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孙中山破陋习》导学案精选7篇

发布时间: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孙中山破陋习》导学案 篇一

设计理念:前后联系显“陋”; 对话阅读悟“情”; 情感共鸣破“陋”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了解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做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了解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做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孙中山破陋习》。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陋习是指什么吗?(1、不好的习俗,2、缠足)

3.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孙中山的这一伟大之举!说到孙中山的这一伟大之举,还得从孙中山的姐姐说起。  (板书:姐姐)

二、精读感悟

(一)前后联系显“陋”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姐姐?

2.组织交流:……你从哪读出来的?你呢?

3.  引导齐读:姐姐她勤劳、能干、活泼,因此孙中山非常喜欢她,就让我们一起也带着这份喜欢之情读好这一段! (学生齐读)

4.过渡:有这样的姐姐朝夕相伴,高不高兴呀?(高兴)可是好景不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看看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到相关的语句,你可以用笔画下来。默读时不能读出声,也不能指读。  (生默读第七自然段,动笔圈圈,划划)

5.组织交流:变化:姐姐再也没有笑脸,再也没有歌声了。

6.课文读到这里,你的脑中产生了哪些问号?

7.是啊!是什么样的一件事让姐姐发生了改变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你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  (是妈妈给姐姐缠足这件事让姐姐发生了改变)

8.课文中是怎样写的,谁来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生个别读第二自然段)?听了之后,你知道是怎样缠足的吗?

9.出示图片:这就是一只正常生长的脚,这是一只缠足后的脚,缠足时,4根脚趾被硬生生地折于脚底,被布条一道道地缠绕着,直到长成这样。

10.如果你是姐姐,脚趾被这样折腾,痛吗?哪些文字最能传递出姐姐所承受的那一份痛苦。请你把姐姐的这份痛苦读出来。谁也想来读的。

12.引导齐读:姐姐就是遭受着这样来自肉体及内心的痛苦,让我们一起读出姐姐的这份痛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13.小结:是缠足的痛苦夺去了姐姐灿烂的笑容,夺去了姐姐悦耳的歌声,取而代之的是眼泪。(板书:  痛苦  )

(二)对话阅读悟“情”

1.过渡:目睹自己心爱姐姐所遭受的这份罪,孙中山不由分说地和母亲争论起来。请同学们读读他们的对话,圈圈关键词,从中你读出了他们对待缠足各是什么态度?

2、组织学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具体操作方法:

(1)我们先来说说孙中山对缠足是什么态度?(又是生气又是心疼)

(2)他生什么气,又心疼谁呢?(他生妈妈给姐姐缠足的气,她心疼姐姐)

(3)他的这份情感都蕴含在了他的质问之中,谁来读。

(4)孙中山还说了一句话,从这句话中你又读出了他什么样的态度?

(5)那你觉得他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呢?(孙中山_____地说。)请你读出这种语气来。

(6)从孙中山的话语中,我们读出了“反对”,那妈妈呢?妈给姐姐缠足就支持了?(不支持),你从哪看出来的?(“我也知道……”;“含着眼泪”)(板书:妈妈)

由此可见妈妈是怎样的心情?(板书:无奈)

(7)妈妈的这份无奈之情全在这一声叹息之中。谁来读好妈妈的这句话。

听出来了,如果你能把提示语“叹了口气”化为一个叹气的动作、声音,那就更逼真了!请你再读。

真好!我们读课文时把提示语中的动作形象化,这样就可以让朗读更加精彩,

3、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部分争论,男同学读孙中山的话,女同学读妈妈的话。要读出他们各自的态度与心情,老师读旁白。(学生分角色朗读)

5小结:孙中山虽然心疼姐姐,敢于对缠足说不,但终因年幼而无能为力;妈妈虽然心疼姐姐,但更多的是无奈,她含泪把孙中山推出房门,此时的屋内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屋外的孙中山又会怎样呢?(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补充完整。

屋内妈妈______________,姐姐___________________;屋外孙中山看到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______,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__。

