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 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阿房宫赋 教案 篇一

邱龙涛

教学目的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重点

文章一、二节

自读程序

1.读注释,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熟读教材,依据课下注释,梳通文意。

3.再读教材,总体把握文章内容,根据赋的特点,找出“体物”与“写志”部分。

第一步总体把握:全文分为两部分,即“体物”部分,包括1、2两段;与“写志”部分包括3、4两段。

第二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1、2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熟读成诵。

第三步细致研读“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彼此之间及与前一部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4.品读比较。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一步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用意。

第二步感悟文章的艺术概括力。

自读点拨:

一、解题(教材补充注释1内容):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阿房者,一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赋者,铺者;铺采 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它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唐宋古文化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写赋,使之由骈俪趋 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以及唐代用来科举考试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被 视为初期文赋的典范之作。

文章共四个段落:宫——人、物——议——鉴

原因 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

结果 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

借鉴 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

第一段:活用词(北构而西折、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廊腰缦回)

内容理解

1、 从第1段中找出秦建阿房宫的背景。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2、 阿房宫的总体规模如何?

3、 具体来看,阿房宫有那些特点?(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桥道美观)

4、 写歌舞盛况有什么作用?

第2段 :词(辇来于秦、朝歌夜弦、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这一段写宫女写了那些内容?写宫女、珠宝为了表现什么?

第三段由描写转入议论。可分三层:先说人心相同,应相互体谅。一句设问是对秦始皇穷奢极欲、强取豪夺的有力谴责。第二层摆出秦始皇的罪证,六个排比句,运用比喻,紧紧扣住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了一幅幅秦始皇劳民伤财的触目惊心的图画。第三层写到了独夫民贼的下场。

第四段引出了鉴戒主题:六国不“各爱其人”,亡国乃咎由自取,秦不以六国为鉴,得六国而不爱六国之人,终于自取灭亡。今人哀秦而不以秦为鉴,结局就不言而喻!一语破的,将鉴戒之义写得触目惊心,振聋发聩!当时的皇帝唐敬宗只有16岁,却昏聩失德,荒淫无度,“大起宫室,广声色”。作者借秦始皇建阿房宫的题材,用赋的铺陈排比,指出骄奢淫侈必亡国的历史教训,用意在于讽谏晚唐敬宗。

四、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一)

宫:建宫背景、宏伟规模

人:歌舞之盛、宫女来源、宫女之多

物:剽掠而来

议与鉴: 不爱民众

兴建、规模

用途(置宫女、赏歌舞、贮珍宝)

毁灭

原因

教训

四、 总 结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赋,它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chi文,体物写制也。”这说明了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因此,它对于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结尾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本文亦具有这个特点,成功地运用了铺陈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从全文看,虽以铺陈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但在前两段描写时,却用尽工笔,以华美的文辞,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丰,靡费之巨,从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在铺陈描写的基础上,后两段抒情议论,揭示全文主题,显示作者的见解和写作意图,见出褒贬之情,讽喻之意,前两段为后两段张本,后两段是前两段的深化、升华、归宿。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

文章为了铺叙其事,运用的语言也是相当精美的。它时而用对偶排比,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声韵和美,节奏明快。时而骈散兼行,长短急徐,错落有致,显得文气走动,通达流畅。总之,〈阿房宫赋〉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意,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文人之赋”。

[1]

阿房宫赋 教案 篇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是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 是文字较艰深。

解决以上重点、难点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读、背课文。

2.学生自我理解课文内容,疑难词、句、意,课堂向老师、同学质疑。

3。讨论本文的立论与《过秦论》有何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回màn                 囷焉qūn     不 何虹jì

妃 pín yìng qiáng  焚 兰jiāo    lù

不知其所之也yǎo    尽态极 yán        掠piāo

鼎 chēng            lǐ yǐ          zīzhū

贺梁之 chuán        在 之 粒yǔ sù    横   jiàn

ōu yā              cēncī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二)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注意读出阿房宫的宏伟气势和赋铺张扬的特点。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   完了、结束    北 而西折  动词,架木做屋

未 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     “一”数→动  统一

构而 折  “骊山”  名→状  从骊山

“北”、“西”  名→状  向北、向西

未 何     “云”  名→动  出现云彩

“龙”  名→动  出现龙

未霁何     名→动  出现虹

歌台暖     动→名  歌声

5.段意理解。

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    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    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    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这段内容。

(三)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阿房宫赋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研讨余下段落,完成课后习题,凿实—词多义。

(二)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s. 不知其所 也  “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   “妍”,美丽。

c. 立  “缦”通“曼”,久。

d.   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 采于秦  “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 ,韩魏之 ,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 , :  “鼎”“玉”“金”“珠”,名→状

“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三)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    b.直栏横   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   举:被攻取

b. 焦土  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  “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四)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五)布置作业

[拓展思路,深究问题]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    (略)

[课上练习,巩固重点实词]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略)

初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教学难点

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三、教学方法

赏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3、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三)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4、诵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三遍。

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5、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①重点词语。

明确:“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

“回”,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

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牧的华美的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阿房宫赋 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33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