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读《卢沟桥烽火》一文有感优秀5篇

发布时间: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读《卢沟桥烽火》一文有感 篇一

一、说教材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内容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者的顽强精神。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三个课时来进行教学。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制定了第二课时的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者罪行,激发学生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目标中的第1、2点为教学重点,第3点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大部分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可能他们的心目中抗击战争就是我军和日军的战斗。至于卢沟桥事变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了。所以我把目标中的第3点定位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新课程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章,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说学法

根据教学要求和结合学生的实际,这节课,我引导学生采用“读”“说”“悟”“感”这样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既能读好课文,又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的中心。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我先通过谈话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了那些内容,然后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先让学生读教学内容:第2---5自然段,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在学生的说中教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

2、教师提出问题:日寇引发“卢沟桥事变”是什么行为?从那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以此问来让学生认清日寇的罪行。

3、日寇在战斗中的表现怎样?我军的表现又是怎样?引出学生对我军英勇战斗的崇敬之情。

4、中国军队“悄悄进发”与日军“偷偷摸来”有什么不同?以此来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5、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

(三)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具体经过

1、学生默读要讲述的内容,这是为了学生更加熟悉教学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讲述要注意的问题,为学生讲述好事情的经过打下基础。

3、教师点评、指导。

六、总结教学内容,扩展延伸

学完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说,这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读《卢沟桥烽火》一文有感 篇二

本课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者的顽强精神。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师:本文重点写了什么?在课文的那一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第二至五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二大段。分别写了三件事。

师:对了,这样分三件事来写就是分层写法。每一件事我们就把它划分为一层,这一大段我们就把它分为:(生:那么这段就可以分成三层。)文章的篇幅较长,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们需要把它分层次来学习。

对!你们没这个习惯,是不是。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体会一下吧。相信大家很快就学会分层的方法的。请允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第二大段读一下,好不好?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本质,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

生:一直全副日本军队,借着暗淡的星光,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

生:日本军队要入如宛平城搜查失踪的士兵,遭到中国守桥军士兵的严词拒绝。

生:日本军队的阴谋诡计在守桥士兵面前未得逞,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

生1:我从“全副”、“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者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仗着人多势众,蓄意向中国士兵挑衅,气焰十分嚣张,嘴脸十分丑陋。

生2:我从“‘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心狠手辣,一心想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真是狼子野心啊!

生3:从“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我体会到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的崇高精神。

师: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啊!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真值得称赞。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写到“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你愿意帮帮我吗?

(学生小声议论起来,兴致很高的样子)

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2:日军无权在中国的领土上搜查,可他们却是“全副”,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

生3: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日军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4:“显然”一词充分表现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一眼看穿了日本者的狰狞面目。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谈得不错,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思,

读有所想!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4-8小节,看看第三层写了什么?(自由读)

有的同学别读,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

(学生自由朗读、探究着每一层的含义)……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还有明显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好文章。我在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反复的读书、深入的体会课文内容,在熟读的情况下进行指导分段、分层。教给学生分层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班……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得透彻,学生对于课文读得更多,对于课文内容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我军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读《卢沟桥烽火》一文有感 篇三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 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

3、 能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

2、 激发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材分析

小学六年级课文《卢沟桥烽火》课文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卢沟桥烽火》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卢沟桥烽火》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文库中找到卢沟桥的有关图片学习参考,再用百度视频在网上搜索下载一段《七七事变》电影,课堂放给同学们看,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卢沟桥烽火》的示图,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 教学方法

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真实,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崇敬之情,因此要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感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

同时,我在教学中采用了百度图片、百度视频等,通过多媒体手段的利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学习积极性高,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能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 听歌曲《松花江上》。

【百度搜索】歌曲《松花江上》

2.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3、图片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百度文库】九一八事变图片

4. 卢沟桥事变的有关图片。

【百度文库】卢沟桥事变图片

5. 图片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百度文库】卢沟桥烽火图片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利用教学课件学习

