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案(最新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6篇《《怀念母亲》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怀念母亲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关键词句的幻灯片、《我的中国心》歌曲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自由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

第一课时

一、引导回忆,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吗?那作者是谁?他就是著名学者,被人称为“国宝”的季羡林

2、学生交流季羡林生平资料

3、引导:季羡林虽然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对自己的母亲感情极深,母亲去逝时,他曾写了一篇文章《永久的悔》:

⑴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⑵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⑶出示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⑷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文中的两位母亲指得是谁,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三、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生读一读,想一想,结合重点词语说一说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怀念母亲》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大家齐读课题。带着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我们再读题目。

2、过渡:

提起季羡林,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那一刻开始

二、感思母之痛。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话中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指名说。

2、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

齐读第二自然段。

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3、课文中为一个恨字,这是怎样的恨?他悔恨的是什么?请你再仔细地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抓住句子任意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重点理解: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4、好,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样的悔恨吧!

过渡: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遥远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却频来入梦,作者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请你们读读下面的四则日记,把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画一画,和同桌交流感受。

三、悟思母之情。

(一)、自读自悟。

(二)、交流体会:

过渡:

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作者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

(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了,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

1、体会一个糊字。

出示句子: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为什么我在想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

(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

(2)、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3)、好,把作者的这种思念读进去。

个别读、齐读。

文中像这样描写作者内心活动的句子还有哪些?

2、触景伤情悟哭字。

(1)、看到房东太太的神情,作者为什么真想哭?请你来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

(2)、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她会做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3)、房东太太让作者想起了什么?

对,自己的母亲也是像房东太太这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所以作者真想哭。带着作者的这种心情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齐读。

过渡:

在作者的日记里,类似这样的语段还有很多很多,可见,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作者的心就会很激动,很不平静,文中哪个词写到了这种心情?(心潮腾涌)读读这句话。

3、解频来入梦。

过渡: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作者的亲生母亲会(频来入梦),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

出示句子: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2)、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了吗?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他热爱祖国的体现。)

4、感悟寻梦。

过渡:

但是老师却突然有了这样的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出示句子: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生自由读《寻梦》的两个段落。

(2)、交流读后的感受。

重点理解: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 面影能换成面庞吗?为什么?结合你们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

2) 在你们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3)、作者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他追寻的结果,只是让他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他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

请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所以,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四、音乐升华情感。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憾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也来唱一唱吧!

(播放音乐)

2、朗诵诗歌《我的中国心》。

《怀念母亲》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媒体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 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 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四,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 (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

三,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感情朗读。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 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3、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 (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4、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2)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

四,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 请大家互相交流。

五,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简析:

《怀念母亲》是新课标实验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

教学目标:

1.借助字理理解“频”的意思,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频来入梦”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体会“凄凉、甜蜜”等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失去母亲后的悔恨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作者对两位母亲所怀着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猜他是谁?

2、简介季羡林。

3、提起季羡林,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了解他。(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想一想:

母亲指的是谁?

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

三、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师:母亲去世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会浮上心头。请从课文中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

1、会读书的同学,可以把一段话读成一个词。(频来入梦)

2、板书并指导书写“频”。

3、会读书的同学,又可以把一个词读成一句话。

(二)品读思母之情

1、利用课文中的留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11月18日的日记,了解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

2、利用资料补白,体会季母对季老的爱,从而感受季老对母亲的爱。

3、学习第二自然段,利用音乐渲染,教师引读:“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一生接读;

师引读:“我曾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女生齐读;

师再引读:“当我赶回家中,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全班齐读。

(三)品读思国之情。

1、自由朗读季老的其余几篇日记,想一想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2、默读11月16日的日记,完成想象说话:

因为季老想到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因为季老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3、全班齐读11月16日的日记,男生齐读11月20日的日记,女生齐读11月28日的日记。

(四)抒发情感。

纵情朗读散文《寻梦》的开头与结尾,思考交流:

1、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面影?

2、你从这开头结尾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3、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4、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四、总结全课。

五、拓展升华。

1945年,持续了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闭幕,归心似箭的他头也没回,登上了回国的吉普,并写下了一首诗(课件,音乐)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生齐读后欣赏《我的中国心》。

六、作业:

1、摘抄感受最深的语句。

2、仿照11月18日的日记写一篇日记。

3、搜集有关“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歌、散文等,举办一期展览。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生母 祖国

敬意爱慕

频来入梦

设计思路

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由猜猜他是谁导课,可以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情,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借助课件出现季羡林生平资料及照片,加深对季羡林的了解,萌生对季老的崇敬之情。

这样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默读的速度,促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之外,还可以很快地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

借助课件出现课文主线,并突出强调“频来入梦”一词。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初步掌握抓住一个重点词语“频来入梦”学习整篇课文的方法。抓住主线进行教学,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掌握将文章读薄、读厚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不断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展开对话,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补白资料。

体会母亲对季老的爱,从而感受季老对母亲的爱。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并出现背景音乐,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

新课标指出,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本段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引读的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的想,与作者情感共鸣,体会作者失母后那无尽的悔。

课件出示想象说话,引导学生体会季老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体会浓浓的赤子之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也是攻克难点的一条捷径。

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在读中进一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敬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课件出示补充的诗文,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

将教材内容有机地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并增加了课外的知识。

课件出示作业内容。

作业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深一层体会,又有课堂上刚学到的“触景生情”写作方法的运用,同时还有课外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面向全体学生,与单元要求一致,并将课内所得延续到了课外。

《怀念母亲》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受文章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母、思祖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的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们默读,交流一些感受。

(3)出示一些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文章

1.自学文章。(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理清文脉

母亲在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很多年后,母亲还会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中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能够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能够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第二课时

一、朗读文章,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article/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能够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五、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sjbwz/。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3、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怀念母亲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

1、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2、学生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

师:在老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

3、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

学生阅读后谈体会

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文章里摘录了作者1935年写的日记,离现在有74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2、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学生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作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日记,年代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作者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1、 从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学生边默读边圈画,教师巡视,请学生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频来入梦 凄凉 思潮起伏

评价学生的板书,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

师:说说为何要写上这些词。

学生联系课文谈对词语的理解。

师:从这些词中你们感觉到作者怀念母亲情之切。挑出一个词来,如从“频来入梦”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母亲总是走进作者的梦里来。

师:只有他的亲生母亲不断走进他的 梦中吗?

生:还有祖国母亲!

师: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2 、感受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怀

师:是啊,作者怀念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可是,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1)学生再次阅读《赋得永久的悔》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名朗读日记。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怀念母亲的原因。

(3)理解,感悟后引读:

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②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

3、感受作者怀念祖国的情怀

师: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当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指名分别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出示: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1)学生谈谈体会。

(2)重点指导理解“这种凄凉是甜蜜的”

师:一般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觉得凄凉?

季老感到凄凉又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3)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4)朗读联系,读出“甜蜜的凄凉”。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4、学习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从而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从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设计“由词语到句子”逐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课文的主线:怀念母亲和怀念祖国既让学生分别体会,又进行综合感悟。)

(四)展示交流诗文、名言,抒发感情。

师:关于母亲,关于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名言格句。你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

师:非常好!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我请同学读一读,让我们重温母爱,感受母爱!

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格句,学生接读。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3、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4、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5、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

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8、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9、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他们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抱里。(冰心)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在季老的人生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季老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了。何止季老?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啊!大家知道,今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祝福的话语要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学生写完后,配乐朗诵自己写给祖国母亲的祝福语。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升华学生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6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学生板书)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频来入梦 凄凉 思潮起伏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怀念母亲》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35766