6.学生交流。

7.小结引读:缠足的痛苦从这一天才刚刚开始。在这上百个日日夜夜中姐姐因疼痛而坐立不安,因疼痛夜不能睡。“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可是孙中山最喜欢的姐姐啊,他怎忍心看到这样的变化啊,因此这件事――(引读)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板书:刺痛心灵)

9.如果我把它改成下面这句话,你看好不好?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对比句子)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这件事刺痛他的心。

10、于是,在孙中山幼小的心灵中就埋下了一棵种子。那就是他立志要---。

(三)情感共鸣破“陋”

1.他的心愿实现了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在他有能力之时,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缠足的陋习。

3.这里的“废除”就是课题中――“破”的意思?(板书:描红“破”)从这个破中,你看出了一个怎样的孙中山?(勇敢、胆气、魄力、反抗、爱)

一个“破”字体现了孙中山的一份爱。他爱姐姐,所以他破陋习;一个“破”字更是一份大爱,它解放了千万妇女的双脚,解除了一代又一代妇女周而复始的痛苦与无奈。

4.女同学,让我们记住这个解放了我们双脚的伟人――孙中山。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个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伟大贡献的伟人――孙中山。

三、作业

1.找一些关于孙中山的故事,采用默读的方式读一读。

2.问问周围的老人,以前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把你了解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孙中山破陋习

缠足

爱     姐姐    痛苦

妈妈    无奈

爱  千万妇女     ……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孙中山破陋习》导学案 篇二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学会默读,讲述故事。

⒊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具准备】

孙中山挂图、插图、投影片、词卡。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反对封建习惯势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他的这方面的故事的。

二、揭示课题:

⒈板书课题:18 孙中山破陋习

⒉解释课题:

⑴出示孙中山先生像。

⑵简介孙中山。

⑶陋习: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

三、初读指导

⒈学习生字词。

⑴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读生字。

⑶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空闲 废除 缠足 痛苦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

孙中山 挑柴 罪 缠足 空闲

⑵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⑶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缠足 废除

⑷读生字词。

四、写字指导:

⒈指导要点:

孙:偏旁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闲:外部的"门"各笔之间均不连笔。

缠:右部上端不能少写一"点"。

⒉各人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

⒈读、抄词语。

⒉练读课文。

⒊思考: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用那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试着从事前、事件经过、事后这三方面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指名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⒊分部分讲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你们看,孙中山的姐姐事怎样的一个女孩儿?(能干、活泼的女孩子)

⑶小结:

第一部分主要讲孙中山有一个能干、活泼的姐姐。

⑷齐读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七个自然段讲的事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

⑶这件事事怎么发生的?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痛苦、流泪)想象一下当时的境界。

为什么姐姐这么痛苦、流泪?请比较下面两句话。

出示:妈妈正用一根布条,给姐姐缠足。

妈妈正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给姐姐缠足。

比较:这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那一句好,为什么?

⑷出示投影片,指导看图。

①分析图片。

画面上哪两个人?屋子里坐着是什么人?她正在干什么?屋子外面站着的是什么人?他的神情态度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②小结图意。

⑸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痛苦流泪,感觉怎样?他向妈妈提出什么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请齐读第3、4自然段。

①从第三自然段看,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姐姐受罪、不能干活)

②他向妈妈提出反对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

③妈妈为什么叹气?可是妈妈又不能不这么做,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⑹孙中山听了妈妈的话以后又是这么同妈妈争辩的?有用吗?

齐读第5、6、7三个自然段。

⑺孙中山同妈妈争辩没有用?那么结果怎么样?这件事使孙中山感到怎么样?请齐读第8自然段。

结果姐姐变得这么样了?

⑻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事。

⑼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作业 :

⒈读课文,练习讲述整个故事。

⒉复习。

第三课时

一、讲述课文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⒈指名读。

⒉"辛亥革命成功"是这么回事?(教师介绍:辛亥革命)

⒊"首先废除"缠足陋习,表现了孙中山怎么样的精神?这件事有什么重大意义?

