配合,写活写动,景物才能笔笔生辉,形象起来。

写这类文章,一般是先采取静态描写,然后再根据事件的发展和需要,进行动态描写。这样写,文章才会灵动起来,既有生命,又有灵性。

【习作展示】

秋天,虽然一些娇嫩的花儿枯萎了、凋谢了,但那菊花却迎着灿烂的阳光,肆意怒放。黄的似锦、白的如雪、紫的像霞。那一棵泼泼洒洒,像龙飞凤舞;这一朵热热烈烈,像节日焰火;那一株晶莹美丽,像精致的珊瑚;这一枚丝丝缕缕,如飘扬的发丝。一阵微风吹过,朵朵菊花又似摇曳着精美的裙摆,优雅又婀娜地起舞,让人目不暇接,不知看那一朵才好。

——惠勇蕾《我爱秋天》

老师:惠勇蕾笔下的菊花,既有色之缤纷,又有形之多姿;既有静态描摹,又有动态描写,生动优美,灵动鲜活。

总结语:

本节课我们以通关升级的方式学习描写景物,请牢记我们的写作秘籍:

抓住特征细描绘,笔下景物有神韵。

听触嗅味多感官,立体展示全方位。

写之有序条理清,重点突出层次明。

先静后动是规律,动静结合有灵性。

人的一生,就是一段永不返程的旅途。比目的更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林一天地,一水一乾坤。且让我们边行走,边记录,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山川林海、四季风光。

【优秀习作】

我爱冬天

耿佳敏

盼到了,终于盼到了,冬天来了。

冬爷爷迈着缓慢而沉重的步子来了,他像是在担心我们生他的气,还为我们带来了好多好多礼物。

看呀!他为小草盖上了洁白的羽绒被,给树姑娘穿上了晶莹的白纱裙,给房屋盖上了一顶温暖的白线帽,为远山带来了量身定做的一套雪白的狐皮大衣。放眼望去,玉树琼枝、粉妆玉砌,大地上充满了诗情画意,好一个洁白无瑕的世界!

当然,和蔼可亲的冬爷爷也给人们带来了礼物—————漫天雪花。雪花像美丽的舞蹈家,在天空中轻盈地翩翩起舞;又像冬爷爷派出的使者,温柔地告诉人们冬天到了,忙了一年了,该休息休息了。

上学路上,我伸出手,接住一朵雪花,仔细观察了一番。小雪花共有六个瓣,是一个个透明的小冰晶,如同玉屑琼渣一般,又精美又可爱,只是一忽儿就化了。路上满是松软的雪花,踩上去咯吱咯吱作响,有趣极了!

到了学校,就听见孩子们欢乐的叫喊声。下课了,一群群孩子在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衣服上、头发上、手套上,到处都沾满了雪,他们也不在意,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玩得开心极了。我跑出教室,立即加入到打雪仗的行列中。我迅速团了一个雪球,可是这雪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故意跟我过不去似的,偏偏团不紧,可能是雪太蓬松的缘故吧!还没等我团完,一个老大的雪球向我飞来,我哪里来得及躲,雪球不偏不倚正好砸在我头上。我猛地抬起头只见同桌在一旁诡笑。不用多说一定是他!我抓起一把雪向他扔去,他哪里肯吃亏,又来反击我了。上课铃响了,同学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

望着窗外飘飘扬扬的雪花,我不禁想起一句农谚:"瑞雪兆丰年"。这场大雪来得很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

我爱冬天,因为冬有着冷若冰山的严峻,长天一色的苍茫,更有着包容万物的慈悲,无私馈赠的慷慨。

早春生机勃发,盛夏激情热烈,金秋收获累累,我却独爱这昭示希望的寒冬。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正象歌词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怎样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呢?今天我们就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一起去回忆一位车夫——老王,体会一下: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翻开课本76页(板书课题)(看题目可知,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明确:老王。)

二、简介作者(1分钟)

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 翻译家。她的丈夫就是>的作者钱钟书。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三、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 习(1分钟)

伛 攥 惶恐 滞笨 塌败 荒僻 骷髅 愧怍

(二)听录音朗读后,思考以下问题。

A、了解主人公------老王(10分钟)

1、课文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并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生活。

学生回答:职业——蹬三轮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身体——残疾(一只眼瞎另一只眼也有病)

居住条件——差( 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

可见老王生活之“苦”

2、老王生活“苦”: 那精神上呢?引导学生看课文中一幅脸的特写,这是一张怎样的脸,你能描述一下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也“苦”,“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

饱经沧桑、吃尽人间疾苦、凄凉、痛苦等。

3、本文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和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的性格。

学生回答:记叙了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学生回答: 老王是一个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的人。他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善良”。

B、了解文中另一个人物------作者(3分钟)

1、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回答:“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具体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关心老王的生活。

四、仔细研读(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8分钟):

1、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件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件事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要详写?(5分钟)

学生回答:因为老王要报答作者一家对他的关心。知恩图报、心地善良。详写。因为这件事更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教师解释:在自己非常痛苦的情况下,还惦记着别人,还关心着别人,这最能表现他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所以要详写。)

提问:这一点对你写作有什么启发?

