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精选9篇

发布时间: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

英雄豪迈的气概。

2、 体味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音乐性的特点,以及对仗的严

谨。

教学准备:

1、 了解长征的背景

2、 搜集*的诗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需重新设计个有特色的导入语

二、1、作者*需稍稍介绍(可请学生先说)

2、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为了走上抗日第一线,挽救中华民族。解放全国人民,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ú)都等地出发,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就这样开始了震惊全世界的空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 解题并介绍七律的特征,学生齐读感受律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 解读诗歌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头两句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对困难怎样的态度?

明确: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对困难的藐视,变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困难的。但红军的回答是“不怕”。这是多么有力的回答!接着诗人把遇到的千万件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难的态度是“只等闲”。也就是“没什么”的意思。“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这两句,实际上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

2、 如果说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那么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那么诗歌具体描写了红军长征中要面对的哪些困难呢?

明确:“弯弯曲曲五岭山、高大的乌蒙山、险要的金沙江、凶险的大渡河、终年积雪严寒的岷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两个动词“腾”和“走”,使静的高山峻岭跃然纸上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五、总结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可请学生说说,教师再总结)

问:这首诗歌无论从内容和艺术来说,都有很高的价值,你觉得这首诗写得好的地方在哪些地方?

六、稍稍拓展一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的豪迈的气概还在他的哪些诗歌中体现?说说一两句即可。

七、布置作业。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2、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

2、出示词语:

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3、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⑴ 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 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⑶ 记下不懂的问题。

三、交流理解

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

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1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练习朗读。)

⑵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⑶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再来读一读,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2、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和同学们交流。

《七律长征》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推荐读物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 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0.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加重语气)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平乐?六盘山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3.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由背背吧!

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6.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五、作业设计

1.  完成小练笔。

2.  自学《清平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  积极乐观

律长征教案 篇四

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

3、出示毛泽东图片,教师简介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同学交流对长征得了解。生:有两万五千里……

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生读课题。师:自豪地读课题。生读。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出示词语:澎湃逶迤……生读词语

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同学自读指名读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同学自读指读齐读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澎湃……师:谁来帮帮他?生:……

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

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图片。生:高大……师:假如让你去爬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可怕了。生:得克服多少困难?太难了。生:可能一辈子也爬不出来,会迷路。……师:可是在红军看来?生:走泥丸,腾细浪。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

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图片。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师:红军轻松过了金沙江,你有何感受?心情怎样?生:愉快,高兴……师:带着感情读这一句。生读再读师:“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的心情什么样?再读。生读师:为什么铁索就“寒”了呢?出示大渡河上铁索桥图。师: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何感受?生:……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红军在铁索桥上爬着向前冲。师:有很多战士怎么样?生: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牺牲了。师:试着读一读“大渡桥横铁索寒”。生读师: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胜利,这个“寒”字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齐读。

5、师:战士们挺过来了,读最后两句。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说一说你对岷山的了解。生:这是一座大雪山。生:这里终年积雪。生:……屏幕出示岷山图片简介岷山师:连鸟都不愿飞过这座大雪山。师:请你谈一谈感受。生:很难翻过这座大雪山。师:为何“更喜”?喜从何来?生:就要胜利……师:三军指的是哪三军?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师:什么是尽开颜?生:就是全都笑逐颜开……师: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来读。生读师:一半读了,再读。生读师:一大半了,再读。生读。师:个个都笑逐颜开了。

四、梳理拓展积累运用出示地图看红军走过的路线与省份。

师:红军的什么精神给你留下了印象?结合生回答板书: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再出示律诗师: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过程与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来放声朗读。自由读配乐朗读教师配乐范读背诵古诗再次欣赏长征组歌师:会唱的同学随着唱作业:

1、搜集毛泽东的《昆仑》、《六盘山》自身读。

2、搜集长征中的故事。板书:七律·长征乐观向上红军不怕困难

《七律长征》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

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

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

[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

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谁知道七律是什么?

3、 [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毛主席写的《七律 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 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

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

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

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让我们听朗诵,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勇敢。点击[幻灯3《七律 长征》范读]。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气势。

二、以读促进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边读边思考,理解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你读懂了哪个词,就说哪个词;发现了问题就提出来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配合图片深入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幻灯4~11图片]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需要把握的知识点和理解方向:

★(理解: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千里雪、尽开颜、万水千山、暖、寒等词语。)

★(联系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无畏和乐观)}

3、整体理解《七律 长征》的意思。

让学生发言,然后出示[幻灯12诗意]边出示,边让学生读。

4、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提高对情感和气势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认识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写作中的作用。

1、回顾长征的时间、空间跨度,调动学生对长征艰难困苦的感受,与“七律”的篇幅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诗人写作手法的惊叹。适时出示[幻灯13《七律 长征》]

2、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汇报(教师把握住: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恰当的时机揭示《七律 长征》的两条线索。(相机板书:万水千山、只等闲;↓↓;)

3、在学生的回答满足了老师的期望之后,进行小结:本诗先概括,再选取典型的事件;又把这两条线索进行对比,衬托了红军的无畏和乐观(板书:无畏、乐观)。

4、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怕”在诗中起的核心作用。

四、朗诵、欣赏、感悟。

1、指着[幻灯13《七律 长征》] 说:“一首七律,56个字,写出了长征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写出了红军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真是一首了不起的诗啊!读!”(师生齐读)