⒋看书上的插图。

教师讲述: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劳伟大。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铜像。

⒌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

⒍齐读第3部分。

二、总结:

这篇文章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看到姐姐被缠足带来的痛苦,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的事,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的痛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三、作业 :

⒈默读全文:练习讲说这个故事。

⒉指名说这个故事,师生评议。

⒊同座二人练习。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孙中山破陋习》导学案 篇三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第24课《孙中山破陋习》,感触颇多!

上课伊始,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课题,陋习文中指“缠足”,即缠足是封建社会之陋习!破,废除的意思。本文主要讲孙中山小时候破除“缠足”这个陋习的事。

(评:这种复习,简洁明了)

然后,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自学课文第2——7小节,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孙中山的看到的,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的表现,妈妈的表现。

(评:教师很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教师则巡视指导。)

接下来就是交流、朗读、体会,其中重点比较了三组句子:

第一组,(1)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2)妈妈正在给姐姐缠足。

第二组,(1)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门……(2)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门……

第三组,(1)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2)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为了使学生理解更深刻,老师甚至还让学生解下红领巾和围巾也来缠缠自己的手,来真切地感受体会姐姐的痛苦。

(评:这里对文字的口味是相应到位的,很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最后,学习结尾一段,正因为孙中山小时候有这样深刻的记忆,所以,他当上临时大总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这一陋习。

距下课还剩5分钟,教师总结陈词:同学们,缠足好不好?(生齐说不好!)幸亏孙中山破除了这一陋习,不然的话,说不定我们女同学现在也会裹小脚呢?(学生:那就不好走路了,那跑步肯定是倒数第一了!……)

听着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老师打断了他们的话。布置作业:回去以后,问问你们的家长,爷爷奶奶,在过去,妇女还有什么陋习?

可以好似学生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又议论开了:“抽烟,喝酒,打麻将……”“我奶奶就喜欢抽烟,她还有个大烟袋呢!”“我妈妈成天就知道打麻将,她也不顾我!”……

这时老师赶紧制止他们(因为时间到了)说,老师是说过去妇女们有哪些陋习?比如“笑不露齿啦,三从四德啦……”回去以后问问记下来好吗?

下课了,学生似乎还意犹未尽,不少还在争论“抽烟,喝酒,打麻将”的事!

(评:不知老师为什么这时候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为什么不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现实生活中来?)

反思:

课后,我翻开教参,教学目标说:理解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学生课本上最后一题问:什么叫“陋习”?问问周围的老人,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把你了解到的写下来。于是我明白了,老师为什么要把学生引到“笑不露齿”的过去!

第二天我问三年级三个班的,结果没有人能说出古代有什么陋习?

我不死心,又去问高年级学生,结果同样让人大失所望。于是,我借助互联网,查寻下来,不过是:缠足,重男轻女,一夫多妻等。倒是现代人的陋习,比比皆是!

这使我陷入了深思: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让学生体会:伟人小时候的一种反抗精神吗?查查词典不难发现,所谓“陋习”,就是不文明的习惯和行为!就是不良的习惯!

难道,我们的教师仅仅是让学生了解缠足是陋习!了解“三从四德,坐不露膝,行不动裙……”这些够吗?现实的陋习,不应该引导学生去破除吗?最起码让现代的孩子不沾染上吧?

习题的最后一个问题能不能换一换:现在人们生活中有哪些陋习?作为我们小学生该怎么办?这样是不是更有现实意义?学生是不是会更有话说?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孙中山破陋习》导学案 篇四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8

徐市中心小学     王秋岚

一直以来,听的课大都是一些优美的散文,如《美丽的丹顶鹤》、《灰椋鸟》等等。对于如何把握散文的教学有了一些方向和门道。而星期一去听的黄老师《孙中山破陋习》一课,又使我对一些历史故事类的记叙文方面的教学有了一些感悟与体会。

《孙中山破陋习》这篇课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故事中的孙中山、姐姐、妈妈人物个性鲜明,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位置。故事旨在让学生学习和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我认为,这些伟大的精神如果仅仅停留在学习和体会的层面是不够,仅仅只是让学生感动下,那效果也是不长久的。黄老师的课对这一难点的把握十分到位。而且短短40分钟的课,蕴涵其中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整堂课下来,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可以用三个字形容,就是“效果好”。以下几点,让我感受很深。