【百度文库】《卢沟桥烽火》课件

3.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观看 卢沟桥事变片段:

【百度视频】《卢沟桥事变》片段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六、 课外作业

(1)【百度文库】今日卢沟桥图片

(2)【百度视频】观看电影《七七事变》

第二课时

一、词语复习:

1、指名两生朗读: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抱头鼠窜 两面夹击

2、分两组学生各读一列,思考:你从这两组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分别写敌军和我军的)

3、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它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4、课文中详细描写“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是(2-5自然段)。

5、“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现在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讲好这个故事。

二、细读课文。

(一)指导学习课文2—5节。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看看故事开头,敌我双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划出有关词句,作好批注。

2、交流:

(1)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可恶)

(2)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无理)

(3)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奸诈)

(4)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英勇)

(5)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蛮横)

(6)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狠心)

3、师评:同学们讲得非常到位,故事就因日军“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开始,让我们一起来读好它,读出日军的蛮横无理,奸诈狡猾。(生齐读2-3自然段)

4、听了大家的朗读,让我感觉看到了这帮可恶的日本鬼子!

记住这个事件的开始了吗?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小朋友都会将它牢牢记在心中的。谁来试试讲故事的开头吧!老师将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词出示在大屏幕上,也许对你有用。(师出示)

时间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深夜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大声喝问  严词拒绝

恼羞成怒 首先开火……               立即还击  ……

师评:(1)你能够将这个故事的开头讲得这么完整,真是了不起!

(2)哎,大家有没有发现,他在讲的时候,时而高兴,时而忧愤。肯定是个爱憎分明的好少年!

【百度文库】卢沟桥事变图片

5、指导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故事的开头我们在关键词的帮助下,讲得很不错,大家可以按照刚才的方式,学习下面一个自然段。

(2)请同学们边读边划出能帮助你讲好故事的关键词句,可适当作些批注。

(3)交流:

第一处: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第二处: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第三处: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第四处: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学生交流的时候,可问:你为什么找这些词呢?让学生说说理由。(师评)

6、日寇狼狈而逃的当天晚上,我们的大刀队员们乘胜追击,他们(引读):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1)对于这一部分,你又会抓住哪些词语来讲?为什么?

(2)同学们谈得真好,你能够抓住刚才交流的词语,把卢沟桥事件的经过讲一讲吗?

同样的,老师将刚才大家交流的词语放在这里,供你选用。

时间                           敌军                           我军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吼叫                同仇敌忾

疯狂扑来  哭爹喊娘         奋起还击

狼狈而逃  ……                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手握  腰佩

抱头鼠窜   ……              悄悄进发 齐声呐喊……

(3)给学生2-3分钟时间准备,然后指名交流。

师评:听了你的故事,我眼前仿佛看到了日军狼狈不堪的样子,讲得不错!

我们大刀队员的英勇顽强在你的语言描述下,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不禁想用掌声送给这些奋战沙场的英雄男儿,更送给你,把故事讲得这么生动!

(二)学习6-8自然段

1、引:在我军将士的全力反击下,卢沟桥重又返回到我们的手中,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引读)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动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2、什么是“生死存亡”?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体现在哪儿?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从这里,你感受到危急了吗?(三个“!”“危急”,范围扩大,不断递进,感受到当时我国形势危急)

3、正是在这危急的时刻,全国军民团结一致。他们的团结体现在:北平市民……铁路工人……各地民众、海外华侨……

由此,你想到了哪些词?(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五、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抄写生字词。

六、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百度文库】卢沟桥烽火教案设计

【百度文库】卢沟桥烽火资料

【百度文库】卢沟桥烽火详细资料

【百度文库】卢沟桥烽火背景资料

七、 教学反思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这是一段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历史,可惜不幸的是近年来,日本有一部分人却在歪曲历史事实,不承认他们的先辈曾经在我国犯下的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甚至还美化他们的侵略战争,把他们无耻的侵略行为说成是正义的。