2、点击[幻灯13《七律 长征》]听唱。

3、在乐曲即将结束时,出示[幻灯14《七律 长征》],(紧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

4、师:长征是宣言书,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号角;长征是播种机,把革命的火种传播。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伟大的事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诗篇,鼓舞着我们永远向前!“七律 长征,一、二!”(师生齐诵)

5、同学们,让我们发扬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下课。

板书:           七律 长征

难              不怕☆

万水千山           只等闲

↓    无畏乐观    ↓

附:《排律·长征》

排律·长征       于   彬

奔赴国难万里征,北上抗日夜兼程。

湘江鏖战江水碧,乌江强渡鬼神惊。

龙争虎斗占遵义,四渡赤水出奇兵。

金沙江面桨声悦,大渡河上铁索鸣。

腊子口内沐血雨,直罗镇中浴腥风。

统一战线逐倭寇,再燃星火照天明!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简析

《七律。长征》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确非常困难。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深度感知,完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欣赏、读中升华,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启发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情导入:

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长征》  (教师板书课题:11七律。长征)

二、话说长征

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教师梳理后(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讨论。

1、《金色的鱼钩》插图(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结局如何?你怎么看待他?)(学生: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精神)

2、《丰碑》插图(问题: 故事中的什么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座丰碑是用什么铸就的?)(学生: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

3、《飞夺泸定桥》插图(问题:在二十二勇士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倔强的小红军》插图(问题:你喜欢小战士的倔强么?在小战士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是啊!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湖南等11个省(出示课件: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25000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课件适时出示)。毛主席挥毫写下了《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范读(课件出示:唐国强的朗读)

2、学生自由读

3、交流阅读收获。(交流内容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点滴体会,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句子)

4、细读全诗,理解句子。

抽生读,领读,老师引读,分男女读,小组比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老师结合同学们的朗读再次进行点评指导。第一二行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要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的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在指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诗句时,结合课后第三题进行引导,如:诗句中分别把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比作什么?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指长征途中哪两个感人的故事?“暖”“寒”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课件出示相关画面。

师:真不错!好,我们轻松一下(播放长征歌曲)

师:欣赏了这首歌曲,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朵仿佛听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描述出来。

生:我仿佛……

师:是啊!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差异网 chayi5.com…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毛主席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让我们再次放声朗读吧!

学生齐读。

师:读得不错,能背吗?有谁敢来背背?

学生背诵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长征的艰苦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长征精神过时了吗?我们要学习红军的什么?

生:我们要像红军战士那样坚强乐观,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坚强乐观、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红军精神 永垂不朽)

学生齐读板书。

师:是啊!自从盘古开天地,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课件出示:在毛主席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红军革命的气势是不可阻挡的!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把革命的火种撒遍了沿途的十一个省,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师:你们看,面对那样的千难万险,红军战士都只把它们当做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而已,在诗中,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主席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一代伟人毛主席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我们再来读读这几首诗,领略一下毛主席的豪壮气魄!

(课件)1、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2、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只知道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其实,毛主席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书法家。毛主席一生所作诗词甚多,读毛主席的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更能领略到领袖作为普通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该设计曾参阅了绵阳市先锋路小学刘登老师等的《长征》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颈联中的“暖”“寒”的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现在我们国家主席是谁?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生自荐回答。

师小结、补充,简介*主席。

2、、板书课题,简介写作背景。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七律”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出示课件,适当讲解。

2、指名说说对长征的了解,出示长征地图。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四个生字,指名读,齐读。

4、指名读课文,集体评价。

5、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想一想,说一说;指名说。

三、精读课文:

1、诗中具体写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那些困难?

请认真读书,边读边标画。

同位交流。

集体交流,师点拨。

四、指导书写:

1、学生书写自己最喜欢的诗句。

2、展示、评价。

五、总结评价:

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评价学习效果,强调重点。

六、布置作业;

必选:背诵《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八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

一、谈话,犹如引入课题

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

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

导语:

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

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

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

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二、出示课题

七律·长征

1、了解时代背景: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交流。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

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 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

作业本1~4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初步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简单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律诗的特点,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前四句诗句内容,体会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同学们,长征是什么意思?(漫长的征途)

长征还有一个特殊的意思,你们知道吗?→出示资料图片(板书长征)→请学生读PPT

是啊,正是因为这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洗礼,红军才浴火重生,走向辉煌。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红军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险阻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走进长征,感受长征精神。

二、朗读全诗,感知诗意。

1、投影全诗,请学生自由读,要求读的通顺,掌握生字词读音。

2、诗歌要读的感人,就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现在我们请同学来读读看。

3、学生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指导停顿(出示标明停顿的全诗)→再请学生读(小组读、男*读等)要求能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4、读的时候为什么会朗朗上口?

→回忆《泊船瓜洲》、《秋思》→押韵(简介什么是七律,七律押韵的讲究) 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5、本课文押的什么韵?

“an”韵。【韵脚】“难”、“闲”、“丸”、“暖”、“寒”、“颜”

6、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三、品味诗句,感知诗情

1、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啊,其中的艰难困苦多的难以想象,让我们来看看革命先辈们的长征路线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七律长征》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3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