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青松(优秀5篇)

发布时间:

青松 篇一

教学目标: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质,并能初步领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提示课题

师:同学们,冬天发展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说到寒冷的冬天,你们会想到哪些词?(生说。)

师:冬天好冷呀。你们在寒冷的冬天见过哪些不怕寒冷的冬天见过哪些不怕寒冷的植物呢?

生:青松。

师:是啊,它们可真了不起,不少诗人还专门写诗赞美它们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毅爷爷写的《青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好的导入如优秀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它拥有迷人的魅力,能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习生字,读准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特别注意加点的生字。

(课件出示诗歌,在生字下加点,生自由练读。)

师:哪个同学来读读课文呀?

(请三到五个学生读,在读中纠正读音。)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字,看看用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们。

(生读后交流)

师: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读出节奏和韵律,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读。(课件出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师配乐范读。)

师:请同学们模仿老师的读法再读课文。

(请三至五位学生读,师指导纠正后,生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自读、个别读、范读、范读、仿读、配乐读让朗读指导的形式更多元,层次更鲜明,符合二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需求,利于学生读准、读好课文,达到教学目标]

三、理解诗意,体会品质

(课件出示:大雪重压在青松树枝上的画面,让生理解“大雪压青松”。)

师:谁能做一做“压”的动作?从“压”字上你们能感觉到什么?

(生观察交流,并通过做动作理解“压”的意思,体会青松在雪中的艰难处境。)

师:假如现在你们就是风雪中的小青松,你们被大雪压弯了腰,心里会想什么?你们会对大雪说什么?(生想象交流)

师:这时,你们会怎样站立在风雪中?

(生做动作:站直、站挺。师出示课件:挺立在大雪中的青松。)

师:大屏幕上的青松在大雪中是怎么站的?

(生观察交流,理解“挺且直”,体会青松在雪中的顽强表现。)

师:大雪终于融化了,春天来到了,青松变成了什么样子?

(课件出示:春天的青松。)

师:青松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大家学习?(生说。)

师:是啊,经过风雪重压和洗礼后的青松没有被压垮,反而长得更高大,更茂盛,这就是青松高尚的品质。此时此刻,你们想对它说些什么?

(音乐起,指名说。)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青松傲立雪中和雪后更青翠的景象呈现于学生眼前,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的画面,有助于学生眼前,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学生在动用演示、与青松对话、配乐朗读中,理解得到了深化,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

四、课外拓展,领悟情感

师:陈毅爷爷除了赞美青松外,还写诗歌红梅。

(课件出示:红梅傲然开放于雪中及诗句,生自读。)

师:你们发现红梅和青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知道陈毅爷爷要赞美它们什么吗?(生交流)

师:这两首诗都写于1950年前。当时,我国正在闹饥荒,人们几乎没有什么吃的。为了活命,人们啃树皮、嚼草根……可是,坚强的中国人民没有向饥荒屈服,坚强地和它作斗争,最终战胜了困难。陈毅爷爷写这两首诗真正想要赞美谁呢?(生交流,师引导)

师:是啊,陈毅爷爷借这两首诗赞美的是顽强的中国人民。

(生配乐诵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被青松的美好品质感染和折服时,适度的拓展教学会让他们走近作者,了解到课文背后的故事。]

五、背诵再升华

陈毅的一首诗,我们反复读竟然有这么多的意思,让我们先来记住它吧!相信这首诗会激励你的一生。

六、作业

背诵《红梅》和《秋菊》。

青松 篇二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小朋友,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陈毅探母》吗?(记得),大家都知道,陈毅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自由介绍)可是,你可能不知道,陈毅元帅还是一位诗人呢!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名叫“青松”。(学生读准课题)

二、承上启下,介绍背景:

