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7篇

发布时间:

端午节 篇一

第一课题《粽子情》

教学目标:

通过制作、欣赏绘画等艺术活动,使学生了解粽子与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内涵

受和表现端午节热闹的气氛及浓厚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用毛线、硬纸板等材料制作一个漂亮的彩粽。

教具准备:

1.相关的端午节的录像资料或vcd光盘。

2.相关的端午节的民俗文化的美术作品。

3.歌带《包粽子》,漂亮的彩粽作品等。

学具准备:

各种颜色的毛线、硬纸板、剪刀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复备学生活动复备

1、组织纪律,检查学具。

2、引入新课:唱一唱:

放歌带《包粽子》。

师:小朋友吃过粽子吗?自己包郭粽子吗?

3、看一看:

⑴、欣赏教材中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粽子图片。

⑵、欣赏民间美术“香包”系列作品。

4、议一议:

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有什么意义吗?是为了纪念谁呢?

5、出示制作好的彩粽让学生参考。

6、讲解制作步骤:

⑴、用硬纸板折出宝石形。

⑵、用彩色毛线按一定的方法缠绕。最后做出穗子。

7、放背景音乐,学生制作彩粽,老师巡回指导。

8、教师小结,展示彩粽: 1、静息。

2、唱《包粽子》,回答教师的提问。

3、欣赏教材中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粽子图片。

欣赏民间美术“香包”系列作品。

4、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5、学生听作业要求和制作步骤。

6、欣赏制作彩粽。

课后小记:

第二课题 《敲锣打鼓赛龙舟》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绘画、表演等艺术活动,感受划龙舟时的热烈情景,培养欣赏间的相互合作精神。

2、用绘画的方式画一幅自己见过或想象的划龙舟的画面,表现划龙舟的热烈、团结的气氛。

教学重难点:

用绘画的方式画一幅自己见过或想象的划龙舟的画面,表现划龙舟的热烈、团结的气氛。

教具准备:

1.有关划龙舟时热烈场景的录像或v c d光盘。

2.歌曲录音带。表现划龙舟的图片、范画等。

学具准备:

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复备学生活动复备

1、 组织纪律,检查学具。

2、导入新课:唱一唱:

放歌带《划龙船》。

3、说一说:

师:小朋友见过划龙舟吗?谈谈划龙舟的场面时这样的?

4、看一看:

组织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划龙舟的图片和vcd视频。进一步让学生欣赏了解划龙舟的合作团结精神。

5、讲解构思、构图要求:

出示参考图学生参考。

6、提出作业要求:

画一幅自己见过或想象的划龙舟的画面,表现划龙舟的热烈、团结的气氛。

7、放背景音乐,学生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8、教师小结: 1、静息。

2、唱《划龙船》。

3、回答教师的提问。

4、欣赏图片。

欣赏划龙舟的绘画作品和录相。

5、认真听老师讲解构图构思要求、

6、学生听作业要求。

7、用彩笔画一幅自己见过或想象的划龙舟的画面,表现划龙舟的热烈、团结的气氛。

第二课时

1、 组织纪律,检查学具。

2、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3、讲解本节课的作业要求。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划龙舟的创作。注意构图的完整和色彩的搭配。

4、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小结,展示学生作品。

1、静息。

2、回答老师的提问。

3、听老师讲解作业要求。

4、学生作业。

5、展示作品。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屈原与端午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及古琴乐曲,了解端午节与屈原的关联,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与不屈的性格。

2、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时无穷的。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

教具准备:

1.有关屈原的故事或图片资料。

2.龙舟的图片资料。

3.剪刀、彩色纸等手工工具。

学具准备:

剪刀、彩色纸等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复备学生活动复备

1、织纪律,检查学具。

2、听一听:

师:讲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学生了解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读一读:

朗诵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深屈原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同时也加深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

4、提出作业要求:

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

5、老师示范制作一个大龙船的部件折法。

6、放背景音乐,学生制作大龙船部件,老师巡回指导。

7、集体完成大龙船拼接。

8、教师小结:展示学生完成的大龙船作品。

1、静息。

2、听一听:

讲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学生了解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读一读:

朗诵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学生认真听老师布置作业要求。

5、跟老师学习折大龙船部件。

6、学生制作大龙船部件。

7、集体完成大龙船拼接。

8、展示作品。

课后小记:

端午节 篇二

汨罗是端午源头,龙舟故里。今年是国家将端午节定为法定假日的第一年,端午前夕北京奥运会火炬将在我市举行接力活动。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省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定于今年端午期间在我市举办“我们的节日·2010中国汨罗江端午节”。为认真办好此次节会,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宗旨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以“体验端午文化,传递爱心圣火”为主题,以“安全节俭、特色鲜明、注重简朴、讲求实效”为要求,着力展示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独特魅力,奠定湖南汨罗江是中华端午源头的基础,大力倡导“我们的节日”这个主题,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将中华端午文化打造成为富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品牌。

二、节会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0年6月2日—3日

地点:汨罗市

三、组织机构(省委宣传部定)

顾 问:彭珮云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

主办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明办

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文联

教育部

国家语委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

省文明办

省体育局

省文联

省教育厅

省广电局

协办单位:中共汨罗市委

汨罗市人民政府

成立“我们的节日·2010中国汨罗江端午节”组委会,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及活动统筹组、圣火传递及庆典组织组、竞赛组、宣传组、文艺组、工程组、招商组、安全稳定组、端午文化论坛组织组、祭屈活动组、联络接待组等工作组。

四、节会内容:

主题内容:

1、“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全国启动仪式暨第三届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

第一部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全国启动仪式暨第三届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开幕式。

时间:2010年6月2日上午8∶38

地点: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

(1)仪式程序(主持人:湖南省领导)

①中共汨罗市委书记白维国致欢迎词;

②中共岳阳市委书记易炼红致词;

③国家体育总局领导讲话;

④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讲话;

⑤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宣布:“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暨第三届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开始”

(2)仪式结束后举行民俗表演活动,由市文化局组织地方文艺表演、长乐故事会表演、彩船表演和祭龙仪式,时长约40分钟。

第二部分:国际龙舟邀请赛。上午民俗表演结束后,举行250米、500米直道预决赛,下午举行决赛和颁奖仪式。

2、端午祭屈及央视《艺术人生》访谈节目。

时间:6月2日下午

地点:屈子祠

内容:由中国文联主办,配合央视3套《艺术人生》栏目邀请全国知名作家、民俗专家、屈学专家等来汨罗屈子祠先参加祭屈仪式(约20分钟),然后在屈子祠全程参与制作《艺术人生》栏目访谈节目。

3、中华经典诵读会

6月2日上午,在“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全国启动仪式暨第三届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开幕式文艺表演中,组织表演万人颂《离骚》节目。

4、招商签约洽谈会

时间:6月2日下午3∶00~5∶00

地点:慧友大酒店会议中心

由招商组具体组织客商和企业老板召开洽谈会并举行签约仪式。

5、中华端午文化论坛

时间:6月3日上午8∶00~11∶30

地点:汨罗江大酒店会议中心

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主办,邀请主办单位领导、文化名流10余人,湖南省领导、湖北省专家和汨罗市相关领导、专家参与,规模50人左右,在汨罗江大酒店会议中心举行文化论坛。论坛由中国民协负责任主持,主要程序有:

①主持人介绍与会领导、嘉宾;

②汨罗市领导致欢迎词;

③中国文联领导讲话;

④专家研讨。

6、汨罗实施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活动及庆典仪式

第一部分:火炬接力活动

时间:2010年6月3日下午

地点:汨罗江大道至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

内容:16∶00左右火炬到达汨罗,在汨罗江大道东风路口附近(汨江沙石场位置)举行简短展示,然后沿汨罗江大道进行火炬接力,终点为国际龙舟竞渡中心庆典现场,全程约3100米,每83米为一传递段,共有37名火炬手参加传递,约在16∶40到达庆典仪式现场。

第二部分:汨罗实施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活动庆典仪式

在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举行,由湖南经视两名主持人主持,主要程序有:

①最后一名火炬手点燃圣火盆并讲话;

②中共汨罗市委书记白维国致词;

③岳阳市人民政府市长黄兰香致词;

④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甘霖讲话;

⑤北京奥组委官员讲话;

⑥北京奥组委官员向岳阳市人民政府市长黄兰香赠送火炬和证书;

⑦请北京奥组委火炬护卫队引回火种,熄灭圣火盆;