要写某个人物,有许多事可以写,如果每件事都花一样的笔墨来写,那文章可能就会 象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但如果每件事又都一笔带过,那人物的形象就不会丰满生动。所以写人,要通过记事,而记事就一定要有详写有略写,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事件要详写,其它的可以略写,这样就做到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香油、鸡蛋,那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此时的老王?(5分钟)

学生回答: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去描写老王。(教师解释:除了正面对老王进 行描写外,作者还写了自己见到老王时心里的想法《见80页》,通过作者的表现来写老王,这种描写方法是什么描写方法呢?------侧面描写。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老王行动的艰难。)

提问:这一点对你写作有什么帮助?

方法指引2:写人可以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入手,除了这些正面描写外,还可以对他进行侧面描写,这样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就使人物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

3、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你觉得这又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分钟)

学生回答: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 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4、作者一家对老王非常关心、爱护,你觉得除了性格善良之外,还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尊重和关心像老王那样的不幸者?(4分钟)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提问:看到作者如此关心一个有残疾的车夫,你有什么感受?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你不要觉得你是城里人,你就可以瞧不起乡下人;你不要觉得你家里比较富有,你就可以看不起穷人。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但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 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做到了吗?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尊重那些卑微的人那些不幸的人!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多关心弱势群体。

5、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呢?)(2分钟)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那些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惭愧。

五、拓展延伸(5分钟)

你知道你的周围有哪些不幸者吗,你是平时怎样对待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一 个瞎眼的乞丐向诗人雨果乞讨,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

我们都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要像特蕾莎修女那样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真的需要像圣人一样的境界,这很难做到。可是我们可以和雨果一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一些 触手可及的事情,让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

六、小结(1分钟)

七、布置作业(2分钟)

1、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 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3、揣摩本文的语言,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

4、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要突出老王的心理描写)。

老王

物质生活“苦”

老王 精神生活”苦“

善 老实厚道 关心别人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周亚夫军细柳》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

3、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

4、理解周亚夫之“真”

教学重点:

1、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 学习本文对比的写人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反复对文章语言进行比较鉴赏,层层深入地体会周亚夫的“真”。

教学创意: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给足空间,渗透方法:

3、融入文化,一体四面。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一)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将自学时无法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三)搜集与细柳营相关诗词。

二、激疑导入

(一)同学们,课前咱们要求搜集与细柳营相关的诗句,谁来分享一下?

学生分享,教师可做补充。

(二)激疑:同学们搜集的诗句真不少!显然“细柳营”是备受文人们青睐的。但一个小小的军营,究竟有何魅力能让那么多文人骚客另眼相待呢?让我们走进《周亚夫军细柳》去一探究竟吧!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导入的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帮助学生积累相关诗词,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教师可提前整理部分易于理解的诗词,展示在PPT中,便于学生摘录。)

三、预习检测

(一)去句读朗读

1、去掉全文标点,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跟读并纠错。

2、全班齐读课文。

(二)配图讲故事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2.PPT展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请学生给图片配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针对课前预习而设,旨在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对课文内容做整体上的梳理。教师在纠正字音时,可以分析错误的原因,深究字词背后的语言依据,扩充语文知识,图片出示的顺序可以打乱,以进一步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

四、学生质疑

(一)合作学习,互助释疑

学生组内交流预习时做了记号的疑难词句,互助释疑。

(二)班级交流,质疑问难

学生以组为单位提出仍无法理解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或教师指导解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渗透了本课教学的核心理念“以学定教”,即教学的起点是基于“学生需要的”而非“教师能教的”。设计以上两个任务,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梳理出重点文言字词。在指导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勾连所学知识,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

五、教师补遗

(一)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

1、“吾欲入劳军”中的“欲”如何翻译?

2、“亚夫乃传言开壁门”中的“乃”翻译为“于是”还是“才”比较好?

3、“军中不得驱驰”中的“不得”如何翻译?

(二)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明确:

1、“欲”这里常翻译为“想”或“要”,皆属同一义项。但翻译成“想”比翻译成“要”更为合理。就语境来看,文帝是尊重与配合周亚夫的,翻译为“要”则稍显强势了。

2、“乃”翻译成“才”为好。文帝劳军,先至霸上、棘门,周亚夫身为大将,消息灵通,且细柳与前两营不远,故他不可能不知文帝将至。然而他始终未有通融,直至文帝按正规程序请示。可见用“才”方能贴合此语境。

3、“得”可翻译为“能够”、“可以”等,表示情况允许。但结合语境,“将军约”和“军中”皆在强调这里是军营,军营有军营的规矩,规矩就得遵循。故而“不得”翻译成“不准”远比“不能够”更能彰显军令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补充与深化。“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也有权说出自己的理解。且教师基于自身认知水平,他所能看到的,往往会高于学生,故而能引领学生看到更远。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会更为准确,也更能体会到文章语言的考究,并为下一课时人物形象的把握张本。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培养其语境意识。)

六、字词梳理

(一)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提示,梳理本课词语并记忆。

1、字形生僻的词语(注音)

2、字义与之前所学不同的词语(释义)

3、其它新学的常用词语(释义)

