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优秀9篇】

发布时间:

数学广角 篇一

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    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在生活中运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l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各项教学内容全部贯穿于活动当中,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关注合作,促进交流: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运用小组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组织活动,引发思考: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主体,我组织了许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科所独有的特点——数学思考。 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114页。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中重、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五件衣服(出示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活动策略: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                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三)、课堂实践,巩固新知。 l、破密破。(课件出示课件密码门) (1)学生用数字抽拉卡拉一拉,并记下结果。   (2)学生汇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展示密码)   (3)生生相互评价。    2、早餐搭配。(课件出示情境图)   (l)老师提出要求: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2)学生独立练习,在书上连一连。   (3)学生汇报早餐搭配方案。

3、路线选择。降件展示游玩景点图)   (l)师引导观察: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有几条路线?从百鸟园去猴山有几条路线?(2)学生独立思索后小组交流   (3)全班同学互相交流    4、评选小小节目主持人活动。    师提出要求:主持人要求一名男同学与一名女同学搭配,每小组根据男、女生人数设计搭配方案,由组长作好活动记录。   (1)小组活动,老师参与小组活动 (2)各小组展示记录方案   (3)师生共同评价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 篇二

数学广角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数学广角二、探究新知教学例31)出示情境图片: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学生讨论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思考汇报4)找出最优方案三、巩固新知:1、书后做一做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补充练习

数学广角 篇三

《植树问题一》导学案

;学习内容:教材第117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是“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已知株距和全长求株数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拿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

二、互动研讨:

自学课本117页回答以下问题。

1、要求准备多少棵树苗,必须先求出什么?

2、讨论: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断出间隔数比株数       (多1还是少1)。所以,在100米的小路上共有      个间隔点,那么就可以栽       棵树。

小结:因为植树棵数总是比间隔数多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求出树与树之间有多少个间隔,而每个间隔的长度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出一共可以植树多少棵。

列式计算:

3、在一条公路旁,每隔5米栽一棵树,起点和终点都栽,一共栽了10棵,那么这条路有多长?(比较和例1的不同,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列式计算:

4、例1是已知(     )和(     ),求(      )。而这道题是已知(     )和(       ),求(     )。根据这两道题我们也可以得出两个公式。

株数=(      )÷(      )+1        全长=(株数-1)×(      )

三、自我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达标测评:

1、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4、新建小区要在一条长1000米的路两旁安装路灯,每隔8米装一盏(两端都要装)。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

《植树问题二》导学案

学习内容:教材第118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是“两端都不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多1的情况)。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已知株距和全长,怎样求棵数?

2、已知株距和棵数又怎样求全长呢?

二、互动研讨:

1、小游戏。拿出纸条,分别把它们等分成2段、3段、4段,要剪(  )次、(   )次、(   )次,比较剪的次数和纸条的段数有什么关系。

我的发现:剪的次数比纸条的段数 (                 )

2、自学课本第118页例2,回答以下问题:

还是两端都栽吗?

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两旁都不栽要先算什么?

3、我来算一算一共要栽几棵树?

要在小路两旁栽树,要先算出一旁需要栽多少棵树,那就要先求出一旁的                                                                                    间隔数:

小路一旁栽树多少棵?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小结:这是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两端都不栽树”也就是棵数比间隔数(      ),

棵数=(    )÷(    )-1,          株距=(     )÷(    -1)。

4、讨论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

例1是两端都(       ),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

例2是两端都(       ),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

三、自我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达标测评: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3、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跟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植树问题三》导学案

编写人:    修改人:  审核人:许文良 学习时间:   使用人:四年级

学习内容:教材第120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三种情况是“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已知株距和全长,怎样求棵数?(两端都栽)

棵树= (                 )

2、已知株距和棵数又怎样求全长呢?(两端都不栽)

全长=

3、同学们做游戏,站成正方形,每边有3人,共有多少人?(画图用△表示)

二、互动研讨:

自学课本第120页内容,自学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1、方法一:(图一)上下两边都有(     )个棋子,左右两边两端的棋子都已数过,不能重复数,所以左右两边每边只需数(       )个棋子,将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的棋子个数。算式是:(                 )

2、方法二:(图二)每边只算一个端点,这样每边都有(     )个棋子,共有4个(     )。算式是:(              )

3、方法三:每边的两端都不算,这样每边都有(      )个棋子,共有4个(     ),再加上4个端点的4个棋子,就是一共的棋子个数。算式是:(                    )

4、哪一种方法最简单?

三、自我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学习了“植树问题”的第三种情况—封闭图形。封闭图形有几种,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等,因为首尾重合在一起,所以种树的棵数等于分成的段数。

四、达标测评:

1、64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2、要在六边形的水池边上摆上花盆,要使每一边都有5盆花,最少需要几盆花?

3、为了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方阵,最外层每边站了15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是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几盏灯?