⑧请北京奥组委官员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甘霖、岳阳市领导      共同展示火种灯;

⑨组织向四川灾区人民捐款;

⑩文艺表演。

程序结束后火炬接力团队到汨罗江大酒店就晚餐,19∶00左右转场去长沙。

五、节会宣传

1、前期由湖南卫视、经视、岳阳电视台、汨罗电视台在黄金时段以宣传片、片头、片花等方式对节会进行宣传造势。

2、邀请湖南经视现场直播迎奥运圣火文艺演出,并录播节会其他活动。

3、在央视一套《焦点访谈》和央视三套《艺术人生》栏目中推出有关端午文化专题。

六、工作措施

1、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我们的节日·2010中国汨罗江端午节”组委会,由汨罗市委书记白维国任组委会政委,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周金龙任组长,市委副书记李明主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市级领导分别任副政委、副组长。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筹备工作班子,于4月初开始集中办公,并实行筹备工作周前调度会制度。各相关部门单位和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举全市之力,办好本届节会。

2、加强节会安全保卫工作。本次节会规格高、活动多、举世瞩目,要把活动安全放在首位,根据活动要求,正在对各项活动制定周密的安全保卫方案和应急预案,落实安全稳定一把手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同时,分部门、分单位、分地段认真落实安全维稳责任,确保万无一失。

3、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组委会的各工作小组根据总活动方案,把各项具体工作明确到参与组织工作的所有人员,并且形成详细的文字方案,明确责任分工,集中全部精力,做好节会筹备工作。同时,排出详细的进度表,把各项工作明确到线、到点,工作进展明确到天、到时,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4、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活动,加大对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旅游和服务行业的综合整治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倡导文明风尚,弘扬社会新风,确保以优美的环境、和谐的氛围,迎接国内外宾客,充分展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的良好精神风貌。

5、积极营造浓厚的节会氛围。5月上旬将着手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高端卫星传播媒体以新闻报道、片头、片花等方式全方位宣传节会活动,并制作高规格的节会宣传片,在岳阳电视台、汨罗电视台等媒体黄金时段滚动播出。在汨罗城区、城市周边交通要道、京珠高速汨罗段桥梁等处悬挂大型节会广告牌,并以旅游大篷车、广告牌、市内车身流动广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们的节日·端午节”、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活动和抗灾救灾。

6、全面做好节会接待准备工作。4月份起,各大宾馆、酒店按国际化标准搞好岗前培训,提高服务员素质,提升服务标准。同时,制定详细的接待方案,与邀请出席此次节会的领导和嘉宾进行衔接,并做好登记造册,统筹安排,充分显示汨罗人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我们的节日·2010中国汨罗江端午节”组委会

端午节 篇三

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及古琴乐曲,了解端午节与屈原的关联,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与不屈的性格。

2.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时无穷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画面所要表达的情感。

2、制作长命线。

三、教学准备:

光碟、彩线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一听、看一看:

讲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学生了解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观看一段《屈原》的电影故事片段。(可请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故事)

(二)、讲授新课

1.欣赏画家的作品。傅抱石—国画

屈原,我国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才华横溢,被人陷害,长期被流放,看到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离骚》。

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他抱石投江进汩罗江。楚国的百姓十会悲痛,开始打捞尸体,但却没有见到踪影,人们怕鱼龙伤害到他就回家拿来鸡蛋扔进江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纪念他,把每月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每逢这天,家家户户吃粽子,喝雄黄酒,在江上划龙船,以表示对他的怀念与崇敬。

2.交流讨论

自己从画中感受到了什么?

画面是如何表现的?(构图、色彩、线条等)

3.诗表演

(1)朗诵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深屈原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同时也加深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

(2)以小队为单位配乐诗歌表演朗诵《满江红》,体验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三)、课堂练习

做一做:

1.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命线。

2.教师为学生提供各色丝线,指导学生搓长命缕。

3.学生将作好的长命线互送同学,互相戴在手上,并说一句祝福的话,让学生感受传统的民间文化带来得祝福与吉祥意义。

教师巡回启发引导。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想象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张扬学生个性。

(四)、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还包含着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今天我教学的内容就可以通过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我们作为音乐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份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发挥音乐教育的学科功能。音乐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形式、手段,把学生培养成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们只要在音乐教学时候,充份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今天就是一节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艺术课。今后在对教材的研究还要更细致,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教育意义。

端午节 篇四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的名称,来历及习俗,知道端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能够自己动手做粽子,喜欢与同伴交流过端午的经历。

3.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5.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活动重难点;

重点;自己动手做粽子。

难点;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认识端午》多媒体课件;超轻黏土及制作工具;做好的粽子样品。

经验准备:幼儿有过端午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一)用儿歌导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首儿歌,你们要仔细听,"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小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儿歌说的是哪个节日吗?

