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古诗《所见》【6篇】

发布时间:

小班古诗《所见》 篇一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二、教材说明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插图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 识字教学。

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所”字,声母是平舌音s,不是翘舌音sh。六个生字都可以采取部件分析方法识记字形。下面字的偏旁要看仔细,记清楚。

所:左边是,右边是“斤”。

牧:左边是“牜”,不要记成“扌”。右边是“攵”。

振:右边是“辰”字,上边是三横不是两横。

2 写字教学。

所:这个字撇画较多,左边第一笔不要写成横,第二笔不要写成竖,不要写成“口”。右边的“斤”第二笔要写长些。

牧:左边“牜”,第三笔是竖,收笔不能向左出钩。

振:右边“辰”略宽些,注意“辰”上边不要少一横,下边不要再写撇。 欲:左边略宽些。“谷”做偏旁,第四笔写成点。

鸣:左边“口字旁”略高。“鸟”字末笔是横不是提。

学完课文后书写生字。指导书写时先让学生自主选择生字,分析记忆字形,互相交流记忆方法,然后教师示范指导书写,直接在课后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三)词句教学

诗中有些词语得让学生了解意思,才能知道每句话的大意。

所见:所看见的事物。

牧童: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

林樾:林中树木成阴的地方。樾:树阴。

意欲:心想。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在了解这些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句子、诗意。这首诗大致的意思是: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

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四)朗读、背诵指导

这首古诗情景交融,适合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朗读前两行时,要想象牧童中午放牛归来骑在黄牛背上,大声地唱着歌儿的样子,读出悠然愉快的情调。读后两行时,要想象牧童走着走着,听见树上鸣叫的知了,想去捉它,马上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树下盯住那只知了的神态,读出动作神态的突然变化,表现牧童的灵活机敏。诗句的节奏可以这样处理: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五)练习提示

第1、2题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完成。第三题的设计意图,是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发散想象,训练口语表达,培养创新意识。做此题,应先引导学生接着后两行诗的意思,想象事情的结果。然后,看图根据诗的内容和自己的想象编一个故事,可先自己试编同桌互讲,再指名讲给全班同学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看图、理解题意。

1 板书课题,提示“所”字读音及字形。

2 齐读课题,出示插图。仔细观察一下,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看到的图上的景象。

(二)初读,读正确、读通顺。

1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把每句诗读通顺。

3 检查识字情况,指导把诗读流利。

(三)细读,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提出不懂的词句,先同学互相解答,再教师点拨。 2 小组内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 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拨。

(四)朗读、背诵。

1 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2 指导朗读,前两行读出悠然愉快的语气,后两行读出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多种形式练习,达到人人会背。

(五)展开想象,看图编故事。

1 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2 联系课文内容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讲述、评议)

(六)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小班古诗《所见》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

1.(板书“见”)小朋友,你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生组)是呀,看见、听见都是见,看来呀,用上眼睛,用上耳朵,都能有所发现!老师这儿有一幅画,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

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回答。

(1)林樾: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

对,这样郁郁葱葱、十分茂密的树林就可以称为“林樾”(板书)仔细观察这个词,它有什么特点?(都有木)一组小火车读一读――齐读。

(2)牧童:(学生说“我看到了小孩骑着黄牛”时直接板书“骑黄牛”)你再仔细看看,这个小孩子在干什么的? 这样放牛放羊就叫放牧,放牧的孩子就称为“牧童”。(板书)指名读。

(3)蝉:“知了”还有一个名字,叫“蝉”知了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虫,右边读chán,是一个形声字。(字卡,指名读)听,你们听见蝉儿的声音了吗?(播放蝉叫声)是呀,蝉儿正在鸣叫呢!像这样正在鸣叫的蝉可以称为“鸣蝉”。再开一列火车读读――齐读。

3.你还有其它的所看、所听吗?

二、揭题

1.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板书“我们”)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摹细致的人,他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

2.第一次读诗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诗。

3.先请小朋友一行一行来读诗,其他同学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听他读正确了吗?(随机正音)

4.四人小组合作读,每人读一句,先自由练习,等会我们比比哪个小组读得对。(先自由,再站起来,发现读错的句子再纠正、齐读。)

5.大家一起再正确地、流利地、响亮地把古诗朗读一次。

三、情景感悟、评赏古诗

1.现在我们来找找袁枚的所见比我们的所见多了什么?