那你知道,陈毅为什么会写下这首诗吗?原来,1949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虽然解放了,新中国虽然成立了,但是,由于长期的战争,我们国家还比较落后,人民还比较贫穷,一切都刚刚才起步,尤其到了1960年,新中国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收成很不好,全国各地经常有饿死人的事情发生。而国际上,有些国家也对我们中国进行着压迫和孤立。种种困难,压在人民头上,人民生活极其艰难。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人,看到人民正遭受着苦难,陈毅是多么的痛心和忧虑啊 ,为此,他常常晚上睡不着觉,于是,在一个冬夜,他爬起来,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青松》,听……

[这首诗表面好像在写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讲解诗人作诗时的历史背景,在学生们初步了解过去历史的基础上,再去学习古诗,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诗词内容,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诗词字面上的理解,外加上教师的饱含深情的讲解,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行为的践行,促使他们的情感升华,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无声息的爱国主义教育。有道是:无声润物,情自生。]

三、初读课文,读准诗句

1、录音范读。

2、自己也来试着读一读,读准字音。

3、指名多人读准古诗,随机正音。

四、精读文字,品味精神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里,细细地来品味品味。

(一)大雪压青松

1、指名生读。

2、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大雪吧!(出示课文插图,生自由描述图中青松身上的大雪是什么样子?)

3、老师想把“大雪压青松”改成“大雪铺青松”,你们看行吗?(生:不行!)为什么?(生:把“压”改成“盖”、“铺”,就感觉不到雪的重、厚、多了。)

4、师:哦,你看松树身上那厚厚的大雪,它们好像在恶狠狠地对青松说:_____________________.(生自由想像说话)

5、感情朗读:你能通过朗读,把大雪对待青松的凶狠读出来吗?

(二)青松挺且直

过渡:面对大雪的重压,青松有没有被吓倒呢?

1、指名读第二行。

2、师:哦,我已经读懂这行诗了:虽然大雪是那么大,那么厚,可是青松_____________________。(生说第二行诗意)。

3、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此时的松树吧:(生自由说看到的松树:站得直直的,像勇敢的战士,像坚定的勇士,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像威武的将军……)

4、 我们好像听到青松在坚定地对大雪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能用朗读来为大家描画一下松树挺拔英武的风采吗?

6、感情朗读第一、第二行:

(1)指名两生分饰大雪和青松,分别表演并朗读这两行诗句,演并读出大雪的“压”和青松的“挺且直”。(学生评点)

(2)女生饰大雪,男生饰青松,分读这两行。

[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时,主要运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孩子们分别想象大雪和松树心里的想法,不知不觉中将两者人格化,凸显出大雪的凶狠和松树的坚强,更由大雪的“压”反衬出松树的“挺且直”。其后的表演朗读,更让敌对的双方形象化,也因此将课堂气氛引向高潮]

(三)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师:虽然,我们面前的青松是挺且直的,但他是否能坚持到底,取得最后的胜利呢?那还要等雪全都融化之后才能知道,这就叫做(生齐读):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那么,想象一下,太阳出来了,雪滴滴嗒嗒开始融化了,青松这时是什么样子呢?(青松像洗过了澡,更干净,更苍翠了,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松树很漂亮;雪融化成水,青松喝足了水,挺得更直了。……)

3、师(高兴地):青松终于抗过了大雪的压迫,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时,你心里对青松有什么感觉呢?(佩服、觉得它了不起……)

4、你能不能送几个成语给青松,来赞扬一下它呢?(坚强不屈、不屈不挠……)

5、青松这种坚强不屈、不屈不挠的精神,诗的第二句中用了一个词语来概括(生找出:高洁)

6、师小结:对,青松面对重重压迫,不屈不挠,永不服输,这是多么高尚而纯洁的精神啊,这就叫高洁。

7、感情朗读第三第四行。

[“高洁”是对一种精神一种品质的形容和概括,极其抽象。如何对二年级的学生阐释清楚?以上教学环节由想象雪后青松的挺拔美丽,到进一步体会到青松的威武不屈,称赞青松,再到通过学生找词,教师语言描述,了解“高洁”的意蕴,可谓简洁准确,水到渠成。]

