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起源优秀3篇

发布时间:

生命的起源 篇一

【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你了解多少?

2、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各有什么作用?

3、你自己先描述一下生命起源的过程。

二。合作探究

4.阅读教材p47--49资料分析1.2.3.完成下列问题。

(1)各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有何区别?

②你认为原始地球上有生命吗?为什么?

③根据米勒等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作出怎么样的推测?

④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由此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5.阅读教材p49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原始大气 高温、紫外线   简单(       ) 地球降温与水蒸气     (        )

凝结成雨水流入江河

原始单细胞生物        (    )亿年后,有机物形成                  (        )

生命起源过程示意图

三、系统总结

四。生活链接

6.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五。反馈检测

7.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的形成的时间,大约的在地球形成后的多少年(    )

a.10亿年     b.15亿年     c.20亿年     d.30亿年

8.原始大气层里不含(  )

a.氧气     b.氢气     c.甲烷     d.硫化氢

9.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来合成氨基酸的第一位人物是(    )

a.斯巴兰让尼     b.巴斯德     c.米勒     d.孟德尔

10.原始的生命起源于(    )

a.原始的大气层          b.原始的河流

c.原始的海洋            d.原始的高山

11.关于科学推测,正确的叙述是(  )

a.科学推测需要确凿的证据        b.科学推测需要严密的逻辑

c.科学推测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d.以上三项都需要

12.根据地质学的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         年前形成的。那时,地球的温度         ,地面上常常发生         ,天空中常有         。

13.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         。

14.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         。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形成了降雨,这些         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         中。

15.下图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根据下图所示,填写出该装置的一些名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该装置模拟了  的条件和         的成分。

(2)这个实验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         为其提供能量。

(3)图中b里为         。

(4)c中为含有         的溶液。

(5)米勒的实现说明:

生命的起源 篇二

课  时  教  案

教学课题第二十二章 生命进化的长河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的1、              学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能够简单描述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2、              学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能够描述现在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有关生命起源的大体过程 3、              学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能够初步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不断提出假说,验证假说,从而得出正确的科学观点 4、              学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假说),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给学生介绍多中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 难点: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科学观点的得到,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 多媒体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一、 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收集的生命起源的相关资料学生发言(略)学生小组讨论(略),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深入了解学生的资料和学生的观点以及学生的兴趣所在。二、 教师进行简要评价1、 对资料收集比较丰富、比较有质量的同学提出表扬,同时对收集情况不好的同学,提出一点帮助性的建议,以便他们以后也能有好的方法收集资料。2、 评价在发言和小组交流中的表现情况,对不同的学生的观点简要点评。三、 教师归纳总结,提出与生命的起源相关的几种假说。1、 神创说2、 自然发生说3、 化学进化说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起源关键就在于这些生命物质的起源,即在没有生命 的原始地球上,由于自然的原因,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作用,产生出多种有机物和生物分子。因此,生命起源问题首先是原始有机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化学 进化的作用是造就一类化学材料,这些化学材料构成氨基酸、 糖等通用的“结构单元”,核酸和蛋白质等生命物质就来自这结“结构单元”的组合。[来1922年,生物化学家奥巴林第一个提出了一种可以验证的假说,认为原始地球上的某些无机物,在来自闪电、太阳国徽的能量的作用下,变成了第一批有机分子。时隔31年之后的1953年,美国化学家米勒首次实验证了奥巴林的这一假说。他模似原始地球上的大气成分,用氢、甲烷、氨和水蒸气等,通过加热和火花放电,合成了有 机分子氨基酸。继米勒之后,许多通过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又合成出了其他组成生命体的重要的生物分子,如嘌呤、嘧定、核糖、脱氧核糖、核苷、核苷酸、脂肪酸、卟啉和脂 质等。1965年和1981年,我国又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蛋白质和核酸的形成是由无生命 到有生命的转折点,上述两种生物分子的人工合成成功,开始了通过人工合成生命物质去研究生命起源的新时代。一般说来,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4、 宇宙胚种说过去和现在,已经提出了许多属于宇宙胚种说的假说,如在1993年7月 的第十次生命起源国际会议上,有人提出,“造成化学反应并导致生命产生的有机物,毫无颖问是与地球碰撞的彗星带来的”;还有人推断,是同地球碰撞在其中一颗彗星带着一 个“生命的胚胎”,穿过宇宙,将其留在了刚 刚诞生的地球之上,从而有了地球生命。几年前一位空间物理学家和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也把地球生命的起源解释为:地球生命之源可能来自40亿年前坠入海洋的一颗或数颗彗星,他们也认为是彗星提供了地 球生命诞生需要的原材料(他们将之谓“类生命生物”)。尽管有科学家对此类假说持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彗星是带来了某些 物质,但它们不是决定性的,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在地球上已经存在”),尽管诸如此类的观点仍 是一些尚需进一步证明的问题,但通过对陨石、彗星、星际尘云以及其他行星上的有机分子的探索与研究,了解那些有机分子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并将其与地球上的有机分子进行比较,都将为地球上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四、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以上现在被多数人所接受的假说。五、 教师指出,现在的很多问题,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一时间还不能够解释的问题,我们都只能够通过建立假说,然后通过实践,不断找出新的证据证明建立的假说是否成立(注意,提出假说也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不是异想天开)。如果假说被推翻了,那么就只能再想办法,另外提出更合理的假说,科学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建立假说,被推翻的过程中,逐渐向前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发展,社会才能前进。六、 教师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板书设计第二十二章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一、分析想象中的原始地球 二、原始生命起源的推测

