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篇一

一、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二、导入  新课

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所包含的动人感情。

三、出示目标

1、领会文章的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五、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六、研读赏析

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2 、“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七、拓展延伸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2、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篇二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课文主体四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本文的叙事脉络。

⑴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

⑵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记叙的要素梳理情节。

明确:作者一行来到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纪念活动。第一部分写来到坟地的所见所闻。借莫马迪密其之口,诉说当年大屠杀的惨状;写亲眼所见,写南斯拉夫人民冒雨参加盛大的纪念活动。第二部分具体记叙这次纪念活动,记述朗诵、合唱、歌剧等等演出活动。第三部分记述作家的座谈。第四部分写参观纪念馆,从摘录的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可以看出。概括起来,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3、学生筛选文中一些运用抒情、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⑴学生默读,悉心体会。

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小组长记录总结。

⑶各组选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着重再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法西斯屠杀的野蛮残酷,表达了作者对南斯拉夫人民的同情和崇敬,对法西斯分子的刻骨仇恨。

4、提问:除了与纪念活动有关的文字,作者还写了些什么?有什么用意?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课文还联系到南京大屠杀。作为华裔作家,一颗“中国心”使她想到了南京大屠杀,那更是惨绝人寰的杀戮,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绝人性,惨无人道。作者把西方与东方联系起来,在宽广的层面上突出世界和平这个主题。

另外,课文还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发言。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日本作家则是自私的狡辩,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只能引来人们的反感与冷落。作者这样写,意在警示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作家及相关资料介绍 篇三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篇四

五《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ssslll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把握全文的情感脉络;

2、理清文本思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体会文中语言的深层含义;

(三)德育目标: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

三、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从“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导入  :

提问:有人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吗?

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从这两段资料里,我们知道了这个令当今儿童欢欣鼓舞的一个节日,居然是来源于二战期间,成千上万无辜儿童的被毒害这么一个悲惨的事实。在我了解了“六一”儿童节的来历之后,今后再遇到这一节日时,应该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个节日来看待,还应 把它当做一个纪念日来对待,悼念那些在二战中死难的无辜儿童。

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会来到一个叫做克拉库耶伐次的地方举行这么一个悼念活动——悼念半个世纪前,被德国法西斯在一天之内残杀的300个孩子。这个悼念活动的场面如何?那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是怎样的?我们将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揭题解题

作者简介: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代表作有《台湾轶事》等小说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三)识记重点字词

注音:杀戮(lù) 悼念(dào) 屹立(yì) 肃穆(sù mù) 恍惚(huǎng hū)

荒谬(miù) 憧憬(chōng jǐng)    健忘

2、词解: 响彻云霄         憧憬          荒谬          恍惚

(四)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引文

坟地见闻               呼唤和平,面向现实,

记述各种纪念活动       回顾历史,反对战争。

记录作家座谈会

摘录遗言               “形散神不散”

(五)合作探究

1、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来烘托集会的沉重,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同时借莫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二者的交错出现使那些悲惨、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时让人体味现实,反思历史,形成了立体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视镜头的来回切换,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2)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2、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

3、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六)品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提问:第一层的第一句话“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为什么一个词就是一句话,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使阅读速度放慢,读两个字就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从而达到一个词就产生一个画面;让人感到无限悲哀的氛围,渲染气氛

2、提问:第三层,分析对比西德与日本两位作家的发言,思考: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可展示一些二战史料和日本右翼的美化侵略的言论)

【明确】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罪恶感

“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

安格尔的反驳                            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

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         鄙弃               危险。

3、提问:第四层,为什么用这么一大块的篇幅摘抄遗言?

【明确】“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七)拓展延伸

致命的母爱

刘墉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惟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八)作业 练习:

1、生字、词解;

2、完成课后练习

3、作业 本

【附教学后记】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阅资料,了解这段历史。

■教学内容

文章记述了作者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交织,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对被屠杀的孩子们的深深同情更是震动人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表达了“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学习本文,还要体味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探究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当我们用稚嫩的嗓音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亲切的呵护!然而,在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当300个孩子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时,随着而来的却是法西斯匪徒的灭绝人性的枪声。今天,我们来学习华裔作家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去认识法西斯强盗的凶残,感受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

■整体感知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带)

a.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有何不同?

◆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b.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西德作家真诚忏悔,日本作家进行自私的狡辩。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这是美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重点研讨

a.指名朗读一、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一种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你认为那个日本人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b.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不正确。(能结合历史实际分析即可)

■品味语言

出示问题组,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有何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写  天气吗?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你是如何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的?

◆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b.◆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在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

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界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质疑释疑

再次默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延伸作业

根据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写一篇短文,驳斥文中那个日本人的谬论。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3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