五、联系实际,深化主题

师:小朋友,诗学完了,此时,让我们好好想一想,陈毅元帅心系百姓,满怀忧虑,在寒冷的冬夜起身写下这首《青松》,有什么含义吗?(他希望人民都能向青松学习,坚强不屈;他是为了鼓励人民勇敢地面对困难;他相信人民一定也能像青松一样经受住重重困难……)

师(高兴地):事实也确实像陈毅元帅所希望的,最终,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抵抗住了种种的困难,很快度过难关,迎来了现在这样的好时代!

[这本应是课文教学的难点,但由于有了课伊始时老师的那段背景介绍,再加上在之前所有环节中对大雪和青松一恶一善两种力量的深刻认识,学生们很快就能将人与物一一对应起来,难点迎刃而解。]

六、朗读全诗,传达心声

齐诵:让我们用诵读来赞扬可敬的青松,更用诵读来传达我们对伟大中国人民的崇高敬意。(感情朗读全诗)

七、学习生字(略)

教材简析:

《青松》描写了大雪重压之下的青松坚挺劲直的形象,赞颂了坚强高洁的品格。

全诗共两行,前两行描绘了一幅“青松斗雪”的图画。漫天飞雪,气势汹汹,不但没有使青松屈服淫威,反而愈挫愈奋,挺而且直,宁折不弯的气势怎不叫人肃然起敬。三四行则言志抒情,艳阳高照之日,大雪势必消融于无形,青松则更加苍翠欲滴。

时代背景:

1960年是我国人民经受严重考验的一年。在国内,农业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加上党的工作失误,使国民经济面临暂时困难。在国际上,又遭受帝修反华势力的联合围攻。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妄图控制中国的阴谋破灭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掀起了反华逆流。他们背信弃义地大搞突然袭击,单方撕毁协定,撤走全部专家,使我们陷于严峻的局势之中,这首诗的出现,是多么鼓舞士气。陈毅元帅是在鼓舞人们要相信困难是暂时的,恶势力是要被战胜的,断言高洁的品性是绝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设计思考:

这首诗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赞颂自然意义的青松、二是赞颂精神意义上的青松。本课的教学如果能达到疏通诗意,结合生活实际与插图,通过想象、诵读体会到青松的纯洁高尚这一层次,可以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考虑到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高林生老师曾经说过:在他们的已知上起步,尽可能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走向未知;所以在设计时,做了适度的整合,充分利用孩子们的换位想象,教学情境图及教师的导语,激发、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力求达到与作者共鸣的效果,从而深入挖掘诗意,使学生的诵读积累变得更加有意义。

青松 篇三

【教学要求】

德:初步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字词意思。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诗。

【教学方法】反复吟读,借助插图在说话练习中理解此诗。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初步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一、揭示课题

1. 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谁会背诵?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写的。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关于陈毅爷爷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谁来说说。指名学生讲陈毅小故事。今天学的古诗是

2、板书课题:18青松 读题,说说你对青松的理解。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是呀,陈毅爷爷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自读要求:读准音,读准诗的停顿。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时”是翘舌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细读课文。

1、自学课文 小朋友,请你们再去读读课文,告诉老师你读懂了那些?