2.生交流。

(1)“歌声振林樾”:(我听到了牧童的“歌声”)(板书),这歌声怎么样?(声音响亮,在树林里回荡)从哪个字感受到的?(“振”板书)

谁能用朗读表现出牧童放声歌唱的样子?(指名读)

师引读:瞧,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悠闲地唱;牧童美美地唱;牧童响亮地唱;牧童清脆地唱。

(2)“意欲捕鸣蝉”:已经去“捕”了吗?(板书“捕”)从哪看出来?(板书“意欲” )这就是指想要的意思。

袁枚怎么知道牧童的想法的呢?(仔细看,发现牧童的眼睛一动不动,嘴巴张大,已经不再唱了,出示“闭口”,站住不动了,出示“立”,牛也不再继续前进了,惟恐惊动了知了。)

请你边想象边来读好这句。

4.看来,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有“骑、振、捕、闭、立这样一写,牧童的形象就被袁枚写活了,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呢!我们比比,看谁能把牧童给读活了。

5.生同桌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6.读完诗,你猜想一下牧童捕到蝉了吗?(不管牧童有没有捕到蝉,让我们把想象继续下去吧!)

四、背诵全诗

1.看看这张画,让我们想象着古诗的内容,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自由练习背诵。

2.谁愿意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同学点评。

3.一起有感情地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在这首诗中要求我们会写的字有五个,这两个字有点特别,出示“立、童”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立”要写得方正,像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样,“童”上的立字头要写得扁些,在横中线的上方点,还有好多立字头的字如“意、音、亲”都是这样的。这个小窍门可得记住了!)师范写。

2.现在就请你们自己在书本上练一练吧。

小朋友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从小热爱它、诵读它、品味它吧!

小班古诗《所见》 篇三

《所见》教后记

《新课标》提出: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如果在课前就能及时地创设出来,那么,就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上古诗《所见》这课时,教师在导语时说:《所见》是古代诗人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人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天真可爱的小牧童呢?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看这个牧童。(打开多媒体课件,让同学们看牧童)这样设计导语,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对这个牧童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要了解课文的欲望,了解牧童的欲望,真正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古诗《所见》教学课后感

那天教学古诗《所见》,我先从课题释题入手,“所见,就是所看到的。那么课文中写谁看到?看到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古诗。不一会儿,有几个同学读好举手了。我先请第一组的汪铖旭发言。汪说:“老师,我知道课文中是写牧童骑在黄牛上,看到树上有知了……”很多同学感觉答案差不多,纷纷把手放下了。我心想:一年级的孩子,能读通课文,理解到此也挺不错了。微笑着表扬他。接着,环视四周,发现一只小手还一直举着。原来是第一组的楼程远,非常聪明的一个孩子,有独到的见解,经常语出惊人。不知这次又有什么高见?于是,我笑着请他发言。楼说:“老师,我不同意汪铖旭的看法。”我一惊,疑惑地说:“说说你的看法。”楼接着说:“课文中应该指袁枚所见,他看见牧童骑在黄牛上,在林子中听见知了的叫声,看见知了,想捉知了……”“你怎么知道的?”我追问了一句。“我从书上读懂的,因为他说‘牧童骑黄牛’,而牧童不会叫自己牧童,那肯定是作者看到写的……”小小的年纪,深入文本,竟有如此理解,说得有根有据,不简单啊。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说:“你真会读书,真会动脑筋。我想和聪明的你握握手……”我和他开心地握手。

蓦然想起“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

赞叹上等生聪明能干的同时,又在担忧,像这样能读书,上课能认真听的孩子太少了。很多孩子在课堂上,了无生气,悄无声息,看了让人泄劲。如何让孩子们每节课都积极参与到其中,真的是要好好研究课堂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了。另外,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也是一项难题,值得研究。

我与学生共同成长──《所见》教学有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强调学生主动的实践和探索,这就需要兴趣作为他们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课文的兴趣,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呢?我认为:课堂上教学方法不要生拉硬套,要灵活多样:以学生为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老师要围着学生转,而不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这样学生会时刻启迪着你该怎样去做。