一、质疑导学法运用的恰到好处。

黄老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教学程序,有效地利用了变序来帮助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结构使学生有效地把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突破也很有帮助。

黄老师教学的第一部分是第8自然段,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读第8小节,问学生现在最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有价值的2个问题引入重点段落的教学。

黄老师很好的创设了学生质疑的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不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的,而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中展开的。我们都知道求知欲是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黄老师就很好的抓住这一突破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思维和质疑能力的培养也渗透在了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把握上是一个飞跃。

二、结合课后练习中的句子比较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渗透其中。

句子的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黄老师就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如何把句子写具体的训练。如:“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与“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两句话的比较,问学生哪一句话最能反映此时孙中山的内心。让学生体会到“深深地”、“幼小的”两词说明他虽然年纪小,但永远不会忘记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把句子写具体,可以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一举两得。黄老师也很注重标点符号在文中的作用,如何让学生体会一个省略号,就可以看出,平时黄老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十分注重。

三、练习说话,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黄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讲讲回去了解的缠足的事,想一想孙中山当时的心情,还有让学生看看小鞋的图片,自己谈谈感受,到最后出示孙中山图象,请学生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话练习。这些说话练习,结合图片,经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学习讲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想象、放飞学生的思维,从中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孙中山破除陋习带来的好处。 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说,可以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的个性水平得以充分展示。

四、充分朗读,感悟人物性格特征。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本文转载

这篇文章有三个人物,个性鲜明,必须经过学生自身朗读揣摩体会,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老师的讲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黄老师的课上应用很多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五、利用图片,画龙点睛。

在黄老师的课上,几处教学都出示了图片。如看当时封建社会妇女穿的小鞋,女人被缠足后的畸形的小脚,黄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真的让人感到缠足这种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实在是太深了,从而为学生最后自然而然地说出孙中山的伟大,孙中心破缠足陋习真的是解放了广大中国妇女。我想,学生水到渠成的感悟除了老师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比较透彻外,这几张图片的作用不可小看。这是文字所没有办法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这几幅图片就加深了缠足的了解,了解了这种陋习对妇女的残害,从而像孙中山一样痛恨它。

还有,我这里有一些小小的疑问:同样是图片,我觉得本课中的书上插图有一些漏洞。面对母亲忍痛为姐姐缠足这件事,小孙中山面带微笑,显得是神态安详,根本看不出丝毫的气愤和难过,怎么体现“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呢?这与当时的情景与文章的内容不相吻合。要不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理解,恐怕就凭这张图学生对孙中心当时的心情不能有更深入的感悟。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本文转载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孙中山破陋习》导学案 篇五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同学们一定不了解"缠小脚"以及它的痛苦,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自由的新社会。那在旧社会呢?

这篇课文从孙中山小时候写起,他亲眼目睹了自己喜欢的姐姐被近缠足受到痛苦,长大以后,孙中山成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憎恨封建陋习,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孙中山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文的第1小节,写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勤劳、快乐的姐姐。这一自然段为下面发生的故事作了充分的铺垫,因为孙中山非常爱姐姐,所以才会那么痛恨缠足这一陋习。

第二部分,2-8小节,这是课文的重点,可分三层,第一层:妈妈按照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给孙中山的姐姐缠小脚;第二层,孙中山与妈妈的对话,表现了封建势力下的妈妈软弱和无奈,孙中山的勇敢和反抗;第三层:姐姐缠足再也不似以前那样快乐了。

第三部分,课文的最后一自然,这辛亥革命成功了,孙中山首先废除的就是缠足陋习。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统治,残害人身心的陋习应该有很多,孙中山首先废除的是缠足,因为小时候姐姐缠足所受的痛给他的印象太深了。

姐姐     缠足

孙中山    破陋习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精彩片段                  点 评

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

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     这也正是封建教条的束缚。

长的布条,一道一道地给姐

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

泪直往下流。

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          想一想,这句话应该怎样去读。

疼,便对妈妈说:"你为啥

要姐姐受这份罪呢?姐姐缠

了脚,还能下田干活吗?"