自由轻声读课文,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想想诗句的意思。

2. 引导理解诗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压:重压。

挺:直立而高耸。

且:而且

指名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结合看图,说说青松是怎样不畏严寒的。

学生练习读一、二两行。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洁”是什么意思?“高洁”呢?(高尚纯洁)

“待”是什么意思?(等待,等到)

“化”是什么意思?(融化)

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要想知道青松怎样高尚纯洁,请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

大雪融化后,青松又是什么样儿呢?请小朋友看图。

出示雪融化以后的青松图,指名说说这时青松的样子。

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自豪的感情)

3. 练说全诗的意思。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4. 小结全诗。 课文一、二两行写看到的景象,突出表现青松不畏严寒;三、四两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赞美了青松的高尚纯洁。

(板书:景  不畏严寒  情  纯洁高尚)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

朗读。

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音。

大雪|压青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字词意思,并且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教学过程:

1.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诗意。 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只要把意思说明白就好了。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4、指名背诵古诗。

1.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引导用熟字记生字。

艇--挺   粗--且   特--待   优--化

“压”是“厂字头”,不要多加一点。

2、指导写法。

待、化:左窄右宽。

挺:要摆匀称。根据学生观察后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词抄词。(课后第三题)

2、学习陈毅爷爷写的另外两首诗。

出示:  红梅                秋菊

隆冬到来时,          秋菊能傲霜,

百花迹已绝。          风霜重重恶。

红梅不屈服,          本性能耐寒,

树树立风雪。          风霜其奈何?

先自由读,然后指名读,齐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1、继续认真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

1、给下面的字加个偏旁或字,再组词。

化--(  )   且--(  )   青--(  )  公--(  ) 衣—(    )

2、扩词。

高(    )(    )(     )     青(    )(     )(     )

3、选字填空。

青  清   等   带    代    化    话

(    )松    (    )候    融(    )  电(    )

(     )水     (     )领    变(     )   (     )替

1. 三、抄写词语。

大雪   青松  高洁    待到

青松 篇四

《青松》教学反思

根据教后的情况,反思如下:

1、在引导学生用“压”来体会,感受青松的不怕寒冷;不怕重压时,虽然指导读了,但读的不到位,应引导读出压的感觉,大雪应该虚读,这一点课前我没理解透,

2、在课堂上,教师的激情不够,要想引导学生读出情教师要先动情,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即以情激情。

3、在介绍写作背景时,太随意,或许教师自己不在意,但是学生是认真的,他们把你的一言一行都当圣旨,所以为了孩子,你应该在意,学会在意,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4、介绍背景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含义,让学生知道‘青松’借指坚强的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弯曲,当时我问:孩子们,这里的青松还会指谁呢?一生说:指陈毅。他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由于坚持自己的预设,没对该生的回答做任何的肯定,虽然后来做了弥补,但显得很牵强。这说明自己缺少课堂教学的智慧,也说明自己对教材钻研的不透彻。如果当时说;对是指他自己,表达自己要向青松一样不怕困难,相信自己。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指他自己,还会指谁呢?让学生进一步联想指的是中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该有多好啊!课堂真是遗憾的艺术!直到现在回想起来,犹感惭愧,不为自己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为了孩子的好想法没被承认。没被认可。

5、在学生描述雪后的青松是什么样子后,教师可用排比的句式深情的语言描述情境,引导读出轻松的‘高洁’。试着让学生说出:不怕寒冷就是高洁,依然苍翠就是高洁。

6、利用图片或投影效果会更好!

《青松》教学反思

在教学完《登鹳雀楼》后,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对学习古诗没有浓厚的兴趣,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呢?于是在教学《青松》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用心的设计。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诗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词析句,往往对诗的意境领会不深。但是变换了角色,孩子就是诗人,孩子就处在诗中情境,那么他们的想象力就会被激活,他们幼稚天真的话语,往往自然地把诗的意思吻合了。

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初读古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诗句,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难读的生字,学生很有自信,读诗的积极性自然就上来了。并给学生自主权,让读的形式多样化(和同桌的小朋友两个人一组一行一行地读,也可以一句一句地读,或者一边看图一边读)。

