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同步练习【最新4篇】

发布时间:

《芦花荡》同步练习 篇一

第一单元

2、芦花荡(孙犁)

选择正确的一项。

1.指出下列字形书写无误的一项(   )

a.华盛顿  基地  篮天  坠入

b.持续    致哀  慰问  体会

c.目击    哀掉  咨文  领袖

d.燃烧    爆炸  碎片  轨道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遭受困难和不幸)

b.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

c.美国共有四架航天飞机,迄今共进行了24次飞行。(到现在)

d.宇航专家和舆论普遍认为……(报纸的评论)

3.指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本文标题中的副标题对正标题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b.副标题分两部分:前部分写灾难惨重,后部分写最高领导人的态度。

c.本文标题可分三部分:正标:引标和副标。

d.正标题和副标题概括了消息的最主要内容。

4.下列属于课文背景材料的一项是(  )

a.爆炸后,航天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距发射地点20公里处的大西洋。

b.今天晚上,里根总统在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对七名宇航员不幸罹难表示哀悼。

c.今天,兴高采烈的学生们在教室里观看载有自己的教师的航天飞机腾空实况时,突然陷入混乱和悲哀。

d.美国共有四架航天飞机,迄今共进行了24次飞行。这次失事的“挑战者”号已进行了十次飞行,是历来技术故障最少的一架航天飞机。

参考答案:

1.c  2.d  3.c  4.d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

“挑战者”号在卡维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以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佛罗里达五万英尺的蓝天时发生爆炸。爆炸后,航天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距发射地点20英里外的大西洋。燃烧着的飞机碎片,散落在广阔的海面,_____了一个小时。

这架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全国上下极为震动,人们几乎中断了一切活动,等待有关这场灾难的详细消息。各大电视网作了整天的特别报道。华盛顿和全国各地下半旗______。纽约市通常灯火辉煌的帝国大厦今晚熄了灯火,以示哀悼。

里根总统在白宫内电视机旁观看到爆炸时,“震惊得一语不发”,①里根夫人失声喊道:”天哪,不可能!”在同国会领袖们商议之后,里根决定把原定于今晚发表国情咨文讲话的时间推迟到下星期二,并派布什副总统前往佛罗里达太空中心_____死难者家属。正在开会的众议院中断了会议并随即宣告休会。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为死难者哀悼的钟声。

今天在卡纳维拉尔角太空中心观看发射实况的现众目击这一悲剧时,由震惊而转为悲痛,不少人失声痛哭。

今天晚上,里根总统在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对七名宇航员不幸_____表示哀悼。他把这一事件称为“全国的损失”。②他说:美国将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将有更多的航天飞机和宇航员进入太空。

1.文中画横线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写的词语是(    )

a.继续  致敬  慰问  罹难

b.持续  致哀  慰问  罹难

c.继续  致哀  抚慰  遇难

d.持续  哀悼  安慰  遇难

2.第一段介绍航天飞机爆炸的详细情况时,依次写了发射基地_____、飞行高度、___________、坠落状态、颜色以及散落面和________的时间。

3.比较文中划曲线的两句,同样都是说话,所用的标点却不一样,为什么?

4.“人们几乎中断了一切活动”,“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5.选段主要写全美国对航天飞机失事的反响。这包括全国公众的反映,_______的反映,______的反,宣传机构的反映,______的反映。

参考答案:

1.b

2.飞行速度,坠落地点,持续

3.第①句引用里根夫人原话,须用冒号和引号。第②句是作者概括了里根讲话的内容,所以仅用了冒号。

4.不能,“几乎”突出了全国震动之大,但很有分寸,若去掉“几乎”,就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5.政府机关,总统和夫人,教堂现场观众。

(二)

俄外长表示反对武力解决伊武器核查问题

(新华社莫斯科1月14日电)  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14日在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进行电话交谈时表示,俄罗斯反对动用武力解决与伊拉克武器核查有关的问题。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俄外交部发言人涅斯捷鲁什金的话报道,双方在交谈中强调了伊拉克同负责武器核查工作的联合国销毁伊拉克生物、化学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合作的重要性。

普里马科夫同时重申,由此产生的问题用武力解决是不能接受的。

涅斯捷鲁什金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一切问题均应通过对话解决。俄罗斯主张武器核查小组的人员组成应当更加平衡。

1.这则消息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俄外长表示”称作____题(亦叫做____);正题      是________________;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段,主体是_______段。

2.“新华社莫斯科1月14日电”是这则消息的______,它表明了消息发出的_____和_____,它显示了消息的______和_______。

3.这一则消息的语言十分简明。以第2段为例,加点的30个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表明:伊拉克当局应当“合作”的对象是__________,这个组织的任务就是__________,它要销毁的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引题(眉题);反对璼和解决伊武器核查问题;第①,第②-④

2.电头  时间  地点  直实  及时

3.联合国销毁伊拉克生物化学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  负责武器核查工作  伊拉克生物化学和核武器

《芦花荡》同步练习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知人物 学会概括;体味函咏 明确刻画方法;对照比较  感受小说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味、对照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爱国热情

(2)不要淡忘历史,又要维护和平

二、教学重点

(1)人物形象

(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孙犁小说的风格

四、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传奇人物吧,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板书:芦花荡(小说)

孙犁

(学生读课题,注意“犁”与“梨”的区别)

(学生读课文提示;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芦花荡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岁月里。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二、作者介绍:孙犁,(1913-2002)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三、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摆头),边读边划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标上段号。(5分钟。