作业布置

实验册练习

生命的起源 篇三

1 教育目标

1.1 知识目标通过对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步演化而来的,理解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掌握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1.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

1.3 德育目标通过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2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分组课下讨论:l)地球产生的年代?2)早期地球的状况如何?3)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有何不同?4)原始生命起源于何处?5)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化学物质如何变化?哪些阶段已被人类证实?哪个阶段是该学说最复杂最有决定性的阶段?6)我们能否模拟原始地球条件,验证生命起源的第1个阶段?应如何设计呢?7)多分子体系有何特点?原始生命的标志是什么?8)现在还有新的生命产生吗?9)应如何对待现存生物,尤其是对濒临灭亡的生物?

教师让学生对上述问题逐一解答,对答对的学生给与表扬,对答错的地方不忙于公布答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再仔细阅读教材,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讲到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阶段,教师首先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

2.1 实验用具

锌粒、浓硫酸、氯化铵晶体、消石灰、醋酸钠、氢氧化钠和酒精茚三酮溶液。

废可乐瓶1个、高压感应圈1个、自行车气嘴1个、胶垫2个、输液管1根、输液流量控制阀1个、单孔二号胶塞1个、90°玻璃管1根、酒精灯1盏、火柴1盒、试管1个、试管夹1个、滴管1个、储气球1个、弹簧夹4个、乳胶管。

我们设计了一套简单装置,分别制取甲烷、氢气、氨气并储存于储气瓶中备用。

2.2 操作方法

1)将实验用的各种仪器课前放在紫外线无菌箱内消毒、灭菌2 h,以杀死所有生命物质。

2)课前用导管将灭菌后的气体发生器、储气球、两用打气筒、塑料瓶等连接好后分别制备甲烷、氨气和氢气3种气体,并使其全部充入储气球中,以便备用。具体方法是:

①充入甲烷:充气管与甲烷气体发生器相连,关闭弹簧夹a,打开弹簧夹b、c、d、e,用两用打气筒将导管和气体发生器内的空气抽出后橡胶导管变瘪,关闭弹簧夹b。加热盛有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试管制取甲烷,当甲烷气体充入气囊后关闭弹簧夹c、e,将充气管与甲烷气体发生器分离。