其次,这首诗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它的意思并不难,但要从中体会青松那高尚纯洁的精神品质,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的确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教学上的难点,我教“大雪压青松”这一句时,抓住“压”字让学生体会:从这“压”字上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这个‘压’字告诉我们雪下得很大很大。”“就像一块大石头一样重重地压在青松身上,压得青松都快断了。”学“青松挺且直”时,抓住“挺”字让学生体会:这么厚的雪压在青松身上,它不但不弯腰,还“挺且直”,你能想像青松与大雪对抗的样子吗?学生想了想说:“青松用足了力气,拼命挺直身体,顶着大雪,不让大雪把它压倒。”我又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青松吗?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喜欢,因为青松不怕大雪压着,他很勇敢。”“因为青松不怕寒冷,它很坚强。”“我喜欢青松是因为它不怕困难,不向大雪低头。”在学习“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一句时,我注重让学生进入角色。“高洁”的理解一定有困难,引导学生看图,看看雪化之后松树叶子的变化,有学生说出叶子是鲜亮鲜亮的,有学生说雪化后青松显得更加挺拔苍翠了。结合上课我画的松树,我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作是一棵小松树-------“大雪就是想压折你们,可是你们却坚强地与他较量,你们会说些什么?”孩子们的想象力就是丰富:“雪,你来吧!我正好用你洗澡呢?你被太阳晒化就会变成水,让我喝了,我会更漂亮、更坚强!”情感激发了,语言训练也恰倒好处。

最后,学完全文,我又补充介绍了陈毅写这首诗时的年代的时代背景,告诉学生陈毅写青松,其实是在借青松赞美人。“陈毅在赞美谁呢?”学生很聪明地领悟到,《青松》这首诗其实是在赞颂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总体讲这节课教学效果比较好,孩子兴趣较强,能积极投入课堂的学习中。

《青松》教学反思

教学的时候,学生读诗后提出的问题和预想的相差无几。一是“挺且直”不理解,二是“松高洁”不明白。教学前做了充分估计,也设想了引导的办法。但是,受《登颧雀楼》教学时让学生扮演王之涣父子能迅速进入诗境的启发。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角色的进入。

当学生提出“挺且直”不理解时,我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结合插图,做了最大努力,有的说出了雪虽然大,但是松树能挺住,有的说出了松树站得很直。我知道孩子们意会了,但不能言传。我告诉学生“且”是而且的意思,然后问谁能做个挺且直的动作,结果,多数孩子都站了起来。他们挺着胸,抬着头,一幅雄纠纠的样子。我让学生说说此时的感觉,学生说,雪太大了,落在我头上,压在我的胳膊上,但是我能挺得住。那你们就读一读,老师听一听,是这样吗?本来“大雪”读得虚一些效果才会有,可是孩子们不管这些,喊破了嗓子在读大雪,我也没“指正”,我知道这时候讲朗读技艺是多余的,孩子们已经是小松树了。

“松高洁”理解起来确实有难度,引导学生看图,想想雪化之后松树叶子的变化,学生说出叶子是鲜亮鲜亮的,“鲜亮”这个词我也没想到,看来,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在网上曾看过花开的声音老师设计的一个让雪和松树对话的环节。还是让孩子们做松树吧!“大雪就是想压折你们,可是你们却坚强地与他较量,你们会说些什么?”孩子们的想象力就是丰富:“雪,你来吧!我正好用你洗澡呢?你被太阳晒化就会变成水,让我喝了,我会更漂亮、更坚强!”

“你可以加上动作读一读啦!”孩子们再一次成为小松树了。

思考: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诗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词析句,往往对诗的意境领会不深。但是变换了角色,你就是诗人,你就处在诗中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力就会被激活,他们幼稚天真的话语,往往自然地把诗的意思吻合了。

青松 篇五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雪松的图片)图上是什么?小朋友们,这是雪松,松树的种类很多,雪松只是其中的一种。

2、雪松是我们南京的重要标志,是南京市的市树。

3、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南京市民会这么喜欢雪松吗?(雪松四季常青,不怕严寒,品格高尚)。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就继续问:除了喜欢它四季常青外,还为什么喜欢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松树的诗歌。

4、教师板书课题。知道是谁写的吗?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冬夜杂咏》中的一首。简介陈毅。

5、谁来读读课题?指名读。这两个字都是后鼻音,谁再来读一读,一起读一下。

6、听老师把这首诗读一读。(教师配乐朗读)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仔仔细细地把这首诗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这首诗中的生字词,会读了吗?