四、知识回顾及迁移:小说三要素及在本文的体现

1、环境(时代背景+具体地点)

2、这篇小说写了一个——————————————————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点)。(独立探究)

3、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四字词语概括)(分组合作探究)

(1-9);(10-19);(20-54);(55-63)分别两个小组讨论。

提示词语:

(1-9)第一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深夜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

第二组:将近六十岁、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第三组:  奔、飘、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一切保险

第四组:  一个没事人、不带一枝枪、

第五组: 紧紧封锁、歌声还是那么响、呆望、敌人发了愁

的一腔热血

的英雄气概

指导:一腔热血(满腔热情)是说某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用全部的精力去做某事。

英雄气概     是指某人在某个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气魄。

(10-19)(20-54)

第一组:   安心睡一觉、不怕、多么俊的一个孩子

第二组:   不怕、它照不见我们、飞快、跳进水里

第三组: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第四组:   谁、蹿、仄歪、昏花、射穿老头子的心

第五组:   我没脸见人、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 )的思想感情

( )的性格特点

指导:思想感情  是一个人对其他人或者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情

性格特点   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态度特征,如诚实或虚伪;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情绪特征,如热情或冷漠;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本文从意志特征去思考。

(55-63)第一组: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 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第二组: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张皇失措、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

第三组:鬼子们痛得鬼叫、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第四组:向着苇塘望了一眼、鲜嫩的芦花、迎风飘撒

(  )的传奇行为

指导:传奇行为   是指一个人通过离奇或者违反常规的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小结:老头子是一个具有爱国抗日(保家卫国、抗击日寇)的一腔热血;老当益壮、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特点;智勇双全的传奇行为的人。我们的老英雄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他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从他的身上,从大菱、二菱身上,我们看到了全民皆兵。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本文使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肖像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品味: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白描手法: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外,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了了数笔,便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这是他的豪言壮语。表现了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信。

行动描写: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品味:

老艄公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写老艄公剥莲蓬,船围着鬼子转圈,假装溜,张皇失措,其用意都是让鬼子上钩。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老艄公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很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传奇英雄。

景物描写:(一)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品味: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答: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答: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二)

心理描写: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细节描写:“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②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老艄公知道后“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

正面描写: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品味:

写出了他熟悉地形,神出鬼没的特点。

侧面描写: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品读:

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写出他的功劳。

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

六、小说是写抗日战争的,一般写法是充满硝烟弥漫、刀光剑影,例如:《地道战》、《铁道游击队》,你请补充《   》、《    》、……  本文却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文笔清新自然。

这就是孙犁小说的风格。用这种“笑谈从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风云变幻”。

七、抗日战争过去61年了,今天来读这篇小说,你怎样看待这场战争(从正义和非正义角度来谈)?针对日本歪曲历史,说什么战争是中国人挑起的,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舍的事实。你想对日本的中学生说什么?

八、作业:

如果你是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二菱的身份,设身处地,把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附:说课

一、说教材

本文是八年级一单元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

二、说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练习、课文体裁,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1)感知形象、学概括;明确刻画方法、朗读体会;锻炼思维、加强练笔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激发爱国热情、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三说意图

(1)长文短教

(2)加强方法指导(搭台阶、摘得够)

(3)探讨角度多样

(4)听说读写全面训练

《芦花荡》同步练习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能力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德育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

设计(二)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辨明字音:

提防(dī fɑnɡ)        竹篙(ɡ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辨析词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四、美点大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          ,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深层探究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芦花荡》同步练习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疑点

这篇小说怎样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芦花荡》教学设计

课堂学习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2、上网查找有关作家孙犁的人物介绍和代表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3、

◆学生准备

1.浏览有关白洋淀的资料,形成对该地区的基本认识。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及步骤: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一、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字词,并将自己认为需重点识记的生字生词写在下面,小组内交流并展示,巩固识记。

二、作者介绍:

大屏幕显示(重要资料)

a、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全面胜利。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无数的抗日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如王二小、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也创造出许多杰出的战斗方式,如地道战、地雷战等。

b、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xx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请同学们注意默读要求和方法。

a、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b、说说老头儿是个怎样的人?

(默读并思考,寻找文中的相关句子或词语、从人物的行动中领会)

2、学生回答,概述有关故事情节。

(师生点评)

四、品读研讨

1、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问题

问题①  为什么说老头儿“过于自信和自尊“?

问题②  老头儿是个怎样的传奇的人?

2、学生品读(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感知人物形象)。

3、小组合作交流。

[为什么说老头儿“过于自信和自尊“?]

[ “老头儿是个怎样的传奇的人?]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研讨

1、问题展示,学生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问题③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划出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问题④   假如这位老头儿就是你的爷爷,你会感到自豪吗,你想对他说什么?

问题⑤   思考:从古至今,世界上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冲突,对于冲突的极端形式——战争的爆发,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不幸,人民身受战乱之苦……。结合你的所学,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

二:课堂研讨,领会主旨

三:我写我画我思考

1、写作片段尝试:模仿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描写一个人物,要通过一件事和相关的环境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全班复述课文小竞赛。

3、“我为课文配插图”小组展示作品

四:总结反馈

五、补充材料《荷花淀》

荷花淀

——白洋淀纪事之二

孙 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高兴的意思)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的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

“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

“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

“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

“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

“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的很!”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

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

“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浮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1945年于延安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芦花荡》同步练习》,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3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