②充入氨气:充气管与氨气发生器相连,打开弹簧夹b,用两用打气筒将导管和气体发生器内的空气抽出后橡胶导管变瘪,关闭弹簧夹b,加热盛有氯化铁的试管制取氨气,当瘪导管被氨气充起时,打开弹簧夹c、e,向储气球内充入氨气,待充气结束后关闭弹簧夹c、e,将充气管氨气气体发生器分离。

③充入氢气:充气管与氢气发生器相连,打开弹簧夹b,用两用打气筒将导管和反应器内的空气抽出后橡胶导管变瘪,关闭弹簧夹b,向盛有锌粒和少量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当产生的氢气将瘪导管充起时,打开弹簧夹c、e,向储气球内充入氢气,待充气结束后关闭弹簧夹c、d卡,将充气管与氢气气体发生器分离。

3)取上图中所示塑料瓶的胶塞,将60℃左右的热水倒入灭菌后的带有放电针的塑料瓶内,并将瓶外的纱套用冷水润湿。

4)在胶塞下面的铁丝上缠绕一小块脱脂棉,并蘸取无水酒精。

5)点燃酒精棉球后迅速将该胶塞塞在盛有热水的塑料瓶口。

6)待棉团停止燃烧后,打开弹簧夹a、c e将混合气体充入塑料瓶(反应器)内。

7)打开高压感应圈电源开关,使塑料瓶内两放电针开始放电。

8)放电l-2min,打开取样阀门,取少量瓶内水溶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茚三酮酒精溶液,然后加热,结果溶液不变色,说明放电时间较短,还没有有机小分子──氨基酸生成。

9)放电5-6min,重新取样试验,则可发现滴有茚三酮溶液的水溶液加热片刻后变为紫色,显色反应非常明显,说明此时已经产生了有机小分子──氨基酸。

在等待试验结果时向学生介绍了关于生命起源的天外胚种学说、自然发生学说的荒谬。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反应器上套湿润的纱套?为什么要把实验用具放在灭菌箱中灭菌?为什么步骤4蘸取无水酒精?步骤8安排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此实验的观察学生自己总结出:由无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小分子的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的第1个阶段。这一阶段首先由美国学者弥勒等人验证的,书上的实验,即是米勒等人的实验装置,米勒实验用电火花连续放电8天8夜。其实验结果是使实验仪器内的沸水变成红色,说明有大量各种有机物质生成。我们经过实验发现只需放电5min以上,便有氨基酸生成,可使茚三酮发生明显的显色反应,这是由于利用茚三酮可以定性或定量测定各种氨基酸,此反应非常灵敏。

对原始大气的记忆点明用比较的方法。对化学进化4个阶段的学习采取简单的记忆方法:即从无→有、小→大、分子→体系、体系→生命,强调4个阶段中最复杂最有意义的是第4个阶段,它直接涉及到原始生命的诞生。并提问:现在地球上会不会再有新的原始生命的诞生?研究生命起源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自然可以得出:当代地球条件下,不具备原始地球的条件,不会有新的原始生命的诞生。正因为地球不会有新的生命的诞生,现在地球上生物若一旦灭绝,就永远的消失,一去不复返。那我们应怎样对待野生动植物资源?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3 补充说明

l)气体的来源:

ch3coona+naoh ch4↑+na2co3

zn+h2so4(稀)=znso4+h2↑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co2通过酒精棉球的燃烧获得;水蒸气通过热水蒸发获得;各种气体的量随意。另外,制取氢气时为防止气球变小(氨气溶于水)可以将气体通过浓硫酸干燥后再制取。各种气体都是实验室方法制得。

2)由于本实验用的是塑料瓶,制取气体时也用抽气法排出空气,所以事先制备储存的气体中没有氧气,可防止氢气、甲烷等的爆炸。课上用到的电源,即感应圈,使用时只要不用手去摸放电针就没有触电危险。所以本实验很安全。

3)本实验重复率很好,每次做都很成功,效果明显,本教具 xx年12月在河北省教具评展中演示成功,为此荣获一等奖。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生命的起源》,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3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