妈妈叹了口气说:"孩           妈妈为什么叹气呀?

子,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

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呀!

女孩子不缠小脚会被人家

笑话的。"

"既然知道缠小脚不

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

怕什么!"                  初生牛犊不怕虎。

"你年纪小,还不懂得

这些事。"

妈妈含着泪把孙中山推          想想,妈妈为什么是"含着泪"?

出了房门……

【欣赏】

"叹了口气"、"含着眼泪"都说明妈妈虽然知道缠足不好,打心眼里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受那份罪,但她最终还是屈服于封建礼建。而孙中山小小的年纪就敢于向祖国传下的规矩挑战,不怕别人笑话,革命的种子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学会细致的观察

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孙中山敢于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在这件事里还有一个角色也很重要,孙中山的妈妈。作者对妈妈的描写也很精彩,塑造了一个软弱、无奈的封建势力下的中国妇女形象。其实很多生动的描写都是归功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学会观察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

例1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在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例2

从灰蒙蒙的天上,从飘动着的云层里,从轻悠悠的南风中,落下来了,落下来了--

雨,春天的淡蓝色的雨啊!

千万条银丝,荡漾在半空中,弥弥漫漫的轻纱,披上了黑油油的田野。

雨落在水库里,像滴进晶莹的玉盘,溅起了粒粒珍珠;雨落在树梢上,像给枝条梳动着柔软的长发;雨落在大地里,卷起了一阵轻烟,土地好像绽出了一个个笑的酒涡……

雨,春天的淡蓝色的雨啊!

从学校的玻璃窗上流下来,从新打的抽水进边上流下来,从拖拉机的车轮上流下来,仿佛给匆匆赶来的春天洗尘。

两位作者对雪和雨作了细致的观察,才写出了如此生动文字。有人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按"先……接着……最后"的顺序讲出这个故事。(提示:课文的第二段是故事的主要部分。)

附:

课后练习提示:

4、这两组句子,第二句都比第一句更具体些,"含着眼泪"告诉我们"妈妈"把孙中山推出房门时的心情;"深深地"、"幼小"都说明了"刺痛"的程度。

同学们在写作时,如果也能注意这样细致地描写,作文也一定能写好。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孙中山破陋习》导学案 篇六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8

《孙中山破陋习》教案设计

常州市武进区卜弋中心小学  师成艳

教学目标:

1、朗读方面: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姐姐的痛苦、妈妈的无奈和孙中山的心痛。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搜集资料,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交流合作能力;学会带着问题小声读或默读扩展阅读。

3、情感方面:通过文本的阅读,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缠足对女性的残害,以及姐姐缠足一事对孙中山幼小心灵的刺痛。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关于缠足的信息。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孙中山破陋习》

一、  默读读第1自然段

1、

思考:孙中山姐姐原来是个怎样的女孩?后来变成什么样子?分别从书中的哪些话可以看出?

2、(课件) 交流,填空。

3、指导朗读。

过渡:就这样一个活泼又能干的姐姐,她的笑脸、她的

歌声被一件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带走了?(板书:姐姐缠足)

二、  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读完都知道了些什么?(课件)

1、      生交流。

(1)你觉得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姐姐很痛苦?

(2)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练读句子,体会姐姐的痛苦。说说你了解到的缠足是怎么回事。

2、想想此时姐姐的痛苦的说什么?

3、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被缠过以后的小脚的样子吧(课件)

边看边量,说说感受(这样的脚,我们叫三寸金莲,相当于10厘米左右)

过渡:姐姐遭受这样的痛苦,目的就是为了能穿进当时认为很漂亮的小鞋里,看到这样鞋子,你也许认为很漂亮,很精致,但封建时代的女性为了它尝了多少痛苦啊!