出示生字词:压  挺且直  高洁  待到  雪化时

①指名读,评议:你不但读得正确,而且每个字都读得很清晰,准确,读书就要象他这样读。还有谁和他比一比?

②指名读,评:你读得真好,特别是“挺”这个字,后鼻音读得特别准,老师要奖励你,奖励你什么呢?奖励你做小老师领着大家读读。做小老师领读。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挺”这个字怎么写。学写。

区别“雪化时”和“血压”的读音。

“待到”的意思?等待。与“带”的区别。

“压”的一点。解释高洁

三、学习课文

生字的音都读准了,把这些词语带入课文中还能读好吗?出示全诗,生字词用红色标注出来。自读

这首诗的每一句话你是不是都懂了,请小朋友自己认真读一读,想一想。

现在我们来看青松的一、二两句。

1、学习第一二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指名读。

(1)理解“压”( 很大的劲往下按)

“压”是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能做一做压的动作吗?课文中是什么压在什么上面呢? (出示“大雪压青松”的画面)做一做动作。

这是怎样一场大雪呢?(请同学们看图。学生说话)

虽然这是雪后的情景,但是从地上的雪我们也能猜想到,这雪下的时候,一定很(大),下的时间也一定很(长)。用一个成语来,这真是(鹅毛大雪)。下这么大的雪,气温一定很(低)。天一定很(冷)。你又想到了哪个成语呢?(雪窖冰天,冰天雪地)

是呀,就是在这样冷的天,这么大的雪压在青松身上。就叫做“大雪压青松”。

齐读

(2)厚厚的雪压在松枝上,这时的松树,松树被压垮了吗?那松树是个什么样子?(松树笔直的站立着)这就叫做“挺且直”。

你能做个挺且直的姿势吗?

你的身上压着厚厚的雪,但是你却傲然挺立,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找生读,同桌间读。

听了你的读书,老师知道你读懂了这两句诗,加上你的想象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3个学生)

你愿意做一棵勇敢面对风雪的松树,愿意的小朋友起立。你现在就是一棵站立在大雪中的松树,面对着冬天的严寒,面对着大雪的重压。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读一、二句。

3、学习第三四句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 过渡:阳光洒满了大地,纷纷扬扬的大雪停了,祖国的秀丽山河更加的美丽。大雪重压下的青松显得更加怎样啦?(出示图片)学生说。

看到这样的景色,看到青松是这样的挺拔、苍翠,陈毅爷爷想到了什么呢?

(2)出示三、四句,自己读一读。

思考:雪后的松树高尚纯洁,为什么要等到雪化时才能看出松树的高洁?

经过雪水的冲刷,青松显得更加苍翠,更加挺拔了。这就叫高尚纯洁。

(3)陈毅爷爷由看到雪后的青松更加的挺拔、苍翠,赞美了青松的高尚纯洁,而联想到我们国家当时的状况,那么当时我国是什么样的状况呢?自己看一看小资料。(出示小资料)指名读

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松这首诗,想一想诗中的大雪指的是什么?青松指的是什么?

这首诗其实是赞美中国人民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自己读一读,读出对中国人民的赞美。配乐。指名读。

4、 读得真好,能试着背一背吗?配乐

能接受老师的挑战,把它默写出来吗?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不写题目了,直接默写诗句。不会的可以抬头看看大屏幕。

四、小结

1、青松这首诗出自陈毅爷爷的《冬夜杂咏》,通过描写青松赞美了中国人民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他还通过写红梅和秋菊来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自读。指名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18青松》,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35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