幼儿:端午节二、基本部分(一)介绍端午的来历和习俗。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

幼儿:五月初五。

教师:那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儿:不知道。

2.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教师引导幼儿交流每年家里都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4.教师小结:过端午节的时候都要吃粽子,戴五彩绳,赛龙舟,采艾草。

(二)引导幼儿深入了解粽子。

1.教师提问幼儿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让幼儿相互交流。

2.教室出示各种种类粽子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粽子的形状的种类。

(三)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粽子。

1.教师: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粽子,接下来就去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粽子吧,做完之后还要给自己的粽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吧!

2.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粽子,感受自己做粽子的乐趣。

三、结束部分1.幼儿做完粽子后,教师让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做的粽子和给粽子起的名字。

2.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表扬。

教师:老师在绘画区准备了很多的画纸和画笔,小朋友们去画出一副自己心里的端午节吧!

活动延伸;1.艺术领域;画龙舟。

2.语言领域;讲述屈原的故事。

3.手工活动;做五彩绳。

端午节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板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 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忠诚 爱国 不畏权贵 关爱百姓

百姓 十分爱戴  万分悲痛 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端午节 篇六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课文首先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然后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诗人屈原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课文的第3、4自然段讲屈原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秦国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了。这部分内容集中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辅佐楚王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深受百姓爱戴。但他却遭到权贵的诬陷,被楚王流放到南方。但他仍然热爱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写了很多爱国诗歌。楚国被秦国侵占后,屈原万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课文第5、6自然段讲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得知屈原投江后,老百姓先是“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说明百姓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接着讲人们没有捞到他的尸体时,又把“大米、鸡蛋”等食物投到江里祭奠他,祈祷江里的水族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有人还把雄黄酒倒进水里想药昏蛟龙,使它无法张口。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然后讲有人梦见“屈原的容颜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办法,让屈原能够吃到。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祭奠屈原都往水中投粽子,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讲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有些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如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有的内容学生不太清楚,如端午节的由来及其意义。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心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3.认识“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可以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然后同桌或小组同学间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并互相检查是否会认这些字。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纠正读音、识记字形。

要求会写的9个字中,“戴”“驾”2个字字形较复杂,要重点进行指导。

3.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使学生对端午节的由来和爱国诗人屈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改善”,所以百姓对他十分爱戴。即使他被流放,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还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当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时,他十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正因为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所以在他投江自尽后,人们十分悲痛,想方设法祭奠他、怀念他。

5.屈原投江后,百姓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学生交流讨论时,要抓住课文第5、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来理解,并适时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老百姓对屈原的爱戴和怀念。如“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这一句,“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又如有人梦见屈原很消瘦,以为是水中的蛟龙鱼虾吃了人们投下的食物,“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一句,是说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想找出一个办法让屈原能吃到食物。“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6.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再让他们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先可以在小组里说一说、评一评,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还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把端午节的由来说给家长、好伙伴听。

7.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辅佐:协助。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流放:将罪犯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生活或劳动的刑罚。

汨罗江:发源于江西,流入洞庭湖。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祈祷:宗教仪式之一。以赞美、禀告、感谢、恳求等方式,向天、地、神等祷告,求福消灾。课文中的“祈祷”包含有“恳求”的意思。

2.介绍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文成公主进藏》和《猎人海力布》。

端午节 篇七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增强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风俗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屈原这位爱国诗人与端午节的关系及相应的民俗风情。

二、活动准备:

1、查找有关端午节的民俗、故事。

2、排演有关节目。

3、制作相关小报和媒体幻灯资料。

4、请胡晨旖的奶奶教小朋友学包粽子。

三、主题会过程:

中队主题会开始仪式(略)

甲:最近好多人都吃粽子了呢,你家吃了吗?

