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幼时记趣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读懂全文,学习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象,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童年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谁要是在成年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一馈赠,那么,他就是诗人或作家”。沈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简介沈复及《浮生六记》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

指名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 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四、朗读课文

1、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2、范读——跟读——自读——齐读

五、疏通第一节文意

1、生齐读第一节。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学生小组合作翻译,教师巡回参与。

3、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六、小结、巩固。

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七、作业

背诵第一节原文及字词解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疏通文意

根据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课文的2-4节

1、强调翻译的注意点:

①根据内容,调整句序。

②联系前后文,补充相应内容,保持语句流畅,句意明确。

2、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

3、指名翻译,讨论指正。

4、按组轮流翻译。

三、总结、巩固

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3、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

4、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驱之(于)别院” 省略介词。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四、作业设计: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分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1段

①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②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③作者能得到“物外之趣”的来源是什么?

明确:客观:目力好; 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来源是什么?

神游山林

“细视” “神游” “以……为……”(①观察细 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如鹤 热爱生活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

鞭打蛤蟆 想象奇特

教后感:

幼时记趣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教会文言文词的集纳梳理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难点:

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教会文言文词的集纳梳理

教学设计: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作者作品介绍

作者沈复,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 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⑵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⑶ 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三、师生讨论疏通文意

1、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点拨

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办法解释,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

指导学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字字落实,准确

1、简介文言文词语的特点:现代汉语一般用双音节词,文言文一般采用单音节词,如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回忆 扩张 太阳

2、一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 ===增补适当的内容

调 ===调换词语的位置

省 ===省略不必要的内容

先给学生感性认识,具体做法,结合具体语句的翻译

3、学生自己试翻译课文的第一小节,指出学生翻译中的问题,教师订正。

4、学生试翻译第二段,,教师订正翻译中的错误,并且将省与调具体

幼时记趣教案 篇三

知识与技能与难点

1、课内文言文阅读

2、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点

1、 学过的虚词的用法:之 其 而

实词:故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2、课内文言文详练

3、课外文言文拓展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材全解》

教学方法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教研组长(签字) 校长(签字)

文言文

一:常见虚词的运用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四)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课内文言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明察秋毫( ) (2)必细察其纹理( )

(3)故时有物外之趣( ) (4)私你作群鹤舞空( )

(5)项为之强( ) (6)又留蚊于素帐中( )

(7)作青云白鹤观( ) (8)果如鹤唳云端( )

(9)凹者为壑( ) (10)盖一癞蛤蟆也( )

2、 、一词多义。

(1)之:物外之趣( )(2)其:必细察其纹理( )

心之所向( ) 使其冲烟飞鸣( )

昂首观之( ) 常蹲其身 ( )

项为之强( ) 神游其中 ( )

观之正浓( )

驱之别院( )

(3)为:项为之强( )(4)以:徐喷以烟 (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以虫草为林( )

以虫蚁为兽( )

(5)而:拔山倒树而来( )(6)时:余忆童稚时(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时常有物外之趣( )

(7)察:明察秋毫( ) (8)神:神游其中( )

必细察其纹理( ) 神定( )

3、句子翻译。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8)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课外文言文拓展训练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后反思

本次课后作业 背诵所学知识 《幼时记趣》虚词

学生对本次课评价:

A+(105):老师备课特别充分,讲课特别生动,上课特别有效。

A(99):老师备课很充分,讲课很生动,上课很有效。

B(80):老师备课比较充分,讲课比较生动,上课比较有效。

C(50):老师备课一般,讲课一般,上课一般。

D(0):老师备课混乱,讲课水平低,上课没有效。

学生签字:

教师评定:

1、 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2、 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签字: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幼时记趣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33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