例如,在学习古诗《所见》这课时,我刚板出课题,有几位同学就把小手高高举起来。我问她们有什么事,孙莓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这首诗我己经会背了。”相继举手的几个同学也说会背了。我被她们的行为启迪了,灵机一动,何不如让她们教其他同学呢,于是我便说:“这节课,你们几个会背诵的同学轮流来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读,好不好?”她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本来对本节课己没了兴趣的她们,这时兴奋起来,那种强烈的表现欲望被激起了。她们兴致勃勃地教起同学们,同学们也以羡慕的目光看着她们。跟着她们一遍遍地朗读起来。大约十分钟过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逐渐下降。这就是儿童的特点,干什么事就只有几分钟的热情。我又提出新的目标:“老师再给你们6分钟的时间自由练习背诵,6分钟过后四个小队赛诗,看哪个小队同学都会背。他们将得到‘古诗大王’智慧星。” 好胜是儿童的天性,新的目标的提出,剌激了同学好胜这一兴奋点,都积极主动练习背诵。可是会背的同学还是无所事是,我正在想应该让她们干些什么时,突然一位同学说:“老师,我们画画玩行吗?”这句话使我豁然开朗,打开了我的思路。学生又一次启发我该怎样做,画画是儿童最喜爱的学习方式。

于是我把几个会背的同学召集到教室的后边,对她们说:“你们画画可以,老师有个要求,就是给所见题幅画,也就是要把诗意用画表现出来。她们一听,阅读课还可以画画,高兴起来。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儿童突出的心理特征。学习方法的刻意求新也是必然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一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也就是说,儿童的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特别强烈。他们几个信心百倍地研究起诗意画起画来。其他同学听说可以画画也纷纷要参加,我因势利导地说:谁能背下来就可以画画,同学们纷纷积极主动地抢着背诵。那后边的同学经过他们自己讨论、研究,决定选两幅画来表达诗意:一幅是孙器同学画的: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嘴巴张得圆圆的。她说:“这就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另一幅是史可同学画的:牧童紧闭双唇,骑在牛背上,手己伸向树干。她说:这就是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尽管画画得不够精致,可诗意却表达的淋漓尽致。结果这节课同学们不仅会背古诗,而且还攻破了诗意难理解这一难关。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体现为想方设法地增加课文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保持极大的学习兴趣。这不仅要求我们老师要不断提出层次不同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课文的学习兴趣,而且要昕取同学们的建议。它会启迪我该怎样做,来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点燃他们的兴奋点,让他们快乐学习幸福地成长。从而使我在教学水平上得到提高,学生也越来越喜欢我的课,我也从中获得快乐,我与学生共同成长起来。

小班古诗《所见》 篇四

【教学背景】

毕业以来,一直任教低段,总觉得低年级的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而且无边无际,所以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做好十二分的准备,随时等待孩子们丢过来的一个个烫手的山芋。但尽管准备得再充分,思考得再全面,也还是防不胜防,永远都追不上孩子们想象的翅膀。

《所见》是一首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上的古诗,古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教难,新课程标准也只是要求低段学生朗读浅显易懂的古诗,感受诗中的情感,不要求完全理解。正因为如此,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学生的想象才不会被老师的解释框住,才可以像开闸的洪水一样一泻千里。

【教学过程】

在朗读了《所见》这首诗以后,我开始讲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师:这首古诗讲的是一个牧童骑着一头黄牛,他的歌声响彻了整个树林。

突然,一生举手。

生:老师,这里的“歌声”一定就是牧童的吗?

我愕然,我以为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已经很通透,不管是作者、诗意、还是朗读,但却从来没想到孩子们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中的确没有明确地说明“歌声”一定是牧童的。我该如何应对?我的脑海里马上出现了两套方案,一是明确地告诉他们“歌声”就是牧童的,这样能安全的过关,这个问题也就这样平静地结束。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讨论,但如果把握不住,就容易失去控制。

正当我为难的时候,下面已经有了不少嘀咕声。

生:“歌声”不是牧童的,那还会是谁的呢?

生:难道还会有其他人吗?

生:不可能的,从图上看只有牧童一个人啊。

激烈的讨论声提醒了我,何不举行一个小小的辩论赛呢,说不定还能激起课堂上的一次小高潮呢。

主意已定,我马上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说:那我们就来举行一场辩论赛,同意“歌声”是牧童的,请说出你的理由,不同意的,也说出你的理由。

问题一出,下面纷纷举起了手。

生:我认为“歌声”是牧童的,因为从图上看,牧童的脸上有笑容,说明他很高兴,高兴的时候就会唱歌了,所以“歌声”肯定是牧童的。

生:我不同意你的意见,我认为“歌声”应该是树上的蝉儿的,因为后面说牧童要去捕蝉,如果蝉儿不唱歌,那牧童怎么会知道树上有蝉呢?

