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9篇《小学科学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小学科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费力?在什么条件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能够积极的想办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怎样用较小的力解决的问题。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操作实验、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2、难点:认识杠杆上的“三点”(支点、重点、力点);分析、归纳、杠杆工作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地面上是一些旧旗杆基座用的部份钢筋混凝土块。由于它们很重,瓦工们暂时还没有设法将它们运走。同学们有什么方法,把它们搬运到操场的一角去吗?

(二)学习新课

1、建立“杠杆”的概念

2、认识“杠杆的作用”

3、探索研究杠杆工作规律

4、小结:

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改变的,它并不都是像一根棍子。但凡是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与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杠杆的工具并不都是省力的,也有是费力的,这主要是为了工作方便。人们一旦掌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

(三)巩固应用

1、(出示小黑板)请你举例,说说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外应用杠杆原理做一些实事,并把所做的经过等记入日记,向大家汇报。

小学科学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决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

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

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

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噢,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二、 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特意做了个大模型。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大家清楚了吗?好!看看老师教具上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改变液柱的高度,学生继续读数。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一至两组测量的数据)

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较高,温水的温度一般,冷水的温度较低,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三、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

1、过渡: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并且测量了这三杯水的温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慢,慢——快,均匀)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一)方案设计

4、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5、学生答:测。

6、师追问:怎么测?我只测一次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变化?两次呢?(也不行)那你认为测几次?

7、对,必须经过多次测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大家统一一下,测6次好吗?

8、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9、一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时间长了,又怕来不及,我们就隔2分钟测一次吧!为了时间的准确,老师用秒表给大家记时,2分钟时间一到,老师会报时,你一听到报时,就把观察到的温度及时记录下来,好不好?

10、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11、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

【评:教师通过一系列引领性的提问,化解了此次实验中的难点,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活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互相尊重,也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小组长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1、2—3组汇报,教师板书温度。其他小组都记录下来了吧!我们来看这两组的数据。大家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www.差异网chayi5差异网.com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板书设计 :

冷热与温度

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小学科学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通过给小兔子喂食物,观察了解小兔子的食性。

2.学习照顾、爱护小兔子。

活动准备

1.在饲养角饲养几只小兔子。各种食物的卡片,兔子卡片。小兔子喜欢吃什么的墙饰背景。

活动过程

形式:集体/小组

1、创设情境:小兔子饿了,需要小朋友给小兔子准备食物。

2、猜一猜:小兔子喜欢吃什么?选择相应的实物卡片贴在墙饰上“猜一猜小兔子喜欢吃什么”部分。

3、带小朋友到食堂为小兔子找食物,喂养兔子,观察小兔子吃吗?并根据观察结果,将相应的食物卡片布置在墙饰上“小兔子喜欢吃”或“小兔子不喜欢吃”部分。

4、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每天带食物来喂小兔子,观察小兔子的食性,并做记录和相互交流。

活动评价

1.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能够持续喂养和观察小兔子。

2.能够了解兔子的食性,并乐于与教师、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活动和发现。

3.活动建议:

4.请家长注意引导、提醒、鼓励幼儿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5.将礼貌宝宝的图片张贴在图书区中,引导幼儿经常观察和讲述,以丰富幼儿的表达能力,养成礼貌行为。

小学科学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比较水的方法有很多,认识量筒和毫升。

过程与方法: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进一步学会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学会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及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较出水多了多少。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师生交流法、对比观察法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为学生准备三瓶水。三个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还是一样多?先让学生观察一下,然后找几个学生简单说说并说出理由。

2、新课教学

1、讨论比较水的方法并比较

(1)讨论比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问:要比较这两个瓶子中哪个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观察行不行呢?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不要只局限于一种方法。并进行学生讨论交流。再汇报:你们决定用什么方法来比较?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比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方法:倒入同样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数;用秤比重量……)

(2)学生比较水的多少。

刚才师生一起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都可以来比较水的多少,下面就请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办法来比较两个瓶子中水的多少。同时,老师要提醒大家在倒水的过程中不要将水倒出来,保证比较的准确度,把学生的比较结果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使用量筒比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新课教学中已经比较出来两个瓶子里水的多少了,那么其中一个瓶子里的水比另一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怎样来描述呢?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需要借助专用测量水的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认识和使用量筒。

问学生一些问题:观察量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们在观察使用时要注意什么?(轻拿轻放)

老师总结:量筒壁上有刻度,这刻的单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来表示液体的单位。在我们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一次最多可以测量多少毫升的水?

提问:你们认为在读数据时,视线应怎样?出示:(读数示意图)视线应与量筒上的刻度与液面相平。

3、巩固提高

很多学生一定想马上使用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了,接着就请各小组用量筒分别测出三个瓶子里各有多少水?相差多少水?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探究记录纸上。各组汇报测量结果。

4、小结延伸。

师生总结本课内容。就怎样比较水的多少进行了研究,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新的问题吗?在生活中,大多数液体的包装材料上都标有具体多少毫升的数据,请大家注意观察。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案 篇五

一、观察引入:

1、师:同学们,科学课非常重视观察。请你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打开手电,光斑落在黑板上。)

2、师:光点哪里来?(手电) 谁来用手指来演示一下手电发出的光是怎样照到黑板上的呢?我们来猜一猜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猜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

4、生活中有哪些事实、现象能说明我们的想法?

预设:

(1)夜晚,我发现汽车前灯射出来的灯光是直的。

(2)白天,阳光穿过树叶的光是直的。

(3)看表演时,我发现舞台上的灯发出来的光是直的。

……

5、观察图片:老师也找了些图片,他们能不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二、设计实验方案

1、师:同学们讲的是头头是道,但是科学是讲证据的,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预设:

(1)用手电筒照射光盘中间的圆孔,观察白屏上的现象。

(2)用手电筒照直空心管,再把空心管变弯用手电筒来照,观察白屏上的现象。(可用带弯头的吸管)

……

(3)学生说到书29页的实验方案,请大家看实验单。

①仔细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

②该注意什么?(三个孔必须排在一条直线上,这里可以看幻灯片的演示;距离为5厘米;完成作业: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这两个小实验有什么不同?

三、实验研究,深入拓展

1、学生进行实验。

2、汇报实验情况和结论,并展示。鼓励其他同学想到的别的实验方法。介绍。

3、前面我们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经过这么多方法的反复验证,“板书:反复验证”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吗?板书“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5、请看黑板:你知道科学家平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吗?

(指名学生看黑板小结)

6、师:今天我们象科学家那样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祝贺你们!

7、(展示幻灯片路灯)你能否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8、出示知识点: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9、回顾。

四、课外拓展,挑战自我

师:刚才我们做实验时用了3张带孔的卡片,课后,你能用上10张,15张,甚至更多的卡片排成一条直线,用手电筒照射能在屏上找到光圈。卡片摆得越多越厉害。你们有信心吗?

小学科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水是什么样的?""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通过玩水,自由探索。

1、运水。

(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

(2)学生运水。(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图片。

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来危害。)

(三)活动延伸:

师:今天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让小水轮转起来。(两人一组)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学重点】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课前视频导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预测-实测)

(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

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3、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四、总结延伸

1、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用什么工具观察物体?

2、总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小学科学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34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