(二)教师总结

明确:

字形生僻的词语:棘(jí)、彀(gòu)、曩(nǎng)

字义与之前所学不同的词语:

军(驻军)、劳(慰问)、居(经过)、之(到)、固(一定)、且(将要)

其它新学的常用词语:

已而(不久)、被(同“披”,穿着)、无何(不久)、揖(拱手行礼)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是本课的收束环节,旨在让学生明晰本课所学,并积累文言词语,落实单元目标的要求。)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1、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幻灯片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幻灯片出示总结)

3、 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

全体学生初读全词: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

四、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

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幻灯片提示)

2、 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 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 么。”[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布谷)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下阙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幻灯片出示图片)

3、 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全体、个人朗读全词。

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 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出示幻灯片)

2、 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

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出示幻灯片)

3、 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

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出

示幻灯片)

九、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 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2、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 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 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出示幻灯片)

十、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出示幻灯片)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 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十一、学生自由背诵全词:

十二、拓展练习: (出示幻灯片)

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全词。

2. 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教学反思:

我对传统诗歌教学模式有自己的困惑。传统的诗歌教学基本是一种诵读加教师解读赏析的教学,诗词学习课堂,由教师范读或听朗诵录音开始,接下来分析诗词内容,这中间也有叫学生来赏析,但基本是教师把自己对诗歌的解读讲解给学生,然后再以诵读结束。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等情况,教师都不能清晰地知晓掌握,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如人意。

有了网络教学平台,就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我想在传统诵读的基础上,利用教学平台,让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真实理解得以展现,不管他的理解是到位深刻,还是擦边肤浅,那都是他个人的解读,他在试着走近诗歌。如果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他能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那么他接下来的进一步鉴赏也必将会成为他个人的主动思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里,学生一直是处在一种主动自发的状态中,学习效果就比只听教师赏析要好。

上这一课的指导思想有些乱,是两种教学思想在冲撞,既希望学生在课上充分发挥自主,想让他们放开来谈,适当加以引导推进,又没有摆脱自己的旧观念,总想把自己的一些既有结论给学生,拉着学生往自己的设计好模子里走。教什么和引导什么、学什么和还需掌握什么,这两点在课上体现的不明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充分。

对于整合后的语文教学,不同文体的教学有什么特点,自己认识不清。比如带思辨性的散文、文学色彩很浓的小说和科学知识偏重的文章的教学,在虚拟和现实课堂里教学的呈现方式和古代诗歌教学一样吗?如何充分的发挥虚拟和现实课堂相连接和优势,达到古代诗歌教学的效果?这个“宋词学习”的教学设计是否充分利用了二者结合的优势,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更多的收获,我现在还没有想明白。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

2、能力目标: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1、落日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

2、品析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用时 1课时

学法说明 本文属于“略读课文”,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显得重要。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导入课文

1、欣赏落日图片,交流你所积累的落日诗句。

2、诵读老师积累的诗句。

3、美丽的落日,实际上却大多是幻觉。我们一起来学习由黄天祥先生所写的《落日的幻觉》。

二、明确学习目标,实践有效课堂

1、明确本文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

2、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三、自主学习探究,整体感知课文

1、明确自主学习的要点;

2、学生自学探讨。

全班分两大组,一组探讨说明内容和顺序,一组探讨说明方法和语言。

步骤:独立学习,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在笔记本上整理归纳;

随时提出疑问,批注在课本上;

质疑讨论。

(可随时在黑板上板书展示。)

3、全班合作交流。

(各组代表组织交流。)

①说明内容

A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B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

集中在第2小节,朗读。

C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重点研读第4、5两节。见表格

②说明顺序

A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由有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B介绍原理时为什么不按介绍幻觉现象的顺序?

说明幻觉的原理时,从复杂到简单,从主到次。

③说明方法

引用、作诠释、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④说明语言

A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必须准确严谨。

B课文讲得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课文生动形象吗?

诵读1、2段,说明文的语言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作者通常采用生动说明,其方法有:1)多用描写性语言;2)善用各种修辞;3)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词。

四、拓展延伸内涵,提升思维层次

学习此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五、布置课后作业,强化知识能力

1、《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写一段说明性文字,阐述“落日变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

提示:光的折射现象、光渗现象、背景衬托、眼球特点问题、光的直斜射问题等。

2、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

提示:落日变近、落日变凉等。

3、课文质疑。

《落日的幻觉》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 ——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教师板书小结。

(见板书)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________,在内容上起着________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明确:

1、描写________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过渡句 承上启下

3、举例子、作比较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 (第5段开头部分)

5、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四、课堂拓展延

请同学们推荐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来朗读课文第2段。大家说说这段的语言描写如何?谈谈感受。(鼓励学生发言)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示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等着,等着,天色由黎明的鱼肚白色,逐渐成淡蓝色。大家全神贯注的凝视对面的山峰,中央山脉的顶峰亮了,接着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轮的旭日跃升而出。先是一角、半圆、全圆,刹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又是崭新的一天!

鲍晓晖《阿里山今昔》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六、作业布置:完成相关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落日

原理: 散射 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叠合 折射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3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