一个强烈的反问句,让很多高高举起的手都自觉地缩了回去。我暗自惊奇,孩子的观察是那么细致入微,插图上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以成为他们辩驳的理由。他们的想象虽然漫无边际,但又是合情合理。

师:你说的真有道理,很多同学都被你说服了,谁能把他给说服呢?

生:我认为“歌声”是牧童的,因为第一句是在讲牧童骑黄牛,所以接下来的“歌声振林樾”也是在讲牧童。

生:我想“歌声”是牧童和蝉儿一起发出的,他们都在唱歌。

生:也许“歌声”是树林其他人发出来的。

……

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回答,我没有制止,也没有反驳。我能做的只有静静地聆听,静静地享受孩子们带给我的无限宽广的想象世界。

生:我不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歌声”不应该是其他人的,因为如果是其他人的话,为什么他们会突然不唱站住了呢?

一个反对的声音从教室一角传来,从而引发了这场辩论赛的另一个小高潮。

师:你从哪儿知道他们突然不唱站住了?

生:因为诗的最后一句是:忽然闭口立。

师:你懂得了这句诗的意思了,真棒! 可是为什么会突然停住不唱了呢?

生:因为牧童突然发现树上有蝉,他想去捉住蝉,又怕吓跑了它,所以突然停住不唱了。而且如果“歌声”是蝉发出来了,就跟后面矛盾了,蝉是一种小动物,又不是人,怎么会突然站住呢?只有唱歌的人才会“忽然闭口立”。

生:蝉儿怎么不会“站”啊,它会唱歌当然也就会“站”了,我听我妈妈说过,这叫“拟人”,就是把蝉儿当做人来写。

生:蝉儿因为突然发现有人过来了,所以才会突然停住不唱的。

生:牧童是骑在黄牛上的,所以也不是牧童突然站住了,而是黄牛站住了。

……

辩论的声音此起彼伏,尽管到下课也没有争论出一个结果,但短短几分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短短几分钟,让我充分领略了深藏在孩子门内心的那份渴望表达的情感。这不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吗?

【教学反思】

如果说今天的课堂还是以前那种以教师说教为主、循规蹈矩的陈旧模式,那这堂课上发生的意外,或者不能称之为“意外”,而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也许就这样平平静静地过去,我会采用第一种方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者把问题抛给学生,当有学生说出“歌声”是牧童的这个答案以后,我马上予以肯定,这样,其他孩子也不会提出任何不同意见,自然而然地认为:“歌声”就是牧童的。整堂课会在我的精心安排下顺利地完成,课堂上的这个小插曲也会无声无息地消失。然而,在新课程的影响下,我选择了放手,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并不像预先裁好的衣服样子摆到布上去,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且具有开拓性,他们对诗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以上教学片断给我留下以下几点深刻的印象:

一、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体

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了主体地位,整个学习过程都在学生的争论中交流、质疑、展开、发散──教师在这里只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只是维持了课堂秩序,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热烈的讨论氛围,而学生则可以畅所欲言,对诗文中的内容提出质疑:“歌声”到底来自哪里,有的说是牧童的,有的说是蝉儿的,有的说是林中其他人的,有的说是大家的──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真正地思考了,探究了,同时对诗文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朗读也会变成新课标所倡导的“个性化朗读”。

二、体现了开放式的教学思想

开放式的教学是很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开放式并不是放任学生任意任为,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思想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的教学。以上教学片断就是体现了学生对“歌声”来源的不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对于学生这些虽然有些偏离作者意图,但又不无道理的思考,我没有反对,也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积极的响应,积极的予以肯定。对学生的评价并不是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交互式的评价,学生的思想也在这种交互式的评价中得到升华。

一堂再普通不过的语文课,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必须尊重学生特有的想法,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学生,珍视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不照搬教材,而是把教材做为学习知识的载体,帮助学生循着探索问题的路线进行有价值的研究,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效。

小班古诗《所见》 篇五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小班古诗《所见》 篇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这位儿童在干什么?他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初步猜测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学部分

l.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引导交流部分。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准节奏,说说诗意。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引导:“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想象训练:“忽然闭口立”牧童还会做些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全文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四、背诵全诗

作业;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个故事,注意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的描写。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小班古诗《所见》》,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3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