数学广角 篇四

解决问题(单元教案)

一、总体说明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单元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通过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贴近度很高的生动例子,让学生先从直观的图画中了解信息,再运用了解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结合适当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学设想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能运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了解和收集图画中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信息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后总结和归纳生活中一般性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建议用5课时安排教学。数学广角(单元教案)

一、总体说明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主要内容包括:统计中的重复问题和等式中实物代换问题两种类型。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和等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和等式中通过实物进行代换问题。通过运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运用集合图推算事物的数量。

(2)通过实物代换,初步理解代换思想,推算事物的数量。

(3)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设想

根据奉单元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物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能通过实物理解重复现象和代换思想,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

集合的思想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1 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练习二十四第2题

要求:(1)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2)班内交流方法。

三、全课总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等量代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第3、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难点: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卡片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 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 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

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什么是等量代换吗?

数学广角 篇五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二上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背景介绍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逻辑推理是人们在生活和科研中很重要的知识,教材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这一课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又是一节思维的训练课。人们学习生活中都要用到推理。应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课教学内容有关最简单的推理知识,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结论,主要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猜一猜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边做游戏一边学数学,高兴吗?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谁能猜得准,说得好,谁就能得到老师送的智慧星,得智慧星多的同学就是本节课的数学明星,有信心吗?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标明确。以学生喜欢的游戏和智慧星奖品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探究新知

(一)两种物品

1.老师这里有两张卡片(出示):你能猜出卡片上分别画着什么吗?(生猜很多)

2.没有信息提示,很难猜出,因为卡片上能画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老师现在给你信息提示:两张卡片上分别画着青蛙和小兔,再猜猜看。(生猜;意见不同)

3.意见不同,原来还缺少一条信息,如果老师提示:“第一张卡片上画的不是青蛙”你能猜出两张卡片上分别画的什么吗?把你的想法跟你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4.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推断出来的?(学生交流想法,师适当引导,让他们充分地说,师相机板书:不是——就是——)

师引导小结:只有两种物品,对于第一张卡片来说,它画的不是青蛙,就是小兔,第二张肯定是青蛙了;对于两张卡片来说,第一张卡片画的不是青蛙,第二张卡片画的就是青蛙。这两种想法都有道理。

[以猜一猜的游戏导入:“老师手上有两卡片,一手拿一张,猜一猜两张卡片上分别画的是什么?”学生猜的兴致很高,但这都是瞎猜。接着又告诉学生,两张卡片上分别画着青蛙和小兔让学生接着猜,但是答案不统一,最后提示:“左手拿的不是青蛙,”再让学生猜,在让学生猜的时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说理由,这时候学生说的理由正是他思考的过程,所以我让学生充分地说。是他们在“玩”与“思”的过程中学习新知,锻炼思维。]

5.你会猜了吗?老师和学生做一次这个游戏,然后同桌再做,师指导检查。

(二)三种物品

1.两种物品大家会猜了,再加一种物品你还敢猜吗?师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示例题:他们手里分别拿着语文、数学和劳动书,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小刚拿的不是数学书,小丽拿的什么书?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师随机板书主要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判断他们三人各拿了什么书吗?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4.汇报;你是怎么推断出来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5.这个游戏与前面的游戏有什么不同?

师生共同小结:两种物品只有一个提示,不是——就是——;三种物品有两个提示,先定唯一确定的那个,剩下的两种物品就和前面的推断方法一样了。

6.你们想试一试吗?学生独立练习做书本101面的3、4题,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注重让学生在“想猜”中领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推理的过程,关注与培养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呢?让学生在倾听与表述的过程中加深对推理过程的理解。]

三。应用拓展

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帮帮他们吗?

1.星期天,家里来了3个客人,小东拿出苹果、桃和橘子招待大家,请他们每人选一种爱吃的水果,你知道他们各选了什么吗?出示图文。(信息1:小龙说我不选橘子,小兰说我既不选橘子也不选苹果)

2.在美丽的打森林里,顽皮的猴哥不听大家劝告,在雨地里贪玩,结果发烧生病了,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朋友们送来礼物都不知道,你能根据小动物们的谈话推断出这些礼物是谁送的吗?图文出示信息(3个桃、1个西瓜、2根骨头、5条鱼,4个小动物及他们的话,小猪:我送的最少;小鹿:我送的比小猫少;小狗:我送的还没小鹿多。)

以上两题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数学广角 篇六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4~p115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3、师准备一张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去过)刚开户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同学们坐飞机出境旅游过吗?坐飞机出境旅游也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二、学习新知:

1、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一张,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师生共同学习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①、 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②、 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③、 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④、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4、刚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再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5、学习例3,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②、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③、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五、作业: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数学广角 篇七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四川省郫县教育局教研室 付 强 罗德中

四川省郫县犀浦实验学校 张万波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五年级下册》 第134~135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教师用具:卡片、5个药瓶

学生用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3)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称来称)、用天平称(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学生留出思考空间,但是可帮助发言学生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重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教师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地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砝码);利用推理(教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教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重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似的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的是少的。