识字朗读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作为这课的第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识字和朗读上。同时,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学生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学会描写生动人物的形象,刻画人物形象等。

本教案已用于实际教学,学生反映效果很好,尤其是图片和视频的加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不足之处:

1、让学生把方法写出来比较耗时,可以改成口头交流,比较省时,效果也应该会不错。还有个别学生组词时有错误。

2、部分学生重视了事件的发展,而忽视文章的写法借鉴。

3、图片、视频耗时较多。

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的方法,尝试琢磨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八、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山东省          学校:青州市谭坊初级中学               姓名:  周志华

职称: 一级教师          电话: 18765665725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谭坊初级中学

个人介绍:

周志华,男,现年36岁,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潍坊市教学能手,省级优质课一等奖,1998年参加工作,一级教师,参加工作十余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岗位上,教育教学业绩突出,并且赢得了学校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读《卢沟桥烽火》一文有感 篇四

一、问卷内容及统计;

问卷共有3个问题。面向28名同学进行调查。

1、“九一八”事变距今已有多少年?

这题的正确率为0。

2、“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题共有10人答对,正确率为35.7%。

3、抗日战争是哪一年开始的?

本题共有28人答对,正确率为100%。

二、归纳分析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阐明了它的历史意义,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那段屈辱却又英勇的历史。而卢沟桥事变的起因却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继侵占我国东三省之后,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整个中国,而卢沟桥成为日军南下的咽喉要道。

应该说九一八事变对之后的卢沟桥事变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充分了解九一八事变,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爱国教育的契机。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在课后设置了这3个问题。

问卷的完成情况可以说既是在意料之中又是在意料之外的。说是意料之中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这段历史,对其知之甚少;说是意料之外,是因为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查找工作,向学生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应该说内容是很全面丰富的,学生听的时候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我想,原因还是出在我身上。首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认为课文说的是卢沟桥事变,让学生理解这一事变就足够了,所以我所进行的教学行为只是停留在理解课文这一层棉上,使学习活动显得单薄,缺乏有机的结合,教师本身的“高度”不够,怎能对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呢?

其次,说是重视了,没有重视到点子上。作为我来说,很明白九一八事变的重要性,但学生不知道,很多学生在此之前可以说一点接触都没有。虽然我准备了大量的资料,但我所准备的这些到底能对学生起到多大的帮助?这取决于我的授课要求和措施。对于没有一点知识储备的学生来说,这些从没听说过的东西,很有趣,所听的时候很投入,但之后能吸收多少呢?只是简单的一代而过,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授课的环节,只是浮在表面,出现这样的结果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好好利用学校可以提供的一些影象或者图片资料。如果能给学生看相关的电影或者记录片,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一点呢?如果给他们看一看中国地图,直观的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卢沟桥的位置,效果会不会更好呢?这些大量的信息只通过文字符号传递给学生,显然是很不够的。

三、反思

这节课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达到它所预定的效果,不能走过场,做一些华而不实的事情。教学需要塌实、严谨的态度。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读《卢沟桥烽火》一文有感 篇五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焦溪中心小学六(2)   吴炎敏

影片《卢沟桥烽火》表现了我国与日浴血奋战,我国军队同仇敌忾、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精神。由于这件的发生是在卢沟桥,所以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创。

影片《卢沟桥烽火》主要讲述了日军在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开火,中国军队顽强抗击、浴血奋战,把日军全部歼灭,保卫了卢沟桥。但是由于日军的狼子野心不死,日军又继续向我国军队发动攻击。当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时,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纷纷慰问和声援中国军队。严厉控诉日寇侵犯别国领土、主权,掠夺别国财富,奴役别国人民,干涉别国内政,以及对别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行为。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他们虽然再也得不到自由,但他们为人民大众的幸福和自由抛头颅、撒热血的精神必须存留下来。

看完《卢沟桥烽火》这部电影后我想:我们少年儿童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党和国家把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不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希望,时刻准备着,为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贡献自己的青春,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读《卢沟桥烽火》一文有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3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