4、启发想象:现在你看到这小鞋,想象被缠成三寸金莲的女子穿上会是在怎样的情景?(不好走路,不能干活,走路摇摇晃晃)

5、自读体会,学生齐读。(把体会到的用读表达出来。)

过渡:是啊

!孙中山看到这样的事情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他生什么气又心疼什么呢?于是他同妈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三、  自由读3—6自然段。

1、思考:孙中山和妈妈对给姐姐缠足一事争论各是什么理由?对这一事各持什么态度?从书中哪些话、哪些词可以看出?(孙中山的话用----------妈妈是话用~~~~~~~)

2、学生交流。

(1)  孙中山:学生用书中话说理由,并说出孙中山认为这事怎样?(气愤)

(2)指导朗读:你能读好吗?(不够生气,不够痛苦)你能把生气、痛苦的语气放在了标点上了,真不错。)

(3)妈妈:学生用书中话说理由。妈妈认为这事情呢?(无奈:叹了口气、我也知道、含着眼泪)

(妈妈看到姐姐这样痛苦,心疼吗?(心疼)母女之情,是多么珍贵的亲情啊!你怎么知道的呢?(叹了气、我也知道、可、被人家笑)噢,这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也许女孩子不缠足还嫁不出去呢。真是“小脚一双。泪水一缸”啊。妈妈也心疼,可一点也没有办法,真是无可奈何。)

比较句子。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你欣赏哪一句,为什么?(从“含着眼泪”、可以体会到妈妈的内心。体会到妈妈是无可奈何。妈妈知道孙中山说得有道理。妈妈知道姐姐缠足是痛苦的,但妈妈没有毫无办法。)

你知道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后,在干什么?姐姐也许还在……所以,我们读到这,稍微要停顿一下,给人有回味的余地。

(4)指导朗读,把妈妈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3、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那么同学们看看图中的孙中山,此时他在想些什么?听到写什么?

(学生交流。)

四、从那以后,(引读)孙中山再也看不到……听不到……(课件)

1、拓展填空

2、口头说话: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3、比较句子: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那一句话最能反映此时孙中山的内心。哪个词语最能反映此时孙中山的内心。什么叫“刺痛”,点出“深深地”、“幼小的”他虽然年纪小,但永远不会忘记。(板书:刺痛了心)

4、分角色朗读。

五、学习最后一节

过渡: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但他从小就有一个决心,就有明确的目标,我们来看看,经过努力,最后有没有成功。

1、自由读最后一节。

问:成功了吗?(板书:革命成功)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我们给点掌声。

2、师小结。所以后来孙中山当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的就是(引读)……(板书:首先废除)

五、展开联想,表达情感。

1、这是一件多么大快人心的事,(板书:大快人心。)多么让人高兴,被这个不合理的习俗残害了上前年的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

2、述:如果没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正在缠足;如果没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也许早已缠足;如果没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老师包括老师我也许早已缠足。此时,你会对孙中山爷爷说些什么呢?

3、出示孙中山相片,请你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话练习。

附板书:

孙中山破陋习

姐姐缠足            刺痛了心

革命成功            首先废除

大快人心

(搜索课题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孙中山破陋习》导学案 篇七

教法、学法:通过对姐姐缠足前后的巨大变化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缠足摧残人性,通过讲、读、演体现孙中山反抗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抓住重点词,在对比中学习、理解课文。

2.在教师提供和学生搜集资料中了解缠足对中国妇女的残害。体会孙中山对陋习的憎恨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讲述长辈缠足的经历,体会缠足是一种不合理、极其残忍的习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请大家齐读课题。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这里的“破”是什么意思?“陋习”呢?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除缠足这一陋习呢?这事得从他小时候说起,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吧!

二。前后对比,体会姐姐的巨变

(一)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自己的姐姐。姐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他如此喜欢呢?自由读第一段。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

(二)你还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吗?

(三)能天天和这样勤劳又活泼的姐姐在一起生活,是多么幸福快乐啊!可是好景不长,他们的生活中再也没有了欢声笑语。

出示第七段,个别读。这时的姐姐变成了什么样的人?

(四)是什么事使姐姐像换了个人似的?