3.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5瓶钙片,其中有一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较复杂的方法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教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教师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这样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解决9个零件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教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教师帮助梳理分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提示学生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

4.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小结: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四、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学生猜测。

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定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次。

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 2 8)(3 3 6)(5 5 2)(6 6)……

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小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五、巩固练习

完成p136练习二十六的第二题:

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一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平称,至少几次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独立思考,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在汇报时重点阐述: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小结:在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时候,我们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够准确快捷地找出次品。

六、拓展训练

刚才我们我们分析的9、12和15都是刚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的数,假如遇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例如10个、11个……又该怎么分呢?大家猜猜,可以大胆地试一下,看看哪种分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数学广角 篇八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p112-113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和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3、 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与结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机器猫》吗?喜欢吗?

师:今天是大雄的生日,他邀请静香带着我们去参加他的生日聚会,你们愿意去吗?

师:去参加生日会,得穿得漂漂亮亮的,静香从衣橱里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一些衣服。她犯愁了,该穿什么衣服好呢?(出示课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衣服和裤子图

1)师:你觉得静香可能穿什么衣服去?(学生自主回答)

2)师:看来同学们个个都是搭配衣服的高手,帮静香设计出这么多套衣服。那么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到底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3)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衣服图片,同桌合作摆一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连线记录在本子上。

4)展示学生作品,鼓励记录方法的多样化。

三、结合情境,巩固新知

师:静香穿着漂亮的衣服和大家高高兴兴地来到大雄家,来了这么多客人,大雄太开心了,拿出那么多好吃的来招待大家。

1、出示饮料和点心。

师: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好吃的呀?

(有优酸乳,可乐,雪碧,饺子,蛋糕,汉堡堡)

师:你们想吃吗?

师: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想想,会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要求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实物符号化)

3、展示讲评。

四、数字游戏

师:喝过饮料,吃完了可口的点心,小主人大雄想和大家一起玩数字游戏,我们也来一起玩吧。

1.出示数字卡7,3,9

问: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

(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引导:先确定第一个数,然后后两个交换位置。

739 379 973

793 397 937

2.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字都能摆成6个三位数?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出示:0、1、2、3、4、5、6、7、8、9)

任选三个你喜欢的数学组成三位数。

师巡视全班学生完成情况。

问:你组成几个三位数?

有不同于六个三位数的吗?(学生投影展示)

补充:我们班有一位同学也选了三个数,可是他摆来摆去就只有四位数,同学们你们猜一猜,他可能选了哪些数呢?

小结:0不能放在第一个位置。

五、全课小结,深化新知

师:今天,在大雄的生日会上,我们遇到了这么多关于搭配的问题,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运用到搭配的知识?(乒乓球比赛出场顺序,密码锁,电话号码,路线的选择……)

师:对,这些都可以运用到搭配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我们学好数学知识,让它能真正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数学广角 篇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卡。

课前准备:

首先让我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来学做一节手操,好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 导入:刚才,在做手操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小手特 灵活,哎,你们知道吗?在咱们的小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了解一下吗?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 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看,这是同学们利用课余正在彩排节目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2个小朋友之间牵着一根彩带,用了几根彩带,把一根彩带看成一个间隔,那6个小朋友之间是几个间隔?

过渡语: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瞧……

3. 再次感知,找到规律。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那么8棵树、9棵树之间又有多少个间隔呢?

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谁来汇报一下?

边板书边说: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停顿)那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

那20棵树呢?

看来,告诉你们植树的棵数,让你们说出间隔数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接下来,如果一排树之间有22个间隔,你知道有多少棵树吗?

那30棵呢?(2人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例1,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1. 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 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 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 交流。

6. 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 基本练习:

师:近几年南昌市容有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一个个休闲广场的建立,一条条街道的逐步亮化,南昌市已成为一座具有内涵与魅力的花园城市。最近,我了解到有关胜利路步行街有这样一些信息。

那同学们能根据题中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第二步为什么要加1?

师:刚才这道题同学们解答得很顺利。

师:现在把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看看你们是不是还能很顺利的解答?

师问:第一步求到的是什么?

师:虽然邓老师对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但是还是没有难倒同学们,那刚才在做这两题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题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可以先思考再讨论)。

咱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第一题是根据总长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路灯的盏数,而第二题是根据路灯的盏数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总长,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2. 变式练习:

师:2005年最受关注的两个人物,你们知道是谁?他们就是航天英雄聂海胜和费俊龙,神六号的成功发射,让人们欢心鼓舞,作为一名中国人也为之自豪。你们知道吗,宇航员叔叔他们是每2小时(师读题)。

听了这3位同学的想法,你们会支持谁?说说理由!

3. 综合练习。

师:中国的体育界也有一位英雄,猜猜他是谁?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那精彩的瞬间,再一次为他助威、呐喊!根据信息,学生讨论,借助计算器算出刘翔一共跑了多少米?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数学广角》,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3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