乙:粽子呀,我家也买了好多,你知道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甲:知道啊,因为端午节马上要到了嘛,吃粽子可是端午节的习俗哦。

乙:是呀是呀,真希望今天就是端午节哦,我现在好想吃粽子啊。

甲:哈哈,看你馋得!那我们先来听听粽子的声音吧。请听配乐诗朗诵《粽子》。

(配乐诗朗诵《粽子》)

乙:真没想到,小小一个粽子居然还有那么多的故事,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为了纪念一个爱国者屈原。

甲:嗯,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但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乙:屈原真是一位伟大的人,让我们来缅怀一下当年的屈原吧,请看短剧表演《屈原》。

甲:我们的小品虽然很短,可是却让我们对屈原有了更多地了解。和我们一样,还有许多人在纪念屈原,他们做了许多flash,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Flash播放(1.2)

乙:哎,这个flash告诉我们了另外一个端午习俗。

甲:是呀,划龙舟嘛。原来在屈原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农历五月初五便划着小船来到汨罗江,将米往江里倒,久而久之变成了一个习俗,称为“划龙舟”。

乙:呀,听到这里,我有个创意。

甲:哦?说说看啊。

乙: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屈原,那么我们也来进行一次划龙舟比赛吧。

甲:好啊,真是一个不错的提议。

乙:那我说一下比赛规则。我们以小队为单位,每个小队派三名队员参加,从起点划到终点,看哪组最先到达终点,这个小队就获胜。

甲:好,就这么办,比赛正式开始。

划龙舟比赛(媒体播放代表性的湖北民歌——龙船调)

甲:刚才的比赛真是激烈啊,我想,划龙舟这一习俗延续到现在,也可以算是强身健体的一种体育运动了吧!

乙:说的一点也没错,让我们来看一下世界各地人们划龙舟比赛的照片吧。

播放照片(PPT)

甲:如果我现在一边在吃粽子,一边又能看划龙舟,那该多好呀!

乙:别老想着吃,你还能说说我们过端午的其他习俗吗?

甲:哈哈,当然知道啊,不过先在这里卖个关子,不说。我们来考考同学们对于端午知识的了解程度,来个知识竞赛吧。

乙:好啊好啊。我来出题,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抢答,答对加分,答错不得分。

端午知识竞赛

1、端午节在那一天?(农历五月初五)

2、端午节又叫什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3、端午节有什么习俗?(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甲:原来大家知道得都这么多呀。我还听说端午节的由来不仅仅是纪念屈原哦。

乙:哦?那还有什么来源呢?

甲:嘿嘿,不告诉你哦,究竟是怎么样的故事,我们请王欣芃和施琦来为我们讲讲吧。

讲故事

(王欣芃: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施琦: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乙:曹娥是个孝女,她的孝心终于感动了天地,让她找回了父亲的尸体。我们用乐曲来缅怀一下这些爱国爱家的人吧。请听王紫迎为我们表演小提琴独奏。

甲:虽然说,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种,但是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所以影响最广最深,他留给我们的著名诗辞有《离骚》、《天问》、《九歌》等,而当代文人也写了许多诗词来纪念屈原。下面请听诗朗诵《端午节的情思》。

诗朗诵《端午节的情思》——遥祭屈原

乙:这首诗真让我感动,屈原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了我们大家,作为一名当代学生,热爱祖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甲:听了屈原的故事,我们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

乙:吃着粽子,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清香

合:今天我们请来了胡晨旖的奶奶,来教我们包粽子,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学生学包粽子

甲乙: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我们欢庆端午、缅怀屈原的主题队会即将结束了。这生动的一课教育我们少先队员,要成为一个爱国爱校爱家的人。下面请中队辅导员发言。

(讲话:端午背后,有我们那么多的传说、诗词、风俗,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现在有些人的注意力被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吸引了过去,被我们注意到的传统节日反而越来越少。马上就要怎样过端午节了,你打算怎样过这个节日?有些什么好办法能增加端午的吸引力,让大家都更加关注这个节日?看,这里是端午最明确的见证,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的肺腑之言。

(一张大的白纸,上面写:端午,我们的文化遗产。中间贴各种画和学生的调查表,教师率先用彩色笔写“我们的端午,我们的民俗”并签名,生随后签名。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端午节》,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3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