【设计意图】对比品读,激起憎恨之情

课文本身有一个明显的写作特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正是引导学习突破难点的最好切入口。因此,我设计了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联系起来进行品读学习。从读的感情中体会感悟到了孙中山的姐姐受到的残害。从而在学生的心底激起一股憎恨之情,究竟是什么使活泼、能干的姐姐变得如此伤痛。产生了想追究到底的欲望,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三。了解缠足,通过对比朗读不同的态度,展现不同的人物形象

(一)默读2-6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你有思考的词句,还可以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二)是什么事给姐姐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三)缠足是怎么一回事?出示第2段,个别读,你听懂了什么?

(四)结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讲一讲如何缠足的?

学生边讲述边体会姐姐的痛苦,教师相机出示讲述,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

【设计意图】由于缠足陋习已远离现代生活,因此要想学生仅凭课文了解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的伤害,对孙中山首先破除缠足陋习的意义,是很难引发发自内心的认同的,所以我补充了文字资料、配乐(《二泉映月》)播放:通过阅读资料,通过图片直观,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此时,孩子情感波涛涌起,我又因势利导,让学生回到文中去,体悟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引发情感共振。再读描写姐姐缠足前以及被缠足时的语句,再次体会姐姐心头和肉体所遭受的巨大伤害。

(五)孙中山和妈妈看到了分别是什么态度?

1.出示第3段读,孙中山对谁生气?又心疼谁?读出孙中山大声责备妈妈,又心疼姐姐的复杂心情

2.出示第5段,这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孙中山?好一个(大胆提出抗议,勇敢,令人佩服)的孙中山。

3.而妈妈呢?她就这么铁石心肠,眼睁睁地看着女儿强忍痛苦而无动于衷吗?出示第4段,从“叹了口气”看出妈妈其实是万般无奈啊!

4.你还能从哪看出妈妈的无可奈何?出示第6段“含着眼泪”

5.看图想象:妈妈在房间里一边给姐姐缠足,一边干什么?

孙中山双手叉腰在想些什么?

6.分角色朗读对话

【设计意图】发掘语言因素,体悟人物情感。从“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痛”的话语到妈妈对“祖宗传下来”的无奈述说,直至“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抓住重点句和关键词练读,适时讲解、点拨引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从省略号的运用,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进一步体悟陋习的毒害之深和孙中山的不懈抗争。再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阅读悟“情”,读出孙中山与妈妈各自不同的态度与感情。

四。想象姐姐缠足后的生活,进一步了解缠足是一种摧残人的陋习,具有毁灭性的危害。

(—)引读第7段,想象缠足后姐姐是如何生活的?怎么走路,干活?

(二)比较句子

“深深地”“幼小的”能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句子,这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运用,揣摩语言的表达。

五。体会孙中山破除缠足陋习深得人心。

是缠足夺去了姐姐的幸福快乐,彻底地毁了姐姐的一生,这样的陋习真是令人痛恨,一定要废除它。终于有志者事竟成,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他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

(一)出示第8段读,听到这个消息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想象说话

孙中山的这一壮举,让中国妇女从此获得了新生。人们为了纪念他,特地为他立了一尊铜像,此时面对孙中山爷爷,你想对他说什么?

【设计意图】超越教材,表达情感。设计“孙中山爷爷我想对你说:……”的形式来扩展学生思维,练习学生语言,表达学生情感。在本堂课的最后,鼓励学生去拓展知识,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的崇高思想。为课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让我们怀着对孙中山爷爷的崇高敬意,再次读读课题吧!

七。作业

1.复述故事。

2.问问周围的老人或查阅资料,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

教材分析:

这篇故事的社会背景离我们现在的生活相对遥远。在初读课文时,就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及其根源,了解孙中山这个人物,师生共同搜集缠足知识、图片、音像资料,还可以请学生讲述自己的长辈的缠足经历,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课文通过对姐姐缠足前后行为的对比,强烈控诉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讴歌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对封建陋习大胆提出抗议并与其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7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孙中山破陋习》导学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